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细数三国豪杰-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凑驮谘燮ぷ拥紫拢裁词焙蚴帐岸夹校患庇谡庖皇比蹋彩〉帽鹑艘槁邸?擅幌氲剿韭碥舱庖煌暇桶炎约和纤懒耍凰篮芏嗳硕妓闪艘豢谄讼暮钚5笔庇懈鼋行碓实娜嗽遣芩男母梗芡橄暮钚谒较吕锒运担庀潞昧耍挥玫P牧耍∠暮钚刹徽庋衔玖丝谄担拱桑∧憧次侍庠趺凑庋罹ⅲ克韭碥彩撬懒耍伤亩铀韭硎Α⑺韭碚涯芊殴衣穑�
应该说夏侯玄的判断是准确的,或者说基本准确,因为这里有个人他毕竟看错了,那就是司马昭。在哥哥决心处死夏侯玄之后,司马昭为他苦苦求情,以至于涕泪横流。司马这哥俩的关系很好,按说弟弟这样哀求,做哥哥的怎么也能给个面子。可是这次司马师不但没同意,还严厉地批评了弟弟:“你不记得赵司空葬礼上的事了吗!?”赵司空就是赵俨,官至司空,几年前去世。作为三公之一的朝廷重臣,他的葬礼办得很隆重,满朝文武几乎都到了,就连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也出席了。当然这同时也是个社交聚会,司马兄弟身份显赫,走到哪里都被人群簇拥着。那天夏侯玄因为有事晚到了一会,他一入场立刻成为焦点,众宾客“咸越席而迎”,甚至连原来围在司马兄弟身边的那些人也迎了上去,这样一来就把这哥俩给晾在那里了。这个场面颇像影视作品中的一个镜头:一帮记者围在一个日见过气的明星身边,踊跃提问。突然又出现了一个最近非常走红的新星,于是众人舍了她,争相围攻新星去了,把过气明星一个人扔在那里。她虽然生气,可也无可奈何。其实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发生,因此明星们为了避免类似情况,也为了突现自己的“腕”大,无论什么场合,一般都要迟到,这也是为什么五点钟的新闻发布会七点还没开始的原因。项飞当记者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自造大腕”。好了,扯远了,言归正传。若是一般的过气明星遇到这种事,除了生气也没什么好办法。但司马兄弟可不是什么过气明星,而是正当红的、名符其实的实力派,司马昭也还罢了,司马师却是怀恨在心,“恶之”。现在司马师对弟弟说起了这件事,可以理解为是他杀夏侯玄的真正原因。是呀,这样一个有着强大号召力的人,如果不能为我所用,就只能除去,否则连睡觉都不安稳。
顺便说一句,以上记载出于《魏略》,但裴松之经过考证认为不是史实。因为赵俨死于正始五年,而司马懿发动政变是在嘉平元年,中间差了好几年,时间上不符
司马师打定主意后就举起了屠刀。夏侯玄、李丰、张缉以及其他参与者不但本人被杀,还被夷三族,夏侯玄临斩“颜色不改,举动自若”,李丰之子李韬因为娶了公主,所以被免公开受刑,可也难逃一死,被“赐死”狱中。
还有前面刚提到的许允,他是这次政变的边缘人,应该也是司马师打击计划里的边缘目标,就好像一条不大不小的鱼,网紧一紧,就把他收进去了;网松一松,他就会逃脱。所以他不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在政变刚被发觉时他就想自首,可是犹豫不定。等政变主要参与者都被捕了,他才拿定主意来见司马师。没想到他的到来,让司马师觉得很奇怪,我抓这些人,你着什么急?可他随即就明白了,还是老办法,杀!不过手段比较温和,先任命他为镇北将军,让他立刻赴任。
许允同志对如何保住性命一直颇有心得。魏明帝时他是尚书选曹郎,与同事袁侃一起被下狱。下狱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可能是窝案吧,而且案子还不小,魏明帝亲自下令彻查,并要求一定要有人为此案受死,就是一定要杀个涉案人。许允听说后,就在大牢里和袁侃念叨,你行啊!你是功臣之子,“不忧死也”!袁侃很讲义气,果然上当,他把主要的罪过都揽到了自己身上,于是许允被无罪释放,袁侃后来怎么样了,史书上没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这件事却可以看出许允的手段。
可是这次许允被任命为镇北将军后,有些大意了,以为自己被外放做官说明司马师饶了自己了,于是打算在京师显摆一阵后再去上任。就在他显摆的时候,司马师也在翻他的案底,终于找到了一个陈芝麻烂谷子的旧账,于是以此为由,将他下狱,随即发配乐浪郡。《三国志》说他死于发配途中,《魏略》说他是被司马师派人追杀于途中,裴松之认可《魏略》的说法。
司马师杀了这么多人,这才放下屠刀,如果你以为这事就此结束了,那你就错了——司马师又拿起了大棒。前文说了,这次政变的主谋之一张缉是皇后的父亲,读者们可能没注意,司马师可没忘。他粉碎政变是正月的事,三月的时候司马师就强烈要求皇帝废掉张皇后,皇帝哪敢不听?于是一道诏书废掉了张皇后,同时还表扬了司马师忠君爱国的高尚品德,挫败政变的忠勇行为,因此又“赏”给他食邑九千户。司马师把皇后都废了,皇帝还得赏他,真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连皇帝也不例外!
其实这次政变真不是皇帝曹芳的主意,他事先一点不知道。司马师把李丰骗到自己府中杀害后,连夜把尸体送给廷尉。廷尉钟毓“不受”。本来嘛,廷尉是审案子的,只收活人,不收死尸。这样一闹,皇帝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曹芳当时就不干了,再怎么说,李丰的儿子娶了公主,也是一门皇亲,而且还是朝廷官员,哪能说杀就给杀了呢?!曹芳大怒,也是年轻气盛,当下吵吵嚷嚷地要问问李丰怎么死的。可把郭太后吓坏了,急忙把他叫到自己的宫里阻止了他。由《魏氏春秋》的这段记载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皇帝曹芳对此次政变事先确实不知情。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五章大晋奠基人 第十二节
(更新时间:2007…2…28 15:58:00 本章字数:2099)
可是司马师可不管这些,先废了皇后再说。曹芳无缘无故地被迫休妻,你说他能不恨司马师吗?新仇旧恨加到一起,让他一看见司马师就别扭,司马师也知道曹芳对他不满,所以他看曹芳也别扭,而且还得提放着他,怕他搞小动作。后来司马师一想,与其这样加着小心还不如干脆我把你也废了,省得看见闹心。于是司马师打定主意,准备废皇帝。
《世语》和《魏氏春秋》都记载了同一件事。在司马师动手前,恰赶上蜀国进犯,时任安东将军的司马昭前去御敌,大军路过京师。按照当时的礼仪,他应该来向皇帝辞行。于是许允和其他人就劝曹芳借机杀掉司马昭,然后把他带的兵夺过来,用来攻打司马师。曹芳批准了这个建议,众人急忙下去准备,甚至就连诏书都写好了。司马昭倒是不出所料的来了,可没想到曹芳关键时刻胆怯了。他被司马昭的气势震慑住了,直到司马昭告辞离开,他的狙杀令也没敢下达。蒙在鼓里的司马昭全然不知自己刚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可是裴松之认为这段记载不实,因为按照时间推算,在蜀国来犯的时候许允已经被杀了,不可能给曹芳出什么主意。另外。项飞也觉得,如果可以这样发动政变,那也太简单了,所以同意裴松之的观点,这段记载不是事实。
不管怎么说,司马师是决定废掉曹芳了。虽然他大权在握,皇帝的废立只在他一念之间,可是废皇帝的一些程序还是要有的,一些必要的手续还是要办的。要废皇帝首先要得到太后的批准,至少表面上是这样。这个好办,司马师立刻派人去运作。
《魏略》记载,司马师命郭芝去“白”太后,看好了是“白”,就是告诉,不是请示。郭芝是郭太后的“从父”,也就是叔叔,由他来办这事最合适。郭芝来到太后住的永宁宫的时候,正赶上皇帝曹芳也在。郭芝一点也没有保密意识,他当即就把这个震撼的消息告诉了曹芳:“大将军欲废陛下!”曹芳当时就被震住了,二话没说,转身就离开了。郭芝和太后都是他的长辈,他这样转身就走,确实有些失礼,所以太后有些不高兴。郭芝趁机说道,“太后有子不能教”!现在大将军司马师已经打定了主意,而且又“勒兵在外,以备非常,但当顺旨,将复何言”?这几句话说得非常硬气,也非常不客气,甚至大逆不道。要知道举国上下,包括皇帝在内,都要顺太后的旨,现在郭芝却要太后顺大将军的旨!真是主多大,奴多大!太后表示要见司马师,有话要说。郭芝答道:“何可见邪?”你想见就能见啊?!快把大印拿来!原来司马师早命人以太后的口气写了一份废帝的诏书,现在只要盖上太后的大印就是“真”的了,就具备了法律效力。在郭芝的一再催逼下,“太后意折”,只好命人取来印绶。
郭芝办妥差事立刻回复司马师,司马师“甚喜”,随即召开所有大臣参加的紧急会议。在会议上,司马师宣读了太后诏书,大意就是历数了曹芳种种不是,说明他不适合再担任皇帝这一职务了。诏书一读,与会群臣都惊呆了。司马师演技堪称一流,他流着眼泪问大家,这是太后的意思啊,大家说怎么办?能参加这种会议的大臣都是高官,智商都没问题,事到如今谁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要考虑的是选择谁,说到底还是个站队问题。是站到皇帝一边,还是站到司马师一边,这是个重大选择。搞不好会影响仕途,甚至丢掉小命。不过这个问题似乎也难不住这些大臣。在司马师的追问下,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当年伊尹流放太甲,霍光废黜昌邑王,他们的行为都起到了“权定社稷,以清四海”的作用,“二代行之于古,明公当之于今”,前有车后有辙,你说咋整就咋整,你就放手整吧,我们“惟命是从”!不愧是朝廷大臣,连卖主求荣的话都说得引经据典,条理清晰!东汉末年,虽然朝廷腐朽,皇权衰弱,可是当董卓提出废掉少帝的时候,朝中还是有人接二连三地站起来反对,面对面地据理力争。可是到了曹魏的时候,连个敢说话的人都没有!
司马师见提议全票通过,也很高兴。就立刻带领群臣联名上了一道表。历数了曹芳的种种罪行,最后请求废掉曹芳的皇帝位,改封齐王。随即又祭宗庙,把这一人事变动告知先皇们。
履行完这些手续,曹芳就合情合法地被废掉了,再也不是皇帝了。随即司马师派一队人马用一辆小车把曹芳送到他的封地。临行前,司马师再一次秀演技,他流着泪对曹芳说,我也不愿意这样,但我肩负着国家社稷的重任,我宁负圣躬,不负宗庙。演技不错,但对白太差,感觉有点像司马懿平定王淩叛乱时说的那句“我宁负卿,不负国家”。一起来送行的还有数十位大臣,其实慑于司马师的高压,可能没有几个是自愿来送行的,多数是司马师安排的,免得看上去太凄凉。这些人也就是走走形式,没什么说的。倒是有一个人哭得情真意切,他就是太尉司马孚。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师的叔叔,也只有他才敢这么毫不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真是讽刺,曹魏群臣中哭得最伤心的竟然是姓司马的!同样姓司马,同样痛哭流涕,司马孚和司马师的差别判若霄泥。
曹芳被废这一年二十三岁,随后在自己的封地内度过余生。晋朝建立后,他又被封为邵陵县公。别人的级别是越来越高,可曹芳却是越来越低,由帝到王,由王到公,最后是一个县公,甚至比鹿鼎公还低!曹芳“薨”于晋泰始十年(公元274年),时年四十三岁,距他被废整整二十年,谥号“厉公”。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五章大晋奠基人 第十三节
(更新时间:2007…3…1 14:17:00 本章字数:3189)
司马师面临的下一个问题是谁来当皇帝。当然不会是他自己,因为时机还远不成熟,他要在宗室中选一个人来继承皇位。几乎所有的史书都记载他一开始选择的是彭城王曹据,但由于郭太后的反对,最后司马师让步了,按照郭太后的意思,选择了高贵乡公曹髦。那么太后为什么要反对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曹据是曹操的儿子,辈分太高了,与魏文帝曹丕平辈,是被废掉的曹芳的爷爷辈的人物,郭太后的老公魏明帝曹叡应该称其为叔叔,当然也是郭太后的叔叔。如果他当了皇帝,这人物关系就太乱了,最主要的问题是:郭太后怎么办?总不能让叔叔管侄媳妇叫太后吧?用太后的话说“我当何之”?该把我放到什么位置?后来大家一商量,最后决定选择高贵乡公曹髦,他是魏明帝曹叡弟弟的儿子,与曹芳平辈,避免了上述矛盾,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年纪小。
但是项飞觉得还有一种可能:其实选择曹髦根本就是司马师的主意,只不过由太后提出来更好一些。年幼的曹髦继位对司马师把持朝政当然有利,而且对一个小孩子也用不着刻意提防,谅他小小年纪也不能把自己怎样。当然,像智擒鳌拜的康熙那样的少年英主是几千年才出一个,不会那么巧让自己遇上了。正是基于这个想法,司马师才提出曹据这个辈分高得吓人的候选人,以便于大家反对,然后由太后提出另一个候选人曹髦,获得全票通过。这样既顺理成章,又不会授人以柄,高!实在是高!!
公元254年,曹髦即位,这一年他十一岁,改年号为正元元年。曹髦上任伊始就重赏司马师,“以彰元勋”。《晋书》记载,司马师本意不愿立曹髦为帝,只是郭太后一再坚持才不得不同意,所以他一直看不上曹髦。后来又听说曹髦在接受皇帝的御玺时“惰举趾高”,更加“忧之”,于是在一次朝会上公开训诫他。可是《三国志》却说,曹髦一直彬彬有礼,小心谨慎,对百官也很有礼貌,使大家对他抱有很大希望。在举行即位典礼时,百官“欣欣焉”。《魏氏春秋》的记载与《晋书》相差更远,它说曹髦“神明爽俊,德音宣朗”。司马师私下里问亲信:“上何如主也?”当时钟会正好在一旁,他急忙回答:“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钟会对十一岁的曹髦评价很高,说他文才与曹植有一拼,武略堪比曹操。司马师一听,说:“若如卿言,社稷之福也!”他嘴上这样说,不知道心里怎么想。
不管怎么说,新的领导班子已经建立,大魏这部机器还得继续运转。可没多久就出乱子了:镇东大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举兵造反。
毋丘俭在《三国演义》中所占篇幅极小,是个跑龙套的角色,以至于被很多读者忽略。历史上的毋丘俭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战功赫赫,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毋丘俭字仲恭,河东人,曾任荆州刺史。后来魏明帝要征讨辽东,就调任他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其任务就是打前站,为日后大军征讨做好准备工作。应该说他的工作完成得很好,后来司马懿计日平辽东,击败公孙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前期准备,而且毋丘俭在这次战役中率众跟随司马懿参战,战功卓著,因此战后他被封为安邑侯,食邑三千九百户。
此后是毋丘俭的高峰时期。曹芳执政后,高句丽(它是现在的那里,大家都清楚)不断骚扰边境,成为当地人民的一患,毋丘俭决定教训它一下。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他率“步骑万人”征讨高句丽,高句丽王带大军“步骑二万人”迎战,请注意一下力量对比。双方大战于梁口(《三国志》注明“梁”读作“渴”,不知道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毋丘俭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