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惊雷入汉-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沿途还好避开了几个少有的族群,只是此行马觅也没有找得到马钧师徒的把握。这南中的穷山恶水可没有什么野果野菜之类的可以随时食用的东西,有的只是野兽和毒泉,雾瘴。

就算身强体壮的成年人也难以在没有干粮的情况下长期生活,何况马钧这年近八旬的老者?

每每想到这里,马觅就觉得泄气。只是父亲还在南方大陆苦苦支撑局面,自己若是完不成任务终究也会被吴人当做弃子,那个时候是杀还是交给蜀国就不一定了。到了这个时候马觅又是勉力支撑精神,期待有奇迹的发生。

马钧遇袭之后,诸葛瞻对于整个南中地区的高级和低级官吏进行大批的排查和换岗。

马觅二次来到南中,已然无法得到前一次的后勤支援。将近三百人的干粮也是勉强凑出,而留给这些人的时间只有五六天而已。

数日的搜寻毫无所获,马觅陷入了空前的绝望之中。就在马觅等人即将放弃之时,却有人发现了马钧的踪迹!虽然只是生过火的木头,却足以说明马钧等人就在周围。

马觅近乎疯狂的带着族人走遍大山,终于在一处山谷之中找到了马钧暂时栖身所在。当马钧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眼前,马觅激动的几乎喘不过气来!




第一百一十章 战火再起(下)
“陛下,这是最新的消息。”

“嗯……广休,你说朕该如何抉择?”刘禅接过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密信,抬眼询问文立的意思。

“雍凉之危未解,臣以为还是以大局为重。”文立虽然只是呼雷阙四大头目之一,可呼雷阙的实力遍布国内外各族之中,可谓耳目发达无所不知。

“国内之事准备的如何?”刘禅略感疲倦,合上双眼道。

文立抬头看了一眼刘禅,原本安于享乐的陛下经过这几年的操劳两鬓已然白发丛生。记得去年和魏人激战时陛下还是意气风发,犹若少壮,可经历这近一年的征战陛下也开始显得苍老。

即便在两军阵前,每日里刘禅也要抽出时间处理国家政务。呼雷阙的存在不仅仅是耳目畅通,更是让蜀汉官员心灵上的枷锁。

与吴国所设置的“校事”不同,吴国的校事专门针对朝中的官员,随时想着吴国皇帝禀报朝中大臣的不法举动。在孙权晚年时吕壹便因此专权,残害了不少吴国名臣。

那个时候的吴国名相顾雍,大臣陆逊,潘濬,步骘,诸葛瑾之流也是倍感困倦。朝堂支柱反而被吕壹这小人玩弄于鼓掌之间,可谓是搞得人心惶惶。后来孙权斩杀吕壹,到了孙亮时为了博取朝中臣心便取消了校事。

校事不过是针对吴国一处的朝堂群臣,呼雷阙几乎是遍布天下的三教九流之中。无论是朝堂高处,还是市井之徒,都有呼雷阙众的影子——可谓是无孔不入。

刘禅没有奋发图强之前,蜀中的贪污之事便如同家常便饭。到了刘禅手握大权之后,也无力公开打击贪污行贿之事。一旦公开打击,必然要牵扯大批的蜀中官员。到时狗急跳墙之辈众多不说,蜀中堪用的人才也只是这些人罢了。

不过刘禅几年来并未曾放弃对于贪墨成风的政治,除了简化官僚机构加强监管和执行力度外,最重要的渠道就是呼雷阙。

有的大臣明明是犯了其他的错误,然而在朝廷给于庭审时,往往都会加上其贪墨的记录——这份记录只在你犯了国法时才拿来加重刑罚,而非因为贪墨找理由处置你。

本是小罪的,因此成了大罪;应该贬职的,却被一撸到底。时间久了,每个人的记录不能说完全准确,但大部分都是符合事实的。这个时候蜀汉的官僚们开始自觉的收敛起来。

陛下的意思通过行动说的很清楚了,这个时候干净些,也算给日后的自己留一条生路。

眼下只是犯事儿了才追究,可这份记录无疑是装在陛下心里的。台面上没说,可私底下陛下会否因此来决定百官的升迁?自己倒是捞够了,因此把后人的官途毁了那才是大大的不值得!

文立见刘禅询问,于是道:“杨大人和郤大人在川中操练十万人马,以及军用物资都准备妥当,不知陛下何时调用?”

刘禅冷哼一声道:“吴人实在是过分,若非雍凉之事悬而未决,哎……”

文立想了想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陛下布局深远,人所莫及,只是眼前难关终须熬过才是。”

刘禅闻言颔首表示赞同,旋即起身负手道:“川中文武陨落甚多,朕每思及便感心力憔悴,太子治理川中日久,广休有何看法?”

文立闻言慎重道:“陛下正直建功立业之时,不过是最近操劳,少有歇息所致。不如陛下回转川中暂歇,也可考察太子之德行。”

自从刘禅北伐,很少回到川中。就是眼前和魏国的战事告一段落,也是屯兵雍凉的样子,文立不直言评价太子刘湛,反而劝刘禅回川中,其用意也是好心。毕竟刘禅离川时幼子尚在襁褓之中,一年和张皇后母子未见怎能不思念?

“也好,朕在此处也无甚大用,广休告知廖元俭,霍绍先,朕明日回川。”刘禅吩咐一声后,便回房休息,若是有家人陪伴想必自己不会觉得如此疲惫吧……可自己的家,却是永远都回不去的,那是不属于这里的时代啊……

得到了刘禅的授意和接见,这个时候黄崇和吴国使者薛珝已然在返程的途中。沿途蜀汉兵力薄弱不说,一看也都是已新兵居多。薛珝嘴上不住的夸奖蜀军雄壮,心中倒是揣摩黄崇当日所言“蜀中甲士十存五六”非是虚言。

南方用兵,雍凉也要用兵,这样的局面下蜀国内部分不都是新兵才怪呢……

蜀主刘禅对于吴国的同盟之意颇为赞叹,同意从国中军备抽出三十辆投石车送给吴国。

比起吴国要求的五十辆,这可不算多。然而马钧和刘邵都遇害了,蜀汉的投石车也只能是送出一辆少一辆。先有五百副新式斗具,再有三十辆投石车,蜀汉对于吴国同盟表示出的诚意也算是足够了。

薛珝和黄崇顺着长江回到建业,沿途山越并起的情况也是无法遮掩的。黄崇十分惊讶吴国到了这个时候还没摆平山越,要知道吴国和魏国撕破脸皮在即,内患不除怎么挡得住魏人?

吴主孙亮对此倒是颇有信心,示意黄崇可以留在江东观察局势变化。黄崇身为蜀国使者,这个时候倒也愿意留下看吴国如何处理这山越危机!顺路还可以看看老朋友荀勖。

自从黄崇离开后,荀勖便难以和吴国的世家重臣们见面,更不用说吴主孙亮了。而跟随荀勖来到吴国的随从们更是被限制了出入馆驿的自由,甚至武器都被吴国缴械。

到了这个份儿上,谁都知道吴国的态度。而荀勖能保住性命就已经是烧高香,哪还会在武器的问题上和吴人发生冲突呢……馆驿渐渐地成了荀勖和魏人唯一能够自由活动的区域。

黄崇再次来到江东,安排的馆驿已然是另一处了。


听说黄崇来拜访,荀勖微微感到意外。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荀勖在江东人物眼中的地位早已不如从前,这黄崇来见自己是耀武扬威,还是想羞辱一番呢?

“公曾先生许久未见,为何如此憔悴?”黄崇进入馆驿后开门见山的道。

荀勖把眼看了看黄崇身后不仅是蜀国的随从,更有吴国的大臣和侍卫相随,当下拱手还礼道:“偶感风寒,倒是让黄大人见笑了。”

黄崇点了点头道:“今日前来,黄某只是陪客,见公曾先生无恙便放心了。”

“哦?”荀勖闻言双目神光一闪,落在了跟随黄崇前来的吴国大臣身上。

黄崇既是陪同,那么主角就是吴人了。看到黄崇的神态,就知道吴国和蜀汉依旧是保持盟好,如此说来多半今日就是决定自己去向的日子了。

“这位大人看似面生,不知有何贵干?”荀勖出入吴国宫殿,遍观江东群儒,然而对于眼前这名吴国大臣,却是面生得很。

“公曾先生不用多虑,在下乃是新近入宫的侍臣,特奉吾主之命请先生回国。”那吴国大臣也不愿意交代自己的姓名,言罢拿出吴主孙亮的圣旨开始宣读。

吴国和蜀汉本就是盟友,吴主孙亮的圣旨中自然是些吴蜀友好的话语。最后才是让荀勖回国复命,劝魏国“识天命,顺民心”之类的言辞。

荀勖谢恩之后,见黄崇和吴使都是拍屁股就走,只好自顾自的苦笑。说是让自己回国,可归国之路就这么简单么?别的不说,单是自己知晓了蜀汉斗具的事情就足以让自己死八次了……

然而王命不可违,吴国皇帝不是自己的王,自己却在人家的地盘上。当下荀勖派手下人去要回属于魏人的兵器,开始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建业城。好在吴人也没有为难这些魏人,归还了兵器还赠送了些许的路费和盘缠。

魏人黯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背影,整个吴国的眼光都集中在了平定山越上。和魏国开战在即,山越是一定要平定的。好在江东的虎将仍有不少,在吴主孙亮的几番催促之下接连攻破山越领地,占领山贼的巢穴,终于是让内患暂时平息,给了吴国喘息的时机。

依照道理,实在是应当等山越彻底平复,再放荀勖离开江东的。可魏国也不是吃素的,许久没有荀勖的动静,司马昭的魏军和王基的魏军都开始渐渐活跃起来,大有开战的架势。

这般趋势之下,吴国唯恐司马昭发动进攻,只好把放荀勖回北方的消息传出作为缓兵之计来应付魏人。

无奈缓住了魏人,就要尽快的平定山越。魏人用荀勖来和吴国谈和,暗中鼓动山越和山贼作乱,如此行径早引起了吴国君臣的公愤。比起蜀汉暗中留力的事情来说,反倒是魏国做的过分了。

要知道从蜀汉的官方解释上讲,蜀汉那先进的斗具可是都为了吴国的荆州毁掉的。而且仅存的斗具和投石车更是慷慨的分给了吴国一半,这样的诚意也算可以弥补吴人脆弱的自尊心了。

算算日子荀勖也快回到了北方,江东兵将不断的调动,吴主孙亮更是请黄崇火速回到蜀国,请求蜀国一同发兵抵御魏人。黄崇欣然而去,吴主孙亮和陆喜暗中盘算着什么,却也只能焦急等待马觅等人的消息。




请假一天

情节到了比较曲折的地方,需要查的资料和构思都慢了许多,加上最近点滴,厚颜申请休息一天,少更的日后定会补上,向给位道句抱歉,实在是不好意思。



第一百一十一章 坐观成败(上)
吴魏两国在沟通无效的状况下终于开战,而导火索却是中原名士荀勖的身亡。

吴人把荀勖和几百名魏国侍从一路送上了楼船之上。然而船还没到北岸,便在江心发生了事故。三层高可容纳八百人的巨大楼船,不知道什么缘故开始漏水,随即缓缓的沉没在了长江之底。

包括荀勖在内的数百魏人皆死于江中,吴国方面却是毫无损失——船是魏国的,船上的人也是魏国的,实在和吴国没有什么干系。

吴国表示不干我事,魏国却不这么想。荀勖在江东之时,就被吴人封锁了消息。好不容易能返回故国,又恰恰遇到了船只沉没。天下的事情没有这般巧合的,吴国必定是包藏祸心,与这事儿有所瓜葛。

那三层高的战船是魏国水师中的大船,更是为了彰显魏国的威风才由魏主曹奂准许使用的。

无论是船身质量还是船工手艺,都足以应付普通的渡江。不是你吴国做了手脚,这船会无缘无故的沉没?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蜀汉在这个时候明着协助东吴,实际上采取的也是坐山观虎之态势。

斗具尽数被毁的消息随着荀勖的离世变得只有江东和蜀汉知晓。这事情瞒得住一时,但绝瞒不过太久。毕竟知道事情的人实在是有些多了,就算吴国加大控制的力度,纸终究包不住火。

蜀汉的力量更是有限,在南方和雍凉边境投入大部分兵力之后,能支援吴军的兵力也实在是有限。无奈之下只好有庞宏带着一支蜀军游走于吴国外围,作为声援,暂时震慑魏军罢了。

战事持续数月,南阳地区的吴兵已达到了十万之众,勉力抗衡司马昭的强势压境。陆抗早在被任命为荆州北部督时就着手布置防线,依据每一座城池筑起大墙和密集的工事来防御魏军。

就算你司马昭兵力雄厚,可城池之外尽是防御工事,工事不拔魏家铁骑便无用武之地。纯粹用步兵硬推,吴国兵力不占优势但也顽强抵抗,每一处工事,每一寸土地都要消耗大量的敌军才肯放手。

骑兵占据了魏军的两到三成,这可是魏国压箱底儿的骑兵了。无奈偏偏只能看热闹,余下的魏军比吴军也多不了一两万,本是优势兵力的魏国因此陷入了苦战之中。

蜀军数月来只是虚张声势,吴人看着头疼,魏人看着也不觉得烦了。若这支蜀兵真的是那支无坚不摧的队伍,恐怕早杀过来了,还会忽左忽右的造势么?何况江东也有谣传,蜀汉的斗具只是一次性的消耗品,经过上次大战后尽然全毁。结合实际战况一分析,这谣言还真有可能。

战火可不止荆州一处,由于吴国丢失了淮南地区的江北防线,因此潘翥和楼玄的守军只能据守濡须口。国内的战船倒是无数,可兵力早已入不敷出,平定山越之后吴国内部尽量多留些兵力镇守,这便苦了荆州方面。

用荆州单独抗衡司马昭的大军,这是非常吃力的举措,也是无可奈何。荆州大肆的征发兵役,补充百姓负责运输,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是极大的透支。南阳就像是一个绞肉机,吴魏两国的战士没完没了的消耗在其中,而战事的进展非常的缓慢。

南阳是吴国北伐的胜果,更关系江夏方面的成败,因此吴国倾尽全力也不愿意丢失掉这重镇。另一方面南阳直接威胁到许昌,也阻碍了魏国恢复故土的重要道路,魏人也是势在必得!

吴国疲于在南阳和魏军作战,江夏的守军却是危在旦夕。两淮的魏将王基看到吴国在江东的守军无力北上,于是挥军转而向西,攻取江夏郡。

江夏守将留平带着三万吴兵奋勇作战,然而无论智略还是兵力都不及魏将王基,可谓是连战连败,只好固守不出,期待新野方面的支援。

然而荆州军根本是力不从心,分兵来援只是一个幻想,留平带着吴兵死守不降足足与王基抗衡了数月。除了石阳之外的江夏驻地尽数被魏军夺取,就连江夏地区的码头港口也在魏人的掌控之中。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甚至水路也被断绝,留平和吴军都是绝望。面对如此困境吴国能调动的仅有潘翥和楼玄屯驻在濡须口的军队。吴国战船入山横行长江无忌,可谓是三国之最——不过登岸作战,救援江夏战船就用不上了。

潘翥,楼玄二将率领吴国水军连续尝试登岸江夏或是攻取淮南围魏救赵,然而兵力不足,战力不堪,损兵折将之后只能望城兴叹。

很快石阳城破的消息传来,留平和一众吴军将士战死在城中,竟无一人投降。吴主孙亮使举国法丧,来祭奠殉国的将士们。回到宫中便是破口大骂,从蜀汉出工不出力,到马觅的踪迹皆无,再到陆喜出的烂点子!

蜀国南方的动乱依旧是没有进展,瞧诸葛瞻那架势倒像是和马承做持久战;而蜀汉方面提供的投石车明显也不如以往,连续使用之后超过一半的投石车开始出现问题,甚至无法运转——这倒也是无所谓,城中基本没有多余的石头给这些车投掷了……

愤怒的是黄崇信誓旦旦承诺的蜀汉援军没有半个影子,庞宏那支蜀兵只有五千来人,据说还是老弱残兵。而蜀汉皇帝刘禅回到成都之后就没有挪动屁股的意思,这和当日黄崇说的刘禅必将亲提大军和魏人死战云云简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荀勖已死,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