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惊雷入汉-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断,魏国养精蓄锐够了,川军也会比现更加强大。换而言之,蜀汉的发展速度已经有跃过曹魏的趋势。
想成气候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目前川中虽然落实了新政,但反对的声音也是不少。有反对的声音在,间接说明了川中士族一时妥协的态度。没有那些世家豪族在暗中推波助澜,那些叫嚷抵制新政的声音难道不怕死么?
通过一些列的雷霆手段,刘禅扳倒了川中士族的代表人物,夺回朝政。但世家豪族的根脉却没有损伤,一旦刘禅软弱或是换了皇帝,届时话语权还是在这些老牌士族手中。陈袛,许游包括费氏一族的陨落,无非是士族间交替换代的一种表现,并不伤及这一集团的根本利益。
一时的威慑对于新政的实施有决定性的作用,想长治久安还需要长期的发展和调和。暴力可以解燃眉之急,却也如同饮鸩止渴,用得多了便适得其反。因此对于川中目前的反抗声音,刘禅只能逐渐化解,不宜再启用暴力镇压的手段。只要不影响到国家发展的大方向,便不会有什么杀身之祸。这是刘禅的底线,也是众所皆知的底线。无论怎么说,蜀汉是发展与危机并存,无非是看统治者如何调整二者的关系。
这便是司马昭要发兵攻打两川的理由之一。蜀汉只会一天比一天强劲,越早进攻蜀汉,两川内部的变数便是越多。当外部压力足够强大时,本身矛盾重重的内部定会给魏人一个惊喜。
按住了这一波,另一波声音又是响起。对两川的用兵素来是以防御为主,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都没能在魏国的土地上得到什么便宜。川路险峻难行,军队的补给经常难以按时到位。所以魏人大都以防守为主,拖延时日消耗蜀军的补给,等到蜀军补给困难之时,便是不攻自退了。
反过来进攻两川魏人也没占到什么便宜。蜀汉占据山川之险,易守难攻。魏军到了蜀汉关隘之下便不得寸进,对敌人造不成损伤,自己反而不断消耗。这种情况下去攻击两川,难逃重蹈覆辙之嫌。
这是军事方面的建言,政治上的时机司马昭已然说的清楚,军事上又如何说服众臣呢?
传闻蜀汉打通了到身毒的古道,并且在异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贸易往来。这项工程的投入绝对是不小的,只有不断的投入人力和物力才能打下根基,建立起完善的运营体系。这甚至席卷了蜀汉包括蜀郡在内的大半地区,既然消耗了如此多的国力,蜀汉的防御能力自然要弱了几分。
去年时蜀汉的卫将军姜维草草成都一行便去了沓中屯田。依照常理,没有了陈袛架空姜维,姜维大可以在成都行使自己卫将军代大将军的职务,何必跑去边疆种地?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模式,参考姜维在成都停留的时间极其短暂,得出的结论便是为了避祸。
如今的刘禅眼前是绝对容不下权臣的,根基颇深的陈袛都倒下了,姜维浮根在外自然没有机会做一个权臣。留在成都难有作为,去汉中掌兵又怕朝中猜忌,所以用去沓中屯田这种方式来躲避祸患。手中的兵权不变,又可以借此练兵,积蓄军粮,这是明哲保身的行为。
君臣失和,这就是可趁之机。何况姜维远走沓中之后,留守在汉中的夏侯霸病故。负责镇守汉中的是辅汉将军董厥,董厥在朝中的“义阳帮”被打散,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对于武事也不是很精通。这大好的时机不发兵攻打两川,难道要等到姜维精兵练成,蜀汉兵精粮足时再战?
群臣见司马昭心意已决,又找不出说服司马昭的办法,于是上奏支持伐蜀的决定。曹奂不过是个傀儡皇帝,能做的不过是点头称善。于是由司马昭命人起草诏书,调集各路人马安排讨伐蜀汉的战略部署。
既然准备讨伐西蜀,首要之务便是防范东吴。吴蜀东西联盟共同抗魏,司马昭围淮南时蜀汉并无动作,但这不代表攻打蜀汉时东吴就没有动作。因此当务之急是稳定江淮防线以及襄阳的布防。
征东将军王基屡战有功,总督两淮军事,另调奋武将军石苞提一军前往相助。王昶依旧是镇守襄阳,调安东将军陈骞坐镇新野为其后援。这一番调动算是完成了对东吴的布防。加上司马昭亲自留守许昌为众军后继,就算江东十万军来也可以保证边境无忧。
不过司马昭仍然不放心对朝中的掌控,于是从雍凉边境调回了本族的征西将军司马望。拜司马望为卫将军领中领军,掌管禁军加强对中央的控制。
司马望的军事才能在司马氏中是非常出众的。一旦遇到需要发兵支援各处的状况时,大可以由司马望代替司马昭出征。从而保证中央的稳定,避免再次发生高贵乡公曹髦的故事。
朝中的能臣宿将多以故去,国内重量级的将领几乎尽数布置在江淮之间和襄阳这个荆州据点。多次打败姜维的安西将军邓艾是一路主帅的人选,但并不适合做为总统大军的人物。
此番攻打两川调集了曹魏西部的所有军力,又从中原和河北抽调了不少人马作为中央主力军西进。因此三军统帅必须是中央司马氏的人,不可能用外镇的将领统御中央的军队。
“策略既定,统帅人选众卿可有推荐?”司马昭在晋公府中询问众臣。曹奂登基之后便赐爵晋公给司马昭,司马昭又是几番推辞后勉强接受了封赏。
曹魏群臣皆为这统帅人选苦思,所谓的三军统帅不仅要精通用兵之道,更要对司马氏绝对的忠心。川中地势险峻,大军进入之后便以三军统帅为主。事关伐蜀大计的成败,数十万将士的生死,自然不能推荐平庸之辈。
众人皆是苦思冥想不敢轻易断言,唯有钟会神态自若偷偷发笑。司马昭见了便问道:“士季何以发笑?”
钟会拱手答道:“吾思西川败亡之日,不忍发笑耳。”
司马昭听了也是一笑道:“士季何出此言?”
“晋公伐蜀之策虽佳,会仍有补遗之策。若可用之,西川灭亡不远矣。”钟会正色道。
这钟会自小便是所谓的天才儿童,尤其是用兵之道可谓奇才。昔日夏侯霸逃亡入蜀,姜维曾问中原何人可为大患,夏侯霸不提司马昭却是直接说钟会,邓艾之能。虽有个人情绪在内,然而钟会的才能也是不可忽视的。
群臣见了都是洗耳恭听,司马昭自从死了贾充对钟会和裴秀便更加的看重。于是便由钟会娓娓道来。
听罢,众臣忍不住赞叹钟会的才能。司马昭更是大笑道:“统军之人非士季莫属!”
钟会跪倒在地道:“会受此重任,定不负晋公所望!唯求一人为辅,以助会一臂之力!”
“所求何人?”司马昭奇道。
“陈玄伯好谋多断,深悉川将虚实,请为臂助!”钟会答道。
“若非士季提及,本公几乎忘记!便依士季之言。”司马昭笑道。
陈泰字玄伯,乃是魏国大员司空陈群之子,如今官拜尚书左仆射一职。陈泰在雍凉与姜维数次交手,皆占上风,后来被征召回许昌为官。在司马昭携高贵乡公曹髦和皇太后东征之时,留陈泰为行台总督京师诸事。
司马氏兄弟自幼便和陈泰为至交好友,友谊甚笃。钟会知道自己年少言轻,统领大军难免被人非议,请陈泰为副也有表忠心之意。
于是公元二五八年五月,曹魏兴师动众大肆进犯两川。安西将军邓艾统陇上各军由狄道入蜀,经过甘松转向攻击姜维屯田所在的沓中,负责牵制姜维的行动。雍州刺史诸葛绪带着雍州精兵从祁山出发,经过武街进逼阴平桥头,截断姜维撤退的路线。钟会率领的中央军分为三路,由斜谷,骆谷,子午谷三条路线进军,趁着姜维不在,攻打空虚的汉中。
只要邓艾和诸葛绪切断姜维与川中的联系,钟会的大军便可以趁机攻占兵力空虚的汉中,然后由汉中一路挺进到成都。当初中原认为蜀汉名将唯有关羽,所以关羽死后便掉以轻心。接下来诸葛亮数次北伐,也让曹魏的国力消耗在了西端的战场上。
眼下对蜀汉唯一忌讳的便是姜维,邓艾虽然没有输给过姜维,那是在姜维出川的情势下。现如今攻守易位,到了姜维的地盘,胜负仍是难以预料。所幸有雍州刺史诸葛绪相助,不愁大事不成。
当年吴将孙峻大举进犯两淮之地,镇守淮间的魏将诸葛诞负责防御吴人的进攻。邓艾不接受诸葛诞的调度,派遣时任泰山太守的诸葛绪在黎浆痛击吴军,获得了大胜。两人自那时起便惺惺相惜有了默契,所以任命邓艾守陇西,诸葛绪镇雍州也是有所用意的。
魏军数路齐发声势浩大,作为蜀汉边防重地的汉中早接到了消息。汉中太守辅汉将军董厥连忙使人飞报国内,早做应对。
(感谢各位大大长久以来的支持!欢迎各位大大投票,收藏,留评。这是不动最大的写作动力!)
第三十九章 拒敌(上)
蜀汉皇帝刘禅在成都闻魏人大举入寇,不由得龙躯一震。稳坐川中之时观淮南大战尚不觉如何,如今曹魏向川中用兵三十余万只觉得压力倍增。蜀汉的兵员将力调往南方极多,一时间该如何拒敌未有良策。
朝堂之上众人议论纷纷,姜维躲到沓中远避,汉中守将董厥可不是什么将才。这一点同是义阳老乡的樊建了解甚深。魏军声势浩大,必须尽快拿出守御的方案,否则依靠董厥这等军事能力是绝对守不住汉中的。
“陛下,可速使卫将军姜维由沓中赶赴汉中,以卫边境。”邓良进言道。
“不可如此,魏人数路并犯,卫将军若是移至汉中,沓中岂非危险!”樊建反驳道。
尚书台如今主事的便是樊建和邓良二人,其他人都是调入尚书台不久,在两位大佬面前很是谨慎。邓良一意调姜维御敌,樊建却是觉得姜维只能抵御一处,沓中离了姜维,魏人也是长驱直入的份儿。
“杨公素来知兵,可有对敌良策?”刘禅不理二人,直接去问杨戏。
杨戏做过参军,庲降副都督等武职,又随诸葛亮姜维等人多次出征,在军事上也是非常有见解。见陛下询问,杨戏不敢怠慢道:“姜伯约久居边境,焉有不知魏人来犯之理?依臣之见,姜伯约必有所安排。”
群臣听了杨戏所言,不觉得跟着点头称是。姜维虽然连年兴兵,屡次北伐让人觉得厌烦。但蜀汉国中说起戎马之事,还没有人比得上姜维。常年屯驻汉中的姜维,自然清楚边境的敌我态势。
“杨公所言颇有道理,可魏人势大,朕心难安啊。”刘禅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姜维最近一次到汉中是在夏侯霸逝世之时,当月便秘奏一书对汉中的防御部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变。包括御敌之策也都做了详细的阐述。若是夏侯霸在,便无须如此劳师动众。留守汉中的董厥虽为良吏,但非良将。这让人不得不做备案,以防万一。
“臣以为当调集兵力,军需等为姜伯约后援,可保万全。”杨戏道。
群臣正在议论间,却是沓中来使求见,刘禅连忙宣入。只见来使年近四旬,身形挺拔气宇轩昂,乃是蜀汉名将赵云的长子赵统。
“臣赵统拜见陛下!”
“爱卿从沓中来,可有卫将军的消息?”刘禅连忙问道。
“卫将军托臣带书信一封,请陛下龙目御览。”言罢赵统呈上一封书信。
赵云是蜀汉有名的将领,曾经在当阳之战中负责护持年幼的刘禅。对此就算是后世而来的刘禅也颇有感怀,因此对赵云的后人另眼相看。赵统官拜虎贲中郎本是宿卫的官衔,在虎贲中郎之后又追加了督行领军的官衔,便成了外将。其弟赵广为牙门将,在沓中跟随姜维。
看罢书信刘禅像是吃了定心丸般完全镇定下来。于是命胡济引一军去守阳安关——即是后世所言的阳平关,坚守拒敌。又命廖化引一军往阴平桥头,护住姜维沓中大军回援的后路。胡济廖化两名老将深知事态紧迫,领旨之后便出宫调集人马准备出发。
“启禀陛下,蜀郡之兵尽发北上,当速从南中以及巴东地区调遣精兵入川相护。”樊建进言道。
“卿言甚善,传令使巴东分半数守军于涪陵,川中若是有难水陆并进不日即可感到。”刘禅吩咐道。
“南中形势大好,抽调兵力多有不妥。魏人侵犯国内动荡,仍需重兵驻守以防内患。”刘禅一边想着一边接着说道。
魏蜀双方都是紧锣密鼓的布置攻防,随着时间的推进大战渐渐来临。江东的吴主孙亮也是接到了消息,一面使人增加荆州的军队,一面暗自调集军队物资等伺机而动。
钟会的主力军分为三路齐头并进,不多时日已然传过了山谷进入汉中地界。汉中守将董厥早接到了姜维的指示,尽收野谷军力率领人马退往汉寿驻防,甚至连汉中的百姓都迁入了川中。
“蜀人不战而退,莫非欲据我等于阳平关下?”钟会接到了前锋魏兴太守刘钦的军情禀告,猜测道。
“回禀将军,蜀军在兴势,黄金等地皆驻围守前后不下七八处,不过并没有出击的动向。”刘钦道。
“当年伐蜀,蜀将王平便是据守兴势,黄金等地拖延时间,等到川中援军来到。现在蜀人舍了汉中,又留守军这是何故?”护军荀恺问道。荀凯是荀彧的曾孙,其父娶了司马懿的女儿,所以荀恺又是司马懿的外孙。
“除此之外,汉,乐二城中的蜀军也没有撤走。”刘钦把探得的军情一一禀报。
钟会思索一番道:“蜀人如此架势,必是引我等入阳平关欲坚守以待。区区诱敌之策而已,欺我大军攻不破阳平关么!”
“大军若进,在此固守的蜀军当如何对待?”荀恺见钟会有进军之意,于是问道。
“便留一军与你围攻蜀军,疏通粮道。我自引大军继续前进。”钟会决然道。
于是钟会留下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等人以及五万魏军。负责围攻汉城,乐城,黄金,兴势等地的蜀军。钟会自己带着剩下的十二万魏军继续前进,直逼阳平关下。
汉城守将是绥武将军蒋斌,其父正是继承诸葛亮遗命的蒋琬。乐城守将为王含,官拜监军之职。汉城和乐城是诸葛亮下令修筑的,其中乐城的位置在斜谷的谷口。钟会的三路人马出谷之后,便汇聚在乐城之下。汉城则在乐城的西方,虽然地势没有汉城这般险要,但却恰好扼守住汉中西侧的道路。
这两处城池皆是守备之用,面积虽小但是城墙甚高。每城都有四五千蜀兵在内,粮草充足军械完备,即便是有数万人马也休想轻易破城。
钟会的大军便由城下经过,浩浩荡荡的往阳平关方向而去。荀恺和留下来的魏将商议一番,决定亲自带领一军围攻乐城,由前将军李辅带一军攻打汉城。余下的人马分别攻打兴势,黄金等蜀军的据点。
蒋斌以才学知名又通晓武事,见魏军打得是李辅的旗号便修书一封射到城下。这李辅本是川中名将孟达的部下,孟达降魏后被曹丕重用,李辅也跟着水涨船高。孟达准备重投蜀军之时,司马懿便是诱惑这李辅打开城门害了孟达性命。
因其有此过往,所以蒋斌修书一封痛骂李辅。本是预料这李辅被自己羞辱必然挥军猛攻,不想李辅早已想开,多次丝毫不动气反而愈加沉稳。只看魏军围住了城池后便没了动作,过了两日李辅营中有数千人赶奔乐城方向而去。
汉城这边波澜不兴,乐城的景象则是截然相反。荀恺等到钟会大军离开后,便立即指挥魏军猛攻乐城。魏兵皆是能征惯战的勇士,蜀兵却占以逸待劳的优势。双方舍命厮杀数日,魏军损伤达千人之众。蜀汉监军王含傲立城头冷眼看着魏军,藐视之意一览无遗。
就在钟会的主力人马直扣阳平关时,另一路以安西将军邓艾为首的魏军也进入了沓中地域。其中邓艾的三万主力人马绕行甘松,出现在沓中的南侧。魏金城太守杨欣,天水太守杨颀,陇西太守牵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