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才战争-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31岁就来到美国,为美国工作并且一直没有回到日本,加上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也有过国籍误会。所以,日本记者一开口就质疑说:“你的国籍还是日本的吧?”
  下村修立刻反问:“为什么一定要成为美国人呢?日本人也可以居住在美国,申请研究经费时也并没有受到什么歧视,我基本上没有感到任何不方便。”
  这句话真正令人深思的正是美国对待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务实态度,不但能够不分国籍、血统、种族地引进外来人才,让他们入籍美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并且,即使这些世界顶尖的人才不肯入籍美国,也能够务实地做到不分国籍、血统、种族地使用人才,只要他们能够为美国的发展和利益做出贡献。
  美国从来就不是个单一血统和种族的国家,在这个“熔炉”里,最新的“美国故事”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奥巴马的父亲是来自非洲肯尼亚的留学生,并且后来还回到了肯尼亚。作为一个在美国曾受到歧视的少数族裔的第二代移民,奥巴马能够成功竞选为美国第一位非洲裔总统,也表明了美国二战后的开放并不只是一句口号,更表明了美国的强大不在于其物质力量,而在于其开放性的精神,使其能够博采世界百家之长而融于一炉。
  正如奥巴马在其总统就职演说中指出:“多种族、多元化是我们的一种优势。我们是一个由基督徒、穆斯林、犹太教徒、印度教徒和无神论者共同组成的国家。我们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精髓,并且从世界的每个角落学习。”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二战后的人才战争
美国在二战后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苏联虎视眈眈,欧洲渴望复兴。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关于国际货币主导权的争执,也可以看见英国人根本不甘心将世界领袖的交椅让给美国,“日不落帝国”渴望着通过继续维持国际金融体系以英镑为中心货币,进而继续主宰世界经济。
  美国能够一路领跑至今,根本原因在于其足可以成为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榜样的人才战略。根据联合国一项统计,截至2005年,全世界大约有30个国家制定了便利高技能人才入境的政策或计划,其中一半以上是发达国家。相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德国、英国、法国等传统发达国家的人才战略与制度已经非常值得称赞,并都开通了人才凭借才能、技能、投资获得签证、绿卡以及随后入籍的渠道,甚至许可这些来自外国的人才保留双重国籍。但是,“一山还比一山高”,相对美国来说,这些传统发达国家在人才战争中依然不够积极主动,不够开放兼容。
  直接“抢劫”人才资源,只能是特殊时代的“特殊做法”。美国随后开始改革移民、留学教育、科研等制度,从直接争夺人才的短期战略过渡到长期引进人才的制度建设上来。美国战后第一部强调技术移民的《1952年移民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该法规定全部移民限额中的50%用于引进美国急需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有突出才能的各类人才。《1965年移民法》、《1990年移民法》又先后进行了补充。符合“国际利益豁免”的优秀人才可以直接申请绿卡,而具有世界级水准的“杰出人才”甚至不需要先在美国居住以及拥有工作。另外,1990年,美国政府还专门设立了H1B非移民工作签证,该类签证必须由美国雇主为具备本科学历的高技能外国公民进行申请,从而将引进人才与自身需要相结合起来。这一签证为短期引进外国人才而服务,但也接纳外国人才的移民倾向。
  前美国人口普查局局长肯尼斯?普莱维特(Kenneth Prewitt)就指出:“年轻的外国人才涌入可以填补我们的劳动力缺口,提供关键技术,并培育新兴产业。”
  凭借日渐积累的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优势,全球顶尖人才也源源不断地从欧洲、亚洲、非洲流入到美国,寻找着他们的“美国梦”。英国BBC援引OECD报告甚至声称,全世界62%的“顶尖科学家”都居住在美国,美国也做了最巨大的努力来吸引这些人才 。仅仅在2003年,整个欧盟都大约有40万高级人才在美国工作,并且75%高级研究人才愿继续留在美国 。在俄罗斯,普京在2004年2月其“全国人才会议”上指出,从1990年到2002年俄罗斯科研人员减少了%,数以十万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流失到美国与欧洲。
  当然,从比例来说,发展中国家的顶尖人才流失要更为严重。近二十年,中国和印度还新兴成为最大的人才流失国。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这样的现象:高新技术人才渴望前往美国工作;最优秀的学生视美国为深造的最佳选择,并且往往一去不归;许多企业主、文娱明星、政府官员基本上在国内发展事业,却把在国内获得的巨额财富砸向海外,按照外国政府指示进行投资,仅仅只是为了换张绿卡……。
  尽管有些学者鼓吹人才流失的概念已经过时,人才外流似乎只有好处。但是,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地球科学院副教授罗宾?伊戴尔(Robyn Iredale)则评论说:“那些鼓励这种人才流动的政策,毫无羞耻地把目标锁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科学技术人才,尤其那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才)……这让人无法接受。”这个学者还指出:“如果不采取政治行动,这些高级人才就会不断地向富国流动,只有一小部份发展中国家能够成为这一体制的外围受益者,其余的则会被边缘化,它们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尤其是卫生和教育则会继续恶化。”
  有些国家蒙受损失,自然会有另外一些国家因此受益。美国能在二战之后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持续领跑世界半个世纪,在全球人才战争中成为最大赢家就是关键。
  

“9?11”:美国的转折点(1)
“9?11” 是美国历史也是美国人才战争的一个转折点。这一事件开始让美国检视自身的国家防御战略。过去,他们把俄罗斯、中国等国家视为美国利益的最大威胁。此后,美国把恐怖主义的个体当成了更大威胁。伴之而来的则是对外来移民的排斥,移民、留学政策的日渐保守。概括地说,美国人在打击非法移民的同时,却忽略了要保护那些为美国发展提供技术或投资的合法移民,同时还在以国家安全隐患为名把美国需要的许多外来人才也拒之门外。
  2002年,美国对学生签证的颁发数量下降了20%,被允许进入美国的具有特殊技能和高等学历的技术移民则减少了65%,H1B年签证总额也在布什政府手上从超过20万回落到+2万。还大约有20万高科技移民离开了美国,返回祖国去发展 。2003年,美国对学生签证的颁发数量又降低了8%。2004年,美国国际留学生入学申请在90%研究院都有大幅下降,平均下降率约为三分之一。
  很难说清克林顿时期美国经济的景气,跟克林顿时代H1B年签证额从万增到20万有什么关系。也很难说清布什时代的美国步入下滑通道,与H1B年签证额从20万回落到万有何直接联系。但很明显这两者相互关联,经济不景气带来人才流失,而在人才战争当中的新保守主义则会给美国经济带来损失。
  美国产业联盟协会在2004年的调查当中就指出:过去两年仅仅只是签证的延误,就起码对美国企业造成了300亿美元的损失。当时美国的信息技术协会主席菲尔?邦德就表示:“国会应该尽快取消(签证配额)上限,以更好地响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005年4月27日,当时的世界首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来到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也牢骚满腹:“我们必须欢迎这个世界的伟大天才,而不是将他们赶出这个国家……我们应当鼓励他们成为美国永久公民,这些人将与美国本土出生的天才一起推动国家的经济增长。”当被问到如果美国法律由他来写,他会怎么做。盖茨回答说:“我肯定会废掉H…1B签证上限,那是最简单不过的一种决定。”
  2007年,盖茨来到美国国会再次发表批评:美国拥有最好的大学,但外国学生毕业后却无法留在美国工作。每年万+2万(获得美国本土硕士及以上学位外国留学生可不受H1B签证名额限制,但每年最多2万名额)的H1B签证数以及14万绿卡数,正在使高技术人才大量流向海外,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美国将很难在今后五十年内保持科技的竞争力。  
  比尔?盖茨进行抨击的背后,正是微软因为保守的移民制度而蒙受了巨大损失。他个人就声称微软因此与它中意的三分之一的外国人才失之交臂。声势如日中天的谷歌公司两名主管全球移动应用方案经理沃尔夫和高级政策顾问查维斯也在博客上透露:谷歌公司2007年提交的300宗H1B申请当中,有90宗被拒绝。
  如果连微软、谷歌这样新经济产业巨头引进外国人才,申办签证都有三分之一被拒签,其他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可想而知。2007年9月11日,美国十三个州的州长甚至联名向美国国会发函,敦促美国国会承认外来人才的作用,增加H1B名额和缩短绿卡等待时间,并表示具有高技能的外籍专业人士以及美国公司的项目正在流向国外。

“9?11”:美国的转折点(2)
一位美国学者就指责政府日渐保守的人才政策说:“如果以经济价值来衡量,外国人才每年给美国创造的财富何止亿万。不错,美国是给了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援助。但这笔账真正算起来到底谁赚谁赔,美国人难道算不过来吗?”
  《同名同姓》是美国2006年的一部电影,反映了外来人才在美国的移民生活。《经济学人》发表评论就借机讽刺“9?11”后的美国不再持续吸引全世界的顶尖人才,这使美国开始走向衰落:“到目前为止,由于国会未能解决非法移民问题,所有有关合法移民的努力也都陷入困境。与此同时,外国人才如今享有比以往更多的选择,澳洲、加拿大、英国、德国以及法国等许多国家正努力招揽人才……印度和中国也正在崛起,印度人和中国人曾愿为在美国工作做出任何牺牲。如今,他们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了……美国拥有全球最出色的大学,能给予真正优秀人才最好的机遇。但美国的官僚机构不能再认为人们会为在美国择业而忍受一切。美国也必须认识到移民不再涌入的后果。大学院系会渐停运转,高科技公司因人才枯竭而陷入困境,纽约可能被伦敦超越,失去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从主观层面来说,美国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视外来顶尖人才。而在客观领域,经济衰退、负债巨大、连续的战争,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更让美国泥足深陷。与此同时,过去被美国踩到脚下的竞争对手又正在相对地崛起,并日益重视全球人才战争。这导致了美国对于全球人才吸引力持续下滑,也导致美国出现了人才逆流的趋势,许多流入美国的人才又重新离开。
  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和纽约大学2007年联合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知识产权、移民积压与人才逆流:美国的新移民创业者》。资助大学对人才逆流进行调查研究的考夫曼基金会副总裁罗伯特李坦就表示:尽管非法移民已经过千万,但“这些人大多数是没有多少技能的。而高素质的合法移民的流失,才是更大的问题。如果这些人都回到各自原来的国家,将是美国的全国性悲剧。”
  该研究调查2006年全美国际专利申请情况时发现,几乎25%的发明家来自美国境外;而在1995…2005年间,所有在美开办的工程及科技公司中,有25%创办人是来自美国境外,其中一半在硅谷创业,仅仅2005年就聘用了45万人,并带来520亿美元的营业额。同时,依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外来移民只占美国劳动人口12%,但在全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当中,47%都是外来移民。其中,“大约五分之一新的合法移民和三分之一的高级雇员或者计划离开美国,或者在持观望态度。”
  “如果这批人才回到他们的国家,美国的竞争优势将会面临什么问题?”生于印度德里、在杜克和哈佛两所大学讲授工程学和商学的维韦克?瓦德瓦教授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持续撰文警告政府注意人才逆流,他是哈佛大学研究美国逆向人才流失项目的负责人,他说:“到目前为止,美国一直得益于吸引世界顶尖人才。现在,由于移民政策存在缺陷,美国已经为无数高技能专业人才的离开‘创造了条件’。美国用自己的技术和市场训练了他们,使他们变得更有价值,这对美国来说是双重损失:美国失掉了有助于创新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人才,却创造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中国的人才抄底(1)
日渐蔓延的金融危机加剧了美国的人才流失。同时,美国的竞争对手澳大利亚、加拿大已建立起类似美国的人才战略,德国、英国、法国进入21世纪后都改革了移民签证制度。中国、印度、韩国、巴西、墨西哥、越南等新兴国家都开始重视那些流失在海外的杰出人才,建立各类人才回归计划,除了中国只是出台绿卡制度之外,其他新兴国家甚至都开始明确承认双重国籍,以减少海外人才回流的顾虑。
  一位美国学者就忧虑说:“即使每个国家只带走2%的人才,对于美国的影响也将是巨大” 。
  印度的《印度时报》也评论说:“一直到最近,损失顶尖人才的主要还是印度和中国。但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美国正面临‘逆向人才流失’。美国‘不合时宜’的政策,阻碍了高技能移民成为美国的永久居民。这种人才流动的受益者是过去的输家,比如中国和印度:这些国家繁荣的经济,开始吸引那些到海外发展的人回国工作。”
  金融危机已经让中国、印度直接到美国去“人才抄底”。中国中央部门中组部就迅速出台了引起海内外关注的“千人计划”。2008年,中国上海市政府也牵头组织了金融人才招聘团奔赴英美。后来在一次接触当中,上海市人事局局长就向我表示:尽管过去5年,上海市政府多次在海外招募,但如此抢手还是第一次,上海市政府甚至从欧美运回来的简历都重达300多斤,仅在纽约的招聘会,一百多个岗位就来了一千多个应聘者,许多人甚至打着“飞的”(把飞机当出租车使用)来赶时间。
  当然,不仅仅是上海,江苏的无锡、辽宁的大连等中国新兴城市都在看准这个大好时机。我与无锡人事局的领导有过沟通和交流,这些“开全国风气之先”去海外人才抄底、甚至引起国外关注的政府官员都很有开拓精神,非常务实,局长都是亲自率队前往欧美招聘优秀的留学人才,无锡在支持海归创业这方面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包括培育出无锡尚德这样的高科技海归企业。用他们话说,上海、无锡等地都建有借鉴西方经验的科技园,也有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雄心,而配套以“凤巢”,却不去海外引进“凤凰”——高科技人才,无疑是本末倒置。
  进行“人才抄底”的不仅仅是政府,也包括有雄心跨出国门的企业。重庆金山科技集团董事长王金山在2009年1月跟随*总理访问了德国、西班牙和英国,参加了这次著名的“采购之旅游”。金山科技正谋划在美国上市,因此,在欧美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国际性金融人才不可或缺。在过去,尽管开出高薪,但英美金融人才大多数还是不愿来华工作。而此次王金山在英国相约面谈的伦敦金融街人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