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音乐的故事-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凰幌蛲槊裰凇K唤鲈谧约旱南肪缱髌分忻栊从腥褐诳窕兜某∶妫纭侗疚小で欣锬帷返诙恢械穆蘼砜窕督诔∶妫ㄈ昵熬驮ぜ送吒衲傻摹杜β妆さ拿枋帧分械娜褐诔∶妫掖丛炝艘恢执笾谝衾趾鸵恢趾甏蟮姆绺瘛�
在这方面他的楷模是贝多芬,是《英雄交响曲》、《C小调(命运)交响曲》、《大调第七交响曲》以及最重要的《第九(合唱)交响曲》的那个贝多芬。他在很多方面都是贝多芬的追随者,在继承贝多芬的同时热心倡导他的风格〔68〕。柏辽兹以自己对物理效果和音响材料的理解,营造了如他所说的艺术大厦……有“巴比伦和尼尼微风格”的〔69〕,有“仿米开朗琪罗风格的音乐”(《回忆录》),有的作品“规模宏大”〔70〕。柏辽兹很喜爱自己创作的大型作品,譬如《葬礼和凯旋交响曲》(两支乐队加一个合唱队),《感恩赞》(一支乐队加风琴和三支合唱队;柏辽兹认为该曲的终曲Judexcrederis是他所写的作品中最出效果的),以及《帝国(赞歌)》,两个乐队加两个合唱队和那部著名的《安魂曲》(“四支铜管乐队,环绕主乐团和大型合唱团,相互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以产生问答遥相呼应的效果”)。上述作品像《安魂曲》那样,常常风格原始粗糙,格调一般,但气魄宏大,规模可观。这不仅归功于所用“材料”(指乐队和合唱团等)的庞大,而且归功于他“宽广雄浑的风格及有些和声进行的速度奇慢(其最终目的是什么谁也猜不出),致使这些作品具有了莫名其妙的巨人性格”。〔71〕柏辽兹在这些作品里留下了美可以通过原始粗犷的群众场面揭示自身的感人范例。俨如高耸云霄的阿尔卑斯山,这些作品仅凭其“大块头”就能打动人。一位德国评论家说过:“柏辽兹在这些独眼巨人般的作品里任由声音和纯节奏的原始蛮力发威。”这简直不叫音乐,而是自然力本身。柏辽兹本人称他的《安魂曲》为“一场音乐浩劫”。
柏辽兹猛刮这些飓风,就是为了对人民说话,为了在人类的这潭死水里掀起轩然大波。他的《安魂曲》也是“最后的审判”,但它不像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上米开朗琪罗创作)的那幅《最后的审判》是为了警醒一帮大贵族;而是为了唤起民众,一群兴奋躁动颇为粗鲁的民众。他的《拉科奇进行曲》与其说是一首匈牙利进行曲,毋宁说是唤起革命群众投入战斗的冲锋号;它在叫人发起进攻。〔72〕
瓦格纳在听了《葬礼和凯旋交响曲》之后也不得不承认:柏辽兹是“创作褒义意义上的通俗音乐的大师”。
瓦格纳写道:“聆听这首交响曲时,我有个鲜明的感觉;街上任何一个穿蓝衣戴红帽的小男孩都能一下子就听懂它。会毫不犹豫地把它摆在优于柏辽兹其他作品的优先地位。从头到尾它都是那么宏大和崇高;从它最初表现怜悯之心,到最后赞颂神灵的光荣。自始至终洋溢着热烈美好的爱国主义情怀;但又恰到好处,适度而毫无病态的夸张。我要欣然表达我的这样一个信念:这首交响曲将点燃人们的热情,鼓舞他们的士气,并将同一个叫法兰西的国家一道永存。”(写于1841年5月5日)
这样伟大的作品怎么会被我们的共和国忽视呢?它们在我们的公众生活中怎么会没有地位呢?它们为何不能成为我们重大庆典的一部分?假如你没有见到我们国家这一百年来忽视艺术,你一定会对这种现象感到吃惊和疑惑。假设把柏辽兹需要的一切手段都给他,假设他的作品在法国革命的庆典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什么奇迹不会创造出来呢?不幸的是,我们必须得补充,在这里,他的性格又成了他天才的敌人,这位音乐自由的倡导者在他生命的晚年变得惧怕起自己来,并在他自己原则的成果前退缩,转而复归古典主义。于是,这位革命家蜕化变质,反倒生气地诽谤起大众和革命运动来,大谈什么“共和的瘟疫”,“肮脏而愚蠢的共和制”,“街头搬运工和拾破烂者的共和国”,等等。真忘恩负义!他欠下这些革命运动、民主风暴和民众暴动很多。他彻底否定了自己天才中最精华的部分。这位新时代的音乐家钻进过去的避难所里躲雨去了。
* * * *
不过,这又有何关系?不管他主观愿望如何,他毕竟为艺术开辟了光明大道。他为法国音乐指明了应该走的道路,为她摆出了她过去从不敢想的可能性。柏辽兹为我们找到了一种真诚、富于表现力、摆脱了外国传统、源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根基深处并反映我们(法兰西)民族魂的音乐语言。这种语言符合他的想像力,符合他敏于诗情画意的本能,符合他稍纵即逝的印象,同他丰富细腻的感觉吻合。他为我们这个欧洲最伟大的共和国奠定了民族和通俗音乐的强大基础。
这些都是他闪光的品质。倘若柏辽兹具备瓦格纳那样的理性力量,并最充分利用自己的音乐直觉,倘若他具有瓦格纳的意志,并把自己的天才灵感塑造、焊接成一个坚实的整体,那么我敢说,他本会掀起一场比瓦格纳的革命更伟大的音乐革命。这是因为,瓦格纳虽然更坚强,更能驾驭自己,但他不如柏辽兹有独创性,究其根底,他只不过是终结了一段光荣的过去。
这场革命仍能实现吗?有这种可能;不过它已经可悲地推迟了半个世纪。柏辽兹悲伤地估计,到1940年前后人们才会开始理解他。〔73〕
不管怎么说,不必为他肩上承担的伟大使命过重而吃惊。毕竟他是太孤单了〔74〕。随着人们最终把他抛弃,他的孤独感反倒减轻了。在那个瓦格纳、李斯特、舒曼和弗朗克的时代,他孑身一人;他孤独,但却在心里装着整个世界,他的敌人、友人、仰慕者及他自己都没充分意识到这点。他孤零零的,并倍受孤独感的煎熬。孤独、孤独……他青年及老年写的音乐里始终重复着这个词,它反复出现在他的《幻想交响曲》和《特洛伊人》中。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同时,我从我面前他的肖像里读到的就是“孤独”这个字眼。这肖像就是他的《回忆录》里的那幅美好的肖像,他的面容悲伤而严厉,仿佛在责备那个把他如此误解了的时代。
注 释
〔1〕“而你呢,俄国,你拯救了我……”。(《柏辽兹回忆录》)——原注
〔2〕巴拉基列夫(1836—1910),俄国作曲、钢琴、指挥家,“强力集团”首领,对柴科夫斯基有很大影响,作品有交响诗《塔玛拉》、《俄罗斯》等。——译注
〔3〕伦勃朗(1606—1669),荷兰画家,以明暗对比、构图完美、善于表现人物神情和性格见长。——译者
〔4〕常对问题作模棱两可的回答。特耳菲又译“特尔斐”,古希腊城市。——译注
〔5〕柏辽兹的文学创作水平很不均衡。其中虽不乏精美篇章,但也有不少把情感夸张到荒唐地步的段落,有些地方甚至格调不高。但他具有舞文弄墨的天赋,他的文章充满活力和情感,写到后半生尤其精彩。他的诗体散文如《耶稣的童年》和《特洛伊人》写得尤其美妙,带有优美的节奏感。他的《回忆录》总体来说属于艺术家著述中的精品。瓦格纳是位比他更伟大的诗人,但作为散文家,柏辽兹显然胜过他几筹。——原注
〔6〕梅耶贝尔(1791—1864),德国作曲家,其歌剧场面壮观、配器独特。作有歌剧《胡格诺派教徒》等。——译注
〔7〕柏辽兹在其《回忆录》里说:“我是个说得过去的男中音。”他首次访德时,海辛根王子让他在他的一首作品中唱“大提琴声部”。——原注
〔8〕他曾翻山越岭走直线从那不勒斯步行到罗马。——原注
〔9〕这些引起他支气管炎频发和脏器感染,最终导致他死亡。——原注
〔10〕他在《回忆录》里写道:“音乐和爱情是我灵魂的两只翅膀”。——原注
〔11〕维吉尔(70—19BC),古罗马诗人,代表作为史诗《埃涅阿斯纪》。其诗作对欧洲文艺复兴产生了巨大影响。——译注
〔12〕“我不知如何形容这种可怕的疾病……我悸动的胸膛仿佛在向空间里下沉。我的心脏一边吸收某种不可抵御之力,一边感觉在扩张,直至融化蒸发为止。我的皮肤变得发烫发软,从头到脚涨得潮红。我想冲着我的朋友们大哭大叫(包括那些关系一般的朋友),让他们来帮助和安慰我,使我免于毁灭,支撑住我那一落千丈的生命。在此病发作时我并无快死的感觉,好像也不可能自杀;我并不想死——根本不想;我极想生活下去,更千百倍地活得精采。这是一种对幸福的过度渴求,缺乏养料时就变得难以忍受;只有强烈的喜悦才能满足这种渴求,使这股巨大的感情洪流找到发泄口。这不是一种忧郁或消沉,尽管它也许会接踵而来……甚至当我平静时,我也感到有点这种‘孤独症’,如在夏日的星期天,当我们的城镇毫无生气、人们都到乡下去时;因为此时我清楚人们都在脱离我而自得其乐,我感到他们不在。贝多芬交响曲中的‘柔板’(慢乐章),格鲁克歌剧《阿尔切斯特》(Alceste)和《阿米德》(Armide)中的某些场景,他的意大利风格歌剧《台里马科》(Telemacco)中的一支旋律,以及他的歌剧《奥菲欧》中的极乐世界都会引起这种病的严重发作。但这些杰作同时也带给我解毒药,使我泪流满面,痛苦因此得到缓解。另一方面,贝多芬有些奏鸣曲的、‘柔板’、和格鲁克的《伊菲姬尼在陶利德》由于充满忧郁而使我也感到抑郁……这时我便感到心凉,天空好像灰蒙蒙的阴云满布,北风在低声哀鸣……”。(摘自《柏辽兹回忆录》)——原注
〔13〕“真是可怕之极”,他对勒古维说:“既可悲又愚蠢,不是吗?若不是我已经习以为常,我非得大发雷霆不可。”——原注
〔14〕见柏辽兹《回忆录》中对亨丽埃塔·史密斯逊之死的感人描述。——原注
〔15〕“一天,独自住在蒙马特尔的亨丽埃塔听见有人摇门铃,便去将门打开。
“‘柏辽兹太太在家吗?’
“‘我是柏辽兹太太。’
“‘您弄错了;我要找柏辽兹太太。’
“‘我告诉您:我就是柏辽兹太太。’亨丽埃塔说。
“‘不,您不是。您说的是过去的柏辽兹太太,那个被抛弃的;我说的是那个年轻貌美可爱的柏辽兹太太。唔,那就是我!’
“雷奇奥说完扬长而去,把门重重地在身后关上。
“勒古维对柏辽兹说:‘这么可怕的事谁告诉你的?我估计是雷齐奥,完了她还将此事到处吹嘘张扬。你为什么不把她从这房子里轰走?’‘我怎能轰得了?柏辽兹声音颤抖地说。“谁让我爱她呢。’”(见勒古维著《六十年的回忆》)——原注
〔16〕他爱报复人正是出于这种女人的本性。报复“是种没必要但又必需的东西”,他对他的朋友希勒如是说。后者先让他写了《幻想交响曲》大骂亨丽埃塔·史密斯逊,又让他写了平庸的幻想曲《尤弗妮亚》(Euphonia)影射加米尔·莫克。——原注
〔17〕柏辽兹对我上面的引述可能引起的任何指责已经作了令人感动的回答。他在《回忆录》里接着写道:“‘胆小鬼!’某些年轻的乐迷会这么骂我,‘你应该把这首交响曲写出来;你不该那么懦弱。’唉,年轻人,你们光知道骂我懦夫,却不知站在我的角度替我着想;这种事落在你们头上,你们也会别无选择。我妻子病卧在床,危在旦夕,只能痛苦呻吟;她必须要有三个护士照顾她,每天还有一个医生来给她看病;我很清楚这时冒险创作会带来什么灾难性的后果。不,我不是胆小鬼,我只是个人。我只有在她让我分得清什么是勇气、什么是残忍的前提下才崇尚艺术。”——原注
〔18〕柏辽兹在《回忆录》的一条脚注里发表了门德尔松的一封信,该信坚称他是柏辽兹的“好朋友”。柏辽兹接着写下这些尖刻的话:“我刚刚在门德尔松的一摞信里看出他对我的友谊到底是什么货色。他对他母亲直率地说我‘是十足的滑稽模仿者,毫无才华可言……有时候我真想把他一口吃了’”(见《回忆录》)。此外门德尔松还说过(柏辽兹并没提到):“他们宣称柏辽兹寻求崇高的艺术理想。我一点也不这么看。其实他只想娶个好女人。”这些侮辱他的话说得很不公平,使所有了解实情的人听了都会感到厌恶。我们知道,当柏辽兹娶亨丽埃塔·史密斯逊为妻时,她什么嫁妆也没有,只有一身债务;而他也只有三百法郎,还是一个朋友借给他的。——原注
〔19〕李斯特后来否定了他。——原注
〔20〕舒曼在此谈论的是他写的《维弗利序曲》。——原注
〔21〕瓦格纳从1840年起一直批评柏辽兹,曾于1851年在其著作《歌剧与戏剧》里详细研究了柏辽兹的作品,并在1855年致信李斯特:“我承认我对结识柏辽兹的交响曲极感兴趣,我很想看看它们的总谱。您有的话,能否借给我一阅?”——原注
〔22〕我已注意到一个事实,我在本书结尾的另一章里将专门探讨这个事实,就是法国人的音乐趣味——其实我认为也包括全欧洲的音乐趣味——自1835年或1840年以来呈下降的趋势。柏辽兹在《回忆录》里写道:“自从《罗密欧与朱丽叶》首演以来,法国公众对所有有关艺术与文学的事情持麻木不仁的冷漠态度,已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1830年,(法国公众)在观看意大利歌剧或格鲁克的作品时,连其中的半瓶醋爱好者都会大声喝彩和涕泪交加。相比之下,1840年至1870年之间的法国观众就太冷漠了。此时像有一层冰罩在艺术之上。见此柏辽兹一定是痛苦不堪。伟大的浪漫主义时代在德国已经结束。只有瓦格纳维持着给音乐注入生命的活力;他把欧洲仅存的对音乐的爱和热情都给耗尽了。
柏辽兹其实是死于这种令人窒息的现状。——原注
〔23〕见他的《回忆录》。他的没有宗教信仰莫说门德尔松,连瓦格纳听了都大为震惊。——原注
〔24〕Roland de Lassus,1532—1594,荷兰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文艺复杂时期最杰出的对位法作曲家之一。——译注
〔25〕Herod Agrippa,希律·亚基帕一世(10BC—44AD),也可能是指希律一世大帝。两人皆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的犹太国王,实行传统的犹太政策,镇压犹太的基督教徒。后者统治后期凶恶残暴,曾下令屠戮伯利恒城所有男婴(因为小耶稣基督在其中)。——译注
〔26〕浮士德(Faust),德国中世纪传说中一个术士,为获得青春、知识和魔力,将灵魂出卖给魔鬼;德国作家歌德曾创作同名诗剧。——译注
〔27〕卡桑德拉(Cassandra),希腊神话中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之女;阿波罗向她求爱,赋予她预言能力,后因所求不遂又下令不准人信其预言。——译注
〔28〕瓦格纳1882年在拜罗伊特上演神圣乐剧《帕西法尔》时说:“是的,《帕西法尔》的诞生和成长应归功于这种逃离尘世。这是一个人毕其一生用沉着的理性和愉快的心情看透尘世的结果。而这些又当他目力所及,看到的皆是有组织的谋杀和劫掠,并被一个充斥着谎言、欺诈和虚伪的体制赋予合法地位时,他岂能不把目光挪开并厌恶地战栗呢?”——原注
〔29〕这情景是瓦格纳的友人玛尔维达·冯·梅森堡向我描述的,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