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规划大宋-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统计和业务统计。朝廷曾明确撰文,规定三司的定位为:三司使掌邦国财计之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焉。盐铁,掌天下山泽之货,关市、河渠、军器之事,以资邦国之用;度支掌天下财赋之数,每岁均其有无,制其出入,以计邦国之用;户部掌天下户口、税赋之籍、榷酒之作、衣储之事,以供邦国之用。”

薛鹏在一旁点头道:“诚如阿三所说,三司负责全国民生的计量,主要数据由各州上报,最后汇总整理,规划成图表,分发至各地。此乃我宋朝统计的一项创举。”

林星大喜过望,这么看来,这宋朝的三司,就相当于现在的统计局,不管数据准不准确,起码有个官方的统计结果可供参考,如此一来,官员的决策就不会盲目。

于是他又问道:“薛鹏,那我们浙江的经济数据在哪里?我要看看。”

薛鹏一边引路一边说道:“统计文献均存放在库房之中,我们一起去看吧。”

四人一起来到幽暗的文件库房,此处存放的都是些典籍文献,平时鲜有人来。两个看门小厮都在门槛上打瞌睡,直到薛鹏踢醒二人,二人才如梦方醒,大惊失色地向林星施礼,口中连连讨饶。林星大手一挥,不加追究,反正也不是什么重要部门,几个小卒子打打瞌睡,开开小差,算不了什么大事。

点亮灯火之后,林星屏退小厮,四人便搬出一堆文献,坐在桌旁查找数据。

林星看着三人自信认真地翻看文献的样子,心中有些感触,这才是州官办公的样子。然后听得薛鹏翻看道:“大人,我这边找到了浙江的人口数据,先说与大人听听。据统计,我大宋共有人口七千八百万,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东京,杭州,广州等等。其中浙江的人口,粗略统计约在七百万人左右,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林星记下这个数据,道:“看来浙江果然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个宜居之地,否则不会有这么多的百姓长住于此。”

薛鹏道:“大人说得一点没错。我浙江是江南重镇,依山傍水,物产丰富,环境优美,最是个适合居住的梦幻家园。”

阿三等到两人说完这个话题,才指着手下的文献,介绍道:“浙江地大物博,历来是朝廷的赋税大户。据统计,光是杭州城每年上缴的商税,就有八万二千贯之多,在全国仅次于东京汴梁,比扬州和大名府加起来还要多。其经济地位不言而言,推及整个浙江,就更不用说了。”

林星没有到过汴梁,无法想象那里的繁华盛况,但他从广州升迁过来,见识了广州和杭州两地的商业格局,深深感到杭州确是江南圣地,繁荣热闹,比之经过自己发展的广州更胜一筹,无怪乎每年的赋税均是全国第二。

郑铁山待两人宣讲完毕,也学着两人的文绉绉,有模有样道:“薛鹏和阿三说了人口和商税,下面我来说说土地和农业。本朝元丰八年,曾组织过一次大规模的土地丈量,当时丈量的田亩为两百四十八万四千三百四十九顷,占全国耕地的五成四。具体到浙江而言,据统计,全辖区约有耕地三十五万七千六百顷。农业历来是国之根本,王安石变法期间,大行改革,努力发展农业。用新式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取代了牛耕的踏犁和插秧的秧马,此举大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如今一亩地可收一石至一石半,全年可收二石至三石。除了传统的稻米之外,茶叶,种桑养蚕,甘蔗,也是我们浙江农业的主要作物。”

林星默念了几个数据,慢慢地在脑海中消化这些信息。

阿三听完豪情勃发道:“浙江真不愧是江南水乡。天下人常言:苏湖熟,天下足。意思是说苏州和湖州是鱼米之乡,只要这两地丰收,天下就富足无忧。江浙的农业地位,可见一斑。”

林星的自豪之情油然心生,随即又自嘲道:“不错!这样美好的江南水乡,是天下传扬的人间乐土。可惜我一来到浙江上任,这片鱼米之乡顿时遭受到史无前例的旱灾和虫灾,哎,我真是个灾星啊!我愧对浙江百姓,我有罪,我有罪啊!”

三人连忙出言安慰道:“大人,这岂能怪你?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此乃天意,凡人岂可逆天?大人大可不必心怀愧疚。”

林星点点头,振奋精神道:“不错!现在不是愧疚的时刻,我要重整旗鼓,带领广大群众大搞建设,重新将浙江建设成为美好的家园!”

郑铁山拍手叫好道:“好!我相信在贤弟的努力下,浙江一定会重现鱼米之乡的风采。”

林星收到鼓励,又问道:“出了农业和商业外,不知浙江的矿产和手工业如何?”

薛鹏又利索地翻了几页文献,眼睛一亮,道:“大人,找到了!这里有一张本朝矿产的税课额,按照十分之二的税率来计算的话,可以反推算出,全国的矿产年产量为:金——五万三千五百五十两,银——一百零七万六千九百二十五两,铜——七千三百零二万九千八百四十五斤,铁——两千七百零五万五千四百八十五斤,铅——四千五百九十八万六千六百九十五斤,锡——一千一百六十万六千九百九十斤,水银——一万六千七百八十斤,朱砂——一万八千三百二十斤。”

这个数据可真是够详尽的,都精确到个位数了,看来宋朝的统计机构,还真是办事细致。

阿三又翻到一页文献处,念道:“公子,这里有一份军费的统计表,我……”

林星打断他的话,道:“阿三,军队的事情,我迟点会专门研究。关于统计数据,我们暂时查看到这里,下一步,让我们来讨论,应该如何规划浙江!”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十七章 规划浙江

书接上文。

林星根据汇总的经济数据,向三人发问道:“大哥,薛鹏,阿三,看了这么多权威的统计资料,不知你们对于浙江将来的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

薛鹏由于不太了解林星认真起来的处事风格,所以有些不知怎么说。郑铁山和阿三倒是跟随林星日久,习惯了他那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出人意料的做事方式,但经过昨日的反思,林星似乎变得和以前不太一样,所以一时之间也不知该如何说。

三人互相观望了一阵,最后还是阿三率先说道:“公子,我觉得我们发展浙江,必须要有一个总的指导方针,然后在这个方针的支配下,再去制定具体的规划细则。”

林星觉得很有道理,做事情就应该这样,有分有总,有先有后,这样才不会盲目,于是问道:“阿三,你说得对!不过这个总的指导方针,要去哪里找呢?”

阿三哑然失笑,道:“公子,你真是贵人事忙。这个总的指导方针,就是你整天挂在嘴边的科学发展观呀,哪还用得着去找?”

林星闻言一愣,心中升起一种奇异的感觉。一直以来,自己身为穿越者,终日将科学发展观挂在嘴边,可是却从未真正将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说到底自己只是把科学发展观当成一句空口号,从未落到实处。

这么先进的治国理论,自己却把它当成空口号,与之形成鲜明讽刺的,却是自己在治州方面的迷茫,林星想想都觉得很荒谬。拥有如此丰富内涵的宝藏,自己却还在苦寻治州利器,自己岂不是很傻很天真吗?

林星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情,对点醒自己的阿三表以感激,道:“没错!科学发展观,就是科学发展观!我相信有科学发展观做指导,一定可以走出政治迷途!”

阿三对此深信不疑,继续分析道:“公子曾经说过,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那么我们就要牢牢把握发展这条主线,大力发展浙江的工业,农业,矿业,纺织业和养生业,不断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从而真正地惠及全境百姓,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林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当初随口一说的科学发展观,阿三却能记得如此详细,一字不差,而且听他刚才这番话,思维缜密,观点明确,策略公允,尤其是说话的语气,更是像足了现代的中(和谐)央办公厅主任,不由对阿三更加欣赏。此子聪敏好学,举一反三,确是个可堪大任之人。

无暇表扬阿三,林星紧凑地说着道:“阿三的话提醒了我。之前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比较零散,比较琐碎,随性而为,且没有前瞻性,这样盲目的措施,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浪费资源,收效甚微。现在我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就绝不会再继续错下去。”

三人从他决绝的语气中看出了他的果断和振作,知道他接下来必有全新的发展大计,而浙江也必将迎来崭新的面貌,故而都留神倾听。

林星结合当前实际,道:“大旱之后,浙江百废待兴,正是我们大有可为的时机。下面,我将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来规划浙江,你们三位看看是否可行。”

润了润嗓子,林星说道:“全面是要浙江看成一个整体,下一盘大棋。就好像这次旱灾一样,我们分兵推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显得非常混乱。下一步我要将浙江全面统筹,重点发展农业,辅助以工业,并尽力繁荣商业。我们浙江的农业水平很高,尤其是湖州,更是天下典范,但全辖区的农业发展不均衡,不少地方的田地荒芜,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是水利不兴,耕作技术不行。我认为,光是有一个湖州是不够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只有全辖区农业发达,浙江才称得上真正的鱼米之乡。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湖州的龙头优势,组织耕作高手到各地去讲课,深入田间地头,实际指导农民耕田致富。”

阿三频频点头赞许道:“公子的想法完全正确。历任州官都把精力放在湖州,大兴土木,这样的后果就是导致湖州越来越富,其它地方越来越穷。只有全面统筹,互帮互助,才能提高全辖区的农业水平,使之领先于天下。”

薛鹏还在咀嚼林星的话语,脱口道:“大人这一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说到点子上了!”

林星宣讲完“全面”的观点之后,继续就“协调”发表言论道:“所谓协调,就是要意识到各行各业,各州各县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州府高瞻远瞩,居中协调各种矛盾,这样既可以避免浪费资源,又可以减少各州县的摩擦。比如架一座浮桥,连接相邻的州县,就应该协调地分配出资问题和管理权力。再比如一个州县过剩的农作物,很可能是邻县亟需的生活物资,这时候就要协调运力,疏导供需。又比如一个州县要开闸泄洪,就必须考虑到下游州县的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类似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我们一定要有协调发展的观念。”

这一点,郑铁山深有感触,道:“贤弟说得一点没错。想当初我们在韶州之时,就没有考虑这一点,矿场冶炼之后产生的废水,直接倾入河中,污染了河水,没有考虑到下游的广州居民的饮水问题。现在想想,确实很不应该。”

林星奋然道:“至于可持续,则是要求我们在大兴土木的同时,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千秋幸福,不能为了图一时之快,而过度占用后代的资源。要不然我们将树木,矿产,田地都消耗光了,即使现在繁荣昌盛了,也是不能长久的。”

薛鹏三人笑道:“呵呵!大人的目光真是长远,都已经开始着眼子孙后代的幸福了。我等鼠目寸光,就没有想得那么深刻了。”

林星也笑道:“我也是就着这三点逐一分析罢了。”

听完林星的三点释义之后,薛鹏作为在浙江待了最久的老官员,提出了几点主张,道:“大人,当务之急,我们的主要方向还是发展农业。考虑到刚刚大旱,所以我希望能将早几年废止的青苗法重新开启,借给农民官贷,让他们有能力重新组织生产。”

林星表示同意,道:“这一点可行。而且我决定将官贷的息钱降低为零,从而减轻农民负担,只要他们到时候还回本金就可以了,不知你们意下如何?”

薛鹏想了想道:“可以!反正官府也不是靠息钱来维持。不过此事要瞒着朝廷,切不可让人抓住把柄,弹劾我们重启青苗法。毕竟朝中仍有旧党对王安石变法的残余势力耿耿于怀。”

林星道:“就依你所言。”

薛鹏又继续说道:“此外我会命人去湖州考察,抽调部分农业骨干,到各地去指导农民耕田种粮,一帮十,十帮百,充分带动全辖区的农业发展。”

林星一百个满意,暗赞薛鹏领悟指示的能力很强。

薛鹏说出下一个主张道:“除了农业之外,浙江的手工业非常发达,大有可为,其中主要是造纸和纺织,这是浙江的传统优势手工业,希望大人也尽力扶持。”

林星念了念造纸和纺织,沉声道:“好!我会想办法的。”

随后他又想了想,联系到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喃喃道:“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惠民为目标。要这么说的话,我觉得,与其制定什么政策,倒不如为百姓多办点实事。因为政策是朝令夕改的,我终有一天会离开浙江,一旦我离任,继任者会否继续坚持这些政策,目前还不得而知。与其这样,干脆多将重点放在建设基础设施上,多打几条路,多架几条桥,多办几所私塾,这样不管谁来继任,这些措施都留在了浙江,岂不更好?”

三人闻言一震,不能置信道:“大人的想法别出心裁,但却是千古至理。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是会离开的,只有建筑是不会离开的,一旦兴建了,就永远惠及百姓。”

林星回过神来,展齿笑道:“这么说,你们也支持我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了?”

当然支持!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十八章 基础设施

书接上文。

经过开会讨论之后,林星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修建基础设施,改善民生上面。散会后,薛鹏立刻组织官员,深入到浙江十四个州县,实地考察各地的路政交通,田园屋舍,庙宇祠堂,私塾教室,村落建设等情况,经过近半个月的调查,收集了大量资料,掌握了辖区内的风土人情的第一手情况,为摸清浙江底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天,薛鹏拿着统计汇总表,来到林府,请示道:“大人,这是关于辖区民生情况的统计表,请你过目。”

林星接过统计表,翻看了几页,道:“果然不出所料,整个辖区,以杭州和湖州为龙头,经济较为发达,民丰物富。受益于这两地的周边范围,发展也还算跟得上节奏。但是那些偏远地区,比如处州,衢州,温州和台州,则是贫穷落后,民不聊生,与这两地泾渭分明,形成了贫富悬殊的局面。这显然与我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薛鹏推而论之道:“大人的意识,是否改善民生的重点像这些偏远山区倾斜,通过州府的帮扶,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从而促进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林星听得心花怒放,忙不迭地点头赞许道:“薛鹏,你越来越领悟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了。没错,我们要在落后地区,投入人财物,花大力气兴建基础设施,进而改善民生。”

薛鹏有些模糊,问道:“大人,基础设施包括哪些?”

若是在现代,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建设,包括铁路,公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等。但是在宋朝事情,这些都不存在。所以林星说的基础设施,主要是开山筑路,伐木搭桥,兴办私塾等举措。

豁然开朗的薛鹏提议道:“大人,既是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