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好丈夫-第4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此同时,学而报对一些偏激的言论进行反驳,大明朝固然不承认这些土地,可是不要忘了,安南国现在也没有将那块土地作为自己的疆域,这顶多也只是无主之地罢了,既是无主之地,又谈什么侵吞?

学而报一出,有的报纸立即鹦鹉学舌,以学而报马首是瞻,也有相当多的报纸与学而报打起了擂台,各大报纸相互打起了擂台,唇枪舌剑。

而在这舆论的争夺之中,终于,第一份弹劾奏书递了上去。

上奏书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御使,要资历没资历,要出身似乎出身也不太显赫,不过这种人显然是最理想的挑事者,奏书很快送到了内阁,内阁毫不犹豫地将奏书送入了宫里。

奏书要弹劾的自然是柳乘风,而理由也是廉州的土地,廉州侵吞藩国土地,以至于大明朝的声誉受到极大影响,所以请求朝廷立即下旨严令廉州退还,如若不然,则朝廷恩泽丧尽,各国皆知大明之威,而不闻其德。

第八百三十八章:江西大捷

奏书递进了宫里,反响巨大,朝中的争议也是不小,不过墙倒众人推本来就是这朝廷的历史潮流之一,柳乘风这些年顺风顺水,平步青云,早已让人眼红了。

更不必说对大家来说,柳乘风始终不是自己人,在这种情况之下,自然是恨不得人人上去踩一脚不可。

更何况现在柳乘风权势日大,已经成了不少人展现自己无惧权威的挑衅对象,所谓以直取名,这个直字是很值得琢磨的,所谓直便是刚直,即是风骨,也就是说,想要表现自己的风骨那么就必须选择一个强大的对象,这个对象首先要有权有势,再之后便去挑衅,若是这个人对你不闻不问,自己反正也没什么损失,而且还能受人称道,可要是这个人过来煽你一巴掌,那就有意思了,至少可以肯定,你已经出名了,而且绝对是名满天下。

柳乘风如今成了取名的一个好对象,这个家伙现在有钱有势,朝野上下的这些苍蝇怎么能不挑衅一番,于是他们发表言论,上奏书,又或者是在报纸中刊文,其中心思想不只是好好骂一骂柳乘风,也不是去挑逗这个庞然大物,其实说穿了,就是恶心人,越恶心越好,一副巴不得人家收拾你才罢休。

当然,想要以直取名却也是一门技术活,想要表现出自己的风骨,就必须得有表现风骨的环境,如果表现风骨的对象是元朝的主子,又或者是后世满清‘圣君’,那可就不太好玩了,大家都是聪明人,对这些圣君和主子是绝不敢说一个不字的,你敢惹到他们头上,他们也绝对不会一巴掌下来了事,多半直接给你个了断,甚至杀你全家。

这就是大明朝表现风骨成为风尚的原因,因为当今的天下遵循着一个道理,刑不上大夫。太祖皇帝的时候不见有人有风骨,文皇帝的时候这些有风骨的人平时也不多见,就算偶尔有个方孝孺那也已经全家死光光了。而在这弘治朝,风骨就出现了,这是因为苍蝇们知道,弘治皇帝似乎蛮好欺负,至少人家骂不还手,于是大家争相去骂,唯恐落后于人,他们的口号是:只捏软柿子。

这种人实在恶心,可偏偏成为了主流,说起来也是好笑,越是开明的时代,反而是骂声一片,若是你不骂几句朝廷都不好意思出门,可要是真正碰到了乱世亦或是手持屠刀的‘圣君’时代,只怕这些人人人都闭嘴了,这些家伙只怕要手拉着手热泪盈眶的高呼康麻子万岁的。

因此所谓的风骨本身就是个笑话,那些口里叫嚷的分贝最高的,那些口口声声说不计自己身家性命也要仗义执言的,十有八九都是一群男盗女娼之辈,这种人到了弘治朝叫骂不绝,到了太祖皇帝的时代保准是最阿谀奉承的那个。

可是话又说回来,太祖皇帝最恨的就是这群小人,所以专门发明了不少对付这种人的办法,譬如剥皮充草之类。

柳乘风如今也算是倒了霉,在这种风口浪尖上,原本大家还关注着江西的战事,现在江西那边仗还不知道打的怎么样如今就已经有人落井下石了。

次日清早的时候,如雪片般的奏书便呼啸到了内阁,内阁这边也不含糊,立即递入宫中。

据说这些奏书不是用一份份来计算,而是用一箱箱来计算,可见这事儿闹得有多大。

其实这还只是开头,现在风声还没有传出去,假若南京那边的六部官员们听到这个风声,保准这弹劾的奏书还要翻一番,在京师里头,毕竟还有埋头苦干的人,部堂里的事离不开他们,他们也没这闲工夫去管这种狗屁倒灶的事,可是南京那边不一样,南京的官员都是混吃等死的,这辈子到了天花板,基本上也不指望能回京了,平时也就是靠凑热闹来维持生计,绝对属于专业型的弹劾专业户,屁大的事他们能写的声泪俱下,谁家房子漏了雨他们能声情并茂的得出这是朝廷倒行逆施的原因所致。

宫里对这件事一如既往的表现得很是克制,如往常一样,所有的奏书全部留中,似乎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这其实早在所有人的预料之中,宫里是向着那柳乘风的嘛,这样的表现再正常不过,大家也都习惯了。

至少许多人反正过了嘴瘾,也表现出了自己的风骨,按照以往的规矩,现在大家也该消停了。

可有人不太正常了,不太正常的乃是户部郎中王令,王令也上了一道奏书,一封不太正常的奏书,奏书中声泪俱下,字字凄切,大意是说,藩国与天朝的臣属关系是祖宗的成法,而朝廷恩泽四海,番邦们才能仰慕大明之德,于是四海归于一心,人人称道。

可是现在柳乘风身为大明的臣子,却占据了不是大明的土地,那么敢问,这柳乘风还是大明的臣子吗?既然柳乘风不是大明朝的臣子,那么微臣又要问,柳乘风何德何能,担任大明锦衣卫都指挥使?

所以请求皇上要嘛裁撤柳乘风的官职,废其为庶人,永不叙用。要嘛立即勒令柳乘风退还廉州侵占的土地,否则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社稷不安。

可要是皇上不肯,那么微臣宁愿请辞告老,挂冠而去。

这封奏书一石激起了千层浪,这家伙够有种的,简直就是直臣之中的战斗机,瞧瞧人家这风骨都已经超凡脱俗了。

于是一时之间,这位王大人成了京师里的风云人物,但凡是读书人说起这位王大人都不免竖起大拇指。

而这位王大人也出名了,成了各家宴请的对象,莫说是寻常的名士,又或者是什么高官,便是他的上司都再三从名帖来请去吃酒,谁家若是在酒宴上能请到这位王大人来坐一坐,那真是面上有光,人人称羡了。

有了王令打头,大家也紧跟其后,紧接着又是奏书如雪片纷飞,基本上套路都是差不多,皇上不答应,大家就不干了。

这也算是有大明特色的罢工了,在这大明朝,若是有商人敢罢市,有工匠敢罢工,有佃户敢罢农,保准官兵、乡绅、工头毫不犹豫地跳出来,该抓的抓该杀的杀,绝不含糊,还反了你了。可是在大明朝,官员们罢工若是遇到太祖或者是文皇帝,这些人比佃户、工匠似乎运气也好不了太多,因为太祖和文皇帝是会杀人的。

可这是弘治朝,在这种逼迫之下,宫里虽然仍然如往常一样,可是明显的有了紧张的气氛。

若只是一两个人,你愿意滚蛋自然让你滚,可现在显然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而是很多个,你若是让他们当真滚蛋,接下来就会有几十几百个跳出来,所以若是处置不当,就绝对是非同小可的问题了。

宫里虽然还没有动静,可是似乎也开始为难了,据宫里传出的消息,在病榻上的皇上似乎还真有意让柳乘风退让出一些封地,以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据说皇上已经亲自书写了一封密信前去了江西。

似乎已经胜利在望了,几乎所有人都不禁欢欣鼓舞起来。

可是在内阁,面对这个消息,李东阳只是淡淡一笑,对稳坐在案牍之后的刘健道:“柳乘风的性子,绝不会肯把吃进去的东西吐出来,更何况老夫对廉州多少知晓一些,廉州现在寸土寸金,柳乘风就算想做出让步也绝无可能,刘公等着瞧吧,再过不了多久,柳乘风就要上奏书请皇上打消这个念头了。”

刘健眯着眼,微微颌首点头,语气平淡地道:“只要他拒绝,宫里就必定六神无主,而接下来,也定然请你我入宫商议,宾之,似乎这一步步,都和你从前预想的一样。”

李东阳谦虚的笑了笑,道:“不过雕虫小技而已,登不得大雅之堂,过不了多久,就该见分晓了。”

他靠在椅上,捋着自己的胡须,似乎在为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斟酌好细节。

外头,匆匆的脚步声传来,一个书吏嘶哑着嗓子道:“江西来了奏报,最新的奏报。”

“奏报?这么快?”刘健和李东阳陡然听到这消息,都不禁身子微微前倾,显出骇然之色。

事情明显太快了一些,皇上昨个儿夜里才送去的密旨呢,怎么可能今儿清早柳乘风就有回音。

“是什么奏报?”

刘健咳嗽一声,勉强镇定下来,朗声问道。

书吏拿着一份大红的奏书:“是报捷的奏书,一路过来,传报的人都说大捷,上头是钦差行辕的大印,朝廷又有大捷了。”

“大捷……”

刘健和李东阳二人相互对视一眼,都是露出了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

第八百三十九章:以牙还牙

刘健和李东阳的骇然是有道理的,九江大捷才没有过去一个月,这才二十多日出头,又是来捷报了,现在宁王已经回防南昌府,若是再来一场大捷,就应当是宁王已经束手就缚了。

宁王的实力不容小视,谋划了这么久,纠集了十万之众,按理来说想要平叛没有半年之功是不可能的。

至少内阁这边,也做好了持久作战的准备,可是现在一封捷报,让刘健觉得匪夷所思。

他没有再说什么,直接朝那书吏点点头,待捷报递上来,翻开一看,刘健的脸色更加复杂。

放下奏书,刘健语气平淡地道:“南昌城已经告破,叛军飞灰湮灭,柳乘风已经进驻南昌。”

“这么快。”李东阳显得有些不可思议:“前些时日,那柳乘风不是还上了一道奏书,说是没这么快攻城吗?”

刘健淡淡一笑,道:“宁王要登基,事发突然,于是只好强攻了。”

李东阳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此前宁王还只是自封监国,打着靖难的旗号,可是一旦在城中登基,柳乘风就是再蠢也明白必须要有动作了,所以不惜一切代价攻城,幸好地是,不管如何,至少这叛乱总算平息下来。

刘健又道:“宁王已经授首,捷报中说,这是宁王想要反抗,柳乘风万般无奈之下提剑杀死,至于宁王的亲族……”

刘健很是复杂,随即深吸一口气道:“宁王的亲族已经全部伏诛,总计是一百七十三口,一个不留。”

李东阳骇然道:“他的胆子当真是不小,宁王有错,按理说是该遗祸三族的,可是宁王是宗室,他的亲族也是宗室,不管怎么说……”李东阳叹了口气,苦笑道:“柳乘风这个家伙先斩后奏,可是手段未免也太狠辣了。我明白了,他知道,宁王这罪魁祸首就算是犯下了这滔天大罪,也未必会处死,更不必说那些宗室的亲眷了。皇上虽然仁德,可是对宁王已是厌恶到了极点,可是杀死宁王祸及三族,皇上便是想做只怕也做不得,既然皇上想做又做不得,这柳乘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替皇上把这事做了,再来先斩后奏,别人就算要叫骂,也只会骂到他柳乘风头上,皇上遂了心愿,而他柳乘风招了骂……哎……”李东阳重重叹了口气,道:“柳乘风能有今日,靠的绝不是运气,这个人心思太深了,手段也太辣了,可是偏偏这么深的心机,这么辣的手段,却总能为君分忧,做别人做不得的事,做皇上想做却又不能做的事,只凭这个,柳乘风又怎么会没有圣眷呢?”

刘健冷冷一笑,道:“依老夫看,他这叫哗众取宠,巧计媚上,挖空了心思去讨宫里的喜欢,这是小人的行径。”

李东阳默然无语。

对于刘健的评价,李东阳是不敢苟同的。事实上他和族弟李东栋,偶尔也会相会,也免不了会闲聊,只不过他们的闲聊也只是闲聊而已,决计不会谈及内阁和锦衣卫的争端,大家都有这个默契。

而前些时日,恰好也曾谈过平叛的问题,当时李东栋就说,一旦宁王的叛乱平息,朱觐钧阖族必定诛灭。

李东栋给出的理由是,柳乘风虽是个凶人,可是自有他的一套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很简单,就是血债血偿,此次平叛,牵连甚大,江西那边因此受到波及的人口足有百万之多,死伤的将士至少数千甚至上万,新军的损伤也不可避免,在还是最好的结果,而对这个肇事者,柳乘风可谓恨之入骨,他甚至说过,若是农民没了活路扯旗造反,或许还是其情可悯,就算造成了损害,引发了动荡,这也是朝廷自身的问题。可要是有王公贵族,只是为了自己的野心而引发了危害,那么这个人便该死无葬身了。

或许猜测出了皇上的心思诛灭宁王亲族是柳乘风先斩后奏的一个原因,可是李东阳也深信,这只是一个原因,真正的原因可能像李东栋所描述的那样,宁王触动到了柳乘风,这个家伙才大开杀戒。

之所以李东阳深信这一点,是因为他相信自己族弟,相信他的眼光,李东栋绝不会甘愿去为一个只懂得巧言媚上,只知道一味猜测帝心的人效力。李东栋肯如此死心塌地,那么这个人必定有大的担当,同时也有自己仁义的标准。

不过虽然不认同刘健,可是李东阳却是个与世无争的性子,不是无争,是因为不愿意做无谓的口舌之争,刘健已经对柳乘风恨之入骨,自己就算为柳乘风辩驳也已经徒然无疑,对柳乘风个人,李东阳并没有太多的私怨,印象还算尚可。

只是可惜的是……双方的立场却是不同,柳乘风站在的是锦衣卫的利益上,而李东阳必须为内阁谋划,或许柳乘风认为他凭借锦衣卫可以改变这个世道,可是李东阳却认为,只有内阁统治一切,才能让天下太平。

这是最基本的价值观的冲突,不只是价值观,而且还有利益的纠葛,越是到了山峰的顶端,这权利就更加非此即彼,一山不容二虎。

“刘公……”

李东阳不愿在柳乘风如何谄媚的话题上停留太多,转移开话题道:“平叛大功这一次又是落在柳乘风身上了,凭借这份功劳,柳乘风再回京师时,必定名动天下。况且,以我的估计,柳乘风想必十日之内必定能回京,一旦柳乘风回京,我们的谋划被那柳乘风看穿,只怕到时……”

刘健点点头,脸色凝重地道:“所以必须加紧些脚步了,明日开始,让他们再闹一闹吧,定要在柳乘风回京之前,拿到加封的圣旨。”

在这一点上,李东阳还是和刘健保持一致的,随即他又道:“刘公,既然有了捷报,你我还是立即入宫,先通报这好消息再说,皇上现在心忧着江西的事,应当尽快去报喜才是,说不定能让皇上的病情好转一些。”

一说到皇上的病情,两个人又是黯然,阴谋诡计是一回事,可是在对待弘治皇帝的问题上,内阁和柳乘风还是一致的,谁都不希望这个皇帝出了差错,弘治成就了刘健,也成就了李东阳和谢迁,自然也成就了柳乘风,对这些人来说,朱佑樘是真正的知遇之恩,这种多年相处互动的莫逆关系,是其他情感所不能替代的。

“好,这就去。”刘健总算露出了温情的笑容,他甚至已经希翼到,病榻上的天子看到这份捷报时,会是何等的喜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