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策-第9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底是谁为该项目取的这个名字已经无从考证,但是这个名字确实很形象。
按照空军的战术指标,超大型空中平台的载重能力为1万吨,载重系数40%,由2套完全独立的能源系统与2套完全独立的推进系统驱动,具有完全的永久续航能力,也就是能够在空中完成全部补给与维护作业。虽然在整个指标中,并没提到一定要具备支持作战飞机的能力,但是要让25000吨级的超大型空中平台支持作战飞机,绝对是一件简单到让设计人员都不会怎么费神的事情。
当然,超大型空中平台要想取代航母,还得付出更大的努力。
别的不说,如果不能解决磁感应推进系统容易受到干扰的特性,超大型空中平台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战斗平台,最多只能成为支援平台。
问题点在这里,空军要的就是支援平台,而不是战斗平台。
要知道,与载重能力在100吨左右的战略运输机相比,超大型空中平台的空运能力高出了100倍。如果考虑到永久续航能力,以及作战部队自身具备的战术空运能力,那么超大型空中平台的运输能力比战略运输机还要高得多。按照空军的估计,在运送1个战斗单位的全部官兵与主战装备的情况下,只需要20台超大型空中平台,而且能在24小时之内将作战部队送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
与军事用途相比,超大型空运平台的民用前景更加光明。
因为由可控聚变反应堆提供电能,所以超大型空中平台的运输费用已经降到了海运级别,与21世纪初的海运相比,其运输费用甚至还要低一些。与之对应的,则是强大到让海运永远也比不上的运输效率。即便航速在70节左右的高速货轮已经兴起,而且很有可能在未来取代其他货轮,可是与飞行速度在音速左右的超大型空运平台相比,货轮的速度仍然慢得多。更重要的是,空运不受地理因素限制,如果将飞行高度提高到10000米以上,甚至不受气候影响,所以在没有政治因素的情况下,超大型空运平台能够沿最短的航线飞行,从而大大缩短运输时间。总的说来,超大型空运平台的运输效率是海运的10倍。这意味着,运输公司能够用更少的设备完成同样的运输任务,从而降低维护与保养成本,并且以更快的速度运送货物,以满足客户对时间的需求。
这么看起来,空军的发展确实有点“军转民”的味道。
事实上,空军并不热心民用领域,准确的说,除了通过资助的科研单位出售专利来赚取额外的费用之外,空军没有必要插手民用市场。
对空军来说,关键就是如何把这个跨时代的产物应用好。
2047年的时候,接受空军委托的上海飞机公司完成了超大型空中平台的设计工作,空军也在当年申请了建造费用。
因为该项目具有重大发展意义,所以在配套的磁感应推进器要在2049年底才能研制成功的情况下,裴承毅还是批准了空军的建造申请,并且在该财年度为空军争取到了120亿元的专项经费。
与所有划时代装备一样,超大型空中平台的最大问题就是建造成本。
其高达1000亿元的预计造价(实际造价很有可能翻番)不但超过了“重庆”级之外的任何一种大型战舰,甚至超过了陆军的“影子战士”项目。可以说,如果这不是空军力推的唯一大型装备项目,别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那些代表,恐怕连裴承毅都不会为其争取拨款。不管怎么说,在2047年的时候,走马上任的总参谋长就是空军司令,不然空军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提出建造超大型空中平台的想法。
当然,从发展潜力上看,超大型空中平台绝对是前景无量。
就袁晨皓所知,在2049年初,随着推力高达5000吨的磁感应推进器的开发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裴承毅已经原则上批准了在该财年度为空军争取第二部超大型空中平台的建造经费,或者为空军申请新的开发经费。也就是说,超大型空中平台很有可能在数年之内从探索性建造发展成批量建造。果真如此的话,在2054年左右,共和国空军的战略空运能力很有可能远远超过美国。
更重要的是,积极支持超大型空中平台的还有天军。
比较有意思的是,天军支持该项目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赤道上空10000米的高空发射航天器的成本是在海平面上发射的一半。如果能够将发射高度提高到20000米,则能将发射成本再降低一半。如此一来,大规模航天发射的成本就能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从而使天军的空天作战力量成为主要打击力量。换句话说,超大型空中平台实际上是连接地面与外层空间的理想中转站。
因为空天打击确实很诱人,所以天军才会在2047年向空军伸出援手,成为推动超大型空中平台的第二支力量。
当然,天军对超大型空中平台的要求更高。
按照天军的设想,超大型空中平台的飞行高度最好能够提高到30000米,从而使发射成本降低到海平面的十分之一。更重要的是,超大型空中平台不但要具备支持航天发射的能力,还要具备回收航天器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接收空天战机。既然是军事平台,就得拥有让作战武器再次使用的能力,也就得具备支持空天战机作战的能力。如此一来,超大型空中平台的载重能力至少要提高到20000吨,而且载重系数要超过50%,最好能达到60%。至于其他方面,则要充分考虑超高空飞行带来的问题。
当然,站在天军的立场上,超大型空中平台肯定不是主打项目。
再迈向实战能力的道路上,天军最需要的还是具备实战价值的空天战机!
第40章 空天战机
空车走向没落,最大的“功臣”就是天军。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天军取代空军只是迟早的事情。如果以“维度”来划分,空军与天军并无本质区别。正是如此,在一些国家,天军只是空军下的一个独立兵种。虽然共和国与美国均在20年代末让天军成为独立军种,通过独立预算来加快天军的建设速度,但是到了40年代末,随着空天技术愈发成熟,共和国与美国的高级将领都在考虑一个问题,既有没有必要设立2个以打击为重的军种,即是否将空军与天军合并,以缩减军队规模,提高军队的作战效率。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在走回头路。
客观的讲,天军与空军肯定会走到一起,前提条件是空军逐步走向消亡。可以说,当初让天军独立成军,首要目的就是加快建设步伐。随着与天军能否成为具有实战价值的军事打击力量的大量高端技术由理论变成现实、从实验室走向测试场,首要目的已经达到。要想让天军成为货真价实的头号打击部队,就得让天军具有实战价值,也就是具备能够为国家实力承受的“效费比”。如此一来,就得下大力气整合军事力量,缩减不必要的开支。在此背景下,天军与空军合并自然是大势所趋。
如同当初天军从独立兵和成为独立军种一样,与空军合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早在2042年,也就是裴承毅出任国防部长后不久,国防部就制订了一份整合国家军事力量的报告,其中明确提到,将天军与空军合并之后,在不降低综合战斗力的前提下,能够通过削减文职人员与部分非战斗人员,把人员数量减少两成左右,每年为国家节约数百亿元的人员津贴与数百亿元的军人福利。因为共和国的社会劳动力非常紧张,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所以该计划很快就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刚刚获得连任的顾卫民还让裴承毅在此报告的基础上对裁减军事人员的社会安置工作做好规划。可惜的是,时任总参谋长的林啸雷担心因此耽搁了海军建设,坚决不同意让空军与天军合并,而且提出了一个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两支各有几十万人员的大军不是说合并就能合并,在各种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的情况下,这样的问题最好提都别提,因为会严重影响军心士气。
事实上,裴承毅也不指望能够在2042年启动天军与空军的合并工作。
林啸雷提出的问题非常现实,即便在历次军事改革中,被裁减的军人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基本上都在社会上找到了立足之地,部分人还成为了某些行业的顶粱柱,但是对于注定要被裁退的数万军人来说,不管政府能够提供多好的安置,也无法完全解决问题,至少不可能通过安置来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正是如此,接下来几年间,国防部为两军合并做了很多工作。
2047年,裴承毅再度出任国防部长,并且兼任安全副总理,天军与空军合并的事情再次提上议程。虽然新的总参谋长并不支持天军与空军合并,但是在2047财年度的国防预算中为两军合并提供了大约20亿元的启动资金。按照国防部在2048年公布的“国防蓝皮书”中提到的军事发展规划,最快2052年、最迟2057年,天军与空军的合并工作就将启动,然后花5年时间处理合并后的事情。
因为裴承毅很有可能在2052年离开国务院,所以外界普遍认为,天军与空军的合并工作将在2052年启动,并且在2057年之前全部完成。
两军要想合并,除了高层的政治意愿外,还必须具备另外一个条件,即天军能否取代空军,成为主要打击力量。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两军合并就是在倒退,不但不能提高军队的作战效率,还会严重削弱军队的打击能力。可以说,共和国当局在2047年才将两军合并放上日程安排,就是因为到这个时候才出现了由天军取代空军的端倪。
天军要想“吞并”空军,关键就是空天战机。
单纯为了打击地面目标,21世纪20年代末的技术水平就能造出实用型的空天战机。再往前追溯,在2010年的时候,美国就测试了世界上第一种“空天飞行器”,即X…37实验飞机。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空天战机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问题是,作为战争机器,空天战机不仅仅是运载与投送弹药的平台。
更加要命的是,在21世纪前30年,与空天战机相对应的,即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并且早就具备了实战能力。虽然空天战机不是弹道导弹,也算不上是完全的外层空间飞行器,但是在国家战略防御系统面前,空天战机的生存能力不见得比弹道导弹高多少。别说在30年代兴起的各种能量武器,即便在一些射高达到500公里,能够对付低轨道目标的反导导弹面前,空天战机的生存能力都非常有限。
除此之外,空天战斗机还得承担夺取“战场制高点”的任务。
也就是说,既然有用来打击地面目标的空天战机,也就有用来对付外层空间目标的空天战机(被称为“轨道战斗机”的空天战机早就是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也就会出现专门对付空天战机的空天战机。如此一来,空天战机要想具备实战能力,就得拥有适当的“制天”能力,也就是与其他空天战机交战的能力。
关键就在这里。
与空军问世时的情形不一样,天军绝对是“高端军种”,空天战机更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装备”。即便到了21世纪40年代,真正有能力研制、并且大批量装备空天战机的也就只有共和国与美国,俄罗斯与欧盟最多只能搞几架实验性质的空天战机,根本不可能像空军的战斗机那样,大批量装备空天战机。其他众多地区性强国与普通国家,更是连航天的门槛都没有跨过,也就不可能拥有空天战机。
由此可见,共和国天军只有一个对手,那就是美国天军。
这种强强对抗的形势让双方在发展空天战机的时候都得考虑现实需要,那就是空天战机的头号战术指标不是对地打击能力,而是拦截与攻击对方空天战机的“制天能力”。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对技术要求高得多的战术指标。
如果以打击地面目标为主,即便对付沿固定轨道运行的外层空间目标,空天战机扮演的也只是弹药运载与投射平台的角色。事实上,在空天战机之前,战略弹道导弹与反卫星导弹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与之相比,空天战机的最大优势就是机动灵活,是战术武器,而不是战略武器。更重要的是,空天战机是可以反复使用的作战平台,经济性肯定超过了各种导弹,也就更容易被军队接受,并且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在这个大背景下,空天战机对技术的要求并不高,除了弹药投射成本较高之外,几乎不存在关键技术问题。按照共和国与美国的实力,在2040年左右就已经具备研制与装备这种空天战机的技术实力,两国也在该方向上做过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在2039年,共和国当局就以加快“琼楼”空间站的建设速度为由,额外采购了10架能够运送120吨货物、或者150名游客的“航天飞机”。而这种垂直发射、滑行降落,可以反复使用上百次的“航天飞机”实际上就是天军开发的“空天轰炸机”的原形,能够通过携带弹药模块的方式来执行空天打击任务。仅仅3年之后,共和国天军就用1架具有实验性质的“空天轰炸机”进行了第一次实弹投弹测试,借此掌握了极为宝贵的数据。
问题是,这种以“投弹”为主要任务的空天战机几乎没弃实用价值。
从作战成本上看,因为空天战机的使用成本远高于任何一种飞机,即便能够利用相对较高的飞行高度,让价格低廉的弹药达到相对较远的射程,其作战成本也远远超过了空军的战斗机与轰炸机。从打击效率上看,因为空天战机发射前的准备工作比较繁琐,还会受到时间窗口限制,所以其速度优势很难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随着巡航导弹的飞行速度提高到20马赫,而且战略轰炸机具有长期滞空待命的能力,所以在绝大部分时候,空军能够在30分钟内完成打击行动。显然,在作战效率上,缺乏长期滞空待命能力的空天战机也没有多大的优势。
事实上,要让空天战机长期滞空待命也不难。
作为亚轨道飞行器,只需要增添一级助推器,或者对主发动机做改进,就能让空天战机成为轨道飞行器,也就能够长期滞空。问题是,在此情况下,空天战机与人造卫星没有多大区别,极易遭到攻击,而且也抵挡不住攻击,生存能力很成问题。
因为有这么多的问题,所以共和国与美国都没有在40年代大批量采购空天战机。
正如前面提到的,共和国与美国天军都希望第一种空天战机具有完备的战斗力,不但能够像空军的轰炸机那样,用各种弹药攻击地面目标,还应该像空军的战斗机那样,能够攻击飞行范围内的所有目标。
要想具备这样的作战能力,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攻击轨道目标的难度并不大,因为所有轨道飞行器都有固定的、至少有相对固定的飞行轨道,所以空天战机可以借助地面系统支持,在固定点上进行拦截。关键是如何对付空天战机这类亚轨道飞行器,准确的说,不是用什么办法把空天战机打下来,而是如何有效的发现空天战机。
可以说,探测能力是制约空天战机的主要问题之一。
当然,这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如果空天战机沿着固定轨道飞行,很容易遭到攻击,即便躲在电离层中,也很容易遭到能量武器的攻击。总而言之,在逼近敌国本土的时候,空天战机的生存能力非常有限。提高生存能力的办法有很多,其中比较直接的就是提高飞行高度,让空天战机在敌国战略防御系统的拦截范围外飞行,另外一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