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细数三国豪杰-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候东海郡有个叫昌霸的人响应刘备也反叛曹操了,而且声势颇大,“众数万人”。不过刘备很清醒,他知道自己的实力还无法和曹操抗衡,于是派孙乾去联合当时势力颇大的袁绍。曹操这时已经明白过来,知道刘备背叛了他,立刻派出刘岱和王忠“击刘备”,可是这两个人哪是刘备的对手,很快就被刘备打败了。《献帝春秋》记载,刘备对刘岱和王忠说,像你们这样的人来一百个也奈何不了我,如果是曹操亲自来,结果会怎么样,还真“未可知耳”。
  刘备的话音刚落,曹操就来了。《魏书》记载,刘备刚得到这个消息时还不太相信,他认为曹操此时正在官渡和袁绍相拒,虽然还没开打可是局势也很紧张,不可能亲自来攻击自己。但是“候骑”也就是斥候,就是侦察兵,接二连三地来报告说“曹公自来”,这让刘备很吃惊,“然尤未信”,他亲自带了数十人登高远望,远远看见曹操的帅旗,这下子刘备信了,于是不管众人“其中而走”。他一败,曹操立刻兵进下邳。下邳守将关羽投降,于是曹操不但“尽收其众”,还俘虏了刘备的家眷。根据上文的分析,此时刘备的家眷可能就是他叛逃时带出来的一两个人。
  刘备再一次走投无路了,他只好去投靠青州刺史袁谭。袁谭很给刘备面子,亲自带人出城迎接他,同时还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袁绍。《魏书》说,袁绍父子对刘备“倾心敬重”。“敬重”到什么程度呢?《三国志》记载,袁绍亲自出城二百里来迎接刘备。再次佩服一下!一个落魄的刘备总是能受到这样的重视,让人禁不住感叹好名声的力量。这时候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这时39岁。他在袁绍处被待为上宾,没多久刘备被打散的士卒听说他在袁绍这里便纷纷赶来投奔。
  随即官渡之战打响了。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时,他的后方却不安定。汝南的黄巾军余党刘辟反叛,并主动联合袁绍。袁绍立刻派刘备支援他,并让他们会合后去攻打曹操的大本营——许都。结果他们刚一汇合就被曹操的大将曹仁击溃,刘备只好又跑回到袁绍这里。不过刘备这趟也没白跑,他的铁杆亲信关羽终于知道了他的下落,于是舍了曹操,“亡归”刘备。
  《三国志》说刘备回到袁绍处,“阴欲离绍”,就是想离开袁绍。为什么呢?史书没说,无外乎这么几种可能:一、刘备看出袁绍必败,所以想要脱身;二、刘备觉得袁绍不能重用他,于是另谋发展;三、汝南的任务执行得很糟,刘备无颜再呆下去了。总之刘备就是要离开袁绍。写到这里项飞发现一个特点:刘备每投靠一个人,刚开始都是受到重用和殊遇,但没多久就会和主人不和,要么被迫离开,要么主动放弃。陶谦死得早,不考虑在内,在这之前的曹操,这时的袁绍,之后的刘表都是这样。这大概是刘备野心太大而又锋芒毕露,加之名声又好,号召力大,自主或不自主地吸引了一大批寄主的手下或是吏民,这让寄主很不放心,于是双方发生龌龊,最终不欢而散。
  怎样离开袁绍呢?刘备权袁绍派人联合荆州的刘表共同抗曹,并表示自己是完成这个任务的最合适人选。袁绍同意了这个建议,并让刘备带本部人马先到汝南与刘辟残部共都联合,因为汝南里荆州很近。刘备到汝南后收编了共都,这时他共有人众几千人。曹操虽然在官渡,但也没对汝南掉以轻心,立刻派蔡阳“击之”。刘备打不过曹操,但对付蔡阳还是颇有一套,结果蔡阳兵败被杀。
  曹操对刘备非常重视,官渡取胜之后立即亲征汝南。因为双方实力相差太大,刘备干脆放弃抵抗,弃了汝南去投刘表。刘表听说刘备要来,亲自出城迎接,“以上宾礼待之”。这还不算,还拨给刘备军队,让他驻守新野。刘表字景升,非常有名气,他与另外几个名士被时人合称为“八俊”。《三国志》说他“长八尺余,姿貌甚伟”,经过多年的艰苦经营,终于拥有了荆州全境。在官渡之战时,袁绍曾派人与他联合,刘表没同意,但也没帮助曹操。他的手下韩嵩和刘先劝他,现在两雄并争,“天下之重,在于将军”,您帮谁谁就会赢,如果您想有所作为的话,现在就是好时机;如果您不想有所作为,就要选好投靠谁。看样子,曹操一定会打败袁绍,到那时如果他发兵荆州,大概没人能抵御他。不如现在就投降他,此时投降必然会受到重视。刘表很犹豫,他既不愿意放弃现在一方霸主的地位,也不认为曹操会击败袁绍,于是他让韩嵩去拜见曹操,顺道打探一下情况。韩嵩奉命而行,很快就回来了。他说了曹操很多好话,并劝刘表“送子为质”。刘表立刻就火了,好哇,你得了曹操多少好处哇,“欲杀嵩”。后来“考杀随嵩行者”,知道韩嵩没有背叛,“乃止”。《三国志》给出的结论:“表随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
  果然,刘备屯新野后荆州豪杰纷纷来投,惹得刘表又犯了疑心病,“表疑其心,阴御之”。《三国演义》里说,在刘备投靠刘表期间,有一次看到髀肉,就是大腿上的肉又长出来了,感叹“日月磋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这件事在《九州春秋》里也有记载,成语“髀肉复生”就来源于此。另外《三国演义》还说刘表的手下蔡瑁设计想杀刘备,逼得刘备上演了一处“马越檀溪”,这件事也见于史书中,但却被认为不是事实。因为刘备当时是客,蔡瑁如果奉刘表之命杀他,刘备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跑不了,就好像曹操如果不点头关羽就不可能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还好,罗贯中巧妙地改动了一下,让这件事变成蔡瑁背着刘表想除掉刘备,这样一来既合乎逻辑,又照应了上下文,还突出了刘备当时的窘迫,不愧是高人!
  没多久曹操派夏侯惇和于禁攻打荆州,刘表一看正好,你刘备不是“髀肉复生”感慨万千吗?行了,你去打仗吧!于是派刘备带兵抵挡曹军,双方在博望相遇。刘备先设好伏兵,然后“自烧屯伪遁”,曹军果然中计,随后追来,“为伏兵所破”。这是《三国志 蜀 先主传》记载的刘备作为主帅第一次独力作战取得的胜利,可惜在《三国演义》里这个功劳被计到了诸葛亮的头上。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三章 刘备 第六节
(更新时间:2006…12…17 8:48:00  本章字数:2475)


  刘备的胜利为荆州赢得了暂时的安宁,更主要的原因是曹操此时的注意力放在了清剿袁绍残余势力上,无暇顾及荆州。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伐乌桓。这时刘备建议刘表乘虚袭许都,可惜刘表没采纳这个建议。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这样错过了!刘备能提出这样的建议说明他比刘表高出一大块,日后能打出一片天地也不足为奇。也是老天照应曹操,此时若是刘备为荆州主,曹操决不敢亲征乌桓,更不能就这样统一北方。曹操得胜回师后,刘表也明白过来了,可是时机已逝,他只能空自叹息了。《汉晋春秋》记载,刘表对刘备说:“不用君言,故为失此大会”。刘备能说什么?只能安慰他,现在天下大乱,这样的机会有的是,以后一定要抓住!
  话是这样说,可老天不再给刘表机会。第二年,曹操亲征荆州,刚走到半路,刘表就病死了。《英雄记》和《魏书》都记载刘表病重期间,曾打算把荆州托付给刘备,而刘备“不忍”。裴松之作注的时候认为此为“不然之言”,因为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刘表和妻子都看好刘琮,想把大业传给他,即使不给刘琮还有刘琦呢,怎么也轮不到刘备。其实项飞倒觉得这可能是刘表随口一说,或者就像后来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时那样,说什么如后主不可辅“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既是谦让,更是试探,如果刘备接受了,只怕刘表立刻翻脸,让他出不了病房。
  刘表死后,次子刘琮继位,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请降。而且还是偷偷进行的,没敢告诉刘备。当时刘备屯驻樊城对刘琮等人在襄阳的活动一无所知,等曹军到了宛城刘备才得到消息。《汉魏春秋》记载,刘备觉得不对劲,曹军快到了为什么一点备战气氛都没有?就派人去问刘琮。刘琮打发一个叫宋忠的人到樊城回复他,把经过都说了,并告诉刘备曹军已到宛城。宛城离樊城很近,所以刘备“大惊骇”,他对宋忠说,你们为什么不早说,现在才告诉我!太过分了!说着拔出刀来要杀宋忠,但想了想又说,杀了你也不解恨,“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就把他放了。刘备也急忙逃跑,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他攻城,夺下荆州。刘备“不忍”,他说,“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其实刘备即使这时攻进襄阳也于事无补,最多出口气而已,可见刘备虽然很生气,但还没失去理智,他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逃命。他在城下驻马,“呼琮”。刘琮“惧,不能起”,可是他的手下还有一些荆州人可能是感于刘备的恩德,或者不愿意接受曹操的统治,纷纷出城,跟随刘备,加入了逃亡大军。刘备百忙之中还到刘表墓前拜祭一番,做最后的告别,然后“涕泣而去”,好不凄凉。
  刘备逃到当阳时“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这队伍太大了,只能“日行十余里”,刘备只好派关羽乘船先到江陵。这时就有人跟他说,现在“宜速行”,我们的队伍中多数是难民,士兵少,曹军到了根本无法抵挡。可是刘备却答道:“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之”?看看刘备都什么样了,还念念不忘“以人为本”,比起当今某些嘴上说“以人为本”心里面“以己为本”的官员可是强多了。现在还有人说刘备的逃亡大军其实都是他抓来的人质,想以此来阻遏曹军的追杀。项飞认为此说荒谬,属于恶毒的人身攻击。曹军动辄屠城,从来没有因为怕误伤百姓而停止作战的记录,难道人质多了曹军就会放弃追杀?没门!曹操可不会配合导演拍警匪片。刘备的逃亡大军“日行十余里”,如果他只带自己的将士逃跑,怎么也比这个速度快。刘备总不至于笨到为了抓人质而放弃逃跑的机会吧?
  大家都说刘备占“人和”,就是说他很得民心,那他为什么会得民心呢?如果能回到那天的当阳你就会明白了。看看身后杀气腾腾的曹军铁骑,看看十几万举步维艰的男女老幼,你就会明白刘备的民心就是怎样得来的。他靠的是与民风雨同舟,休戚与共,不离不弃!那些在大火中对抢着逃生的孩子们下令“让领导先走”的人,那些只“为富人盖房”的人,那些为一己私利之百姓利益于不顾的人,他们不会得到民心,他们得到的只能是上天的惩罚!如果刘备甩掉这些投靠他的难民,带着将士逃命,就不会有后来的惨败。他的妻子甘夫人死在当阳,他的儿子也差点殁于此矣,这献血与生命凝成的纽带牢牢的连接着刘备与百姓,这才是他成为一方霸主的根本原因!
  有人说刘备的待人接物有些虚伪,有些做作,项飞部分同意这个观点。刘备在与人相处时,可能会刻意的表现出自己多么求贤若渴,多么礼贤下士,这也许会让人觉得虚伪,但时间一长,大家就习惯了,如果他不这样可能别人反倒会觉得不受重视。刘备自己呢?刚开始可能也觉得别扭,可日子久了就觉得这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一个人长时间的坚持一个谎言,一段时间以后不但别人信了,可能他自己也被自己骗了,把谎言当成事实了。刘备就是这样,由于长时间的坚持他已经不自觉地养成了以这种发式待人接物的习惯了。
  曹操知道刘备逃往江陵,同时他也得知江陵有大量的军需,所以他决不能让刘备先到。于是曹操派五千“精骑”急追,一日一夜急行三百余里,而刘备的逃亡大军日行才十余里,所以很快就被在当阳长坂追上了。长坂一战使一个人成名,那就是赵云,关于这一段会在介绍赵云时仔细叙述。简而言之,长坂一战是一边倒的战斗,刘备再次“弃妻子”,带着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曹操穷追不舍,一直追到汉津口,遇到了关羽的船队才算缓口气。曹军“精骑”一日一夜急行三百里,也已经是强弩之末,看到有人接应刘备也不敢造次,只好撤了,刘备又躲过一劫。
  几乎与此同时刘表的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来接应刘备,并把他请到江夏。《江表传》记载,这时孙权派鲁肃来给刘表吊丧,并让他联合刘备,请注意按《江表传》的记载是东吴首先提出了联合的要求。刘备与鲁肃谈得很投机,于是就派诸葛亮跟鲁肃去见孙权。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费了一番口舌才说服孙权出兵,由此看来似乎刘备对孙刘联盟更渴望一些。《江表传》是为东吴人物立传的史书,所以为江东说好话,它如此记叙这件事大概是为了表现孙权的高瞻远瞩吧?总之,孙权是同意出兵了,他派周瑜和程普带领水军与刘备“并力”抗击曹操。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三章 刘备 第七节
(更新时间:2006…12…19 19:44:00  本章字数:3258)


  按照《江表传》的记载,刘备此时的表现很不像话。在派走诸葛亮后,孙权发兵前的这段时间里,刘备听说曹军要来了,“恐惧”,每天都派人到江边打探,眼巴巴的盼着东吴大军到来。这一天侦察员跑来报告,说东吴的船队来了。刘备还不敢相信,反问道,你怎么知道那不是曹军?侦查员回答说,我根据船的旗号和样式知道是东吴的。刘备这才放心,急忙派人劳军。然后周瑜就很自然地请刘备到军中一聚,这又让刘备很为难。如果去,担心周瑜下毒手;如果不去,还怕影响到刚刚建立的孙刘联盟。刘备与关羽、张飞商量了好久,最后决定冒险前往。结果刘备很快就发现周瑜并无恶意,于是双方进行了坦诚、友好地会晤。刘备问周瑜此次出征带了多少兵,周瑜回答说有三万人。刘备连说“恨少”,周瑜笑着说,这些人就足够了,你就等着看我怎么破曹兵吧。刘备嘴上没再说什么,可是心里认为周瑜未必能取胜。所以在决战那天,他带两千兵“差池在后”,“为进退之计”,如果周瑜胜了,他就冲上去;如果曹操胜了,他就第一个撤退。结果刘备的这一行为直接导致此役未能完胜,由于刘备部没有按时进入伏击地点,使曹操在大败后得以成功逃脱。当然了,这段记载都出自《江表传》。我们可以看出在这里刘备被描述得一无是处,没有兵、没有地盘也就算了,还没有勇气、没有信心,所有的功劳都是东吴的。实事求是地说,赤壁之战大破曹操是孙刘联盟的胜利,而且主要功劳也确实应归于东吴,但刘备方面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至少不象《江表传》记载的这样无能。
  随即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操展开决战,并大破曹军,一直把曹操赶到南郡,曹操刚得到手还没捂热乎的荆州就这样丢了。随便说一句,刘琮投降曹操后受到优待,并被拜为青州刺史,“封列侯”,最后也是善终,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被曹操派于禁劫杀于半路。《三国演义》这样写可能是为了突出曹操的奸诈,但这不是史实。而且现在有人认为曹操派于禁劫杀刘琮母子这一段不是罗贯中的手笔,是后人冒老罗之名填上的。毕竟这一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