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教初唐-第5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边上的人都不明白我在干吗?咱也懒得解释,又拿起了螺栓重新拧紧了,抖了几下,确实油料不会从下边溢出之后,我总算是满意地弹开了上盖,手指头猛一用力,上面的糙钢片与固定在下方的燧石便磨擦出了火花,奔向引出来的棉线线头处,一次,两次,咦?难道不行,火花太少了不足以引燃?我不信邪地又拔了两下,伸出来的棉线头处果然燃起了火苗子。

……

我得意地一盖火帽,火焰消失,再打开火帽,然后用力拔弄,火焰再次出现,伴着火焰的,是强烈到了极点的抽气声,大家伙方才盯着这个小玩意的目光到了现在也已经不一样了起来。

“我试试!”李治就跟不怕死的救火队员似的扑了过来,一把就夺了过去,边上的人一个二个全红了眼,不过都顾及住了李治的身份,不敢跟这位太子爷争夺。李治就跟后世的六七岁的小孩子似的,怀着对火又喜欢又害怕的那种感情,一会点燃,一会就熄掉,如此反复了十来次,看得我都觉得这娃儿幼稚得可以,好说歹说总算是把这个打火机给收回了囊中。

李治磨皮擦痒,一脸的幽怨仿佛有人抢夺走了他最心爱的玩物,我在他耳边低声道:“急甚子,到时候为师送你便是,这个不过是样品罢了。”

“啊?又是样品?”李治一听傻了眼,仿佛又看到了自己兜里边的钱嗖嗖嗖地往我口袋里钻,这傻小子,我白了他一眼懒得理会,开始跟他们总结起来。“……要严格的保密,记住了,除了你们在场的这些人之外,暂时不要再让其他人知道这种东西。明白吗?”

“诺!”钟骅及诸位匠师都赶紧应声。“钟大人,让武研院那些边多做一些油桶过来,继续提炼这种火油,想必大家也见到了这种火油的威力了所以,我再向你们重申一遍,防火中第一要务,安全同样是重中之重,切忌这些东西绝对不能靠近明火,另外,提炼出来的这些,再另择一地储存,以免发生意外,要知道这些东西爆炸的威力,怕是连火药都不及,都明白吗?”

第998章 老生长谈

我那严肃到了极点的表情在提醒着他们这件事的严重性,当然我也相信武研院火器局的管理制度,这里业已经安全生产了好几年来,都没出过一次死亡事故,就是因为他们都明白,生命是第一位的。

虽然也发生过事故,但由于火器局的所有建筑物采用的全是砖石混泥土结构,包括房顶也都采用的是预制板结构,想烧?您总得找着东西来烧,不光是武研院火器局的工作人员们明白了这个砖石建筑物的好处,同样经常来参观的李叔叔和大唐重臣们也都知道了。

所以,在新立项建设的建筑物,也开始出现了纯砖石结构的建筑,就像现在还在建设当中的大明宫,嗯,现在还叫永安宫,贞观十九年之前,原本修筑的百分之百的都是全木质结构建筑,而贞观十九年之后,开始出现了砖石混凝土结构为主体的建筑物,而就像含元殿前的龙尾大道左侧的那座鼓楼就是因为不小心引发了大火给烧成了残骸,之后在原地推倒重建的便是完全采用混泥土构架筑成的新式建筑。

从火器局建立至今,共发生过灾害事故近百起,但是没有一人死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火药时代的生产奇迹。

……另外,这种玻璃瓶,本公子也会多订购一些过来,到时候,我再来详细地研制火油的各种用途,就比如我手中的这个,有了这东西,能给我大唐百姓带来多大的便利,另外,如果我大唐将士或者是其他人员出征在外,有了这东西,要远远比身上带着其他的引火器具要方便上百倍,所以这东西,让他们继续加快制作。

谁让这武研院火器局是让我作主,再加上,这些人跟前我混,咱还没出过一次昏招,让下边的人受苦,我让他们制作这小玩意,他们也很快就明白了我的心思,领命而去。

很快,李治就从我这里搜刮走了一个翻盖式打火机,花钱不多,不到五百钱,这是公价,因为打火机目前的客房主要是政务工作人员和军队,李治这位太子爷既不属于公职人员,也不属于军方系统,不过,看在他爹是皇帝的面子上,咱卖了一个给他,而且还认认真真地记在了我随身携带在身上的武研院收款收据上。

……

“俊哥儿,这东西直接送我不就成了,这又不是你家的东西,干嘛还跟小弟较那么久的劲。”李治喜孜孜地在那把玩着打火机,手指头潇洒地一扳,铮的一声,嗯,这种声音很带劲,很有力量感,男人用的玩意儿,就该带劲。

边上的几位王爷也是一脸的羡慕,不过目前这东西还没有推广开来,加上我也没有想到这几位学生王爷也会跟着李治一块窜渭南来打秋风,所以只能让他们在边上干瞪眼了。

我写完了最后一个数字,把第一张折起来,撕下,交到了李治的手里边,不阴不阳地道:“照你这么说来,你是不是觉得只要是别人的东西,咱们都可以谁便拿了?”

李治听出我的语气不善,干笑了两声:“也不全是,不过,好歹小弟也是太子,拿一两样东西,连一贯都不到,应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吧?”这语气里,分明就带着一股子傲气。

我抬起了头,看了李治一眼。无奈地叹息了一声:“小治啊小治,你知道不知道前汉是何以灭亡的吗?”

李治脑袋瓜子差点儿撞在桌子上,表情显得相当的痛苦,目光是那样的悲切,他身边的几位王爷全都面现惧色,准备缩脚开溜。“都给为师坐下,好好的听着,我不光是说你们的兄长,你们也得打起精神!”我扫了一眼这帮子嘴巴上说是来渭南学习,骨子里分明就是想来蹭吃蹭喝顺便玩乐的王爷学生们一眼沉声道。

一帮子家伙全都灰溜溜地坐了下来,摆出了一副虔诚的专心听讲的模样。李治也不敢在我跟前撒野,摆出了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

前汉何以灭亡的故事,我跟他们说了没有十遍怕是也有五遍了,可以算得上是点典的老生长谈。但每一次,我的理由都绝对不会一样,内容核心,包括前汉灭亡的讨论主题也会不一样,总能让我说出新的意义来,当然,我这话一出口,他们就知道,本公子已经决定要开始长篇大论了。

我看着他,心里边隐隐约约有些失望,都这么大的人了,经过了我这么多年的教育,还带着这么一股子的旧封建帝王思想,这是相当不可取的。“想必你你也曾经听过我说过的一句话,叫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李治和这些王爷都齐齐点头以示认同,这句话,我不仅仅是嘴巴上说说而已,我同样也在教育着军事学院的学员,书院的学员,希望他们能深切地理解这一句话。

“你知道你现在的行为,一个小小的,并不妥当的行为代表着什么吗?”我伸出了右手,比划了指甲尖尖大小那么一点儿向李治郑重地道。李治带着些许茫然地摇了摇头。我深吸了一口气:“你可知道,陛下曾经说过,皇帝,代表的是百姓的意志,一言一行皆为楷模,所以陛下每时每刻都要三省自身,甚至还曾言:‘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且,陛下从来都是严格区分国库和皇家的内库的钱帛,除了每年应该从国库里抽提的钱帛之外,便没再多拿一分一厘,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习惯了,先提问题,很多的问题都先一个一个地排列出来,摊到这些王爷和太子的跟前,先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明悟,不愧是我教育了多年的学生,李治最先醒悟了过来,面现愧色,垂头不言,我也懒得再打击他,等大家的心绪都显得安宁之后,我方自缓缓地言道:“一个打火机虽然小,但是,这正代表了一种对于国家这个概念的漠视,那是因为,你们或许会觉得,这天下是你们李家的,那么,天下子民的财物也该是你们的,任由你们取用才对,可是陛下这么干了没有?为什么他没有这么干?反而每每有灾害之时,甚至从内库里拿出钱帛来济民?那是因为,陛下知道,你站在什么位置,就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权利越大,责任越大,这话,师尊您曾不止一次向我等提起过。”李治沉声开口言道。

……

我点了点头,声音放温和了一些:“为师曾经有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代表国家的盛衰,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参与,而不只是极少数人的责任。那么,国民既然承担了他们的责任,那么,他们的权力是不是该得到保证呢?可是,如果皇帝,把国家当成了一家的私产,那么它的盛衰存亡有普通百姓有什么关系?那样的话,百姓们就是思考,我们这是怎么了?揽这责任岂不是自作多情吗?”

这话显得有些刺耳,但是更刺耳的话我都说过,别说是在李治这几位学生王爷跟前,就算是跟李叔叔,我跟他也同样探讨过更加露骨的问题,不过都是私下里讨论,没有第三者的那种。

“揽下了责任,得不到相应的权利,自己的财产无法受到保障,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不知道何时会消亡,那么,就有会人觉得,所谓国难者,不过是一家之私祸也,国耻者,亦为一家之私辱也,而后便民不知有国,国不知有民……这样一来,大唐帝国,迟早会踏古人的路途!为师的话,绝不是危言耸听,前人的事,难道你们看到的还少吗?像那位汉灵帝,就是因为他把国家当作了私产,把官位当作了可以交易的财物,把黎民的百姓当成了可以任意抛弃的商品,所以,汉朝灭亡了。前朝的隋炀帝,三征高丽,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他的面子,为的是他的私怨,而不顾天下黎民百姓的死活,所以,天下黎民弃了他,弃了隋朝……”

一个个活生生,血淋淋的例证让我显得那样漫不经心地吐露出来,眼前的这些王爷,哪一个不是额角滴落了汗水,表情,嗯,我也并非是逼迫他们,我只是在提醒他们。同样也是在警告他们,朝代更迭的原因。

第999章 生存还是毁灭

“中原大地上,千百年来,历史总是治乱交替的,一代新王朝的建立,一开始总是励精图治,结果导致国泰民安、太平盛世。但是过不多久,就开始走向下坡,走向衰落、崩溃、最后解体。为什么呢?导致国家解体和崩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说到了这儿,看向了深思的李治。

“还请师尊教诲……”李治与几位王爷全站了起来,整束衣冠,然后再朝我郑重行礼,这意思就是,他希望我授业,这是大礼,不过,我承受得起,我有这个资格来承受。

还是刚才那句简单的话,家天下,帝王把国家当成了他一家私有之物,总把国家,总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当着了他们极少数人的私产,或者成为了少数人意志的体现,而正直代表着国家体系构成多数的百姓的意志和利益以及思想在国家里得不到任何的尊重,进一步受到了压迫,甚至连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没有办法获得保证。

这个时候,国家丧失了公平,那么,丧生了一切权利和公平的百姓自然也就失去了为这个国家继续付出义务的责任,转而开始寻求另一条出路,社会就会动乱,就会奋起反抗,结果是推翻统治者的政权,另立新朝。

我没有立即回答他们,反而是继续照着我的思路言说:“前朝给推翻了,然后呢,新政权的建立一开始励精图治,整顿朝纲,与民休息,以恢复被严重破坏了的社会生产,使社会秩序逐步走上正轨。但是,由于在国家理念上的根本错误,或者应该说他们在国家观念上的错误,仍旧把国家当作一家一姓之私产,而不是权力分享、资源分享;其结果仍旧是多数人还是被剥夺、被压迫,被排斥在国家机构之外。由于上位者视国为一家之私产,多数有才能的人被排挤在管理的利益和管理机构之外,久而久之,人群中隐藏的智慧不能发挥,国家就失去了创造与生机,腐败与黑暗、人间不公、道德沦落甚至民不聊生,就会同时出现,此时这个朝代的维持就困难了。于是新一轮的治乱交替又重新开始……”

……

李治和着这几位王爷全都危襟正坐,垂首恭听,没有了方才的傲然之色,他们都从儿童时代就接受我的调教,我给他们说的这些,是真实的、血淋淋、赤裸裸的历史,他们不是傻瓜,他们都是优秀的皇子,他们的智商也绝对不是那种得过且过的低能儿,他们身上的责任甚至要比起一般人更加的沉重,特别是身为皇太子的李治。

我推演的吗?不是,这只不过是冷酷而又不得不让人承认的现实,历史的轮回,一次次地由起点回到了终点,似乎永远没有尽头,这种循环带来的后果就是国家的兴起、昌盛、衰败和消亡。

“在古代,国家利用儒家文化和学说来一统天下,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民众的基本生存问题,正因为儒家只讲道德教化不讲民生,民生已经失去保证。而国家集权又失去对社会的基层控制,社会秩序反常,盗贼蜂起,纲常败坏,社会由正常走向反常,由有序走向无序,由健康向上走向腐败没落,这个国家还能维护多久呢?”

“首先一点,就是要从陛下做起,公私分明,家与天下,是两个相互依存,但却又相互制约的体制,今天,你拿了一个打火机,明天你可能会拿国库的钱帛充入你的内库,你的儿子、孙子,看到你如此做,他们自然也会效法,那么,国家就变成了你的一已之私,成为了个人的财产,到了那个时候,官吏们也同样会以此为楷模,他们肯定也会吞噬国家的利益,大多数人的利益,你们可曾看见那些屹立数百年甚至千年不倒的世家门阀,你们知道为什么他们现在如此之强大,那就是因为他们依靠讨上位者的欢心,跟随着上位者的脚步……

靠剥夺社会底层大多数人最基本的生存资料走向强大的。比如土地兼并、财产兼并,如果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对此失去制约,听任其恶性发展,那就会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威胁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也就丧失了生存的根本。才这才关键。”

国家的内部已经开始腐烂,而腐烂的根源,是贪欲无度,社会不公已经发展到草菅人命,下层民众无法生存,不得不揭竿而起的程度。管理不当,最高权力层对各级官僚和基层失去有效控制,是因为不允许下层民众参与对权力的监督,要实现对权力的监督,就必须有全体民众的共同参与。这一点,不仅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衰落解体时存在,即使今天,中国的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也还是由于排斥多数人参与国家管理造成的。

多数人不能参与国家管理,只是少数“精英”的暗箱操作,是造成社会不公的根本原因。骨子里所隐藏的,还是国家是少数人的私有财产,或把国有资产变相转换成个人所有。

从大中午的开始,一直说到了日落时分,他们都在认真的听讲,时不时还拿起笔在纸上记上些什么,没关系,谁爱记谁记去,反正这些东西我本来就是需要宣传的,特别是向李叔叔和李治灌输的思想和理念。

到了最后,我的婆娘程鸾鸾和绿蝶业已经在门口出现了三次,每一次都因为我仍在涛涛不绝而无奈地退下,最终我也觉得肚子有些饿了,总算是开始了总结发言:“请太子殿下和诸位王爷记住,你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还有要站正自己的位置,要明白,国家不应是某人某姓一家的私有财产,而应该是协调各不同阶级与阶层利益,以促成和谐共生的有机组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