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策-第10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以说,共和国陆战队打得游刃有余,美国陆战队却手忙脚乱。
战斗持续到9日下午的时候,美军基本上放弃了塞班市的防御阵地,开始主动向岛屿中部的塔波乔山撤退。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不撤退,美军就会被困在塞班市。
虽然美军可以挖空整座塔波乔山,将其变成由花岗岩构成的军事要塞,但是美军却没有权力到塞班市居民的房屋下面挖掘地下工事(不得不承认,美国军队确实是一支非常守纪律、也非常尊重法律的军队),也就不可能躲到地下工事里继续抵抗。随着共和国陆战队逐步包围了塞班市,并且开始扫荡城区,早已失去了重装备的美军只能主动撤退,避免在市区遭受惨重伤亡。
当然,退进塔波乔山并不等于万事大吉。
共和国军队在此之前没有使用大威力杀伤性武器,不等于没有,也不等于不敢在战争中使用。
毋庸置疑,再坚固的防御工事都顶不住威力强大的炸弹,即便一枚钻地炸弹无法击穿美军地下工事的天花板,只要连续投下数枚、甚至数十枚钻地炸弹,就算美军地下工事的头顶上是装甲钢板,也会被炸穿。事实上,从摧毁的角度看,很多时候不需要炸穿地下工事的天花板,完全可以用爆炸产生的地震波震塌地下工事来杀死里面的敌人,或者以产生高强度次声波的方式来震死躲在的下工事里的敌人。要知道,只在印度战争期间,共和国陆军就用实战证明,只要弹药威力足够巨大,爆炸产生的地震波能够震塌几乎所有没有经过特别加强的地下防御工事。如果以特殊方式引爆炸弹,比如精确控制引爆几枚炸弹,就能以相干的方式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产生足以使人致死的高强度次声波,而大地又是声波的理想介质,所以使用次声波对付地下工事里的人员,要比直接炸毁地下工事更加容易。
可以说,即便先进技术对防御一方有利,被动防御也无法带来胜利。
这也是最核心的军事思想,即不管在什么时候,哪怕在远弱于敌人的时候,只有掌握主动权,积极主动的打击与消耗敌人,才能取得胜利。
如果说美军不明白这个道理,显然是骗人的。
要知道,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建立在枪炮之上的国家,而且是工业时代经历战争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打赢战争最多的国家之一。
美国能够取代英国,成为全球霸主,而且一呆就是100多年,与其先进的军事思想不无关系。
可以说,共和国陆战队占领了塞班市,塞班岛上的攻防战才刚刚开始。
对于先输一招的美军来说,不是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只是看对手会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当共和国陆战队开始向南推进的时候,美军也在为防御反击做准备。
只不过,在5月9日傍晚,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太平洋战场上的第一场岛屿争夺战就将成为一场用数以万计的生命与鲜血书写的血腥战役!
第76章 攻坚战
从总体战术上讲,塞班岛登陆战打得非常惊险。
战后,很多人在分析这场登陆作战行动的时候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共和国海军的主力作战舰队没有南下夺取制海权与制空权,仅为登陆部队、以及上岸后的陆战队提供了非常有限的空中掩护。受此影响,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塞班岛登陆战打愕异常惨烈的主要原因。
暂且不说舰队没有南下与登陆战血腥惨烈的关系,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就算共和国海军的主力舰队积极主动的南下,一定能够夺取制海权与制空权吗?
毫无疑问,结果是明确的,即无法确保夺取制海权与制空权。
事实上,塞班岛登陆战中,共和国海军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美国海军的问题。千万不要忘记,在共和国海军主力舰队没有南下的同时,退缩在密克罗尼西亚与马绍尔群岛的美军舰队也没有主动靠近马里亚纳群岛,而是呆在共和国海军航空兵的打击范围之外,用舰载航空兵为岛上的美军提供有限的空中支援。
由此可见,舰队没有主动进攻,反映出的是作战能力匿乏的本质性问题。
马尔代夫海战中,共和国舰队与美国舰队都暴露出了攻击能力匿乏的问题,特别是在印度洋舰队与美国舰队的对决中,即便掌握了主动权,而且全力发起攻击,也没能给予美国舰队毁灭性的打击。当然,美国舰队拼命发起的反击甚至没有对印度洋舰队构成威胁。种种情况都证明,在强大的舰队防御系统、特别是由能量武器与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组成的软硬结合的末段防御系统,几乎能让所有精确反舰弹药失去用武之地。再往前看的话,在中美宣战前爆发的那两场海战也证明了这个问题,即在常规海战中,以舰载航空兵为主要打击力量的进攻战术已经难以奏效,急需更有效的制海力量。
当然,更有效的制海办量不是没有,只是还没有被双方完全接纳。
同样在马尔代夫海战中,南海舰队就证明射程超过800公里的大口径螺旋电磁炮是可靠的制海武器。虽然在实战应用中,电磁炮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射程不够远,以及攻击手段与战术比较单一等等,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在这场规模宏大的海战中,如果没有南海舰队的那轮炮击,共和国海军很有可能空手而归。
可以说,共和国海军已经认识到了电磁炮在制海行战中的地位。
不可否认,美国海军也痛定思痛,认识到了电磁炮的威力。
这一点,从双方的作战部署中就看得出来。
登陆战役开始后,共和国海军第一舰队主动靠近了马里亚纳群岛,随后将护航战舰分成两支编队,一支编队掩护航母,另外一支编队则掩护南下的火力支援舰队,两支编队交替南下,以确保及时补充弹药在掩护航母的时候进行弹药补给。
根据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在塞班岛登陆作战中,护航编队承担了大约三成的炮击任务。因为战舰上拥有更加完备的火控系统,不但炮击准确性要高得多,反应速度也要快得多,所以护航编队承担的都是难度较大的支援任务,比如为陆战队提供200米以内的近距离炮火支援。由此可见,共和国海军主力舰认为登陆作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与之相反,美国海军的行动更加保守。
塞班岛登陆战打响的时候,美国海军的第五舰队与第七舰队仍然在战场外面活动,其中第五舰队在马绍尔群岛北部海域、第七舰队在密克罗尼西亚的莫特洛克群岛,两者与塞班岛的距离郗超过了1000公里。更重要的是,美国海军没有火力支援舰队,而且协同作战的海上基地均在舰队后方,所以两支美军舰队没有向前线派遣执行炮击任务的护航编队,也就没有为岛上的守军提供远程炮火支援。根据美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塞班岛沦陷前,岛上的陆战队多次要求舰队提供火力支援,而舰队只出动了航空兵,而没有为守军提供更加有效的炮火支援。
可以说,没有舰队的炮火支援是塞班岛陷落的一大原因。
问题是,不能因此把责任归咎到美国海军身上。战争爆发的时候,美国海军的大口径螺旋电磁炮还在进行定型测试,没有大批量生产。也就是说,塞班岛登陆战打响的时候,美国海军各主力战舰上装备的仍然是相对落后的轨道电磁炮,而不是能够与共和国海军抗衡的螺旋电磁炮。暂且不说450磅炮弹的威力比450千克炮弹差了多少,光是射程上的差距就足以让美军舰队指挥官三思而后行。以当时的情况,如果进行舰队间的炮战,即便美军战舰全部使用火箭增程弹(之前提到过,火箭增程弹的精度与威力都比普通炮弹差得多),共和国战舰则使用普通炮弹,两者也有大约200公里的射程差距。对于航行速度为70节的战舰来说,200公里大约需要航行个半小时,而共和国海军的任何一艘战舰均能在一个小时内打光弹药库里的所有炮弹。也就是说,就算美国战舰命大福大,能够避开所有砸来的炮弹,也没有机会用舰炮轰击共和国的战舰。
当然,美军可以出动航空兵,共和国舰队也可以出动航空兵。
只不过,在航空兵的对海打击效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即便双方的舰载航空兵都倾巢而出,最后也有可能以舰炮决胜负。
总而言之,在唯一有效的制海武器的性能不如对手的时候,躲远一点总没错。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因为没有合适的制海武器,所以在海战中,交战双方的主力舰队都处于与本质脱节的尴尬境地,即作为主要制海力量的舰队却无法承担起作战职能、即夺取制海权,因此作战使用不明确,在战场上找不到合适的位置,也就无法充分有效的发挥舰队的作战能力。
这个问题的存在,让交战双方在使用舰队的时候都有所保留。
不管怎么说,海军是战略性军种,哪怕是毫无价值的舰队,也不应该轻易放弃,特别是无畏牺牲。也就是说,在没有明确目的、或者看不到确切利益的情况下,海军不会让舰队去冒险,更不可能以牺牲舰队为代价去探索新的战术。回顾100多年前,在上一次太平洋战争中,即便战列舰已经被航母赶出了海战舞台,交战双方也没有轻易牺牲战列舰,而且在战争后期的登陆作战行动中,战列舰确实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而世界上最后一艘战列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快半个时机之后才从美国海军中退役。
在战术大变革的时代,在新的海上霸主出现之前,共和国与美国都不会轻易放弃以航母为核心的主力舰队,更不会拿主力舰队去冒险。
当然,不是所有作战力量都值得保护。
不管怎么说,航母只是作战武器的承载平台,即航空兵的活动基地。在舰队不能冒险的情况下,不等于航空兵不能冒险。
从交战双方的战役部署来看,航空兵都是可以消耗的作战力量。
在共和国海军2支主力舰队后方1000公里之内,各有2座海上基地,而且其中至少1座海上基地为战术航空队服务,即主要部署战术战斗机。如此一来,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出动近千架战斗机为舰队提供空中掩护(从出动效率来看,一次出击最多能够出动300架战斗机)。也许有人认为,上千架战斗机的价值超过了1支舰队。这个说法没有错,可是在战争时期,衡量军事力量价值的主要标准不是市场价格,而是大规模批量生产的难易程度。和平时期,战斗机价格昂贵的主要原因是技术高,而这其中又包括了大量知识产权。从批量生产的角度看,几十吨重的战斗机肯定要比几万吨重的战舰更容易生产,而且在仅仅考虑原料成本、零备件成本与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战斗机的制造成本肯定比战舰低。即便从武器性质分类来看,战斗机属于战术武器,战舰属于战略武器,而战术武器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消耗性武器”。
与共和国海军一样,美国海军也在2支舰队后面各部署了1座海上基地,而且2座海上基地可以交叉支援舰队作战,即能保证同时动用2座海上基地上的航空兵,为1支舰队提供空中支援。
这一部署说明,两支海军都不想让舰队遭受损失。
作战部署决定了作战战术,也就决定了战场态势。
在舰队不肯主动出击的情况下,双方都无法确保制空权与制海权,也只能尽量出动航空兵来夺取制空权与制海权。正是如此,双方战术航空兵争夺制空权的战斗贯穿了整个登陆作战。根据双方公布的战报,在塞班岛上的最后一批美军被共和国陆战队用绰号“掩体终结者”的智能反坑道弹药从地下工事里赶出来的时候,双方航空兵总共交手上百次,大大小小的空战打了不下200场,仅在空战中被击落的战斗机就超过了1800架,算上被地面防空系统击落的战斗机、以及损失的其他作战飞机(损失仅次于战斗机的就是用来搜救跳伞飞行员的海上巡逻机),双方为了争夺这座岛屿,总共损失了2600架飞机,阵亡飞行员超过4000人。
如此惨烈的战斗,考验的不单单是双方官兵的战斗意志,还有双方的战争生产能力。
到战斗结束的时候,共和国海军总共向前线增派了600架战斗机与大约300架其他作战飞机,也只相当于补充了战斗机损失的75%,其他战机损失的80%。美国海军也在塞班岛登陆作战结束前向前线增派了700架战斗机与大约300架其他作战飞机。更重要的是,双方补充的都是新式作战飞机。也就是说,在塞班岛登陆作战期间,双方的战争生产能力已经开始发挥威力。根据共和国当局在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到2058年5月份,共和国的战斗机月产量已经高达1000架,预计年产量将超过10000架(前4个月的月产量并不高),计划在2059年将战斗机的平均月产量提高到2000架,并且2060将产能再提升一倍,达到年产5万架。美国的情况不会差到哪里去,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制订的战时生产计划,2058年的战斗机产量将突破10000架,到2060年超过4万架。可以说,塞班岛登陆作战期间,共和国与美国的战斗机生产工厂已经开足马力,所有生产线都以最高效率运转,几乎达到每天都能生产6架战斗机的最高产能(即1条生产线1年生产20000架战斗机)。按照这个速度计算,共和国海军增派给前线的600架战斗机,也就相当于共和国所有战斗机工厂在5月份前20天的产量。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如此巨大的生产能力,也就不可能打如此巨大的消耗战。
相对而言,真正的问题不是战斗机产能跟不跟得上,而是飞行员的培养速度能不能超过阵亡速度。
要知道,即便在磁悬浮汽车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21世纪中叶,飞行员仍然是军队中技能含金量最高的军人。虽然在战争爆发前,共和国与美国都想方设法扩充飞行员队伍,并且设法增大飞行员储备。比如共和国将飞行员的平均服役年限由7年降到3年,除掉近2年的训练时间,相当于只有1年的服役期限,即在基本掌握了战术要领之后就将离开部队,以此获得了大约3万人左右的储备力量。美国也已类似的方法培养与储备了3到4万名能够驾驶战斗机作战的飞行员(这基本上是国家储备能力的极限,因为退役飞行员要想保持技能,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入民航系统,成为民航飞机的驾驶员,或者飞行教练,如果长期不与飞机打交道,2年之后就不再适合飞行,而像共和国与美国这样的航空大国,民间航空领域最多也就只能容纳3万多名冗余人员,再多的话,肯定会对民航系统造成影响,和平时期也难以推广)。但是战争爆发后,这些储备人员不可能立即上手。别的不说,共和国在2057年的主力战斗机就与2050年时的主力战斗机不一样,因此应征入伍的预备役飞行员肯定需要时间去熟悉新的战斗机,以及新的作战战术。因为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加上预备役飞行员每年都有大约100个小时的训练时间(正规部队飞行员的年均训练时间已经由21世纪初的300个小时提高到1000个小时,这主要是战斗机普遍采用螺旋磁感应推进系统,不再消耗昂贵的航空燃料,飞行成本大大降低),所以适应性训练只需要200到300个小时,也就是平均2个半月,而训练内容也以掌握新战术为主。
问题就在这里,训练周期不算长,可是训练设施并不多。
拿共和国海军航空兵来说,到2058年5月初只有4支专门用来强化预备役飞行员作战技能的航空训练大队(和平时期只有2支),按照每个大队72架教练机、每架教练机能够同时培训3名飞行员,且飞行员的训练合格率在9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