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策-第8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让裴承毅感到欣慰的是,苏劲辉已经意识到了危险。
因为第九战斗单位的支援旅已经向东运动,所以苏劲辉不得不让第二战斗单位的支援旅迅速南下,巩固大马士革南面的防御阵地。
正是这个及时的调整,避免了一场灾难。
战场时间22点15分,第2陆战师从库奈特拉出发,向大马士革挺进。
面对由叙军驻守的外围防线,第2陆战师没有费多大的力气就取得了突破,并且在第二战斗单位支援旅到达之前,向大马士革前进了大约20公里。
毋庸置疑,这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距离。
大马士革到库奈特拉的直线距离大约60公里,因为地处沙漠,所以公路里程不比直线距离长多少。
如果从叙以军事停火线算起,也就是从第2陆战师的进攻阵地算起,到大马士革的直线距离仅仅只有35公里。也就是说,美军一次突击就把叙军防线打穿了一大半,第二战斗单位的支援旅赶到战场的时候,美军先头部队距离大马士革不到15公里了。
设想一下,如果不是苏劲辉提前采取行动,让第二战斗单位的支援旅全速南下,而是在美军采取行动之后才调整部署,根本不可能将美军挡在大马士革城外。即便在裴承毅发出警告的时候才调整防御部署,也会浪费大约半个小时,让美军继续前进数公里,从而在大马士革城外与美军打一场毫无胜算的战斗。
第二战斗单位的支援旅及时到达,遏制住了美军的攻势。
准确的说,是把美军吓出了一身冷汗。
当时冲在最前面的是支援旅的警卫营,也就是全旅唯一采用战斗编制的营,其主战装备与战斗旅的营完全一样。正是如此,当美军发现DZ…31C主战坦克的时候,立即停下了进攻步伐,开始组织防御。要知道,不久前,发生在奥斯曼尼耶的那场战斗,让美军重新估计了DZ…31C的性能,杜奇威更是警告了各师的师长,特别是装甲师的师长,如果在战场上与DZ…31C遭遇,千万不要正面交战,应该尽量缠住对方,然后从侧翼发动攻击。第2陆战师是杜奇威带出来的部队,自然相信杜奇威的判断。
事实上,当时美军推进得太快,侦察力量没有跟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发现数十辆DZ…31C主战坦克之后,第2陆战师先头部队的指挥官就认为遭遇了共和国陆军的主力部队,迅速调整部署,改进攻为防御。虽然从侧翼攻击,M32A1的电磁炮能够在大约3000米的距离上打穿DZ…31C的侧面装甲,而坦克在空旷地带的正常交战距离一般在2500米左右,很少超过3000米,所以DZ…31C的火力与防护优势就没有了价值,但是在进攻中调整战术,绝不是说调整就能调整的,总得有个过程,哪怕是最厉害的部队,也需要几个小时吧。
等到美军发现对面是一支支援部队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第二战斗单位支援旅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了叙军阵地,加强了正面防御。在美军向两侧展开的时候,支援旅也迅速展开,没有给美军继续突击的机会。
正是如此,在距离大马士革大约15公里的时候,美军不得不停下前进的步伐。
到次日天亮,处在锋线上的美军甚至能够用望远镜看到大马士革的伍迈叶清真寺。
用第2陆战师师长布莱恩特少将的话来说,7月9日夜间,美军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
从整个战局来看,布莱恩特少将的话没有错。第2陆战师向大马士革挺进的时候,以军也在东面发动了进攻。因为兵力相差悬殊,所以在10日凌晨,苏劲辉就让罗少鹏率领第二战斗单位的战斗旅南下,从侧翼攻击以军战线,迫使以军回撤。这个时候,第二战斗单位的支援旅还没有与第2陆战师遭遇,也就是说,如果第2陆战师仍然在继续前进,在10日天亮前就能打到大马士革,而东面的战斗肯定无法在此之前结束。
这就意味着,苏劲辉只能把阻击美军的希望寄托在叙利亚军队身上。显然,叙军肯定守不住大马士革。就算苏劲辉立即撤回一支战斗单位,也不可能赶在美军冲进叙利亚总统府之前夺回大马士革。随着叙利亚政权土崩瓦解,战局必然发生重大转变。
当时,打得最激烈的还是东面的装甲决战。
这也是开战以来,规模最大,打得最激烈的一场装甲会战。以军参战的3个旅中,总计拥有主战坦克847辆,步兵战车788辆,以及400多辆轮式反坦克战车。共和国陆军投入的2个战斗旅中,总计拥有主战坦克824辆,步兵战车848辆 从装甲规模来看,共和国陆军占有优势,如果考虑到装甲战车的性能,优势将更加明显。因为第二战斗单位的战斗旅没有从正面投入战斗,而是向南穿插,摆出了战术包抄的架势,所以在正面战场上,共和国陆军没有兵力优势。
战斗一开始,以军就吸取了美军的教训,没有与第九战斗单位正面交火。
按照达扬的安排,第118装甲旅在正面拖住第九战斗单位,第7步兵旅与第5装甲旅从两翼包抄,争取从侧翼攻击第九战斗单位。因为以军长期在中东的沙漠中活动,所以达扬认为以军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点,掌握战术机动优势。
不得不承认,以军打得很有章法。
问题是,达扬忽略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就是以军面对的第九战斗单位也是一支长期驻扎在沙漠中的战斗部队。
裴承毅把第九战斗单位优先派往叙利亚,就是因为该战斗单位最擅长在沙漠中作战。
面对以军的钳形攻势,傅卫民采用了一个直接简单的战术,即用1个营在正面牵制以军第118装甲旅,用2个营在右翼牵制第5步兵师,把其他的全部战斗营都放到了战线的左翼,集中力量对付第7装甲旅。
虽然在这场战斗后,有人认为傅卫民过于托大,应该首先对付战斗力稍弱的第5步兵旅,或者是吃掉第118装甲旅,再集中兵力对付第7装甲旅,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第九战斗单位只有一次围歼以军的机会,不管打掉哪支以军,另外2个以军旅都会撤退,从长远考虑,干掉第7装甲旅的意义更加重大。
战斗打到天亮的时候,以军指挥官才意识到,他们遇到了最接长打运动战的对手。
正面战场上,第118装甲旅面对1个营的兵力,竟然束手无策,数次进攻都被对方由精准的直射炮火给揍了回来。西面战场上,第5步兵旅的进攻也遇到了大麻烦,被2个营的轮番进攻打得连招架之力都不够,更别说主动进攻了。东面战场上,在第一缕曙光出现在地平线上之前,第7装甲旅就被快速穿插的装甲部队合围,进攻战变成了突围战。
意识到危险的不仅有以军的前线指挥官,还有在后方指挥的达扬。
等到达扬在10日7点左右下达撤退命令的时候,第7装甲旅已经来不及突围了,因为就在15分钟前,苏劲辉亲自向傅卫民下达了总攻的命令。
说实话,傅卫民确实有点喜欢耍花招。
虽然高速穿插能够最有效的分散敌人的兵力,达到各个歼灭的目的,但是过于注重穿插只会丧失歼敌机会,让敌人在集中突围无望的情况下分散突围。
苏劲辉的命令恰到好处,也非常及时。
面对兵力旗鼓相当,战斗力却要强大得多的对手,曾经在戈兰高地上让阿拉伯国家的军队丢盔弃甲的“戈兰旅”终于尝到了苦头,知道什么样的进攻,才能彻底打垮对手,取得全面胜利!
第120章 胶着战局
围攻第7装甲旅的战斗打响不到1个小时,达扬就让该旅旅长下达了分散突围命令。
从当时的战场情况来看,第7装甲旅的突围行动还算不了什么,虽然分散突围会导致部队失去组织性,从战略角度讲,等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如果官兵素质不够高,甚至会导致部队土崩瓦解,但是在强敌面前,失去集中突围的希望之后,分散突围是保存部队的唯一选择,哪怕是非常冒险的选择。相对而言,达扬不需要顾虑第7装甲旅官兵的素质,作为以色列国防军的王牌部队,第7装甲旅的官兵绝对对得起达扬的信任。加上该旅长期驻扎在戈兰高地上,经常协助特种部队与摩萨得执行秘密任务,所有基层指挥官都非常熟悉叙利亚南部地区的环境,就算没有卫星导航设备,只要还有能够正常使用的指南针,就能徒步穿越沙漠,回到以色列。正是如此,在第7装甲旅不可能战胜对手的时候,达扬才会下达分散突围的命令。
当时,达扬首先要关注的,肯定是正在猛攻舍赫巴的第二战斗单位。
虽然以战场局势来看,第二战斗单位猛攻舍赫巴是个昏招,就连很多以军指挥官都认为,苏劲辉应该让第二战斗单位围困舍赫巴,同时派遣一支部队骚扰苏韦达的驻军,让主力向东运动,截住以军主力的撤退路线,与第九战斗单位围剿以军。但是这些人都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攻打舍赫巴的只是第二战斗单位的战斗旅,其支援旅早就被派到大马士革南面的防线上去了。换句话说,当时第二战斗单位的编制不全,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在几条战线上作战。
对此,裴承毅只是询问了苏劲辉,没有插手指挥工作。
由此也看得出来,苏劲辉的这一部署并没问题。
看出其中玄机的,还有达扬。
从表面上看,第二战斗单位强攻舍赫巴是在浪费宝贵的作战力量与更宝贵的时间,可是从纵观整个战局就能发现,苏劲辉此举将美以联军逼上了绝路。
因为第1陆战师没能按计划打下苏韦达,所以美以联军收缩防线的时候就得从舍赫巴通过。看得更长远一点,以军想要守住戈兰高地,就得在舍赫巴稳住阵脚,绝不能后退,至少不能在重创对手之前后退。
达扬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让第1陆战师转向前往舍赫巴,与第二战斗单位争夺这座至关重要的军事重镇。二是让第118装甲旅或者第5装甲旅加速回撤,赶在第二战斗单位取胜之前到达舍赫巴。
毋庸置疑,两个选择都不是理想选择。
虽然达扬完全不用担心苏韦达的叙军会在第1陆战师后面发起反击,但是达扬必须考虑一种可性,那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二战斗单位派部队南下骚扰第1陆战师,巩固苏韦达的防御。真要这样的话,就算美以联军控制住了舍赫巴的局势,挡住了第二战斗单位的正面进攻,因为没能打下苏韦达,而失去全部意义。也就是说,第1陆战师在北上增援舍赫巴的时候,还得继续围困苏韦达,甚至得设法打下苏韦达。显然,这完全超过了第1陆战师的战斗力,至少超过了达扬对这支美军的认识。
让正面作战的以军回撤,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不管是让第118装甲旅回撤,还是让第5步兵旅回撤,都意味着另外一个旅必须顶住第九战斗单位的疯狂进攻,最终很有可能倒在对手暴风骤雨般的弹雨下,成为继第7装甲旅之后,第二支牺牲的以军部队。因为第7装甲旅的官兵很有可能返回以色列,最多只是损失些武器装备,在美国的大力援助下,以军并不需要为装备发愁,所以断后的那个以军旅很有可能被第九战斗单位全歼,成为第一支全军覆没的以军主力部队。
事实上,达扬最担心的还是损失主力部队。
在他让第7装甲旅分散突围之后,第九战斗单位的作战部队也在调整部署,之前还在围攻第7装甲旅的很多部队都转为杀向第118装甲旅。按照达扬的估计,对方肯定发现了以军正在分散突围,知道不可能逮住第7装甲旅的所有官兵,所以将矛头对准了还在负隅顽抗的第118装甲旅。因为第118装甲旅的实力远不如第7装甲旅,而且所在地区的兵力密度太大了,无法以分散突围的方式保全有生力量,所以第118装甲旅肯定支撑不了多久,紧接着倒霉的就是第5步兵旅。
有了前面的战斗,达扬再也不敢低估对手的战斗力。
要知道,第九战斗单位的前身是共和国陆军的头号王牌部队,该战斗单位在南方战线上憋了这么多天,终于获得了大打出手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歼灭以军的任何机会,肯定会努力争取一口气吃掉3个以军主力部队。
当然,以军也不是没有希望。
不管怎么说,第九战斗单位的战斗旅只有几千兵力,而且分得很散,很难迅速在某个方向上集中起优势兵力。如果第118装甲旅与第5步兵旅能够一同行动,就能相互支援与相互掩护,突破对手的包围圈。
按照达扬的估计,只要行动及时,2个旅的突围希望都不小。
问题是,这么一来的话,达扬就不得不让美军第1陆战师去舍赫巴解围,把稳住防线的希望寄托在美军身上。
因为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达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上午8点30分(以色列那边是7点30分),达扬主动联系了杜奇威,要求获得第1陆战师的指挥权。
杜奇威没有犹豫,当场就联系了第1陆战师的指挥官,让他听从达扬的直接指挥。
让第1陆战师去舍赫巴解围,不等于放并攻打苏韦达。得到杜奇威的支持后,达扬立即让第118装甲旅与第5步兵旅向苏韦达方向突围。
必须承认,达扬的战场指挥能力确实非同一般。
作为达扬的对手,苏劲辉发现美以联军开始调动后,首先想到的不是以军突围,而是对方要趁此机会吃掉分两线作战的第九战斗单位与第二战斗单位。
站在苏劲辉的立场上,必须顾虑第1陆战师的战斗力。
虽然陆战队是适合在滨海地区作战的部队,不太适合在内陆高原作战,但是在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都执行过内陆作战任务,在伊朗战争期间还担负起了很多重要任务,所以不能拿陆战队的标准去衡量美军陆战队。更重要的是,美军陆战度一向重视独立作战能力,编制比同级别的陆军部队大得多,一个陆战师的官兵人数在2万人以上,还能根据实际情况扩编。若按照兵力计算,第1陆战师相当于4个以军旅,即便除去非战斗单位,第1陆战师的战斗力也相当于2到3个以军旅。
面对一支如此强大的部队,苏劲辉不得不有所顾虑。
在他看来,第1陆战师只需要用一个团(美军陆战队采用的是师…团编制体系,而不是师…旅编制体系,陆战团的规模不比陆军的旅小多少。第1陆战师下设4个陆战团,其中第11陆战团为炮兵团,第1、第5与第7陆战团为普通团,另外还设有数个独立陆战营)的兵力就能在舍赫巴挡住第二战斗单位的进攻部队,用另外一个团包抄第二战斗单位,第三个团则从侧翼攻击第九战斗单位。只要合理利用第1陆战师的作战部队,就能趁共和国陆军快速南下、立足未稳的机会,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做出这一判断的还有裴承毅。
如果说苏劲辉还有可能大意轻敌,那么裴承毅肯定不会低估达扬的能力,因为军情局的张孝珑一直在提醒他,千万不要小看达扬。
在一场不能输的战役中,达扬绝不会轻易放弃。从整个战局来看,在打下苏韦达之前丢掉舍赫巴,不管美以联军能不能在德拉省构筑新的防线,挡住共和国军队的前进步伐,都将失去攻入大马士革的机会。因为美以联军在南方战线上主攻,不像美土联军在北方战线上主守那样,所以打不下大马士革,美以联军就无法取胜。虽然通过稳固防御,有很大的希望守住戈兰高地,但是对于必须取胜的美以联军来说,退守戈兰高地就是最大的失败。如果考虑到北方战线上的情况,那更是惨败。
由此可见,不管是杜奇威还是达扬,都会拼命争胜。
从美以联军的进攻安排上就看得出来,为了获得胜利,美军与以军都投入了血本。从某种意义上讲,第2陆战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