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策-第5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线指挥部就会调整空中支援,全力轰炸我们这边的印军。更重要的是,21军正在南下,很有可能在明天晚上到达。毫无疑问,印军也知道21军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赶过来。所有情况都表明,印军将在今天晚上发起总攻。让你们留下遗嘱,不是我认为这是大家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只是不希望有哪个兄弟带着遗憾倒在战场上。我也可以告诉大家,在此之前,我写过两次遗嘱。”
说完,李东石长出口气,没再罗嗦。
张志骐叹了口气,灭掉手上的香烟,拿起起了放在桌上的纸笔,埋头写了起来。
其他几个营长都暗自叹了口气,陆续拿起了纸笔。
把各个营长的遗嘱收上来后,李东石把自己那份放在了最上面,然后交给了等在旁边的参谋,让参谋把遗嘱锁进了保险柜。
没有人想死,但是在强敌面前,只有下定必死的决心,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按照李东石的吩咐,各个营长回去后,让连排长立下了遗嘱,然后派勤务员把遗嘱送了过来。
为了不影响士兵的斗志,李东石没有让战士留下遗嘱。
天色暗下来的时候,李东石让警卫员把收集来的枪支弹药分发给了旅部参谋。不用旅长多说,10多名参谋都知道,他们是最后的预备队。
大地开始震动,沉闷的爆炸声沿着坑道传了进来。
李东石一如既往的带着警卫员去了前线。
最后的夜晚,最疯狂的夜晚已经到来。
此时,身处沃济拉巴德的裴承毅带着两份盒饭走进战术指挥中心。与前几天不同,裴承毅没有要在晚上休息的意思。
东线战场上,5个方向上的战斗同时展开,战役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首先要打赢的就是瓦拉纳西方向上的战斗。
白天的时候,裴承毅就给24军下了死命令,不管用什么办法,必须在24小时之内突破宋河防线,争取在17日夜间到达瓦拉纳西。
显然,这道命令存在矛盾。
即便24军按照命令在24小时内突破宋河防线,距离瓦拉纳西还有大约200公里,根本不可能在17日夜间到达瓦拉纳西。
在安排作战任务的时候,袁晨皓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给24军下达了新的命令。
突破宋河防线的时间由24小时缩短到12小时。
也就是说,24军必须在17日天亮前渡过宋河。只有这样,24军的先头部队才能在17日夜间到达瓦拉纳西。
为了引起24军的重视,袁晨皓特别强调这是前线总指挥与副总指挥的命令。
对24军的官兵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受汛期影响,宋河河面比平常宽了2倍,是24军进军路线上强渡难度仅次于恒河的特大型河流。因为采取了长途奔袭加偷袭的战术,24军的先头部队夺取巴特那北面的恒河大桥,所以24军才能轻松渡过恒河。这次不一样,24军的战役企图已经暴露,在其先头部队到达之前,印军就炸掉了宋河上的所有桥粱。
24军在宋河东岸驻足不前,正是缺乏渡河设备。
让空突152旅换下空突161旅的时候,裴承毅特别了解了前线情况,然后让空突152旅为24军送去了3套架桥设备。
有了设备,不等于能够成功渡河,因为河对岸到就是印军防御阵地。
为了赶时间,24军把进攻行动从19点30分提前到了17点30分。
也就是说,裴承毅返回战术指挥中心的时候,24军已经开始强渡宋河。受此影响,空突152旅也提前参加战斗,负责夺取西岸桥头堡,掩护24军的工程部队架设浮桥。
入夜后,印军对空突152旅的桥头堡阵地发起了疯狂反击。
宋河防线上的印军非常消楚,挡住24军的不是印军的防御阵地,而是宋河。如果让24军顺利渡过宋河,印军的防御阵地再坚固,也会被轻易突破。阻止24军渡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占领空突152旅的桥头堡阵地,在河滩上阻击刚刚上岸的24军装甲部队,把对手赶入波涛汹涌的宋河。
很快,战斗就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空突152旅不是装甲部队,只能用步兵守卫桥头堡。
为了在河对岸沾稳脚跟,24军派出了1个装甲营与1个机步营,在浮桥架好之前,以浮渡的方式前往河对岸。
如果是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5月,问题还不大。
现在正是宋河的汛期,浮渡的风险太大了。
当2个营的DZ…31A主战坦克与DB…30A步兵战车冲上宋河东岸的河滩时,至少有一半的坦克与战车被河水吞没,300多名24军的官兵连宋河对岸是什么样子都没见到,就成为了这场战斗的第一批阵亡将士。
这一损失,也是24军参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战斗伤亡”。
战后,这347名官兵被全体列为战斗英雄。
战斗打得很残酷,347名官兵没有白白牺牲。
随着24军的装甲部队在东岸的桥头堡站稳脚跟,空突152旅立即投入更多的空中突击部队,协助装甲部队扩大桥头堡防线。
在无法到达河滩的情况下,印军自然无法对正在架桥的工程兵构成威胁。
20点30分,第一座浮桥在以工程部队22名官兵的生命为代价的情况下顺利通车。
24军的主力部队立即开始渡河,并且向印军发起进攻。
收到这一消息,裴承毅才松了口气。
虽然这座浮桥的代价太大了点,但是对仍然在瓦拉纳西坚守的空降173旅的2000多名官兵来说,却是生的希望。
24军成功渡过宋河,印军在战场西面的防御作战彻底宣告失败。
也就在这个时候,21军的先头部队到达帕格尔布尔。按照裴承毅的命令,21军没有继续向东前进,而是沿着从帕格尔布尔到安达尔的公路线南下。
虽然裴承毅还没有决定21军的目的地,但是21军的官兵都认为,他们将去解救困守兰契的空降153旅。为了加快行军速度,21军不但把突击速度最快的第211机械化步兵旅放在了最前面,还为此从另外2个旅抽调了4套电力供应设备,缩短第211机械化步兵旅在行军途中为车辆充电的时间。
21点30分左右,裴承毅收到了兰契方向上的战斗情况。
得知印军第三集团军的主力全部到达兰契,并且以不计代价的方式发起总攻,裴承毅才做出了决定,让21军驰援空降153旅,并且明确命令,21军必须在17日半夜之前到达兰契。
显然,这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
从帕格尔布尔到兰契,即便选择最短的行军线路,都有750公里。也就是说,21军必须在28小时内行军750公里,平均每小时前进27公里。虽然在平常情况下,21军能够在10个小时内跑完750公里,但是现在是在战场上,随时有可能遭到印军阻击,而且突击部队还得停下来为车辆充电。
命令就是命令,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21军能做的,只是跑得快点、快点、再快点。
相对而言,正在向巴特那挺进的54军就没有多少问题了。
虽然在空突161旅包围了巴特那之后,印军发起了几次反击,但是从空突161旅发回的战斗报告来看,印军的反击并不猛烈,表明印军的战斗力与士气都很低下。按照裴承毅的判断,只要54军的装甲部队开到巴特那城外,印军就会投降。
会不会是这个结果,裴承毅不想跟袁晨皓打赌。
实际上,只要24军突破了宋河防线,巴特那的印军怎么选择最后的结局,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
最后一个方向,也就是加尔各答方向上的战斗更不值得操心。
王牌军就是王牌军,39军只用了4个小时,就把第一支主力部队,而且是最强大的第391装甲旅送到了豪拉城外。按照39军的报告,其他几个旅将在17日凌晨零时前到达豪拉城外,在17日2点30分发起攻打豪拉的作战行动。也就是说,39军将提前大约4个小时完成裴承毅下达的作战任务。
用39军攻打豪拉,好比用榔头砸柿子,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可以说,最让裴承毅担忧的还是兰契方向上的战斗。
空降153旅能够顶住印军最后的疯狂吗?
第120章 一枪决生死
把警卫连派出去后,李东石开始检查那士短管突击步枪。
自从当上营长后,李东石就很少用枪,特别是步枪。虽然在日常训练中,李东石经常亲历亲为,帮助那些刚从新兵训练营分来的战士熟悉枪械,但是在正常状态下,根本不需要李东石到阵地上与敌人拼刺刀。
实际上,装备空降兵的短管突击步枪也不适合拼刺刀。
准确的说,共和国陆军列装的无托型步枪根本不是用来拼刺刀的。
这个问题早就反映了上去,基层官兵、特别是步兵非常抵制无托步枪,主要是无托步枪的枪身太短,就算装上加长型刺刀(均是士兵自己掏腰包买的,军队配发的标准刺刀是多功能刺刀,卸下来可以当匕首使用,刀刃长度不到20厘米),总长度还不到1米。用这样的步枪与敌人拼刺刀,简直就是找死。虽然基层士兵很抵制,但是没有引起高层重视,在那些负责采购枪械的军官看来,战争已经进入了能量时代,与敌人拼刺刀的机会少之又少,根本没有必要研制长度过长、重量过大,影响单兵战斗灵活性的步枪。直到两年前,由凌云霄带头的几名军长联合发起抗议,要求陆军将正在研制的电磁枪设计成有托结构,而且枪身长度不能短于1050毫米,总参谋部后勤装备处才采纳了这个意见。问题是,第一代电磁枪最快也要几年后才能研制成功,服役时间更是遥遥无期。李东石带着部队开赴战场的时候,还没有几个人知道电磁枪是个什么样子,全军官兵还得拿着无托步枪作战,空降兵则只能使用更短的短管突击步枪。
不管怎么样,有枪比没枪好,步枪比手枪好。
再说了,李东石早就把他的自卫手枪送给了一名连他都不知道姓名的伤员,能不能要回来还是个问题呢。
李东石检查步枪的时候,10多个参谋也开始检查步枪。
年纪最小的少尉参谋在为弹匣装填子弹的时候,偷偷看了眼挂在墙上的时钟。
4点30分,还有2个小时,天就要亮了。
平常的时候,往往会在不经意将浪费好几个小时。此时,接下来的2个小时,将是空降153旅自五老阻击战后最为艰难的时期。
李东石已经把除了旅部参谋之外的所有预备人员派了上去,就连只要能够走路、能够正常使用枪支的伤员都上了阵地,如果仍然挡不住印军,就该李东石带着10多名参谋军官上阵地了。
将两个额外的弹匣揣进腰包,李东石起身朝参谋军官看了过去。
不用吩咐,10多名军官提着步枪站了起来。
李东石的目光从参谋的脸上一一扫过,虽然眼神中只有坚定不移的斗志,但是他正在努力记住这10多张面庞,因为他不知道,如果他能够活到战斗结束的时候,还能找到几张活着的面庞。
“旅长……”
作战参谋的话打断了李东石的思维。
“我们已经写好遗嘱,该我们上了。”
李东石咬了咬牙,微微点了点头,转身走向坑道。
作战参谋的那句话让他心里很不好受,因为让他想到了牺牲在五老战场上的手下。当时李东石还是连长,参加最后一场战斗的战士都在最后时刻写下了遗嘱,活着回来烧掉遗嘱的战士不到三分之一。
到达坑道出口处,突然涌来的枪声与爆炸声让李东石抛掉了繁杂的思绪。
外围阵地已经失守,警卫连就在离指挥部不远的上层坑道内阻击印军。
“全都跟着我!”
回头看了眼身后的10多名参谋军官,李东石义无返顾的冲出了坑道。
枪炮声突然变得更加尖锐,呼呼着响的曳光弹从露天坑道上方飞过,时不时有几枚小口径炮弹落在坑道两侧的地面上,将已经炸成粉末的沙石抛到正在坑道内快速移动的李东石等人的身上。
石粉不是子弹,李东石根本感觉不到。
到达最近的火力点,李东石找到了两名正在用轻机枪扫射印军的警卫员。
“旅长,你怎么上来了?”
“情况怎么样?”李东石懒的回答这个没有意义的问题。
“印军太多了,打都打不完,妈的!”警卫员从火力点溜了下来,几颗子弹落在了他开始趴着的地面上。”比蚂蚁还要多,真不明白,印军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怕死了,明知道冲锋是死路一条,还是前仆后继的冲了上来。”
李东石苦笑了一下,伸出头朝外面的阵地看了一眼。
在坦克与战车残骸产生的火光的照耀下,阵地上到处都是猫腰前进的印军步兵。
大部分印军步兵甚至没有注意到周围的火力点,只知道埋头前进,只是偶尔停下来,朝某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地点开上几枪。
这一幕很诡异,印军步兵仿佛是没有思维的木乃伊。
“你们守在这,记得经常调整阵地,不要在一个地方呆太久。”
说完,李东石钻进了前面的上层坑道,朝阵地南面跑去。
“你们留在这。”开始跟李东石搭白的警卫员立即操起架在旁边的突击步枪,跟着李东石钻进了坑道。
因为不是露天坑道,只有从换气孔照进来的微弱光线,所以坑道内很暗。
跑了几十米,李东石突然停了下来。
跟在后面的警卫员一下没有停住,撞到了李东石身上。
“旅长,我……”
李东石做了个嘘声的动作,随即将手掌贴在了坑道壁上。
警卫员愣了一下,也把手掌压在了坑道壁上,随即就瞪大了眼睛,说道:“坦克,至少有二十辆。”
“坦克与步兵战车,二十到三十辆。”李东石长出口气,“带了反坦克武器了吗?”
警卫员马上摇了摇头,说道:“能找到的全都用光了,不然也顶不了这么久。”
“去联系张志骐少校……”
“没用,你来之前,张营长带着几门警卫员去了阵地前沿,战车早就拼光了。”
“妈的,真是个败家子。”李东石轻声咒骂了一句,说道,“有手榴弹吗?”
“有,还有两枚。”
“跟我来,别跟丢了。”
带着警卫员,李东石继续向前狂奔。
印军肯定发现步兵占领了地表阵地,才把坦克与战车派了上来,想用坦克与战车稳住地表阵地,打击发起反击的空降兵。
绝不能让印军在阵地上站稳脚跟。
只要印军熟悉了空降153旅的阵地部署情况,就能利用阵地上的防御工事对付守卫阵地的空降兵。在没有多少兵力的情况下,与故人打阵地争夺战肯定是自寻死路,唯一的办法就是干掉指挥进攻的印军战地军官,让印军主动撤退。
毫无疑问,印军军官不会像步兵那样徒步进攻,肯定在某辆坦克里面,或者某辆战车里面。
找到战地指挥官的难度并不大,因为担任指挥工作的坦克与战车都有好几根天线。
跑上几十米,李东石就会停下来,通过地面的震动判断距离印军装甲部队的距离,通过传来的声响判断印军装甲部队的方位,然后沿着通往印军装甲部队的坑道前进,从敌人看不到地面下逼近敌人。
旅长娴熟的战术枝巧,让跟在后面的警卫员看得目瞪口呆。
作为旅长的“贴身保镖”,警卫员知道旅长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几年,李东石除了到基层部队视察情况之外,很少参加战术训练,只是每天早晚各跑10公里,使体能保持在最佳状态。毫无疑问,旅长的战术技巧不是靠训练获得的,而是在战场上积累下来的,已经成为深入骨髓、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本能。
“等等!”李东石突然停了下来,朝头顶上指了一下,说道,“就在上面。”
警卫员点了点头,他也听到了从头顶上传来的轰呜声。印军主力部队装备的M4A2仍然采用柴油发动机,工作时的噪音比电动机大得多。
“火力点就在前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