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寒资料集-第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炼气化神炼气化神,是在炼精化气基础上的进一步练法,也就是大周天的功夫。这步功夫,是在形意拳中的三体势桩法中进行锻炼的。下丹田炼精化气,中丹田炼气化神,上丹田炼神还虚,故在炼气化神中应着意于中丹田。
所谓大周天,在自然界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个大周天的循环。地球本身自转一周,为一个小周天的循环。大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天(闰年为三百六十六天),小周天为一昼一夜。从形意拳的内功法来讲,小周天的功夫是连通任督二脉,大周天的功夫则是要连通奇经八脉或十二经络的。三体势桩法,正是为了连贯打通十二经络或奇经八脉的。
三体势,也有人把它称做三才势。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者。在天为上,在地为下,在人为中,故又指上、中、下而言;三体,大家通常习惯地解释为头、手、足,或上、中、下。这种说法虽说不错,但单用头、手、足或上、中、下来解释三体,还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未及其本的,它只讲了三体中的一体(即固体),而其它两个流体则尚未提及,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完善、不全面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任何物体都是由气体、液体、固体这三部分组成的,因此我们讲三体,就不能单纯用头手足或上中下来解释了。头手足是用来代表整个身体的,是气体和液体所流注贯通的部位,所以它只能代表固体,而不能代表气体和液体。
我们在形意拳中所讲的三体,除了上中下、头手足以外,更主要的是讲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固体对人身而言,是由肌肉、骨骼、皮肤、经筋、五脏、六腑等共同组成的;液体在人身来讲,主要是指、血液、津液,它们在人体中起着灌溉、营养、滋长的作用,就象是树木离不开肥水一样,活人的身体之所以能够生长并且不腐,就是由于液体的不断流动和营养灌溉的结果;气体,尤其是人身中的真气,是人的生命之本、运动之源,所以固体能够运动,人体能够动转、行走、跑跳,以及液体之所以能够流动循环,都是气的作用。因此大周天的功夫,就是要使气体和液体在人体中按照十二经络或奇经八脉来循行,从而使人体得以健壮。
所谓‘奇经‘,是同十二经络之‘正经‘相对而言的,故称之为‘奇‘。八脉,指的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硚脉、阴硚脉、阳维脉、阴维脉,统称八脉。
任脉,在形意拳中的内功法里是起于脑宫(即上丹田泥丸宫),出于印堂,行经中丹田,止于会阴。督脉,在形意内功法中,是起于会阴,过谷道,出长强,经夹脊,通玉枕,而止于脑宫。冲脉,起于咽喉,循前胸,过小腹,而止于脊里。带脉,在功法中有两种循行方法,一种是从脐中起,而后由左向后、向右或由右向后、向左环绕一周复归于脐中;另一种循行法是起于脐中,而后同时分左右两侧,向命门流注。阳硚脉,起于足跟外侧(申脉,仆参),沿外踝上行,经胻骨之后,上大腿外侧,循居髎,经胁肋后,从臑俞上肩,沿颈上挟口角,会与承泣,再上沿足太阳经上额,合于足少阳于风池。阴硚脉,起于然骨之后(照海),上行内踝上部,直上大腿内侧后缘,至前阴上胸到缺盆,结于喉旁人迎之前,达目内毗,与阳硚脉相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跟,上出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循胁助后上肩(天髎、肩井),上顶,会督脉的哑门、风府,入风池沿少阳经,上头循额,终于眉上阳白。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筑宾),沿大腿内侧上行,入腹,与足太阴脾经会于侧腹(府舍,大横,腹哀),与足厥阴肝经会于胁肋(期门),循胸入乳,与任脉会于颈部之天突、廉泉。
十二经络的流通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复归手太阴肺经。
在形意拳中,对于经脉的气血流注运用,并不是把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络分割开来运用,而是互相穿插、互相连贯在一起运用的。例如在劈拳中,除主要运用督脉(谓之发放阳劲)和任脉(谓之发放阴劲)以外,在左右两个上肢来讲,主要运用的是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下肢来讲,主要运用的是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以及奇经八脉中的阳硚、阴硚、阳维、阴维。
所以,只要气血在体内的上中下,头手足全部贯通以后,即为大周天的功夫成矣,才能在运用时达到随心所欲,既能够提得起,又能够放得下,既能够储入,也能够发出。可见大周天的功夫对形意拳的运用,乃是十分重要的。
(三)化神还虚前面所说的炼精化气和炼气化神两层功夫,都脱离不开意念的导引,待练到第三步化神还虚的功夫时,因为经过上述两层功夫的长时间煅炼,有了较深的基础,所以就没有必要再专门着重于意念的导引了。就好象人们走陌生的路一样,开始在不认路的情况下,需要有人领路,走熟了以后,便可以自己独来独往了。气血在人体中按照规定的路线流注也是这样,当气血全部贯通了,而且能够随心所欲时,只要在伸拳、出掌、发劲时,气血自然就会在无意之中而至,这在形意拳中即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高级功夫。
以上就形意拳中的三层功夫做了一些介绍。除了三层功夫以外,还有三种练法和三级进序。三种练法,指的是明劲的练法、暗劲的练法和化劲的练法;三级进序,指的是易骨、易筋、易髓。
明劲,又叫做刚劲、整劲、绝劲、脆劲、抖劲,在太极拳中把它称之为颤劲。明劲在发放运用上,又有尺劲和寸劲的区别,尺劲的发放距离较长,寸劲的发放距离较短,尺劲的发放距离如是一尺的话,那么寸劲的发放距离即在三寸至五寸之间。所以在内家拳中就是要追求和锻炼寸劲,因为在运用中,尺劲和寸劲不仅在劲力上有差别,而且在运用的速度上更有差别,下面我们就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明劲中的尺劲,由于它从发放开始至运动的终点为止,整个运动过程的距离较长,所以花费的时间也就较多,因此对方很容易及早地发现我方的进攻意图,有了采取破解措施的准备时间;尺劲在发放过程中,由于自始至终含的劲力都比较大,所以在运动过程中如果要应付突然变化,就显得僵滞呆板了,而且尺劲在通过尺距离的运动中,必然要消耗掉一部分,所以它在到达终点时,要比发出时减少好多。
而内功较深、爆发力较强的内家拳师对于劲力的运用则是舍远而求近,弃尺而得寸的,其目的就是要在最短的距离内,爆发出最大的抖绝劲力来。我们知道,发放劲力的距离愈短,到达目标的速度也就愈快。速度愈快,对方的防御和变化的难度也就愈大,所以形意拳要追求寸劲,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但是要在最短的距离间,发出最大的爆发劲力来,却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需要经过长久的锻炼才能够求得。所以初级的明劲功夫,得到的只是尺劲,而不是寸劲。尺劲阶段,还属于僵滞之刚,而不属于柔中之刚,待练到柔如绳之系、汉如冰之清的寸劲时,方为柔中之刚。但无论是尺劲还是寸劲,都要逐步掌握和运用好意、气、劲、力的同一发放,使气体、液体、固体三者在一瞬间能够配合无隙,发挥出整体最大的功效来。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明劲的初级锻炼过程,也是易骨的过程,是为了‘壮基筑体‘,增强全身各部关节和骨骼的支撑力量,以及增大各关节的活动范围,特别是四肢的梢节,无论是采用手打或足打,都需要有较大的对抗力量,否则就会在技击运动中因撞击对方而造成自己损伤。所以明劲既是初步的练法(指尺劲),也是最终在实战中运用的劲节(指寸劲)。
明劲在运用上主于进攻,暗劲在运用上主于克制,化劲在运用上主于领化。明劲、暗劲、化劲三种不同练法的主要区别是:明劲在于手,暗劲在于肘,化劲在于身。虽然在打法中不尽然是只限于手,尚有肘打、肩打、膝打、胯打、头打、足打和尾闾打,但在明劲的初级功夫中,必须首先将气劲力通达于梢节之手足。
明劲(指寸劲)并不是孤立地运用的,而是要同暗劲或化劲相互配合使用,或用暗劲先克制住对方,而后紧接着转换为明劲攻之,或用化劲破解对方(又称‘以巧破千斤‘),然后急转刚进,攻击对方。所以此时明劲的运用,并不是贯穿进攻动作的始终,而只是用于到达目标前的一刹那间,因此称之为寸劲。过去形意拳先辈们常常用‘电闪‘、‘雷鸣‘来形容劲力的发放和运用,实际上这里面包含着速度、角度、距离、时间和力量,说得具体一些,就是爆发劲力的速度愈快,冲击力也就愈大;进攻对方的距离愈近,愈容易给对方增大防御和破解的困难;时间愈短,进攻愈易见效。关于角度问题,身体的转换,手的起落,前臂的拧转必须是构成九十度(即四十五度加四十五度),或者是拧转四十五度。时间问题,是一个劲力爆发的火候问题,既不能爆发得过早,也不能过晚。过早则会使爆发劲未触其身,且难收其效;过晚又会形成尺寸已过。所以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爆发劲力的效果。一定要细心体会和掌握‘近在眼前一寸中‘这个火候,才能爆发出如同电闪雷鸣般的急中之刚,而且是始之有谋,终之有效。
明劲是练合求刚,暗劲是练活求柔,化劲是练灵求巧。合,是上下内外气、液、固三体相合为一,要体现出一个‘整‘字来。刚,是要爆发出急中之刚(急中之刚谓之真刚)、刚中之急(刚中之急谓之真急),才为‘汉如冰之清‘的急刚劲,活,是圆活不滞,变化莫测。柔,是劲似抽丝,连绵不断,外柔内刚或内柔外刚,刚柔相济,不僵不直,沾缠粘随。灵,是转动迅速,变化灵敏,进退自如,吞吐随身。巧,是不丢不顶,不即不离,一羽不能加,虫蝇不能落,不动则已,动则成圆,因此形意拳中有‘以巧破千斤‘之说。
暗劲,顾名思义,是一种暗藏的劲,也是柔中含刚的韧劲。暗劲在形意拳中,主要是暗藏在肘上。肘是上肢的中节,中节为藏劲之所、变化之处,‘中节空则节节空‘(此话虽系指腰,然上肢也不例外),所以练习形意拳必须注意沉肘。沉中之灵为真灵,浮中之灵为飘灵,是不堪一击的。因而在练习第二步暗劲功夫时,必须把劲真正藏集于肘上。
暗劲的锻炼过程,是一个长筋腾膜、练筋入槽的锻炼过程,是为了使韧带伸长和增大韧性,所以暗劲的锻炼过程,也就是易筋的过程。暗劲在形意拳的运用中,主要是为了克制对方和感触对方劲的来龙去脉,所以暗劲是在顾法中常常使用的劲节。
化劲,是一种顺从对方劲力往来的领化劲,它主要是锻炼内劲、内气的转换灵巧,在运用上它有不丢不顶、舍己从人、彼柔我刚、彼刚我柔之妙用,这在形意拳中也是易髓的过程。
化劲在练习时,无论是进退起落,伸缩开合,吞吐翻转,其走步换势都要如猫似猿,轻灵敏捷,周身动转要如同水之翻浪,连绵不断,无僵无滞,要体现出运动如流水,源源不竭,动转似球滚,圆活无滞的形象来。
化劲是易髓的过程。髓有精髓和骨髓之分。精髓主要的功用是补脑,骨髓的主要功用是充骨。脑为精髓之海,脑海有余才能使人增进聪明智慧。骨髓充盈才能使人体的骨骼坚实而不枯。
这里所讲的易髓,主要指精髓而言,补充大脑的精髓充足了,骨髓也就自然能够充盈旺盛。
筑 基 功
此功适应于十六岁以后己有遗漏者炼习。此时人的性功能已发育成熟,每隔一月左右则遗一次精。如同已破之碗,水已能从裂缝中溢渗出,古代养生家称之为“破体”。他们认为衣破需补,而体破了,只有通过补法才能回到纯阳如十六岁时的乾健之体。这一补法即筑基功。
一、修性
此段功夫称为性功。何为性功?这得强调一下。性功之“性”非男女两性之“性”,有人把它们混为一谈是不对的。由于各人出生时禀气不同,以及先天遗传等原因,性格也就有所不同。有人喜欢名利,有人喜欢钱财,而有的喜欢酒色……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者如是谓也。众生之所以不合道,就是因为他们出生后,感觉到了这个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并且确信万事万物的存在(古时称此为著),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欲望、追求,但往往“事与愿违”,一旦所追求的事物得不到,失望懊恼以及许多烦事便会接踵而至,在这些心态下想炼习筑基静功,好比闹市中寻幽静。即使勉强打坐,也需经千难万苦方能摸到入静门窍,终究难以极深度地人静。
二、易性
凡炼筑基静功,需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利于人静的习惯。古人云:“行则借足于坦途,住则凝神于太虚,坐则调丹田之息,卧则守脐下之珠。”如果长期坚持则性情必然变得很温和,心中便无烦燥之火。这些习惯在道家书籍中很多地方都出现过,它要求人们不争、无欲、公正无私、无所爱僧,不贪生、不恶死、淡其心、恬其性(古时称为“道心”),最终与水性相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容污垢之物而不恶,性牝柔而居下,筑堤阻之则不流,能方能曲,活泼圆陀,与大道相差无几。要达此境界,需在日常为人处事当中磨炼,这一锻炼过程就是性功修炼过程,古称之为“易性”。此时,对任何事都漠然冷淡,烦恼从何而生?
但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一点,此乃立志修炼高功之士必修之功。常人炼功只是为增强体质延长生命,故只需做到古人所云:住、行、坐、卧四点要求,即行走时眼视足前一米左右的路,专心致志走路,尽量不去思想任何事情,使大脑保持一片空白。站立住行时,如不做其他事,则应存想头上那片蔚兰无云的碧空。闲坐时,则调整呼吸,使其深、长、匀、柔、缓和。卧床未寐时,意守脐下之睾丸,使其生精。如此常清静,则上坐人静易如反掌。
三、聚性
跌趺坐:坐于床上(不宜过软或过硬,以免长时间打坐引起臀部不适,影响练功),右脚脚背放于左大腿上,左小腿压右小腿,置脚背于右大腿上,右手掌托左手背,两拇指轻微抵触于脐下。
单盘坐:右脚背置左大腿上,小腿压左小腿。右手握左手四指,虎口相叉。置于腹前或腿上,手心向内。
散盘坐:左小腿压右脚前掌内侧,右小腿压左脚后跟内侧,手式可任选上两式。最宜初学。
老君坐:右小腿横平放体前,左脚屈膝竖直小腿于体前,脚掌平放床上,左手握左膝盖,右手心朝天,置于小腹,舒适为度。
童子坐:两脚心相对相合,二小腿横平放体前,两手四指各握拇指,分别放在同侧大腿根上、或合十于胸前。此式适合未遗漏之童真乾体。
以上几种坐法都要求腰杆正直,但不是强直,强直则不久耐,自然为度。两肩放松下坠,两肘稍微向前展出,头似顶天,但意不可太过,应似顶非顶。呼吸自然、轻柔、深长。
坐定后从头到脚趾,逐一放松。仔细体会松的感觉,再在此感觉上放松放松再放松,但不可用力或急躁,应以非常柔和的声音默念:“松……松……”。“…”为颤音,仔细体会每个毛孔都在随之而颤,随之而松。想一下自己还是一个婴儿,全身上下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