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嫡长女-第2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既如此,你就将功赎罪吧。带着三营的士兵,平定河内道的乱局!这才是你这个招讨司中郎将的使命!也不枉本使对你的一番提醒。河内道太平,即是大永太平;大永太平,江南道也必不会动乱,你的妻儿,才能安稳存活。无论是为国为家,河内道都不能乱!”

沈华善沉沉说道,家国密不可分,作为军人,固然不可耽于家而忘了国,却也不能因国而忘家。没有国,何来家?不存家,国何用?家国一体,才是最正常的。

“末将定当遵命!末将以性命起誓,定不辱军士使命,定会跟随大人平定河内道! ”段宏跪着,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无比清醒的认识,心中再一次有了从军初时的豪情。

使命和豪情,对家国太平的守护,经历了这一次哗变的锤炼,才能使一个将领,成为一个将才!

太阳照样升起,那百余具叛变士兵的尸体,已经被掩埋。昨晚的骚乱,在招讨司士兵的心中,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

这些痕迹,使得他们回想着昨晚的事情,回想着沈华善所说的话语,不由得,行进的速度更快了一些,队形也更整齐了一起,不少士兵的腰背,挺得更值了一些。

这也是他们心中使命的觉醒,和豪情的重燃,他们,和段宏心中所经历的,大致相同。这一场哗变,在南阳这里留下了血腥,也留下了士兵的尸体,唤起跟随的东西,却更多了。得失,有所见。

沈华善和张戈,看见这样的士兵,心中不由得也涌起了豪情,经过这一次锤炼,招讨司的士兵,和早前不一样了。

没多久,他们就来到了郑州边上,离河内道叛乱的中心地带,更近了!

河内道的叛军,就在眼前了!

第四百一十三章 两路叛军

沈华善和张戈带着招讨司的士兵,来到了郑州边上。

在这里,五万招讨司士兵汇合了河内卫进两万士兵,一共七万大永士兵,汇合在一起。

这个数目,相当于左右金吾卫的总人数,比安北、安西都护还要多的的士兵数,在郑州边上汇合,就是为了平定郑州、晋州、鄂州三地的动乱。

这样庞大的士兵人数,只说明了一点,那就是这一场动乱规模之大,波及范围之广。

尽管带着招讨司的士兵来河内道之前,沈华善和张戈对河内道的动乱,就作了充分的预计,也想好了当中会有的艰险。可是当他们和古大存汇合时,才知道这三地真实的情况,还是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计。

古大存带着两万河内卫士兵在这三地平乱,却没有多少效果,这是无奈 实情。

本来,河内卫有十二万兵马,若是全力平叛,或许还用不着招讨司。可是持续的干旱,并不仅仅是这三地出现,而是整个河内道几乎都出现了这三地的情况。

因此,另外的十万兵士,正在各大副将的带领下,分散在河内道各地赈灾,控制各地的局面。

若是以整个河内卫兵力来平叛,说不定这三地的乱局还未平定,其余之地乱象就生了。这样一来,整个河内道都要乱了。

古大存只能带着这两万士兵,和这三地的叛军周旋着,等待着招讨司五万援兵的到来。

在古大存的述说后,沈华善和张戈对这三地动乱的情况。有了更加深入详细的了解,自然,眉头就皱得更深了。

郑州、晋州、鄂州这三地,计有五十万百姓牵涉其中。其中。叛军的人数,约在三万之数,按照占领地域的不同,主要有两路叛军。

其一,是以晋州之地为主、占据一半郑州之地的北路叛军,其首领正是贼匪头目刘良;其二。是以鄂州之地为主,同样占据一半郑州之地的西路叛军,其首领是原河内卫的中郎将黄渊。

这两路叛军,各有一万之数,除了这主要的两路叛军之外,这三地还有其余的叛军队伍,林林杂杂也有近万人。

刘良原先是晋州之地的悍匪,一向与官府作对,原本就有三千多手下。在晋州尚未动乱之前,刘良及其手下。一直是官府通缉的重要对象,却始终没有办法将刘良缉拿。早前,晋州刺史王麟已经向朝廷请旨,请求朝廷派官员前来晋州剿匪的。

可是,朝廷的批复尚未下来,晋州就发生了蝗灾。又出现了备荒粮一空的事情,晋州百姓对官府的仇恨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了,晋州就暴动了。

刘良带着三千手下趁乱而起,攻占 了晋州刺史府,并斩杀了王麟及晋州刺史府的官员,打着为百姓治贪吏、平粮仓、免赋税的旗号,就在晋州站稳了脚,赢得了部分百姓的拥护。

随即,晋州、鄂州、郑州三地的盗匪,纷纷投奔了刘良。短短时间内,刘良就招集了两万部众。这一万部众,绝大部分都是这三地的盗匪。

这些人身上背着不少官司,甚至有不少亡命之徒。这些盗匪、亡命之徒,对官府最为憎恨。也有一定的武力,由这些人组成的北路叛军,战斗力自然非同一般。

如今,北路的叛军,部众还在不断地增加,有势如破竹向其他地区扩张的姿势,仅是晋州、郑州之地,似乎不能满足他们的野心了。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些北路叛军本来就是一些亡命之徒,每次和河内卫的士兵对上的时候,都不要命似的。是以河内卫士兵,都不想他们直接对上。

和北路叛军部众不相上下的,就是西路叛军了。提到西路叛军,古大存只有一声叹息,他不明白,事情怎么会到这种难以收拾的地步。

西路的叛军首领,是河内卫中郎将黄渊,换言之,西路的叛军首领,正是古大存的旧部属。西路叛军,是古大存感到最头痛的一路叛军。

原本,黄渊是带着几千名河内卫士兵镇守在鄂州这里的,却没有想到,他如今成了西路叛军的首领。而西路叛军的部众,大多数是他带领着的几千名河内卫士兵,还有鄂州、郑州、晋州折冲府的守兵。

这些士兵,都是大永的普通士兵,地位自然不会高。与北路叛军打着为百姓治贪吏、免赋税这样的旗号不同,黄渊的旗号是反对朝廷“庸官专权、考选不公、埋没人才”等弊病,在声称为民做主的同时,也赢得了这些普通士兵的拥戴。

更可怕的是,这些西路叛军,就是大永朝廷培养出来的士兵,是为了守护大永疆域百姓而存在的士兵,如今竟然成了叛军!这些叛军的首领、部众,是古大存曾经的旧部属,也是河内卫士兵曾经的同袍!

如今却是势不两立,成了敌对的两方。

这让古大存情何以堪?!这又让河内卫士兵颜面何存?

然而,这一切,就是明摆着出现了,除了叹息,古大存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似乎是约定好的一样,这两路叛军,对占领地内的百姓,有不少的惠举。

他们占领了官府之后,还拿出了他们的储粮,用以救济当地的百姓;此外,还对百姓承诺,他们的叛军,绝对不会扰攘百姓,让他们一切依旧。相反,如果百姓拥护他们,绝对会有饱饭可吃,绝对会有暖衣可穿!

这样的承诺,对于这三地的百姓来说,无疑是福音,又加上旱灾蝗灾,让这些百姓已经无法可想,又对大永官府有着难以消去的仇恨。这三地的百姓,竟然对这两路叛军都拥护,甚至有越来多的百姓加入到叛军之中。

民心、民望的归属。竟然是在叛军那边!这才是令古大存感到胆战心惊的地方,所以他一直不敢动,不能动,只能等待着招讨司带着五万士兵前来。

“大将军能坚持到现在。没有让叛军扩散至另外的地方,已经很不容易了,本使佩服甚深。这三地的局势,实在艰难!”沈华善回应着说道。

大永官职系统,讲究文前武后,沈华善的文官三品。比起古大存这个武官三品来说,更有地位。然而他初来乍到,话语却很客气。

只是,听完了古大存说的这三地局势,沈华善觉得心眼所见,都不怎么光明。

难怪古大存带着两万河内卫精锐,却不能平定区区三万叛军,这是因为,古大存和河内卫士兵面对的,不仅仅是这三万叛军。还有这三地的百姓!

这三万叛军的惠民之举,已经收归了部分民心,剩下的这三地百姓,不是万事不理就是万事不敢理的百姓。仗着这些民望,以这些百姓为遮挡,这三万叛军才能对抗古大存的士兵。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大。

不管是朝廷军队还是这些叛军,赖以生息的,都不是自身,而是背后的大永百姓!

“朝廷养兵,岂可用来对付百姓?可是如今这三地的百姓遮挡在叛军前面,本将军,一时无法可想!”古大存苦恼地说道。

他是个标准的武将,昂藏七尺躯,虬髯四方脸,如今因为无计可施。须发似乎都纠结在一起,看起来形容可怖。

是了,朝廷养兵,岂可用来对付百姓!这一点乃古大存和河内卫士兵作为军士的坚守,也是他们入伍之时。就紧记在心中的信念。按照古大存的想法,若是那两路叛军,没有这三地的百姓夹在中间,他早就攻克这些叛军据点了。

“可是,拖延了这么久,只会让叛军得寸进尺,这三地的局势更加不可控。总不能顾忌这三地的百姓,就眼看叛军壮大。这样,将会有更多的百姓卷进这动乱之中来。”沈华善又开口了。

古大存的苦恼,他就不认同了。

士兵不可以用来对付百姓,却一定要对付叛军,河内卫和招讨司的士兵,必须要平定这三地的局势。若是这一次动乱波及到整个河内道,就不是五十万百姓的问题了,而是三百万河内道百姓的问题!

孰大孰小,何得何失,这个选择, 这么简单明了,古大存怎么会在这一点上犹豫苦恼呢?一卫大将军,怎么会没有这一点判断果敢?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说到底,古大存少了这一点果敢!这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怎么会如此?

沈华善的话语一下,古大存的脸色就变了。他猛地腾起,朝一旁的副将军洪启扑去,一下子就箍住了洪启的脖子,瞬间就让洪启动弹不得!

一旁的张戈见到古大存的动作,也瞬间拔出了腰间的大刀,站在了沈华善面前,护住他,神情警戒。

这是古大存的军帐,在这里商议的人,就是他们四个而已。如今古大存这一番突然的动作,让沈华善和张戈不明所以,古大存怎么会这样对副将军洪启呢?

“说!叛军和你有何联系?!你一直劝说我以这三地百姓为重,是这等三思!我原本就觉得有些不对,若不是沈大人提及,我还想不到这一点!你是何居心?!”

古大存箍住洪启的脖子,恶声地问道,语气中有掩饰不住的怒气和懊恼。他堂堂一位大将军,竟然会犯下这样的简单的错误,以致耽搁了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因为听信了这位一直最信任的副将军之言!

却没有想到,副将军的大忠之言,竟然包含大祸心!

若是不是沈华善说了这句话,古大存还不能反应过来!

洪启涨红了脸,却露出了一个诡异的笑容。这个时候,沈华善和张戈都知道了古大存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难道洪启竟然是奸细?

就在这个时候,军帐外响起了士兵急切的禀告:“报大将军!斥候有急报!西路叛军有异动!竟然在鄂州、晋州等地,发了檄文!”

什么,檄文?这是说,西路叛军竟然正式向朝廷宣战?!

第四百一十四章 檄文

檄文,是朝廷征讨叛逆文书,如今竟然由叛军发出,这当真是讽刺!沈华善、古大存等官员第一感觉是哭笑不得。

哭笑不得过后,沈华善和古大存的脸色就开始阴沉了。这个檄文的出现,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一点:西路叛军的势力更强了!

不管是他们自身有了长足的进步,还是有了外力的相助,这个檄文的出现,就是一个标志。标志着这些叛军有了一套完整的应对出略,与之相应的一套严密系统,甚至可以想见的是,有了相应的官职配备,这也就是说,西路叛军已经是一个缩小的朝堂了!

不然,不会有这个檄文。

“虽然我是个粗人,可是这篇檄文,写得真是好!光是看字面,就让人热血沸腾。更何况,叛军必定会派出整群整批人,去高声宣读这一篇檄文。那样的感染力,威力就惊人了。我倒不知道,我的旧部何时有了这等人才!”

说这话的,是古大存。他的语气,十分平静,然而最后那句话,却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怒意。

那一篇檄文,传遍鄂州、晋州和郑州三地的檄文内容,出现在他的军帐内,沈华善、张戈,还有招讨司十营中郎将,如今都出现在古大存的军帐内,就是为了商讨如何对付这两路叛军。

本应该出现在军帐内的副将军洪启,已经自绝身亡了。在古大存下令将他关押之后,他就咬舌自尽了。他一死,古大存就更不清楚他的用意了。也不知道他和叛军到底有什么关联。

洪启的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如今摆在古大存和沈华善等人面前的,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应对这篇西路叛军的檄文!

“这篇檄文。已经传遍鄂州、晋州、郑州三地了。百姓们受这檄文蛊惑,听闻又有不少的百姓去投奔这两路叛军了。”张戈说着斥候汇报上来的最新消息。

这对于招讨司而言,不是个好消息。可是就如古大存所说,这篇檄文的感染力实在是不一般,非二三十年官场文坛浸淫,写不出这样的文章。西路叛军。大多数都是武将官兵,他们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的,怎么可能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难怪百姓们会受蛊惑,此乃大国手的手笔!你们听听:盖闻国之将亡,必有大灾祸。河内道旱蝗之灾,盖因君主无德,施政无纲。忠臣难以立权,百姓难以存生。朝廷无复护民爱民之意,反为生民之巨害。君非明主也。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沈华善拿起了檄文,读了起来,语气随着檄文的内容动荡起伏。整个军帐之内,就只听到他的声音。

“檄文里还禁止官员添置私产,县令贪赃者灭族。并声言将引军北上,克京兆。能够写出这样文章的大国手,对于朝堂官职设置,对于官员的调度使用,必定也谙熟的。看来,西路叛军已经整合了。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鄂州一带,情况要比晋州一带更为不妙!”读完了这篇檄文。沈华善再补上了这一句话。

虽然感叹着大国手的檄文,可是沈华善的语气可不是这么轻松。他想到了最坏的可能,就是西路叛军有这样的武力基础,若是再有严明的纪律,辅以行之有效的官职设置。如此一来,等于是在鄂州之地自成一朝了。这样的叛军,是会有大生机的!

叛军的大生机,是招讨司和河内卫的大危机!

“看来,叛军也知道了,这三地的百姓,才是他们倚仗的关键。越多的百姓支持他们,他们的力量就越强大。本使就不明白了,河内道发生暴动到现在,就只有一个多月时间。这西、北两路叛军形成气候,也不过是半个多月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百姓怎么会对这些反贼这么支持?”

这是沈华善深思的。从斥候的汇报中,可以得知,叛军对百姓有济粮的惠举。可是在旱灾之后,这三地的官员也不是毫无动作的,他们也在赈灾救民的,不然钱同式和张段等人,也不会在河南这里没了性命!

“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一场大旱灾,还是因为备荒粮!说起来,动乱首先在这三地爆发,是有原因的。此三地的百姓,一向彪悍,又有盗匪猖獗,民心不稳,不是一两年的事情。观察使钱大人这几年想稳定民心,却受到当地世家的阻挠,一直没有成功。”

对于河内道的情况,在场没有人比古大存更清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