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母爱的阴影-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你看了我写的吗?”
女儿:“看了。”
我:“怎么样,是不是很可笑,看到我小时候尿床?”
输入这句话时我一阵心酸。在写第一章的过程中,我几次止不住落泪。
女儿:“不,我能理解。回忆是痛苦的,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就是一种解脱。”
多么懂事的女儿。
我:“我一定把它写出来,将来做一个‘小白菜’网站。”
我给自己打气。
女儿:“好的,我支持你。”
我:“你帮我排一下版,打印几份,我有用。”
女儿:“行。”
妻子看了第一章的初稿,感慨道:
“过去的事你怎么记得那么清楚!”
我也奇怪:那些遥远的往事,好象寄存在一个箱子里,平时未曾理会,以为都不存在了;如今打开封存,突然发现一件件完完整整,有的竟历久弥新。这种不想保留却又抹擦不掉的回忆,非亲身历炼不可,非刻骨铭心不可。
这没什么可隐瞒的,我要将此事告诉他们,也是向他们正式表态。
我让女儿将第一章的打印稿连同我写的一封短信给他们寄去。还有同样的一份寄给了老四,算是通报了弟弟们。
信的内容如下:
常××:吕××:(注)
这是我的自传体文学作品《母爱的阴影》第一章的初稿,请查收。后面的几章完成时也会给你们看的。
我要求你们为五十多年来对我的不公正道歉。
祝身体健康!
常无敌2004。8
(注):我直呼其名。这里且隐去四个字。
我的信和稿件用专递发出。从此之后,他们便“人间蒸发”了。
没有回信,没有电话,没有解释,没有争论,更没有歉意。他们对此置之不理。
其实拒绝答复就是一种答复。
这是在预料之中的。
首先,他们没有解释和争论的立脚点。和许多内心卑劣的人一样,只有在“不讲理”时他们才是有力和有利的;一讲理,他们就会变成弱者。
其次,他们觉得没有失去什么。我说的“太自私的人其实会失去很多”,他们根本听不懂。在区区的一点既得利益面临最后分配的时候,他们巴不得我能离开这个利益圈;这不但省去了公正的“麻烦”,也找到了不公正的口实。
“笑骂任人笑骂,好事我自为之。”正是他们的心态。
今日的“人间蒸发”与他们六十年前的“出奔”何其相似。
历史又回到了起点。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弟弟们都具备了“外交官”的风度——谨慎地“保持沉默”。
弟弟们是“既得利益者”,他们已沉默了几十年,他们已习惯于沉默。对他们的失语,我不想深责;但我要说的是,沉默就是自欺,而自欺是对良心的压迫。
对于我的父亲和继母来说,这可能是他们良心复活的最后一次机会;因为除我以外,已没有别人能够唤醒他们蛰伏的良心。
或许,我是徒劳的,他们的良心已死。
或正如现代哲学家、心理学家马斯洛所分析的:对于那些具有变态人格的人来说,一些感情冲动甚至某些本能的心理冲动已永久性丧失,因此任何已知的方法也无法将其治愈。
尾声
母亲八十三岁仙逝。
按照母亲的遗愿,姐姐将母亲的骨灰移至重庆娘家的祖坟安葬。
2005年清明,南京。我与妻子及姐姐的一家人,遥望重庆,祭拜母亲之灵。
母亲一生两次不幸:十九岁逼嫁,遇人不祥,夫死家无。二十五岁再嫁,未承想遇人不淑,二十九岁又遭变故。可以想见,母亲携年幼的姐姐回川之时,心情是何等的凄凉悲苦。彼苍者天,为何如此不公!彼匹夫匹妇,为何用心太忍!
此后含辛茹苦五十多年,自强自立,为女儿牺牲,也是为自己牺牲;向女儿证明,也是向命运证明:她不愧为“人”意义上的母亲,是真正的“人之母”。
好人多难,小人易逞。这是天道,抑非天道?
达尔文的最早鼓吹者赫胥黎,在其着作《进化论与伦理学》中就认识到“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规则所遭遇的尴尬:在植物界,最适于生存的是一些越来越矮小,越来越低等的苔藓和硅藻之类(动物界的蚊子和苍蝇也比老虎和熊猫更适于生存)。古往今来,许多大人物和小人物的悲喜剧也证明,最适于生存的不一定是优秀者。所以他希望,社会的进化,“并不是那些碰巧适应于已有的全部环境的人得以生存,而是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得以继续生存。”
这其实是一种天真的幻想。
因为“小人”总是多一些生存之道——作伪作贱和作恶,而且与时俱进地进化着。虽然这有时也是取败之道,但苟有成功,便奈何他不得,更何况我们的凡尘俗世是以成败论优劣的。
并不是取得“最适”生存之道的人都值得羡慕。
我倒是敬慕许多不幸者,他们以自身的不幸,揭示了人性的高贵。
《诗经》《小雅?蓼莪》中歌道:
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翻译成白话是:
没有爹,哪儿有依靠;
没有娘,哪儿有依赖!
我从小没爹没娘,后来到了北京,有名义上的父母,仍是无怙无恃。靠着奶奶的爱,靠着外公、张老师、丛老师那样的好人的关爱,靠着精神上的师友——书籍,我成长了起来,没有如嫉恨我的人所期望的那样沉沦下去,我是幸运的。
我的姐姐也是失怙而强,如今,身为教授的姐姐和姐夫退休之后仍在学院里发挥余热,一儿一女均为研究生,勤奋而有朝气。
爸爸和继母至今不懂得他们这一辈子失去了什么。
的确,有些事,有些道理,如果自己搞不懂,谁也帮不上忙。
有一句大家熟悉的名言:
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注)
(注):Agoodmotherisworthahundredschoolmaster。—GeorgeHerbert(1593—1633)(乔治?赫伯特,英国诗人)
母亲,教师,——多么美好的称谓!
在师范教书时,我时常对学生说,也是在提醒自己:职业不能美化一个人,一个人应当美化自己的职业。
同样,母亲的称谓并不能美化作为母亲的人,作为母亲人应当美化母亲这一称谓。
遗憾的是,一些母亲却不能如此。
有一天早晨,我和妻子去“紫竹院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个卖早点的地方,人很多;我们找到了一张桌子,桌子边上坐着一个穿着整洁的小男孩,五六岁;我们要坐下时,那个男孩说:
“这里有人。”
我们问:
“有几个人?”
“还有一个人。”那男孩回答。
“那我们坐在这边,好吧?”那男孩点头答应了。
我们刚坐下,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人端着买好的早点,大声喊叫着走了过来:
“你是个死人哪!让你占个地方你连个话都不会说,真是个废物!”
“我说了…”那男孩十分的委屈。
“说了还坐上了人?没见你这么窝囊的!”
我们站起来,对这个女人说:
“这孩子说了,你也别喊了,我们上别的地方去。”
我们说完就走了,跟这种人一桌就餐没有胃口。
在散步时我们边走边叹息——这也是一个母亲!
这个男孩要是被这样的“教师”教育成功,那就彻底的毁了。
我知道有一个救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这无疑是在做一件大好事。但还有一种贫困是精神的贫困,而物质富裕下的精神贫困更为可怕。
有谁来救助精神贫困的母亲?
鲁迅所说的“人之父(母)”是有高尚人格精神的父母,鲁迅疾呼“救救孩子”,而且和青年人谈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是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为新时代的父母,“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可是,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我的见闻告诉我,为了拯救孩子,还应当“救救母亲”。
我在心里千遍万遍地呼唤,呼唤我亲爱的奶奶,呼唤我坚强的母亲。
我能得到她们伟大而善良的母性之真爱——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愿上苍能传达我的呼唤。
愿我的“人之母之歌”能送达她们的耳边,并送去我的告慰:
你,世上为母亲和将为母亲者:
不啻生灵之母,乃为人之母。
不啻爱己之子,乃爱人之子。
你的母爱有人性,
乃给人子以人性。
你给人子以人性,
乃得——人之子。
——人之子
二零零五年八月于北京
第六章心灵的深渊心痛的记念——写在清明节
心痛的记念——写在清明节(外篇)
更新时间2006…4…5 5:13:00 字数:578
心痛的记念——写在清明节(暨《母爱的阴影》篇后)
清明时节,没有纷纷的雨,已让我感到一种彻心的痛。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亲人已经离去。一位是我的母亲,一位是我的奶奶。
母亲给了我生命,但我在襁褓中便遭生离;奶奶把无私的爱倾注在我的身上,可未及我回报,就骤然仙逝。
命运给了我两次打击。
但是,她们那爱的慈光,永如阳光照耀我身。有她们的精神护佑,我没有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
这是两位伟大而平凡,善良而坚忍的女性。她们的懿德品性,至今仍在指引我,教诲我,激励我。
我又是何等的幸运!
斯人已逝而母范犹存,
黄鹤西去而仙容犹在。
在这桃花心碎,春风唏嘘之时,我双手举杯,祭酒于天地之间,遥拜
奶奶大人
母亲大人
之灵:
哀哀先母,生我劬劳。
儿方六月,氓之无行。
自敬自强,乃成其德。
天上有归,乃成其神。
祖母贤慈,雍雍母德。
嗷嗷育我,恩重于山。
反哺未能,天实为之。
如或能改,当有来生!
碧落有灵,飞花告之。
我心伤悲,天亦阴霾。
因果有报,天道无极。
呜呼痛哉,莲台归来!
不孝孙
不孝儿
无敌
悲悼于二零零六年清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