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策-第8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在各种猜测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第十战斗单位的训练强度。
1年多下来,这支由2万多官兵组成的作战部队一直在训练,而且一直在崇山峻岭中训练。要知道,就算是一支新成立的部队,训练周期也就6个月,即便是精锐部队,训练周期也不会超过1年。
正是这1年多的训练,赋予了第十战斗单位极为特殊的作战能力。
在其他战斗单位中,战斗旅与支援旅有严格的任务分工,支援旅只在战场上执行一些非正面作战任务,最多只能执行阵地防御任务。也就是说,支援旅不会参与进攻。在第十战斗单位中,因为支援旅的编制极为庞大,3个低空突击营与3个低空打击营就拥有数百架作战飞机与大约3000名官兵(飞行员近600人,其余的全是地勤人员),加上正常状态下的1个警卫营、1个通信侦察营(主要负责战斗单位直属的大型无人侦察机)、1个保障营(主要为部队提供医疗、通信等等非物资保障任务)与3个后勤营(主要负责物资保障),全旅总兵力在7000以上。在战斗状态下,低空突击营与低空打击营都会加强,后勤营会扩充一倍以上,通信侦察营与保障营的规模都会扩大,全旅总兵力很有可能超过10000人。因为在组建的时候,第十战斗单位得到了陆军司令部的高度重视,所以支援旅按照战斗标准编制,并且按照战斗标准进行训练。对于空降兵出身的李东石来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一支拥有上万官兵的部队留在战场外。要知道,在五老阻击战与兰契阻击战中,李东石所在的空降153旅坚守到了最后关头,所有官兵都参与了阵地防御战,根本没有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的区别,所以在第十战斗单位中,也没有这个区别。从成立的那天开始,第十战斗单位的支援旅就得按照战斗旅的标准进行作战训练。
在武器装备配制上,支援旅仍然是支援旅。
别的不说,拿配备给士兵的枪械来说,战斗旅中,一名步兵突击手的标准装备是1支带有榴弹发射器的突击步枪、1把近距离自卫武器与1把战斗手枪,而在支援旅中,除了警卫营之外,其他营的官兵中,三分之一的配备了近距离自卫武器,三分之二的则只配备了自卫手枪。
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枪支,而是重装备。
上了战场之后,枪支的问题相对比较好解决。因为伊拉克以引进生产的方式,生产了数十万支与共和国陆军的QZ…31非常相似的突击步枪,而且采用的是同一口径,所以在伊拉克军队入土作战之后,第十战斗单位可以设法从伊军获得战斗枪支。真正的麻烦是装甲部队的重装备,别说伊拉克,就连伊朗都不可能为第十战斗单位提供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而在现代化战争中,步兵很难在没有装甲力量的情况下完成作战任务。
针对这一情况,在训练的时候,李东石就采用了“换人不换装备”的方法,让战斗旅与支援旅的官兵相互交换岗位,从而让支援旅的官兵掌握了主战装备的操作方法。当时李东石还没有想过要让支援旅去充当主攻部队,只是希望在遇到激烈战斗的时候,支援旅能够充分发挥预备队的角色,能够像战斗旅那样去完成作战任务。到了战场上之后,李东石的这一安排立即发挥出了更重要的作用。第一轮突击中,第十战斗单位支援旅的几个营就伪装成了主力部队,从吉兹雷一路杀往舍尔纳克,不但顺利完成佯攻任务,还出其不意的打下了埃鲁赫,为后来攻占锡尔特立下了头功。攻打巴特曼的时候,支援旅也在掩护战斗旅侧翼防线的时候发挥了特别关键的作用,不然战斗旅不可能赶在美军主力到达之前占领巴特曼。即便在攻打迪亚巴克尔的战斗中,支援旅也表现得非常突出。用一些战斗旅官兵的话来说,只要有足够的重装备,支援旅就能分出5000人组建第二个战斗旅。
在第十战斗单位中,支援旅的重大意义完全不在于能够执行进攻作战任务。
作为一支快速突击部队,第十战斗单位的支援旅能够在没有战斗旅支持的情况下,完成低空突击任务。准确的说,只需要战斗旅的重装备,支援旅的官兵就能像作战部队那样发起进攻。
可以说,这是非率重要的作战能力。
这次,袁晨皓要利用的,也就是第十战斗单位支援旅的这一能力。
事实上,在此之前,第十战斗单位的支援旅就用行动验证了他们的实力。在向马拉蒂亚进军的时候,袁晨皓把第一战斗单位留在了正面,让第十战斗单位负责侧翼包抄,即攻占巴斯基尔与锡夫里杰,挡住埃拉泽的土军。执行这一任务的就是支援旅,更重要的是,在占领了巴斯基尔之后,支援旅的低空突击营全速出动,仅用12个小时就把战斗旅的半数兵力从迪亚巴克尔送到了巴斯基尔。也就是说,在第一战斗单位到达进攻阵地之前,第十战斗单位就做好了攻打马拉蒂亚的准备工作。
按照袁晨皓的安排,正面进攻仍然由第一战斗单位负责。
因为第一战斗单位在攻打锡韦雷克的时候损失太大,而且官兵的精神状态并不好,所以袁晨皓并不指望这支王牌部队能够一口气突击100多公里,攻破美土联军的数道防线,成为攻打马拉蒂亚的主力。在他看来,因为第一战斗单位名声在外,所以只要凌云霄率领这支部队杀向马拉蒂亚,美土联军就不会掉以轻心,肯定会派主力部队过来。考虑到第一战斗单位是一支极其擅长打攻坚战的装甲部队,美土联军不大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固守上,应该重点考虑通过积极主动的反击、甚至是主动进攻来削弱第一战斗单位的突击能力,把第一战斗单位挡在马拉蒂亚南面。如此一来,美土联军就得在该方向上投入足够多的兵力,从而导致其他方向上的防御出现漏洞。
可以说,这就是袁晨皓竭力创造的机会。
问题是,马拉蒂亚的美土联军兵力有限,很有可能以固守的方式来拖延时间。
也就是说,袁晨皓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第一战斗单位身上,在必要的时候,还得让第十战斗单位强攻马拉蒂亚。正是如此,在部署第十战斗单位的时候,袁晨皓让李东石先把战斗旅的装甲部队送往巴斯基尔。
关键不是装甲突击,而是如何利用第十战斗单位的低空突击能力。
在提交给裴承毅的作战计划中,袁晨皓明确提到了这一点,即充分发挥第十战斗单位的主要作战能力。
直到这个时候,第十战斗单位才真正以其最擅长的方式作战。
攻击美国舰队前,共和国空军就出动战术航空兵重点轰炸了马拉蒂亚方向上的美土联军防御阵地。虽然这轮轰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掩护攻击美国舰队的作战行动,但是也为第十战斗单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要知道,开战之后,共和国空军还没有在任何一个方向上以如此高的强度为地面进攻提供空中支援。
得益于这次极为猛烈的空中打击,第十战斗单位首先发起进攻。
在完成攻击任务的战术战斗机回到叙利亚之前,运送第十战斗单位地面作战部队的垂直起降运输机群就到达了托赫马河北岸的亚泽汉,并且在守卫该地的土军做出反应之前攻占了土军指挥部,随后就迫使土军缴械投降。大约2个小时之后,第十战斗单位的另外一支低空突击部队占领了马拉蒂亚西南大约60公里处的多安谢希尔。到此,第十战斗单位完成了包围马拉蒂亚的作战行动。
进入17日凌晨,第十战斗单位的地面装甲部队渡过了托赫马河。
此时,第一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刚刚到达辛吉克,距离马拉蒂亚还有大约70公里的路程要走。更要命的是,部署在辛吉克的土军有1个团的兵力,而且还有1个美军营。第一战斗单位的先头部在突击受挫之后,没有继续冒险进攻,而是停下了前进步伐,打算把攻坚任务交给即将到达的主力部队。
打到这个时候,袁晨皓的部署已经收到成效。
从现实情况来看,美土联军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迅速收缩防线,并且在某个方向上采取积极主动的反击行动。二是让埃拉泽的土军出击,争取帮马拉蒂亚的美土联军解围。
因为马拉蒂亚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土耳其中部地区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共和国军队甚至可以沿着铁路线向安卡拉进军,所以在杜奇威做出选择之前,土耳其国民军总参谋长就做出了选择,即让埃拉泽的土军向西突击,不惜一切代价的攻打巴斯基尔。
对杜奇威来说,这不算坏事。
埃拉泽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是托罗斯防线的主要兵力集结点,所以埃拉泽有数十万土军,哪怕其中大部分都是预备部队,有的还是用征召的新兵组建的新军,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但是在美军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能有一支军队去攻打巴斯基尔,总比让第十战斗单位倾情攻击马拉蒂亚好得多。
当然,土军的行动,也帮助杜奇威做出了决定。
大概是预感到战争即将结束(当时杜奇威已经知道“俄勒冈”号航母战斗群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所以在土耳其国民军总参谋长调整部署的时候,杜奇威不但没干预,还让驻守马拉蒂亚的美军集中兵力对付南面的第一战斗单位,而不是与土军联合围剿东面的第十战斗单位。从军事上看,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不管怎么说,第十战斗单位的战斗旅只有一半的兵力在前线作战,加上腹背受敌,更容易对付。如果能够一口气吃掉第十战斗单位,再回过头来对付第一战斗单位也不迟。从政治上看,这又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在注定要输掉战争的情况下,杜奇威必须为自己留条退路。因为杜奇威才是联军最高司令官,土军参谋长调整部署,属于擅自调动部队,所以通过重点打击第一战斗单位,杜奇威可以在战后把责任推卸给土军参谋长。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杜奇威确实回天乏术。
虽然军事常识告诉杜奇威,共和国军队发动如此猛烈的进攻,肯定是在透支军队的战斗力,不但进攻无法持续下去,而且会对后期的作战行动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说直接点,就是在进攻之后,共和国军队将暴露出大量破绽。但是杜奇威更加清楚,裴承毅绝不是那和做事不留退路的指挥官,第七战斗单位还没有上场,就表明裴承毅有所防范。以共和国军队的战斗力,就算无法持续进攻,也能稳固防御。也就是说,裴承毅的目的是要尽快结束北方战线上的战斗,而不是要推翻土耳其政权。
这样的结果,是杜奇威可以接受的结果。
当然,杜奇威并没料到,另外一个方向上的战斗差点让他输掉所有本钱。
可以说,连裴承毅都没有料到,在17日凌晨,他离胜利竟然如此之近。
第143章 直捣黄龙
虽然交战双方的最高指挥官都认为,马拉蒂亚方向上的战斗关系到了北方战线的最终结果,但是双方的参战部队,或者说前线指挥官却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蹇柄彪中将,也就是刚到战场就遭遇不测的第六战斗单位的指挥官,被裴承毅安排到西部战场上之后,蹇柄彪就在寻找机会,只是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机会。
确定决战方案的时候,蹇柄彪就提出放弃马拉蒂亚,集中兵力攻打伊斯肯德伦。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蹇柄彪提出了一点让裴承毅都无法拒绝的理由,即战争结束之后,不管是在占领区成立独立的库尔德人国家、还是扶持一个高度自治的库尔德人政府,都得为这个新生政权提供出海口,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叙利亚、伊拉克或者伊朗的身上。除此之外,还得考虑如何迫使美土联军承认战败。因为杜奇威将联军司令部设在伊斯肯德伦,所以只要能够占领伊斯肯德伦,至少能让局势失去控制,最终迫使杜奇威做出取舍。
实际上,只需要第一条理由就能让裴承毅心动。
前线指挥官不清楚库尔德人的命运,裴承毅却非常清楚。虽然李存勋还没有跟他提到这个极为关键的问题,顾卫民也没有跟他提起过,但是根据裴承毅的了解,共和国当局很有可能效仿当年美国策动科索沃独立、俄罗斯策动阿布哈兹与南奥赛梯独立时的方式,在占领区内成立一个独立的库尔德人国家,并且将伊朗、伊拉克与叙利亚境内的库尔德人逐步转移到这个新的国家,在土耳其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构筑一道战略防线,或者说是战略缓冲区,从而彻底消除土耳其对中东地区的影响。如此一来,就算共和国军队没能在南方战线上取得重大胜利,也能最大限度的削弱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孤立以色列,为接下来解决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问题打下基础。
当然,扶持一个新国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短期内,这个库尔德人国家肯定不会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承认,甚至无法得到法德意等欧洲国家的认可,其生存与发展将非常艰难。又比如,在安排伊朗、伊拉克与叙利亚境内的库尔德人迁徙的时候,肯定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反对,甚至有可能遭到阿拉伯国家的反对,毕竟从长远来看,一个由库尔德人单独组成的国家,肯定能对阿拉伯世界构成威胁。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置占领区内的其他民族人员,特别是土耳其人?这绝对是一个能够让任何一个政府感到头痛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几乎没有办法通过军事手段、或者其他任何政治性力量解决的问题。
正是如此,裴承毅还得考虑国内的情况。
如果住在元首府的还是王元庆,那么前面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以王元庆的魄力、手腕与名声,别说法德意等欧洲国家,就连美国当局都得重新衡量在库尔德人问题上跟共和国对抗的严重后果,阿拉伯国家更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多嘴。至于占领区内的其他民族人员,恐怕在战争结束前就能得到解决。要知道,当年为了兑现承诺,王元庆不但让在前线作战的共和国军队亲自出手,还暗中默认了孟加拉国军队在西孟加拉邦的行动,最终导致大约1200万印度斯坦人离开了家园,成为战争难民。
问题是,现在住在元首府的不是王元庆,而是顾卫民。
毫无疑问,在对外政策上,顾卫民比王元庆温和的多,甚至可以说是自纪佑国之后共和国最为“温和”的国家元首。从顾卫民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就看得出来,别说在对待土耳其人的问题上心根手辣,就连军事行动都得有所收敛。作为军人,裴承毅一直认为,如果顾卫民能够强硬一点,也许中东地区的局势竟不会走到现在这一步,至少美国当局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拿中东问题做文章。
如此一来,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可能,即出现一个高度自治的库尔德人政府。
虽然共和国以库尔德人问题出兵土耳其,提出的证据得到了海牙战争法庭的支持,符合基本国际法,但是共和国当局没有任何理由与权利分割一个主权国家,更没有理由仅仅在军事占领区的基础上成立库尔德人国家,因为只有大约一半的库尔德人在土耳其,其余半数库尔德人分部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亚美尼亚等国,如果共和国当局打算帮助库尔德人建国,就应该一视同仁。如果考虑到美国的立场,特别是美国与土耳其的关系,共和国当局更不应该拿库尔德人问题冒险。要知道,如果土耳其当局不肯接受战败的事实,就算美国能够通过更换土耳其国家领导人的方法,让土耳其坐上谈判桌,得到的谈判结果也不会维持太长的时间,小亚细亚地区甚至有可能因此而长期陷入战乱动荡的状态。对共和国来说,在进军中东地区的时候,肯定不希望看到了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