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寒资料集-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实际上是有形色的身内三丹田神。omb3amIcNZ。^Yi3oo
存神法起于汉代,而盛于东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时形成的上清派多注重个人修持成仙,故而力倡存神,并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存神法。存神遂成为上清派的主要特征。《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卷上说:“上清之道、高玄宝经,以存思为感,咽气为会。”⑼由于存神和符咒的共同特点都在于招致神灵,因此,存神法亦为灵宝、正一、楼观等符箓派所接受和传承,对后世修炼方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宋代天心派、神霄派的修真法和符咒道法中尚可发现存神的因素。存神又是内丹的渊源之一。一方面,某些标题为“内丹”的道书(唐代人依托吴筠所造《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等),实质上讲的仍然是存神另一方面,存神的某些概念和观念还被后世内丹家加以改造,吸纳于内丹的功理体系。例如,在某些存神书中诸如身内“丹”、“三丹田”之说,以及三五归一,精气神互化、精化成丹结会命门、神化为婴儿等等观念,都为后世内丹家所接受,从而形成内丹所谓炼精化气、炼气成神、丹田命门结丹、养圣胎、三田反复、五气朝元等等一系列的理论、功法。e‘7a,Jn'。GmmeRmDc
然而,存神既不等同于一般存思,也毕竟不同于内丹。kfBJsq。7Jne。O9
“存思”内涵比较广泛,任何客体包括日月星辰、自然景物都可成为存思的对象,而“存神”范围比较确定,专指存思被认为有形象的神灵至于存神与内丹的区别就更为明显:第一,内丹家把精、气、神区分为先天的和后天的两种,所谓“元神”意为自己得之原始虚无的精神;而存神的“神”专指身内和身外的有形色的似人的神灵,并没有刻意区分先天的和后天的精、气、神。第二,内丹术以自觉有如外丹的丹药在体内流行为基本特征;而存神以观见似人的神真为主要特征。第三,内丹术炼精为气,炼气为神,炼神为虚,炼虚合道,以返归天地未分之前的虚无为极致;而存神则招致神灵,以神真接引、飞升上天为最终目标。因此,存神和内丹是不能混为一谈的。K3P_b6'i^8f,8d9S^
注释ps1,a3GFci84dQ8t
⑴⑵⑶⑺《太平经合校》722页,14页,292页,722页、4页,中华书局,1960年qpKp1ml8X^pS'RWY
⑷⑹⑻⑼《道藏》第34册774页,第12册1、2页,第5册913页,第34册17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lUj6的RjbKeI96kk。
⑸《汉书》第4册1260、1261页,中华书局,1962年
行气
行气亦称炼气、食气、服气。道教早期修炼方术之一。是指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而往往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内修方法。一般又分外息法和内息法两大类。其重点在以我之心,使我之气,养我之体,攻我之疾,从而延年益寿。的aBlekISU3G^cj‘02
道教十分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太平经》卷四十二说:‘Gcl91b5的JGP_KIai
“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卷五十六至六十四认为:“元气,阳也,主生,自然而化,阴也,主养凡物。”⑴《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认为:“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⑵由此道教形成了一整套的行气法。这套行气法也是对古代方士行气的继承和发展。现存战国时的石刻文《行气玉佩铭》记载了古代方士的行气法,郭沫若用今天通用的文字译述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顺则生,逆则死。”并指出:cF1deaDD^ogK5b‘e
“这是古人所说的‘道引’,今人所说的气功。”⑶《庄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⑷可证战国时代,确实有这一派讲究气功的养生家。蒙文通先生在《晚周仙道分三派考》中认为:古之仙道,大别为三,即行气、药饵、宝精其中以王乔、赤松为代表的行气派“于古为最显”。⑸道教行气即承此派而来。Q^kW的aZ4BB_e95ehS
《太平经》卷四十二提到“食气”,认为:“夫人,天且使其和调气,必先食气;故上士将入道,先不食有形而食气,是且与元气合。”⑹此所谓调气、食气即早期道教的行气法。到晋代,道教对行气的论述愈益增多。《抱朴子内篇·;至理》论行气的功用时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不染”。⑺《抱朴子内篇·;释滞》也说:“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行气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⑻《释滞》篇还讲了行气的具体方法、行气的时间以及注意事项。它说:行气的大要在于胎息。“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放于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行气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半夜以至日中六时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气,死气之时,行气无益也”,“行气大要,不欲多食,及食生菜肥鲜之物,令人强气难闭。又禁恚怒,多恚怒则气乱”。⑼魏晋至隋唐,是道教行气术最盛行的时期,出了许多著名气功家,创造了许多行气法。仅《云笈七签》即用了七卷的篇幅收载宋以前诸家气法,加上《道藏》的其他气法书,数量甚多。现择数种略述于后,以见一斑:K2K75SqFi‘fVq_ZI
(一)陶弘景六字诀。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云:“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R的0_HIFINplco^‘P
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咽,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凡人极者,则多嘘呬,道家行气,多不欲嘘呬”;“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呼、吸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痛,忧愁不乐,呵气出之。……此即愈病长生要术也。”⑽这是道教以疗病为目的的行气法,且种类甚多。Wcgl的p7Jg6ne'p54F
(二)龟鳖行气法。《云笈七签》卷三十四载此法为:“以农复口鼻,不息,九通,正卧,微微鼻出气,愈塞不通,反两手据膝上,仰头,像鳖取气,致元气至丹田。……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即气上行,致泥丸脑中,令……血脉气各流其根,闭巨阳之气,使阴不溢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⑾这是模仿动物的行气法。另外还有虾蟆行气法、雁行气法、龙行气法等。t3WJUZfNi1UTc4c8U
(三)服元气。《云笈七签》卷五十八《尹真人服元气术》云:“人身中之元气,常从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满丹田。丹田满即不饥渴,不饥渴盖神人矣。”⑿同卷《服元气法》云:“服元气于气海,气海者是受气之初,传形之始,当脐下三寸是也。……气海者与肾相连,属于癸水,水归于海,故名气海。气以水为母,水为阴,阴不能独生成,必以阳相配。心属南方丙丁火,是盛阳之主。既知气海,以心守之,阳既下临,阴即上报,是以化为云雾,蒸熏百骸九窍,无所不达,亦能为津液如甘雨,以润草木,正气流行,他气自匿。”⒀卷六十《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法·;行气诀》云:“每三连咽,即速存下丹田,所得内元气,以意送之,令入二穴,因想见两条白气,夹脊双引直入泥丸,熏蒸诸宫,……想身中浊恶结滞邪气瘀血,被正荣气荡涤,皆从手足指端出去,谓之散气。……如此一度则是一通,通则无疾。则复调之……如前闭气鼓咽至三十六息,谓之小成。……至一千二百咽,谓之大成,谓之大胎息。”⒁这是与存思结合的行气法。J3Ler8e,pRTpia
(四)墨子闭气行气法。《云笈七签》卷五十九载:“长生之道,唯在行气。……行气名炼气,一名长息。其法:正偃卧,握固,漱口咽之,三日,行气,鼻但纳气,口但出气,……g^lPmkOS'kae1GcHJ
初为之时入五息已一息可吐也,每口吐气欲止,辄一咽之,乃复鼻内气,……凡内气则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⒂道教行气法即今日之所谓气功,其内容十分丰富。实践证明,经初步整理后,推广于社会,确有治病健身的效果。今后进一步加以发掘整理,将对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出贡献。'YJ,q00218c8。maJl
注释fNILbpQ78rVmKomJ
⑴⑹《太平经合校》第96、220页,90页,中华书局,1960年drlGge‘0a8c'B86p的
⑵⑽⑾⑿⒀⒁⒂《道藏》第22册383页,234页,242页,405页,406页,422页,41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sLFd^LJi^l8Pc_dDT
⑶《奴隶制时代》262~263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cI8kcgF0qc。'Gg9'
⑷《庄子集释》第3册535页,中华书局,1982年,cNNklo3DHccInftV
⑸《古学甄微》336~337页,巴蜀书社,1987年IPO3no9noLOXeafa
⑺⑻⑼《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14页,149页,149~150页,中华书局,1985年
胎息
胎息是行气法中的一种。意谓炼气至深入程度,可以不用鼻口呼吸,全靠腹中内气在体内氤氲潜行,如婴儿在母胎中不用鼻口呼吸一样。《太清调气经》说:“胎息者,如婴儿在母腹中十个月,不食而能长养成就,骨细筋柔,握固守一”者。⑴《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修养大略》说:“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一,是名曰胎息。”⑵道教从逆返先天的理论出发,认为炼气到无鼻息出入、返还到婴儿在母胎中之状态时,就能返本归元,长生不死,故视胎息功为修仙之至要与最高之鹄的。0'‘8qGcDBKbP_WQG
胎息是行气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其出现时间当晚于行气术。现在所知实行此术之最早者为东汉末之王真、郝孟节。《后汉书·;方术传》云:“王真、郝孟节者,皆上党人也。……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又能结气不息,身不动摇,状若死人,可至百日、半年。”⑶其后,三国吴道士葛玄亦善胎息术,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云:“予从祖仙公(葛玄),每大醉及夏天甚热,辄入深渊之底,一日许乃出者,正以能闭气胎息故耳。”⑷从此以后,胎息术渐普及于道教内(连修习内丹者亦以此为功夫深入之表现),胎息著作亦不断面世。《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胎息经》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养生胎息秘诀》《太上老君服气胎息诀》《少玄胎息歌》《胎息诀》《胎息根旨要诀》各一卷。现存于《正统道藏》者有:《太上养生胎息气经》《诸真圣胎神用诀》《胎息精微论》《高上玉皇胎息经》《胎息经注》《胎息秘要歌诀》各一卷,《摄生纂录·;胎食胎息法》《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之《胎息口诀》《胎息精微论》《胎息杂诀》《秘要口洪》,《云笈七签》卷五十八《胎息根旨要诀》、卷六十《中山玉柜服气经·;胎息羽化功》等。⑸以上各书大都为唐代或北宋作品。7W8knheLDSpBDlHP5
修习胎息的方法各家不同,常见的有:3cU的YdcXn的r。Kee。
闭息法。如《抱朴子内篇·;释滞》云:“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渐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⑹《幼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所述亦为闭息法,略云:先叩齿三十六通,集中精神,随即转颈一匝,舒展喉管,接着调整呼吸,闭气不息。闭到闷极不能再闭之时,方可微微吐出或呵出口中浊气。然后调气再闭。PGm,TJsZ3mFPD7‘
闭气之后,可以咽气。这样闭气、咽气,长久修习,自然成功。⑺多纳少出法。如梁丘子《黄庭内景经注》所述,其法为:cpe4,mSRj^9p1k11
纳五六息而吐气,至十吐气,稍作频伸,从头吐纳,久久行之,渐至不吐不纳之胎息。⑻咽内元气法。如《胎息精微论》所述:“从夜半后服内气七咽,每一咽即调气六七息,即更咽之。”纳元气毕,“关节还闭,徐徐鼻出纳外气,自然内外不杂,胎中气亦不出。但潜(心)屈指数息,从十至百数,从一百至二百、三百,此为小通。”“从夜半后服七咽,……至五更又服七咽,平旦又服七咽,三七都二十一咽止。”“久久习惯自然,内外之气不相混杂也,渐渐关节开通,毛发疏畅,气自来往,亦不假鼻中徐徐通外气也,胎息之妙穷于此也。”⑼存思服气法。如《云笈七签》卷五十八《胎息口诀》所述,其法为:端坐宽衣,两手握固(屈拇指于四小指下握成拳),调息、咽气、闭息,存想三丹田神人,次存五脏各出青赤白黄黑五色气,与三丹田所出素云合而为一,想自身在气中,想气海中胎气出入。闭息至不可忍时,从鼻中微微放气出。候气平,依前闭息存想。“久久行之,口鼻俱无喘息,如婴儿在胎以脐相通,故谓之胎息矣。”⑽胎息功追求的不以鼻口呼吸,只有内气氤氲全身的境界,实即鼻息微微、若有若无的高度入静境界,类似于动物冬眠状态。达此境界时,人体各部生理机能将极大限度的减缓运用节奏,新陈代谢过程将极度放慢,身体各部器官将得到全面彻底休息,其结果必将使人体生理机制得到调节,备部器官功能得到改善与增强,从而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P'^fp2ZUaYJ6Wmpc
注释^sXt,BJhjaH2geenW
⑴⑵⑺⑻⑼⑽《道藏》第18册406页,424~425页,444页,第6册540页,429页,第22册406~40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Ln的FL'Oe7UBDjSGRN
⑶《后汉书》第10册2750~2751页,中华书局,1964年gVX^2gTUbOGNbTSrq
⑷⑹《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50页,149页,中华书局,1985年2KHZORsb的'menZe1k
⑸《云笈七签》卷五十八至六十收有多篇胎息功法,有的已被收入《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中,故此处不再列。
导引
导引是修炼者以自力引动肢体所作的俯仰屈伸运动(常和行气、按摩等相配合),以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的柔软体操相近似,属气功中之动功。道教根据古人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认为人体也应适当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帮助消化,通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唐道士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