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策-第10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制海模式下,按照战场威胁级别与作战强度,海上平台总共有4种组装方式。比如在威胁级别较低、作战强度不大的情况下,将组装成两套各拥有1条长1500米、宽50米跑道的“大型制海平台”,两套平台可以轮换上阵,降低官兵的作业强度,也确保系统设备得到足够的维护与保养;在威胁级别较高、作战强度不大的情况下,则组成4套各拥有1条长1500米、宽25米的“战术制海平台”。4套平台以两两搭档的方式轮番上阵,确保在1套平台受损的情况下,仍然拥有制海能力;在威胁级别较低、作战强度很大的情况下,组成1套拥有2条长1500米、宽50米跑道的“战略制海平台”,将平台本身的制海与制空作战能力提升到最大限度;在威胁级别较高、作战强度很大的情况下,则组成8套各拥有1条长750米、宽25米跑道的“机动制海平台”,仅为战术战斗机提供支持,并且由此获得最优秀的战术机动性能。
所谓的“平台模式”,就是在战场外面为作战部队提供支持,比如接受伤员、囤积作战物资等等。说直接点,在平台模式下,海上基地并不直接参与作战行动,也不会为作战部队提供战术支持,只是一座移动的海上基地,是作战部队的大后方,也是作战部队执行战略任务的支撑点。在此情况下,在确保了基本的空运能力之后,海上基地将着重加强功能性,即将半数模块用来提升平台的作业效率。
前面已经提到,海上基地并不适合制海作战。虽然作为战略支承点,海上基地使“平台模式”下的作用非常突出,特别是在广袤的太平洋上,一座浮动的海上基地往往比一支强大的舰队还要管用,但是在绝大部分情况下,特别是在西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上,共和国海军陆战队更加愿意夺取一座永不沉没的岛屿作为战略进攻的支承点,也不会把数万地面部队部署在浮在海上的钢铁舰船中。
由此可见,“支援模式”才是海上基地的主要面貌。
说直接点,支援模式就是在战场上支援陆战队作战的模式。从战术性能上看,支援模式介于制海模式与平台模式之间,即在尽量提高基地本身的支援功能的基础之上,尽量提高基地的生存能力。正是如此,支援模式最主要的组装方式是由18艘模块组成1条长1500米、宽75米的“大型支援平台”,由另外6个模块来提高平台的工作效率,特别是在海运投送方面的工作效率。
“长兴岛”就是第三代海上平台系统。
因为俄罗斯部署在远东地区的空中力量并不强大,加上在此之前,天军与海军航空兵已经对俄罗斯空军与海军基地进行了重点轰炸,所以在“长兴岛”开赴战场的时候,担任护航重任的只有西太平洋两栖突击舰队的几艘护航战舰,以及提前部署的几艘攻击潜艇。不管怎么说,最应该提防的不是俄军的战斗机与轰炸机,而是在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10多艘攻击潜艇,特别是在战争爆发前1个月之内离港的那4艘攻击潜艇。
事实上,对“长兴岛”来说,最好的安全措施仍然是其神秘的身份。
虽然10多年前,美国情报机构就获得消息,坚信共和国海军设计与建造了规模更大的海上基地,而且可能把海上基地的指挥权划给了陆战队。但是与美国海军的做法一样,组成海上基地的各个模块都是以快速运输船的标准建造的,而这类运输船不但能够军用,也是民用航运市场上的主力船型,所以根本不可能从共和国建造了多少快速运输船来判断海上基地的规模与性质。反过来讲,包括军情局在内的共和国情报机构也只知道美国海军建造了不少的海上基地,却无法得知其具体规模。因为海上基地可以灵活自由的组装,比如在必要的情况下,“长兴岛”可以组装成4座海上基地,所以也很难对海上基地的数量做明确界定。按照情报界的认定方法,判断海上基地的主要指标是其排水量。当然,这也不是一个非常准确的指标。
虽然对美国情报机构来说,“长兴岛”的身份很神秘,但是组成“长兴岛”的24艘快速运输船,以及与之一同北上的西太平洋两栖突击舰队的10多艘登陆舰、担任护航任务的数艘战舰、正在向日本函馆与陆奥(位于日本本州道北部,陆奥湾北面,为共和国在日本战争后强行租借的海军基地之一,陆奥湾是共和国海军在东北亚地区最大的舰队集结地)集结的大批运输船只就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了。
当天晚上,CIA就发出警报,并且按照约定把相关情报送给了俄罗斯国家安全局。
面对来势汹汹的共和国舰队,即便知道共和国海军陆战队将在勘察加半岛上岸,俄罗斯当局也只能望洋兴叹。
正如前面提到的,能够威胁到共和国两栖突击舰队的,只有那几艘潜艇。
也就在这个晚上,共和国海军与俄罗斯海军首次正面交战,只不过交战主力是双方的攻击潜艇,所以外界并不清楚交战过程。根据共和国海军在数个月之后公布的战报,在30日夜间与31日凌晨的潜艇战中,参战的3艘攻击潜艇至少击沉了4艘俄军潜艇,并且驱逐了另外2艘俄军潜艇(这2艘潜艇中,至少有1艘逃往美国,并且进入了位于阿拉斯加的苏厄德海军基地),共和国的攻击潜艇则无一损伤。虽然俄罗斯随后公布了相关战报,认定在战斗中至少击沉了2艘共和国潜艇与3艘水面战舰,但是可信度并不高,因为连美国新闻机构都相信,在31日天亮之前,从千岛群岛东面北上的共和国舰队并没遭到损失,甚至没有一艘战舰受创,更别说被击沉了。
事实上,这也是共和国海军与俄罗斯海军少有的几次交战之一。
众所周知,早在40年代末,俄罗斯当局就对海军部署做出了全面调整,将包括战略潜艇在内的主力全部调往北方舰队,仅在太平洋舰队保留了少量水面战舰,主要以攻击潜艇来削弱共和国海军的制海权。说得实在一点,在此之前,俄罗斯当局还想与共和国海军争夺制海权,至少要把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北太平洋与共和国海军一决高下,而在此之后,俄罗斯当局完全放弃了与共和国海军争夺制海权的想法,太平洋舰队存在的主要价值转变为破坏共和国海军的制海权。显然,潜艇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破坏制海权、而不是夺取制海权与控制制海权的利器。
战争爆发的当天,准确的说,是在开战后的24小时之内,在共和国海军航空兵与天军战略轰炸机的全面打击下,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水面战舰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少数在鄂霍次克海活动的战舰趁乱东进,赶在2057年的最后一天进入北太平洋,逃到了美国海军与海军航空兵的保护范围内,而这些战舰后来全部前往美国的海军基地,并且先后被美国海军强行征用。
正如前面提到的,真正有威胁的,就那几艘潜艇。
如果说,在这场海战之前,俄罗斯海军还对其潜艇有点信心的话,那么在这场海战之后,俄罗斯海军就彻底绝望了。实战证明,俄罗斯已经不是潜艇大国,不但在潜艇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共和国与美国,还在潜艇性能上大大落后。暂且不管共和国海军公布的战果有没有水分,至少在此之后,俄罗斯潜艇的威胁已经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开赴战场的两栖突击舰队与海上基地船队并未遭受任何损失。
2057年12月31日,天色刚刚放亮,攻打勘察加半岛的作战行动就开始了。
首先登场亮相的不是“长兴岛”海上基地,而是西太平洋两栖突击舰队的2艘两栖攻击舰、以及由其搭载的2个大队的近百架低空攻击机。如果按照火力投送到达时间计算,最先投入战斗的则是护航舰队里的2艘多用途驱逐舰。低空攻击机群还在飞注目标途中,这2艘驱逐舰发射的炮弹就落到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南面的俄军岸防阵地上,让2个岸防导弹营的20多辆导弹发射车与2个岸防炮兵营的2套电磁炮系统还没有来得及参战就成了这场战斗的牺牲品。
毫无疑问,2艘多用途驱逐舰的炮火确实单薄了一点。
事实上,就算把2个大队的低空攻击机算上,火力投入也算不上雄厚。
万幸的是,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本来就是一座小镇,即便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主要基地之一,防御设施也不算完备。
更重要的是,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只是一座单纯为潜艇提供支持的海军基地,除了一套远程防空系统之外,距离最近的防空力量是部署在鄂霍次克海北面舍利霍夫湾西岸的海军航空兵基地,而且这座基地平常只部署了4架战斗机,不具备支持大机群活动的能力。
按照共和国海军陆战队的标准,在两栖突击舰队的火力打击结束后,登陆行动就可以开始了。按照正常战术安排,陆战队官兵将搭乘垂直起降运输机上岸,重型装备则由登陆艇与气垫船送上岸,建立滩头阵地之后,再向内陆挺进。只需要12个小时,陆战队就能完成首轮突击任务,开辟一块宽10多公里、纵深数公里的登陆场,然后等待后继部队到达,再去攻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
因为有海上基地提供支持,所以登陆战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考虑到俄军的威胁并不是很大,而且勘察加半岛上的交通情况非常恶劣,不但公路质量差,而且很多地方根本就不通公路,所以在制订登陆作战计划小的时候,陆战队完全放弃了传统战术,决定完全依靠空运的方式上岸。如此一来,两栖突击舰队的空运支援能力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即便大部分作战物资用登陆艇与气垫船送上岸,只有人员与主要作战装备以空运的方式投送,也需要投入上百架垂直起降运输机,而在确保有足够多的低空攻击机的情况下,两栖突击舰队最多只能携带不到30架垂直起降运输机,而且半数以上得部署在综合登陆舰上,从而使机群的作战效率大受影响。
更重要的是,勘察加半岛南北长1200公里、东西最宽处近500公里,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有两条纵向山脉与120多座活火山,区域面积相当于5个法国。也就是说,兵力投送的难度超过了火力投送,如何确保登陆部队能够及时获得作战物资,要比将作战部队送上岸困难得多。因为距离最近的军事基地远在1600公里之外,即便在战术运输机的投送范围之内,考虑到投送效率,也得在投送部队之前建立前进基地,而且是一座能够为登陆部队提供足够支持的前沿基地。
这就是“长兴岛”存在的价值。
为了确保登陆作战能够顺利完成,加上俄军的威胁确实不大,所以“长兴岛”按照标准的支援模式进行组装,既24艘快速运输船全部投入使用,其中18艘组成平台,6艘用来提高平台的作业效率。事实上,这一安排在战争爆发前就已决定,不然共和国海军也不会向陆奥湾集结大量运输船只,而这些船只除了运送作战部队所需的弹药之外,还运送了不少的工程物资。按照海军的作战部署,登陆勘察加半岛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借助勘察加半岛,迫使美国在北太平洋上保持一支规模不小的舰队,从而分散美国海军,为其他方向上的作战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正是如此,登陆前的火力准备从天亮持续到中午。
战场时间12点30分,第一批登陆部队才搭乘垂直起降运输机从“长兴岛”海上基地出发。
不得不承认,组建海上基地是件比较麻烦的事情,特别是在北太平洋上。
要知道,北太平洋是世界上风浪最大的海域之一,或者说是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海域之一,其年均浪高与风速与北大西洋相当。正是如此,100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在阿留申群岛登陆之后,美军才没有过分担心,因为美军相信,日军不可能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登陆阿拉斯加。
也正是如此,当“长兴岛”投入实战的时候,美国当局也吓了一跳。
在战舰都难正常航行的海域组建海上基地,绝对不是件闹着玩的事情。要知道,在绝大部分时候,海上基地的头号敌人的恶劣天气,而不是反舰导弹与重型鱼雷。事实上,共和国海军没有投入第四代海上基地,而是动用了规模小得多的第三代海上基地,就与北太平洋上极端恶劣的天气有关。
不管登陆行动是否具有突然性,“长兴岛”的出现肯定让对手感到非常突然。
第57章 主动与被动
客观的讲,共和国海军陆战队在31日登陆勘察加半岛,算不上惊人之举。
早在30日下午,CNN与NBC等美国新闻媒体、法新社与德通社等欧洲新闻媒体、以及半岛电视台等全球知性新闻媒体就通过报道、评论等方式,预测共和国军队将在近期攻打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其中美国新闻媒体还断言共和国军队将登陆勘察加半岛。对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共和国海军陆战队在31日登上勘察加半岛,无非是来得太快了一点,让人觉得有点惊讶,连惊奇都谈不上。
理性分析,共和国出兵攻打彼的罗巴甫洛夫斯克的意义确实不大。
众所周知,共和国向俄罗斯宣战的理由是俄罗斯出兵入侵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作为啥萨克斯坦的盟国,有责任与义务代替哈萨克斯坦对侵略者发起反击。虽然在宣战声明中,共和国国家元首裴承毅着重提到,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为辽阔的国家,所以共和国的反击不会局限在某个方向上,而是根据消除俄罗斯战略威胁的现实需求,选择最恰当与最合理的作战方式,但是谁都看得出来,在前面30多个小时的战斗中,俄罗斯就算对共和国构成了威胁,而且将战火烧到了共和国境内,共和国也没有理由去攻击距离本土几千公里,而且没有部署任何战略力量的地方发动一场登陆作战行动。用法新社的评论来说,共和国出兵攻打勘察加半岛,实质上是“反击过当”。显然,法新社的评价已经非常客气了,用CNN的评论来说,共和国是以反击的名义侵略俄罗斯。
不可否认,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国际舆论肯定会两面化。
问题是,从法理上讲,共和国确实没有理由攻打勘察加半岛,至少没有理由出兵占领勘察加半岛。
万幸的是,这是世界大战,不是局部战争。
不管共和国出兵攻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有没有道理,谁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也没有能力阻止共和国军队登陆勘察加半岛。
即便从军事角度讲,共和国出兵攻打勘察加半岛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31日当天,在消息得到确证之后,半岛电视台就对共和国出兵攻打勘察加半岛做了全面分析。按照半岛电视台聘请的军事专家的评价,仅以军事价值而言,共和国军队在开战初期攻占勘察加半岛的收获不会比付出的代价高多少。虽然该军事专家肯定了勘察加半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重要性,也点明了共和国出兵的理由,即巩固太平洋战场上的左翼防线,防止美国从北面南下进军日本,从而攻打朝鲜半岛、对共和国本土构成威胁,同时迫使美国为保护阿拉斯加分兵北太平洋,至少在北太平洋上驻留一支舰队,达到分散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目的。但是从根本上讲,勘察加半岛的利用价值非常有限,归根结底,就是该半岛上的基础设施非常简陋,难以支撑大规模作战行动。
针对这一问题,该军事专家做了详细说明。按照他的说法,如果勤察加半岛能够成为进攻北美大陆的跳板,哪怕成为在北太平洋上作战的战略保障基地,早在100年前,前苏联就应该加强该地区的基础建设,将其打造成前沿军事要塞。事实上,直到解体、前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