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昨夜闲潭梦落花:西施外传-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简介(寻求出版)
西施,一个堙没在历史中的传奇女子,只在野史别传中,盈盈走来,诉说关于一个亡国红颜的悲情一生。
《韩非子》有云:“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管子&;#8226;小称》中有曰“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墨子》有云:“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庄子》中也讲了关于西施的故事“东施效颦”。
可是由于记载吴越兴衰的正史《国语》、《史记》(只记载的“勾践献美人、宝器于吴王”)、《左传》等,对她只字未提。有人说,《韩非子》等秦汉书中所提到的西施只是秦时的一个美女,与春秋战国时越女无任何关系,西施的名不过是后人自此附会而来。
难道历史上真的不存在这个叫西施的越女吗?或许真的不存在,但定有无数个有着“西施”同样经历的越女,在吴越争霸史的旁白处,留下一串问号与叹号,留与后人去品评……
作者题外话:沉淀数年,蓄势而发。最初构思,是在高三,写的约三千字的短篇文,二稿大二,约万字的短篇小说。现在此文起笔于09年初,为长篇小说。
本作品待嫁,寻求诚意的出版社与文化公司
全文分四卷,约20W~30W。 最好的txt下载网
序言1
想写西施的故事,已有多年。也曾多有涂鸦,其中最近的是昕月大学期间,曾发于校刊的“昨夜闲潭梦落花”。写得是西施与范蠡的故事,而今重拾旧稿,却发现漏洞百出。虽沿用旧名,其情节已迥然不同。
通过几究资料,据昕月细究,发现西施与范蠡的故事有以下漏洞。其一:关于西施与范蠡的年龄之差。
关于西施:越王自吴而返,制定了一系列的良策,据《吴越春秋》所录,其中“令壮者无娶老妻; 老者无娶壮妇。女子十七未嫁; 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 其父母有罪。”据此得知,女子过了十七岁在当时已敢上当今之剩女了;而且";其父母有罪";,所以西施在浣纱时被选入越宫时,尚未达到十七岁。那勾践什么时候决定实施的美人计呢?
主要说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勾践请成于吴国前所献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勾践请成于吴时,令文种献美人,原句为“於是句践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国语》卷十“越语”中,文种请成于吴时,说愿以越王的女儿伏侍吴王,原句为“请句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 士女女于士。”遗憾的是这两本书,并未提到“西施”之名)大约在前490年;
一种是勾践返越后,文种献灭吴九术,其中一条是往献美人,惑其心乱其谋。(《越绝书》中“越绝内经九术第十四”中提到;《吴越春秋》中卷九“勾践阴谋外传”中提到。且两本书明确提到“西施”的名字)。把美人献到吴国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486年(1)。
无论是哪一种,对于一个浣纱的民间女子,不可能直接献到吴国,必定要教一些做“间谍”的素质吧,所以在越国“学服三年”是必要的。(即这两个时间皆向前推三年,就是西施选入越宫的时间,大约前493年或前489年)
注释:(1)关于本文中西施入吴的时间:正史上没有记载,只有从《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里寻找蛛丝马迹。《越绝书》里时间不详,《吴越春秋》里卷九“勾践阴谋外传“虽有明确记载, 但这个时间上有纰漏。
卷九道“十二年; 越王谓大夫种曰: ‘孤闻吴王淫而好色; 惑乱沉湎; 不领政事。因此而谋; 可乎?’”,文种说可破,于是君臣两人决定实施美人计对付‘淫而好色’的吴王。让美人们学服三年而入吴。献到吴国后,伍子胥有长篇大论的一番劝阻之语。
这里‘十二年’即勾践(前497年登位)十二年,即公元前486年,三年后入吴是前483年。而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开篇时,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3年),勾践与文种的一番对话中,有“今伍子胥忠谏而死”的话,说明伍已在前483年前死了,怎么能等到西施入吴时劝阻吴王呢?关于伍子胥之死,《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中有记载,伍子胥在吴王伐齐时劝阻时,已遭诛杀,大约是前484年的事。)“十一年(夫差十一年,即公元前484年),复北伐齐。越王句践率其众以朝吴,厚献遗之,吴王喜。唯子胥惧,曰:“是弃吴也。”谏曰:“越在腹心,今得志於齐,犹石田,无所用。且盘庚之诰有颠越勿遗,商之以兴。”吴王不听,使子胥於齐,子胥属其子於齐鲍氏,还报吴王。吴王闻之,大怒,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唯一一致的是实行美人计是勾践(入吴为奴期满)返越后筹谋并实施的。
勾践返越大约是前491年;《史记》记载夫差七年(前489年)伐齐,只到夫差十(此处多了一个“一”)年(前486年)才回吴国。所以勾践献美人的时间,应在前489年及之前,或486年及之后比较合适。
本文的所引用的时间为:勾践于前489年选美女于越宫,训练三年,于前486献于吴王。
所以本文中西施的出生日期约为公元前504年。
序言2
再根据上面";西施选入越宫时,未超过17岁";的分析,西施的出生日期不会超过公元前510年或公元前506年。若按底线西施十七岁入选越宫,“三年学服而献于吴”已经是二十岁。但据那时的平均年龄而言,二十岁应该算得上是老女人,以媚惑主而乱其谋的美人计实施起来估计效果不够理想。姑且按十八岁算吧(即年龄再少两岁),美人此时各个方面都成熟了,又不失其娇艳本质;那么西施的出生日期就在公元前508年或504年左右。
现说范蠡,《史记》未为他立传,出生年份已不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夫椒之战(公元前494年)时,他早已成年多年,自楚而吴,漂泊多年。《越绝书》中提到他的出生,只说到“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目前针对其出生年月,是公元前517年,一种是公元前536年。若是前者,夫椒之战时,范蠡仅有23岁,我则认为在夫椒之战时,他表现出的冷静与睿智与此年龄不负。况且,他未来越之前,在楚国闻名多时,“其为结僮之时,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以内视若盲,反听若聋”(《越绝书》),恐怕未经历过风雨的年轻人定不会有些圣贤之明吧。所以我相信第二种说法,即范蠡出生于公元前536年(网上亦显示: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楚灵王五年)范蠡出生宛地三户邑,但出处不明确)。
那么,西施与范蠡的年龄竟近有30多年的差别。无论是一个十几岁的姑娘喜欢上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头(在当时,应该算得上吧),还是一个智者喜欢上一个小姑娘,似乎很难置信。《吴越春秋》里,越王自吴而返,制定了一系列的良策中提到,“令壮者无娶老妻; 老者无娶壮妇”,明确提出老年男子不准娶壮年妇女为妻。范蠡做为越国股肱之臣,想必也参与此策之中,他怎么会明知故犯,而且又是送入吴宫的越女呢。
其二,关于西施浣纱于江与范蠡初会,两人一见倾心的传说。《东周列国传》中说“勾践命范蠡各以百金聘之”;《吴越春秋》中,“越王谓大夫种曰: ‘孤闻吴王淫而好色; 惑乱沉湎; 不领政事。因此而谋; 可乎?’种曰:‘可破。夫吴王淫而好色; 宰筸佞以曳心; 往献美女; 其必受之。惟王选择美女二人而进之。’越王曰: ‘善。’乃使相者国中; 得苎萝山鬻薪之女; 曰西施、郑旦。”由于正史未载,那么到底是谁去的?这是施范传说中的一个关键。
撇开这两本书的记载先不提,就从两人的职位说起。从文种所做的众多工作来看,勾践亡国“乃令大夫种行成於吴”(史记之越王勾践世家),勾践入吴后,又做监国的重任交在文种身上。他应处于《周礼》中所说的司徒一职,也就后来各朝代所说的户部,周礼记载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从中可看,他主要是负责内政、土地和人民的。
范蠡在夫椒之战中曾劝诫勾践,说明他是随驾而征的。《史记》记载“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据此而看,范蠡的职位中应是主武的大司马,相当于相当周以的各朝的兵部,今天的国防部。让负责兵马的大司马去选美,岂不是无稽之谈。所以昕月比较相信《吴越春秋》所记载的种种,去选美的是文种,而非范蠡,那么施范两人苎萝山下浣纱溪畔相遇的传说,自然是站不住脚了。
其三,关于西施与范蠡泛舟于湖上的传说。西施的结局且不论,且说范蠡泛舟于湖上的主要 目的。从范蠡劝好友文种离越的一系列的话,如“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可知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自保。且他向越王求辞时,《史记》、《吴越春秋》中,差异不大,大致意思都是:少伯,你若留下,我愿和你分国共享; 你若离去妻子儿女就要被斩首。范蠡的回答是,“君行令,臣行意”,而后遂泛舟于五湖之间。范蠡连自已的妻与子都不顾了,还会在乎一个世人污为亡国祸水的西施吗?
范蠡是少有的智者,但有时候他的理智让人觉得有点残酷。《史记》之越王勾践世家中提到范蠡的三个儿子的故事,更是让人匪夷所思。主要情节就是他的二儿子在楚国犯了罪,决定派小儿去,大儿子觉得父亲不看重他,以死请去。范蠡就允许了。等大儿子拉着小儿子的尸首回来,“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硃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他是未卜先知,可是那失去的可是他儿子。他大儿子一定要去,那他为何不把这段长篇大论的原因说出来,这样,或许他大儿子,也许就不会固执了,也许小儿子也不会死了吧。他的睿智未能救了他的儿子,却也成就了他的美名,后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其四,关于施范故事的缘由。我想西施一生的遭遇令太多的人不胜唏嘘,委曲求全,入虎穴,与虎谋皮,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要知道当在时的霸主面前耍花招,稍有纰漏,即一命呜呼了。她的机智勇敢,还有美丽,更甚的是她的传奇故事,自然是后世文学的好题材。文学家们根据《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书的,关于西施的只言片语,写就一个女子的传奇故事。(当然某月的文也免不了附会之嫌)关于西施的作品一一问世,她的形象更深入人心。人们都希望这样的女子有一个好的结局,众多文学作品自然也是顺应民心,把这位女子托给了当世奇子范蠡。东晋王嘉的《拾遗记》、元代关汉卿的《姑苏台上范蠡进西施》、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南唐陆广微的《吴地记》等作品是个中姣姣者。时到今日,戏曲及电视剧里的结局,仍是西施与范蠡同归于江湖,作琴瑟之合。
以上种种,昕月决定将西施的真命天子,更为他人,虽“有冒天下之大不韪之嫌”,但昕月怜香惜玉之心作祟下,决意行之。昕月弹开故纸堆上的灰尘,书说这位传奇女子不一样的传奇故事,希望朋友能喜欢。
昕月晨曦之月于2010…12…11
(特别注意,此故事基于历史,却不囿于历史,非完全虚构,亦非完全历史,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楔子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为避犬戎之难,东徙洛邑,春秋战国就此拉开了帷幕。自东迁后,王之势日渐衰落,诸侯势力却日益崛起。一时之间,各诸侯国,战事频起,四海迭兴,更为侯伯(方伯,西周时诸侯之长)。其中齐、秦、晋、楚,在逐鹿天下的角逐中,先后胜出,称霸天下。
在这些枚不胜数的争霸赛中,以晋楚之间的争霸,最为持久、激烈。其中以城濮之战与邲之战最为著名。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时,援宋,与楚国在城濮进行大战,结果晋国以谋制胜,大败楚军,史称“城濮之战”。城濮之战遏止了楚国问鼎中原之雄势,也成就了晋国定威天下、称霸中原的梦想。从此晋国雄霸中原,楚国称霸南方,两国势均力敌,各不相让。
前597年,楚庄王时,晋楚又为争中原霸权在邲大战,结果晋军大败,中原小国慑于楚威,纷纷弃晋投楚,晋国的霸业由此毁于一旦,中原霸权从经落入楚君手中。
但晋国称霸雄心从未熄灭,而楚国自楚庄王薨后,再也没有可与之相媲美的明君贤主。特别楚平王当政时,远贤近佞,专信奸邪,还与司马子反及巫臣上演了一出夺美大战。最终巫臣得美人夏姬逃于晋国,终成为楚国之大患。
此时,南方的两个小国,吴、越日益崛起。为抗衡南方之楚国,晋国采取了楚之叛臣巫臣之见,采取以吴制楚的策略,大力扶持吴国。吴国时为阖闾当政,阖闾任用贤相伍子胥,军事奇才孙武,实行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之策,一举由蛮夷之邦跃为众诸侯国中个中翘楚之一,渐有抗楚之势。吴楚交锋,楚国屡屡受挫。
楚国的有识之士范蠡,有匡世奇才,不为所用。因念不能报效于父母之邦,不若东去助越,以越制吴,以消楚之忧。遂携好友文种,共投越国。
日益强大的吴国,频频发起战事,渐渐蚕食周边之小国。前496年,越王允常薨,其子勾践即位,新君初立,政令不兴,诸事未就。吴王阖闾得此契机,趁机伐越,两军战于檇李。不料越国早有防范,且越王骁勇。一向纵横天下所向披靡的吴王阖闾竟败于越国,不仅无功而返,反被越国名将灵姑浮以戈击中,断其大趾。不堪新疾与新耻,阖闾于返军途中殁了,遗命其子夫差以雪其耻。从此吴越两国遂为世仇。
前494年,吴国新王夫差为雪父耻,再度伐越,战于夫椒。越王勾践刚愎自用,不听范蠡之言,终中吴之围,困于会稽。从范蠡之言,甘为吴之臣妾,请成于夫差。勾践委屈求全,受尽屈辱,尝粪之耻,贿于吴王宠臣伯嚭,终于三年后返越,卧薪偿胆,励精图治,伺机报吴,以图霸业……
第一章 婚事1
第一章婚事
公元前489年,苎萝江畔(今天的浣江),两女子纤纤玉手正弄苎麻(1)。虽葛麻裹休,清面素颜却难掩其清丽绰约的风姿。碧水映照着两张绝世的容颜,像开在水里交相辉映的并蒂莲。一个娇艳妩媚却不妖冶张扬,如风中含露的芙蓉花;一个明艳不可方物却也清新可人,如出淤泥而不污的清莲。一个笑靥如花,一个深锁柳眉。
“妹妹,恭喜你了,听闻妹妹不日将入良门,旦甚慕之。”一女子道。
另一女子则久未出声,只低低地一声叹息乱了一手的苎麻。
那位自称为旦的女子却不曾注意,仍然津津乐道:“听闻乡大夫之子*倜傥,无妻少妾,只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