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雅骚-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渐渐的放松下来,到离开避园回船上时,记不清与王婴姿说了一些什么,只觉得过程很愉快,就仿佛隔水看山,赏心悦目已经过了正午时,一行人肚子都饿了,天气又冷,那乌篷船上的船娘却已煮好了擎面,王思任、张原、王婴姿三人一回到船上,船娘便将热气腾腾的擎面端上来,仆人们当然没有这个待遇,他们要等回到府上才能用饭,那小奚奴武陵看着少爷张原吃面,忍不住咽口水,声音很响,王思任听到了,笑问船娘:“擎面还有吗,给小武也来一碗。”

武陵大喜,赶紧谢迁王老爷,这又冷又饿的时候,吃一碗切得薄薄的蝶翅一般的擎面,真是赛神仙啊。

这一章果断写得不错,应该可以求一张月票,有票票在手的书友请支持一张吧,最近几天月票有点颓废,小道的书不会一味赶情节,需要的是慢慢品味书中的细节氛围,最美的,是在路上,而不是目的地,所以不要急,且容小道慢慢道来一@。

卷一 当时年少春衫薄 第一百零八章 歪打正着

*工摇起橹,乌篷船悠悠轻晃着迈航,多思任吩计道!先送张原回山yīn。”

乌篷船行至会稽水门外,便折向另一条水路往西去山yīn,这时,天sè愈发yīn沉,北风刮得愈发急了,船舱里昏暗如幕,船顶竹篷被凛冽北风吹得“噼啪”直响,靠舱门坐着的武陵刚把碗里最后一口擎面汤喝完,正咂叽着嘴巴回味呢,厚厚的门帘“呼”的一声被风刮开,随即又垂闭,武陵觉得脸冰冰的,看碗里,有几朵晶莹的雪huā正慢慢融化一“下雪了,又下雪了。”

武陵叫了起来,放下碗筷,探头钻出舱门布帘,看了看空中正飘飘而下的雪huā,对摇橹的稍公孙:“大叔,下雪了。”

那*公孙道:“你们小孩子喜欢下雪是吧,我们可不大喜欢,今年冬天太冷,果树都要冻死了,明年叫你没谢橘吃。”

武陵咋舌道:“树都会冻死,不至于吧。”

稍公孙:“这可难说。”

王思任听到武陵与稍公孙对话,喟然叹道:“万历十三年京师大旱,皇帝步行十余里至天坛祈雨,而近年天灾不断,或大水、或大旱、

或蝗楠、又或水而复旱、旱而复蝗,乃有群鼠渡江,食民间田禾殆尽之灾异,皇帝却无动于衷,连*赈的奏章也留中迟迟不发,这国运眼见是越来越颓了。”

张原小心翼翼问:“老师,皇帝多年不上朝,到底是什么原因?”

王思任道:“原因很多,和臣子怄气,体躯过胖懒得动弹,病足痛风,诸如此类。”不想和张原多说字禁之事,转而又说灾荒:“四年前我在西安府兴平县为令,就遭遇一次大旱,若等朝廷发放赈灾钱粮,百姓都饿死或者逃散了,只有求告地方大户、组织义仓,才勉强支撑过去。”

张原道:“老师,学生知道福建那边有耐严寒干旱的番薯、土豆和玉米,适合山地种植,只需播种,来年就有收成,虽没有米、麦值钱,但遇旱灾,可以让百姓充饥延命,尤其是陕西,三年两旱,最适合种植这些耐旱的农作物。”

王思任点头道:“这个我也听说了,似乎是从吕宋、爪哇那边传过来的种子,京师那边叫土豆为土芋,果然耐旱易种,但陕西却未见有人种植,这个并非地方官想推广就能推广的,那些拥田数千上万亩的地主只肯种能卖钱的稻麦,既如江南富庶之地,很多良田连稻麦也不种,种瓜果、种桑麻,什么值钱种什么,一旦遇灾荒,就无余粮了。”

张原心道:“别的地方也就罢了,陕西是一定要大力推广种番薯玉、

米的,只要能填饱肚子,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就煽动不起那么多农民造反,当然,明朝灭亡绝非是没有推广番薯,土地兼并、吏治腐败、党争不断才是灭国的主因,靠番薯救国显然有点荒唐,但推广番薯绝对是能延缓危机爆发行之有效的捷径。”说道:“番薯、土豆和玉米不需占用良田,山坡、荒地皆可种植,老师再出仕为官时,还需努力推广才好。”

王思任对张原这么郑重其事说番薯有些奇怪,不过张原关心时务显然是好事,现在的秀才士人哪个关心这些事,笑道:“我赋闲在家,现在名声还没你响亮,你好好努力吧,早日科举出仕,专门推广番薯种植去,哈哈。”

王婴姿也笑将起来,看着张原说道:“番薯县令。”

没办法,话只能说到这个份上,这事还真得他自己一步步去做,现在人微言轻,说了也没人当一回事,王老师虽有忧民之心,也绝料不到大明朝只有三十年国祛了,现在的江南可是一片繁荣景象哪张原笑道:“待学生科举出仕,那番薯种子都烂得没影了。”

说说笑笑,船到了山yīn县城八士桥,八士桥离府学宫不远,张原道:“老师,学生就在这里上岸吧。”

王思任道:“那好,你去吧,制艺每日一篇,古文两日一篇即可,另要多读诗赋,学着写,有八股的功底,写诗应是不难,还有,大善寺的启东先生对你极为赏识,你也可以常去向他请教,放心,我没有门户之见。”

张原笑道:“学生还是愿意向渍庵先生请教,能学到很多书本外的学问。”

王思任笑着摆摆手:“去吧,路上小心。”

张原向王思任叉手施礼,又向王婴姿作揖王婴姿万福还礼,看着张原、武陵主计二人跳上岸,向船上挥手道别,那漫天的雪似乎专奔张原去的,直往张原脑袋、肩头落下,王婴姿对爹爹王思任道:“爹爹,这雪越下越大了,咱们船上没伞吧。”

王思任故意道:“有一把,留到老父自己用。”

王婴姿脸一红,咬了咬嘴chún,再从篷窗空隙里看时,张原已经撤tuǐ跑上八士桥,往府学宫那边去了,小奚奴武陵紧跟在后。

一里多路,张原一口气跑到家,进了竹篱门,在廊檐下跺脚,跺去皮鞋边沿的积雪,又摇头暴脑抖身子,吧汉中、肩头的积雪抖去,武陵也学严爷的样抖雪,互相看时,只有一点点湿痕,可见天气之冷,雪不易融化。

回到内院,张母吕氏赶紧吩咐厨下给张原二人热饭菜,船上的一碗擎面当然吃不饱。

石双将一个炭火红红的火盆搬到西楼书房,就摆在书桌下面,张原临摹小楷时双脚就踩在火盆两侧,两tuǐ一暖,全身都暖,一边练字,偶尔抬头看看门外,那雪密集得看不到天井另一侧的南楼,呵气如云卷云舒一这几天穆真真没有过来,不知她去买了暖靴穿没有,上回张原给了她三钱银子让她自己去鞋铺定制,想想那天穆真真在井边濯足脚丫通红的样子,张原至今都觉得两脚发冷雪紧一阵慢一阵,断断续续下到第二天午后,后园积雪竟有两尺厚,张母吕氏道:“这么大的雪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还没到腊月呢。”

未时末,雪终于停了,武陵、兔亭与石头兄弟在后园堆雪人玩耍,张原在书房里烤火、作八股、写古文,八股文题目很多,尽可以作,代圣贤立言,尽可以扯,古文却不知道写什么,要有感而发,两天一篇也颇为难,前世倒是有点阅历,可不能写,想了想,还是写策论吧,类似贾谊《过秦论》、苏轼《留侯论》,这也是古文之一体,正能发挥自己的识见,也可借古讽今,针砭时弊一小丫头兔亭也许被伊亭教训过,别顾着贪玩,要shì候好少爷,所以玩了一阵就回来在书房门边探出双丫髻的脑袋,问:“少爷,有什么吩咐吗?”听张原说“没事”就又跑回去玩,过个大约两刻时又会探出脑袋来问这么一声。

这一次,脚步声又响起了,张原心道:“怎么问得这么勤,我还没写几个字呢。”头也不抬道:“没事,玩你的去。”

却听穆真真含羞的声音道:“少爷——”

张原抬起头,就见穆真真立在门外,头裹责帕,身穿青sè绢布狭领长袄和长裙,一身青,映着身后天井皑皑白雪,明晰如画。

张原招手道:“真真进来。”

穆真真进了书房,张原看她双足,穿了一双灰黑sè毡靴,大明服饰制度,官员和生员以上有功名者才能穿皮靴,庶民只许穿皮扎或者毡靴,但嘉靖以来,这些等级规定已形同虚设,庶民、商贾都穿直缝皮靴,张萼、张原也没功名,照穿白皮靴不误,但堕民毕竟地位最低,没见敢穿皮靴的,毡靴可以穿,毡靴是méng古人传到中原的,没皮靴好看,但防寒更佳张原见穆真真脚上这双毡靴纤尘不染、也不见湿痕,便问:“真真你是飞过来的吗,那么厚的雪竟能不湿鞋?”疑心这堕民少女又是穿草鞋过来到这里才换上的,口气便有些不悦。

穆真真忙道:“少爷,小婢在毡靴外又穿了我爹爹的草鞋,这才不湿靴。”

张原道:“没骗我?”

穆真真道:“没有,小婢不敢,雪这么大,小婢又不是不知冷热的傻子。”说着,mō出一钱银'。 电子书'子放在书案一角,说道:“少爷,制毡靴huā了两钱银子,还剩一钱银。”

张原也懒得和她计较,放下笔,说道:“一起去后园玩雪吧,读书写字也累了。”

雪后的后园完全两样了,厚雪如毡,一踩一个雪窟窿,武陵和石头兄弟堆起了五尺高的大雪人,雪人脑袋只比身子小一点点,愣坐在那里,兔亭对那雪人左看右看,向张原和穆真真道:“少爷、真真姐,雪人脑袋歪了。”

张原俯身捏起一团雪对着雪人脑袋就是一下,笑道:“这是桀骜不驯呢,教训它。”

武陵、石头兄弟纷纷捏起雪团打雪人,雪人岿然不动,任打,打雪人没意思,武陵他们就互打,一时热闹无比。

张原见穆真真笑笑的站在一边,不去玩,便捏起雪团冲她道:“真真,看打。”轻轻丢过雪团。

穆真真却没躲,雪团正中其左xiōng,脸顿时红了,她也没料到少爷打得这么准,刚好就打中那里。

张原“呃”的一声,天地良心,他不是故意的,只是歪打正着。

这时,石双从水井那边踩雪过来,叫道:“少爷,西张的能柱来了,有事告知少爷。”

张原赶紧去见能柱,免得穆真真太害羞。@。

卷一 当时年少春衫薄 第一百零九章 龙山雪月

能柱见到张原,叉手唱诺道!”介子少爷,我家三公子说雪停子,请介子少爷准备一下,今晚就上龙山赏雪。”张原问:“需要准备一些什么?”

能柱挠头道:“三公子没说准备什么。”张原笑问:“那大约几时出发?”

能柱道:“晚饭后就出发。”

张原打发能柱回去,他去禀知母亲,张母吕氏道:“天冷甚,夜间如何能上山,山路都让雪给封了,而且山风一吹容易冻着。”

张原道:“宗子大兄和三兄他们既说要上山赏雪,总会有准备的,儿子穿厚实点就行,王老师让儿子学作古文,儿子正愁无事可写,去龙山看雪就能写上一篇了。”张母吕氏笑道:“由你,记得早点下山,莫在山上久待。”

这时穆真真进来向主母和少爷辞行,她要回三埭街了,张母吕氏道:“怎么才来就走,就在这里过夜嘛,积雪这么厚,难行。”穆真真是因为好几日没过来了,所以一看雪停了就赶紧来,看到了少爷,还被少爷打中了一下,不好意思再待下去,说道:“婢子还要回去给爹爹做饭,爹爹这几日并没有出去听差。”

张母吕氏道:“那就让厨下q点开饭,张原要夜上龙山,正要早一些用晚餐,真真也在这里用了饭再回去,顺便带一些吃食给你爹爹回去再热一下就行。

穆真真还待婉辞,张原道:“不差你父女一口饭,明年我去松江府,还要依仗你父女随行保护呢。”张原回到书房,又临摹了小半个时辰《灵飞经》,兔亭来请少爷去用晚饭,除了逢年过节图喜庆热闹,婢仆是不能与主人同桌用饭的,张原与母亲二人的饭菜自然要比其他人丰盛美味,有鱼有肉有鲜汤一品和huā白米饭,仆人们则是青菜萝卜和黄糙米饭,每月初一和十五才能有两次肉食用罢晚餐,翠姑用两张洗净的枯荷叶包了两碗米饭和四个馊头让穆真真带回去,穆真真将她爹爹的大草鞋穿在毡靴外面,走到竹篱门边感觉有异,回头一看,少爷立在大门边看着她,顿时脸就一阵发烫一见穆真真回头,张原微笑道:“嗯真真这样草鞋外穿不错,能防滑,等下我上龙山也这样穿。”穆真真道:“那少爷上下山小心,婢子去了。”

太阳雪藏了一天,这傍晚时却显lù了出来,来一个夕阳无限好,映得皑皑白雪有一层淡淡红晕,好似这堕民少女含羞的脸。

张原看着穆真真走远,便让石双找双草鞋出来,他要穿在牛皮靴外面又找了几块皮扎,将小tuǐ全部包裹起来,山上积雪肯定没膝,不这样包裹起来可不行,武陵是要跟着少爷去了,也学少爷这样穿草鞋、

囊皮扎,收拾停当夕阳就沉下去了,幕sè慑于雪sè,一时下不来。

张原和武陵又回房各加了一件衬袄,就听到张萼的鸭公嗓子前厅叫了起来:“介子,出发了兵发龙山去者。”张母吕氏赶出来,丁嘱早点回来,莫在山上待太久,张萼道:“五伯母放心,我们不会在山上待太久,就是图个新鲜,显示不俗。”

张原带着武陵出门一看除张岱、张卓如外,可餐班的王可餐、

潘小妃、马小卿、高眉生、李畹生一伙人都冬装重裹要一起上山,李畹生还带着他的洞箫,另有十几个健仆各执笤帚、竹杈、木棍这是开路的。

龙山就是卧龙山,从学署后面一直延伸到庞公池这边山不高但风景颇佳,是山yīn城内游玩的好去处,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都是人满为患,但在这样积雪数尺的寒冬登山实在是绝无仅有,山yīn人一看那架势,就知道张家的纨绔们又出动了,也只有张家的纨绔会这么玩,张汝霜的儿子是这样,孙子也这样…

一行数十人来到龙山脚下,这时天已经暗下来,但四下里雪光映照依然明如白昼,只是积雪臃臃平平,几乎辨不出山道位置,能柱和冯虎持竹杈在前探路,竹杈插下去,好深一截,能柱叫道:“这雪有三尺深。”张岱兴致勃勃道:“午这么深吗?,…走过去一踩,刚好踩到一个聚雪的凹处,整个人差点没陷进雪里。

张萼叫道:“先锋官除雪开道。”

那群健仆便要上前清理山道上的雪,张原道:“这要清理掉雪再上山那天都要亮了,每人用一根木棍或竹杈支撑,慢慢上去。”

能柱和冯虎两个健仆在前,找准山道位置,一步一个脚印往山上攀登,张岱、张萼、张原、张卓如跟在后面,相扶相帮,笑语不断,从山脚到半山城徨庙不过三百多距离、,竟走了两刻时守城徨庙的老庙祝吃了晚饭就已经躺到被窝里,听到外面人语喧哗,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这大雪天山路都封了,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来,是山精?还是木怪?

老庙祝缩在厚金中发抖,听到拍门声也不敢答应。

张萼道:“那庙祝耳朵有些聋,我们破门而入吧。”

张岱朝山顶看了看,说道:“时候还早,我们上到山巅星宿阁去坐着赏月看雪如何?”

一行人又慢慢攀登,到了蓬莱岗,再往上已经辨不清山道了,而且山道一侧就是悬崖,张原道:“不能再上了,太危险,这一滑下去肯定没命。”蓬莱岗只有树木山石,没有楼阁建筑可以歇脚,众人又回到城徨庙,让大嗓门的健仆喊道:“老庙祝,开门,状元第的公子夜游赏雪到此。”喊了好一阵,那老庙祝终于开门了,目瞪口呆地看着这群人。

张萼问:“老庙祝,好酒好肉的赶紧端上来。”

老庙祝揉着浑浊老眼,仔细端详,嘻笑道:“哈,是西张三公子,这位是大公子,这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