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惊雷入汉-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见姜维分析的条条是道,刘禅心里也在犹豫。自己的想法是稳抓内政,解决生产力不足的问题,把蜀国的国力尽快搞起来。姜维的提议十分诱人,假如真的能扩大版图,何尝不是一件好事?问题在于此次出征人少不足以开疆辟土,人多则严重拖沓了国内的建设和发展。一时间难以抉择。
离宫已是人定之时,北伐的建议没有被采纳,此行却另有收获。姜维应允支持刘禅的新政,并亲自带兵往沓中屯田,积蓄力量。刘禅则许诺国力充沛之时,自己会不遗余力的支持姜维北伐。所谓不遗余力,指的便是到时会统一朝中文武的思想,坚定的支持北伐。以往困扰姜维的分兵,分权,后继无力等困难不复存在。姜维很是欢喜,半生戎马为人掣肘,眼下当今圣上给了承诺,这一诺绝非千金能比。
杨戏,樊建来到宫内恰巧与姜维相遇。突然见到姜维二人都是一惊,杨戏拱手道:“伯约别来无恙。”
“杨公久违了,维还未恭贺杨公晋升之喜。”姜维回礼道。
“前日才知杨公邀伯约回援,不想伯约行军如此之速。”一旁的樊建笑道。
姜维一笑而过道:“闻二公忙于陈许之事,许家名倾天下,尚需谨慎为之。”
“我与杨公正因此事入宫禀告陛下,改日去伯约府上一叙。”樊建和杨戏一天米食未进,才忙出头绪。
“维欲连夜出城返回汉中,二公请便。”姜维心情不错,拱手告辞。
杨戏和樊建还礼之后匆匆入宫。望着二人背影,姜维心中叹道:“新政推行绝非易事,望二公辅佐陛下早日富国强民,尝丞相夙愿!”姜维对二人背影深深一拜,头也不回的大步离开。
次日早朝之上,征西大将军宗预以年老多病请辞。宗预字德艳,是老字号的朝臣。当初跟随张飞入蜀,现在以征西大将军督永安,负责蜀国东线防御。刘禅也不勉强,于是升宗预为镇军大将军,留在成都养老。其他众人也有封赏,光禄勋诸葛瞻加侍中,军师将军之职;广汉太守张微加破虏将军;龚衡也是推辞封赏在家养老,于是封其二子皆为裨将军;胡济与龚衡情况相同,子嗣也被封为裨将军。汉嘉太守董匡,益州书佐王长文,阆中令王化等人平乱有功,也都给予了提拔。
诸葛瞻上书为张瑛,张雄兄弟请功,张家兄弟是张嶷的儿子。张嶷在南中地区生活了十五年,对蛮夷非常之好。等到张嶷战死之后,南中的百姓无不悲泣,自发的为张嶷立庙年年祭祀。张瑛,张雄也跟随父亲在南中生活十多年,不少蛮夷的首领都是认识二人。诸葛瞻看似简单的带了几名随从去说服蛮夷,实际上借此掩盖张家兄弟的身份。说服蛮夷各族首领,多半是这兄弟二人的功劳。
张嶷在三年前随姜维出征,临阵殒命。张氏兄弟守孝未满三年,所以没有实质的官职,只是继承了张嶷的爵位。诸葛瞻素与张嶷有所往来,是忘年之交。族兄诸葛恪在东吴掌权之时,张嶷便写信给诸葛瞻说:“孙权刚刚去世,吴国根基不稳。诸葛恪身为辅政大臣不应该这个时候急功近利,离开吴主去攻打魏国。如果失败了,国内嫉妒他的人是不会放过他的。”后来果然和张嶷预料的一样,诸葛恪失败后回国被害。这次为了平乱,诸葛瞻暗中邀请张瑛,张雄相助。二人继承了其父的风范,以国事为重,参与了诸葛瞻的计划。因此诸葛瞻感激万分,上书为二人请功。
于是刘禅命人传张瑛,张雄上殿。这兄弟俩身材样貌都很平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副大众脸。刘禅并看不出什么特殊之处,见二人言谈也是平常心中难免失望。没想到的是二人竟然拒绝了刘禅的封赏,要求回家为父亲守孝,期满后再为国家效力。群臣对此都是赞不绝口,为人孝顺是衡量这个时代人品的重要指标。刘禅也觉得二人有心,也不为难,赏赐了金银作为补偿。
宗预辞官养老,蜀国东线的防御需要一名总指挥。刘禅和众人商议一番,以庲降都督阎宇代替宗预为永安督。原庲降副贰都督霍弋,在此期间安抚有方,升为庲降都督治理南中。
杨戏和樊建马不停蹄的忙碌于审案。各路大军押解回来的战俘大都是直接参与者,也有许,陈两家的人混在其中,更多的是蛮夷。这一下又是五六百人的口供,杨戏年逾古稀,身体开始有些吃不消,完全依靠一股精神强撑着。樊建几次劝诫都是无效,对两家的定罪事关蜀汉国运的发展。日后若有哪家找出了案中的疏忽之处,世家豪族必然会奋然而起,掀起滔天巨浪。
现在的沉默只是因为刘禅近来过于强势,手段残酷杀虐甚重。世家争的不是一时荣辱,而是万世相传。现在服膺于刘禅的统治,不代表日后会是相同的态度。皇权和士族的矛盾永远存在着。杨戏不好和樊建明说,只是替刘禅担心,所以强撑着身体也要把这案断的让人无话可说。
第二十三章 定策(下)
东广汉郪县之内,很多家都挂着白布举丧。和叛贼的战斗以胜利告终,但人们失去了身边的至亲。悲伤的气氛笼罩着郪城,对于为了保卫家园战死的百姓,大家是十分同情。郪城令王迥也是阵亡者的一员,王氏家族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朝廷追封王迥为郡守,对于亡者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但至少是一种荣耀。
根据东广汉郡守李勃的奏章,这次平乱共有七百三十六名官吏,一千三百二十九位百姓亡故,受伤的辙超过了三千人。在各郡之中,属郪县损伤最为惨重。汉嘉死伤的人数也是颇多,可出力的大都是世家豪族豢养的打手,仆役。对于这种不在国家户籍之列的,朝廷只是给予了口头上的称赞,没有实质的补偿。
汉嘉这边王,李,高三打氏族登高一呼,百姓都是十分雀跃的参与平乱。三大家族的人手中不乏退伍的军官和老兵,战斗经验丰富损伤较小。百姓都是凭一腔热血,一股勇劲儿的厮杀,缺乏组织和指挥,所以死伤惨重。叛贼也知道挑软的捏,经常针对百姓防御的一侧突击,这也是百姓死伤甚多的原因之一。
家族中的死伤有各自家族负责抚恤,大家都得到一定的补偿和实惠。比起丧子,丧夫的悲痛,这点钱财根本算不上什么。看看自己家再看看外面,不觉中便有了平衡。朝廷每家每户抚恤一百五十钱,一石米,并且免一年赋税。这是当今陛下亲自下的诏命,钱米都由各郡库府中分拨。这个消息只在有地位的士族之中流传,郪县的百姓并不知晓,官府也没有任何的公告。自己失去了亲人好坏还有个补偿,要是嫌少那就看看外面那些平头百姓吧。
代理郪令王长文早已回到州中复职,郪令的位置暂时有东广汉的郡守李勃代领。日出之时在县衙门外,一名青衣文士击鼓不停。只见这文士一槌快过意槌,越敲力道越大,心中似有无尽的怒火。不多时府衙大门露出一条缝隙,一个差役打着哈欠探头探脑的打量着青衣文士。
“怎么又是你?不是都和你说了么,惊动了我家大人当心砍了你的脑袋!”那差役探身喊着。
青衣文士置若罔闻擂鼓不停。差役无奈跨步出了大门,走过来便要抢夺鼓槌。文士自然是不让,于是二人争执起来。
“老爷已然绕过了你,何苦又来,难道你不怕死么!”差役低声劝道。
青衣文士不过二十余岁的年纪,眉清目秀一脸正气,满是愤慨的说道:“朝廷分明诏令各郡抚恤百姓,我代郪县百姓请命,何惧之有!”言罢摆脱了差役,又自顾自的擂鼓。
差役见抢不下鼓槌,上前拽住青衣文士衣袖,低声劝道:“刘小哥替民伸冤,某私下也是佩服。可我家老爷却是这东广汉的郡守,小哥上次幸免,今次绝难脱身啊!”
“视难不救,非志士也!这堂堂汉国,岂容宵小为虐!”青衣文士不理差异,大声说道。
这个时候街上已经有不少百姓聚集。不少人早就听说前几日一青年文士大闹县衙,称朝廷下发了抚恤钱米,当众质问郡守李勃。李勃何等地位,容不得有人诬蔑,便要将其打入大牢。后来听说似乎这少年家世不凡,便被放了出来。今日竟然又来,百姓议论不停,将街道围了个水泄不通。
那差役和青衣文士争执之间,府衙大门再开,一班衙役分两侧鱼贯而出,将青衣文士围在当中。接着一名中年官员大腹便便由府内踱步而出,身后跟着几名小吏。和文士争执的差役见状连忙跪拜道:“启禀老爷,这人又来擂鼓,小的劝止不住,请老爷降罪!”那中年官员哼了一声,摆手示意退下。差役偷看了青衣文士一眼,暗叹一声退在一旁。
“刘子远!本官敬你祖上有德,放你一马!想不到又来惹是生非,活的不耐烦了么!”中年官员喝道。
“李文孝!这郪县之中有多少人被你蒙在鼓里,尚不知朝廷下旨抚恤百姓之事。抗旨不准,你活得不耐烦了么!”青衣文士一脸正气,同样高声喝道。
“大胆!你是何身份,敢辱骂朝廷命官!”李勃身后一疤面官吏挺身道。
“我已从费文平,王仲远处验明朝廷确有其诏。尔等贪赃枉法,也敢言朝廷命官?”
朝廷下诏的事虽然只在士族之间有所流传,但不少商人或是富户人家通过各种渠道还是了解一二的。尤其是其他郡县的百姓以及旅人,经常带来一些新的消息。围观的百姓早就信了几分,眼下见李勃等人一脸恐慌,更是相信这青衣文士所言非虚。
人群躁动不安,李勃心知不可拖延,急忙喝道:“还不给我拿下!”众衙役上前便待将青衣文士擒住。那文士反手由袖中抽出匕首护身,转首向人群呼喊道:“朝廷有旨,每户钱一百五十,米一石,免赋税一载!”
周遭衙役见这文士抽出匕首,纷纷拔出腰刀冲了上来。李勃在一旁气的不住呼喊:“快快拿下,快快拿下!”那文士以一敌众,手中匕首又短,没几个照面身上已然见红。众衙役都是李勃心腹,下手毫不留情。
青衣文士心知难逃一死,奋力挥舞匕首逼退了衙役,将匕首抵在胸前大声说道:“这钱米赋税皆是朝廷恩赐,百姓舍命击贼应得之物!李文孝汝这狼心狗肺之辈,这种钱也敢沾手!”
李勃看这青衣文士穷途末路,不禁狂笑道:“少在这疯言疯语,汝这小儿就算死了也是畏罪自杀!”
“我刘邵七尺男儿,岂能死于奸佞之手!便是血溅五步,也要手刃汝这逆贼为民除害!”青衣文士话音未落,几名衙役已经由身后逼近,手中大刀直砍下来。
“手下留情!”见刘邵危急,一名书生冲出人群疾呼道。
可惜呼声对于几个衙役没有任何作用,腰刀眼看便砍刘邵背上。忽然斜刺里一道人影闪出,一根竹棍接连敲打在衙役手背上。衙役吃痛握刀不住,腰刀皆掉落在地。刘邵反应过来急忙避到一旁。只见来人一身粗布麻衣,头扎草环,脚蹬草鞋,脏兮兮的站在那里。手中竹棍搭在肩上,笑眯眯的盯着自己。
“愣什么!一并杀了!”李勃见来人身手不凡,唯恐夜长梦多,喝令众人动手。府衙之内也冲出了数十名家丁,把刘邵和那脏兮兮的青年团团围住。百姓见刘邵幸免于难,情绪激动起来,不少人愤愤而骂为刘邵鸣不平。不少百姓都是家中刚刚死了亲人,见刘邵危急一时同仇敌忾,竟有了救援刘邵的趋势。
“杀!”见情势不妙,李勃身后的疤面官吏冷喝一声。
几十名衙役家丁一起动手,刀枪棍棒向刘邵二人招呼过去。刘邵待要拼命,不防被那脏兮兮的少年一推,倒退几步背身撞到鼓台之上。那少年脚步一滑便跌入了人群之中。所到之处只听呼喊声不住响起,已有七八名家丁倒在地上。等到少年跌回刘邵身旁,又顺势放倒了围攻刘邵的两名衙役。
刘邵背倚鼓台,奋力抵挡数人进攻,身上又多了几处血痕。见那少年舍命相救心中感激,正要问那少年名字,却见那少年背上血流不止,也是伤的不轻。
之前呼喊手下留情的那中年书生,见转眼间便是几条人命,大步冲向李勃道:“还不住手!”
李勃身后的疤面官吏带着几个小吏挺刀拦住道:“此乃逆贼余党,尽数杀了!”
中年书生面沉似水,冷喝道:“我乃黄门侍郎文立,速速停手!”
听得文立自报身份,李勃心中惊疑不定。黄门侍郎不在宫内伺候陛下,来此作甚?观此人气度不凡,似是有些身份。
混战人群之中刘邵和脏兮兮的少年抵挡不住,又着了几下岌岌可危。那少年呼喊道:“此间无侠义乎!”
围观的百姓见动了家伙,不少人都是畏畏缩缩,心中愤慨却是不敢行动。听得那少年呼喊,有十余名汉子按捺不住,随手抄起木棍竹竿之类的加入了战团。家丁衙役不防身后的百姓真的敢动手,措手不及间被打倒十余人。
“都给我杀了!”李勃迟疑不决间,疤面官吏断喝一声,手中大刀砍向文立。
文立镇定非常竟是不闪不避,口中高呼道:“关虎何在?”
同时李勃见疤面如此莽撞,急叫道:“不可!”
只见文立身后一憨厚青年不见如何动作,人已经到了文立身前。疤面的大刀还没砍到,只觉得喉头一凉便栽倒在地,再也起不来了。
有人带头冲入战团,群情激奋之下不少百姓也加入了战斗。李勃的家丁衙役见百姓如此,那还敢交战,纷纷逃窜。李勃也想逃跑,只是挪不动腿脚。文立身旁那憨厚青年看起来平易近人,可杀死李成的那一剑实在是太快了。李成便是疤面官吏,也是跟随自己多年的族人。此时数百名官兵闻讯而来,将整个街道团团围住。百姓怒气一消看这刀兵阵势,不由得瑟瑟发抖。
领兵的将领走入人群,向文立拜道:“末将步兵校尉王介参拜文大人,关将军!”
这王介是郪城的守将,与王长文同族。王长文之所以可以迅速组织军民有效的阻截叛军,多是此人的功劳。李勃见状也连忙施礼,忐忑不安道:“东广汉郡守李勃,参拜二位大人。下属无知,冲撞了二位大人,请二位大人恕罪!”
第二十四章 顺势而为(上)
陈许两大世家的垮台无可避免,刘禅不动声色的连续扳倒黄皓和陈袛,让蜀中的各大家族不寒而栗。如果陈家和许家被额外开恩,说明情况还没有那么糟糕,士族对陛下还是有所影响的。若是两家如同费家一般全族夷灭,那只能趁早收起尾巴做人,支持陛下才是聪明的做法。各大家族的看法基本一致,观望陈许两家的结果和陛下的态度。
当陈袛,许游下狱的那一刻起,刘禅便不再把这二人当做什么威胁。生死尽在自己掌控,何须再为多余的事情操心呢。施行新政才是最终的目的,借着陈许事件的震慑力,迅速的落实贪墨之事可收奇效。呼雷阙虽然没有名分,但以逐步设立了架构,开始实行部分的职能。若是依照杨戏等人的建议,成立呼雷阙要经过朝堂上群臣的支持才行。刘禅不这样认为,堂堂大汉皇帝自然有自主裁决的权利。先构成事实,就算满朝文武反对,也改变不了木已成舟的事情。
这次下诏各郡抚恤军民,与诏书同时到达的还有文立,卫继,杜轸,高玩四人。四人扮作寻常百姓,由虎贲羽林二卫中选出十余人负责沿途保护。文立,关虎这一路人便是针对郪县而来。到了城中四处寻访观察之下才了解这东广汉郡守的胆子有多大。城中只有少数具备消息来源的人知道陛下下诏的事情,绝大多数的百姓浑然不知,只能哀伤度日。
刘邵为民请愿险被下狱的事情,文立也是听说。在城中打听了一番,却是找不到刘邵。今日行到衙门附近见百姓纷纷聚集,于是带着关虎和两名宿卫也挤入了人群,恰好亲眼目睹了一切。最初文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