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教初唐-第3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名诗人、词人、格物大家、军事家、政治家……嗯,怎么好听怎么来,头衔多得数不胜数的本公子常常有关于数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方面的学术报告发表,每每总能引得读书人们辩论,追捧者有之,唾弃者有之,保持中立者亦有之,不过,房二之名,可以说是天下尽知矣。

……

就连程鸾鸾她的外公,清河崔氏的前任家主对我亦是赞喻有加,曾经当着几大世家的面,夸我诗才惊艳,琴诗双绝,况且,范阳卢氏是我的外婆家,再加上房姓本身的威望,至少可以说,在文学界的声望,我是一颗璀灿的,冉冉升起的巨星,很巨,很强大的明星。

不过,有人吹捧,必然有人打压,谁也见不得见人高过自己一头,特别还因为我是一个年不到二十的小年轻,这就是文人的天性。

这一票看我不过眼的是老一辈的文化人,例如隋末唐初著名大家曹宪、国学祭酒孔颖达、崇贤馆学士李延寿、秘书丞、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虽然对我很反感,认为我是他们读书人中的耻辱。

当然,给予我支持的同样不在少数,例如同样是著名学者的左庶子,进侍中于志宁;少有才名的中书舍人、给事中许敬宗;另外还有一位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医药、制图、军事、历史、文学、哲学乃至五行、龟蓍、历算、象戏等的超级牛人:太常丞,太子司更大夫吕才。

双方各持一词,一开始是为我的所作所为进行争论,孔颖达更是大加抨击我的外交政策,说我这个人无德行。无德行?好嘛,这话一出口,终于激起了众怒,废话,造出了偏宜的纸、印出偏宜的书,让天下贫苦读书人能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多次帮助那些落榜的士气,刊印文选、发放稿酬等一系列的行为让他们根本就没办法剥夺士人们对我的好感,反而被这些不怕老虎的初生之犊给骂得狗血淋头。

他们只好转移目标,至少对我的才名和我的才华表达了认同,对我的人品不再敢加以攻击,而把方向对准了我的文化观念,不过,咱们这边也没一个是善良之辈,接招呗!《大唐时代周刊》给予了双方一个辩论的舞台。我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跳将出来加入到争论之中,只是继续发表我的各类学术报告,研究科题目,摆着一副正人君子的嘴脸,学者的派头,循循善诱地教化着,诱惑着那些热血青年改换门庭。

说来令我欣慰的是,别说是大唐时代周刊,就算是报纸上也全是轰轰烈烈的论战,但是风气开放的大唐朝政对此采取的是默许的态度,朝野上下都用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一切。

因为他们开明,他们不会因言而治罪,不为因为学术争论甚至政治走向的争论来治罪,这不愧是我最欣赏的时代。

不过,这两天,最引起轰动的就是我新发表的一篇文章。别说是学术界,也别说士子、书生了,就连国学馆、弘文馆、崇贤馆等大唐各大学馆都乱成了一锅粥,学生们吵闹的那股子架势差点把天都给掀翻去了似的。

而我,丢出这篇文章之后,依旧继续过着我深入简出、陪老婆吹牛打屁,逗着小孩子玩乐,偶尔去应差的逍遥生活。另外,天暖和了,我还得把我的新院子的最后项目:通天宝塔给修整好。由于玻璃的制成,让李漱疯狂,嗯,必须要用疯狂才能形容这个漂亮妞对金钱和享受的执着,新院子里所有的窗户一律全部采用玻璃,照她的原话说,一睁眼,就能瞅见外边的花花草草的,那一天的精神头都要好得多。

这样一来,可苦了玻璃坊的工匠了,加班加点地整着平板玻璃,不过还好,目前玻璃坊已经被李叔叔革令重新选址,同样,建到了武研院距离不远的渭河边上,并且比原来的工坊大上了数倍,不过,戒备之森严比之以前更甚,李叔叔很美其名曰:按贤婿你的说法就是保密,有我大唐的将士给你家的玻璃坊站岗,这下子,你可就安心的收钱了,再说了,老夫拿了你的分红,力都不出一把也说不过去……

……

就在我刊登了那篇文章之后的第四天,李治又来窜门子了,我斜躺在榻位上,把老三老四隔在榻位里边,免得两个小家伙一会掉下来,回头朝着正在抿着茶水的李治笑道:“怎么了?什么风把你给吹我家来了。”

李治毫不客气,也没有一点架子地一屁股就坐到了榻上,自个给自个倒了一杯茶水一饮而尽,抹了抹嘴瞪了我一眼:“俊哥儿,你可是好有闲情雅致啊,捅了那么大的一个漏子,一转眼,人就窝在家里边装小媳妇,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怎么了?莫非小治你觉得为师做错了不成?”我示意丫头们把孩子带出门去,坐正了身子,朝着李治笑道。

李治摇了摇头:“错是肯定不错,我父皇这几日,天天都拿着你那篇文章,一个劲地夸好,本来嘛,读书人读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考取了功名。”李治再伸两手指头,挟起了枚青果子丢进了嘴里刚砸巴两口,脸挤成了一团,赶紧吐了,饮了口茶水漱口,方自又道:“考取了功名,能光宗耀祖,也要为百姓做一些事情,那么,他们就不该死读书,读死书,因为一读学习知识,一面为我大唐社稷着想才是,见了这篇文章,治对俊哥儿对我大唐的拳拳之忠,令治实在是感怀至深。俊哥儿上边的结语更是让治每每念起,必有所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笑着摇了摇头:“我说小治啊,你上我这儿来,该不会就是为了拍我的马屁吧?”

“俊哥儿你这话可太不地道了,这可是我的肺腑之言,到了你的嘴里边怎么就变了味了。”李治愤愤地道。手中的山水画绸折扇摇个不停。

“好了好了,别夸了,这几日,怕是夸我的人也多,骂我的人也不少吧?”我伸了个大懒腰朝着李治笑言道,活动了下腰杆,躺了一下午了,身上还觉得不对劲,浑身发痒,看样子我还真是个劳碌命。哼,不说别的,光凭这副对联,绝对能让本公子在士林的名望更上一层楼,当天那位东林党的老大也就是建了一所东林书院,写了这么一副对子,方名震天下的。如今,我只不过先丢了一个鱼饵出去,日后,别说一所书院,凭我的财力、物力、政治影响……

第609章 亮招

李治点了点头:“嗯,不少,不过,骂俊哥儿你的,大都是那些个老儒生,年轻的大都是站在您这一边的,这两日,大唐日报可是天天都脱销啊,我府里边订的三份报纸,全给他们给瓜分得一干二净。不过俊哥儿,今天我可不是光是来你这儿溜达的,最主要就是父皇这几日一直在忙着处理政事,没法抽空,所以让我来问问你,你那上面提的考试改革到底要整么改法。不过,我父皇可没让我这么说,只是让我自个悄悄问问您,不过,我信得过俊哥儿,就直接把话给挑明了说。”

我身形一顿瞅了李治一眼,大唐的科举制度,我已经插过手了,比如我婆娘的提议的科举糊名制,撰抄制,它们已经试用了两次,效果不错,不过,李叔叔看样子觉得还不够,好几次都跟老爷子提过,科举制度不能完全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就算完事,还得改进。

李叔叔不让我爹来问我,而让李治来问,看样子,李叔叔希望这事能让我跟自己的徒弟好好地交个底,毕竟都是年轻人,我还是李治的老师,说话至少要比蹲我老爷子跟前自吹自擂随时担心挨揍要随便得多,很多话,我可以跟李治说,跟我的婆娘说,跟我的儿子女儿说,但是,在长辈跟前,总会有所保留,第一,出于尊重,第二,出于忌讳。

李治这么一说,我倒还真不好随便便两句话把他给忽悠回去了。“这说起来,可就多了,不过,为师倒先要问问你,我大唐取士,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让这些考取了功名的士子继续做学问,还是想让他们为国家,为朝庭,为百姓效力?”我坐了下来,很严肃地向李治问道。

“为我大唐江山社稷效力。”李治想也没想就答了我的问题。“嗯,很好,那我想问问,就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一个县有百姓两万户,你去当了县令,你就得需要知道一个百姓一年需要多少米粮才能得心糊口,当地的水田有多少,旱地有多少,若是遭了灾害,需要多少粮食米面才可以救急,当地出产什么,缺什么……”十七八个问题全丢了过去,李治当下就傻了眼,吭哧半天:“俊哥儿,您说的这些个,治确实答不上来,可跟科举改革能有多大的关系?”

……

我听了这话,不由得摇头叹气,这根墙头草还真是没长大,连这里边的道理都分辨不出来。李治似乎也有所悟,不过,他依旧是一副死脑筋:“俊哥儿,您说的这些,咱们大唐的常科不也还开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吗?”

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制科和常科。制科是皇帝特旨召试,即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不定期考试,科目往往临时设置,比较常见的有直言极谏、贤良方正、博通坟典、军谋宏远等科,目的在于如求急需的人才,平民及官吏皆可应试,还可以一试再试。考中后,有官者升迁,无官者由吏部授官。

“我告诉你一件事,为什么考中之后,还需要做铨选?”我斜了一眼李治,慢条斯理地言道。

常科以明经、进士二科最为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贴经、经义、时务策等,以贴经墨义为主,着重儒家经典的背诵;进士考试的内容在高宗前仅为时务策,后来加试杂文,即诗、赋等等。经义全赖背诵,诗赋则需发挥,因此,中明经易,中进士难。明经及第比例为十分之一二,进士及第比例为百分之一二,相差悬殊,所以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进士及第虽难,但及第后却易于升迁,时人称之为“登龙门”。而铨选更是大唐先择各位考上的士子的杀手简,重中之重的一个项目,也就是在你科举考试通过后,仅取得进士及第或明经及第的出身,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再通过吏部铨试,才能释褐授官。

故吏部试亦称“释褐试”。唐代铨选按文武两途,分别由吏部和兵部执掌。吏部铨选主要以身、言、书、判选人。身指体貌丰伟,言指言辞辩正,书指书法遒美,判指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则先以德行取;德行一样,则先取才能。

李治挑挑眉角:“我怎么不知道,铨选怕就是择其优者以为官吏嘛。”

“你知道就好,那我问问你,考中之后,过释褐试者能有几何?”

“十之三四之数吧。”李治砸了砸嘴,唐代的科举制度,远远比后世明清的科举制度要高上一筹不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取士重其德行,凡是风评差者,德行有亏者,就算你在考试的时候文采做得跟花儿似的,照样不会取你。

正是因为这样的制度,才得以让初唐之时的吏治极为清明,特别是在李叔叔的贞观和李治的永徽年间,更是如此,作官者都一向以德亏为辱,德行有亏者,别说做官了,上哪都受唾弃,就算是大唐的商人,至少在明面上同样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恶行。

不过唐宋以后释褐试这种审查制度却消亡在了历史上河当中,释褐试按现代人的口语来说就叫道德调查,品德不好,德行有亏的人,那是肯定不会让你做官的。当时,以大唐律共有五百零二款,条款分明,本来诸如“刑不上大夫”这一套,在唐朝的实行,是非常严格的,李叔叔就曾经有著令:州县论死三覆奏,京师五覆奏。狱已决,尚芋然为彻膳止乐。至晚节,天下刑几措。这也就是说,正规的封建制度下,也是不轻易杀人的,特别是朝臣,一定要皇上亲自断定是否该杀,而且要反复三到五次;杀一个大臣,“罪在朕躬”,按规定,皇帝本人还“撤膳、止乐”,以惩罚自己。所以直到贞观未年,除了谋反之罪,李叔叔没有因为其他过错而处死过任何一位大臣。

这一点,很能说明问题,但是,朝臣有没有过错是一回事,无为而治?如今的大唐需要的是繁荣,需要的是开拓和进取,而不是要一些只求安稳不求过失的官员,那样的话,还不如提升一帮七八十岁的老头坐在朝堂上,宁无功,不求过。

……

当官,首先就得政治过硬,思想素质坚忍,品德优秀。如今大唐拓地万里,官吏缺少让李叔叔很是焦头烂额,可几大国学馆教出来的读书人,读书是一把好手,可才能?哼,就我瞅见的,分派到鸿胪寺和主客司的那批子士子,简直就是误国之徒,如果说他们不经过我的洗脑,不经过我的敲打和训导,不经过严格的政治思想教育,别说能在外交上为国家,为我大唐争取利益,怕是把自个的国家给卖了,还在那洋洋得意自己又遵循了儒家的为人相处之道,宣扬了大唐的仁德和礼仪呢。

如果当初,由这帮子人跟象雄国谈判,又或者是跟薛延陀部谈判,怕是他们不仅仅不会占偏宜,十有八九还会为了博名声把战俘都无条件的放回去,来年开春,又让他们来咱们大唐的边陲跳骚,杀我百姓,掳我妻女。

另外还有一件让人可气的事,是骆宾王告诉我的,河南道山东境内的密州的莒县县令,文采风流,才能全用在了作学问上,可对于治理百姓,啥玩意都不敌,前年遭了水灾,他这位县令大人向密州刺史报告灾情之时,竟然连灾民有多少,需赈灾的粮款多少都报不出数目,一时间传为笑谈。

“……所以我才写了这么一篇文,就是要告诉天下的士子,告诉那些个读书人,作学问是好事,考取功名也是好事,光宗耀祖,也没人拦你,但是,既然你一心要报效国家,为何不多用你那颗比寻常百姓更灵活的头脑多思考一下,多了解一下呢?诗词歌赋能当饭吃吗?才华可以让你治下的老百姓换到几石斗来充饥?当然,我也不是反对其中一些只希望能做学问不管其他的人,但是,其中的大部份人,读书的目标,就是为了做官,做官,你不了解民生,不了解百姓的疾苦,能做好官吗?若是这样,还不如回家去卖豆腐!”我唾沫横飞地对某些官吏和读书人进行抨击,不抨不行,因为这种事例我已经看到很多了。

第610章 耍了一宝,又下了个套

“我说俊哥儿,你能不能说话的时候别老往我跟前凑。”李治幽怨地抹了抹脸上的唾沫星子,我这才注意到李治脸上差点就桃花朵朵开了,朝这位太子爷尴尬地笑了一个,嗯,我就是故意的,谁让你这家伙跟那些个读书人似的,冤枉我教了你这么个学生,这么些年了,还不知道百姓与官吏之间的紧密关系、科举制度的弊端。

喝了口水,让舌头休息一会先。李治点了点头,很有认同感,然后才朝我言道:“怪不得当初俊哥儿你提过,要让那些读书人科举之时,把他们对自己家乡的情况进行简略的说明,而且对当地的官员的工作说出他们的看法,说其优,亦说其短。如此一来,我大唐平添千百位御史。”

我点了点头,不过,李治光理解这一点还不够,我长叹息了口气继续道:“这一点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那些官吏也明白,当了官了,替朝庭,替陛下守牧一方,他们自己该好好想一想自己该做什么,同样也让那些个科举的读书人们明白,他们将来该怎么代表国家、代表朝庭来为老百姓作事。”

其实如今大唐的吏治我觉得如今的大唐就做得比后世的朝代,甚至我前身所在的那个时代都要好上百倍,最主要的就是,皇帝的以身作则,而且,他处理事务的态度。

第一就是吏治需用重典。如果不法办居功自傲、无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