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2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亲兵得令,道:“大人,北边已经完了,我们的人不是给南朝炸死,就是给杀死,活着的十个人中不到一个。”
他的表现如此糟糕,才思敏捷的郭侃已经猜到结果了,只是没想到这结局来得如此惨烈,在纸上写道:“北边也有火炮?”
“那倒不是。”亲兵回答,道:“北边好象没有火炮,他们用地是手榴弹。传令兵说,北边的手榴弹多得比草原上的蝗虫还要多,满天飞,我们的人给一炸成片成片地倒下去。他们的真是魔鬼,居然造得出如此可怕的武器,还造得这么多。”
“好稀奇吗?他们早就在用了。”郭侃心里很是不屑,在纸上写道:“我们地手榴弹为什么不用?”为了备战中原决战,忽必烈是下足了血本,造了不少手榴弹,已经装备到军队,在生死面前是该使用。
他不问还好,一问之下让他大受打击,亲兵的回答是:“用过了。可是,南朝的骑兵冲在前面,他们用的是散兵线,专朝人多的地方扔。而我们的人太多,挤在一起,成了他们的活靶子不说,还不好扔手榴弹。”最后补充了一句道:“要是地方大点就好了。”
听了他这话,郭侃真想把他的脑袋砍下来,心想谁不知道地方大点好,还要你说。可是,南朝一再挤压,把他们的空间给压缩得只有这么一点大,要不倒霉都不行。
“现在情况如何?”郭侃在纸上写道。
亲兵略为放心,道:“现在情况好点,南朝的步兵在和我们砍杀。只要他们不用骑兵,光砍杀地话,应该还能顶得住。”
仗打到这种地步,亲兵还能放心,饶是郭侃智慧如海,也是想不通其中地道理,写道:“南朝怎么不用骑兵,要用步兵?”
这个问题不要说郭侃好奇,就是任何人都会好奇,只要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投入骑兵比投入步兵更有好处,而南朝却反其道而行之,不用骑兵却用步兵,换作谁都会好奇。
“那是因为地上地尸体太多了,骑兵老是颠踬。给摔下马来,他们地威力发挥不出来……”亲兵看见郭侃握笔的手在发抖,不自然地住嘴了。
他的话说到这里,只要不是神经有问题,肯定想得到后面的话,那就是因为蒙古人扔下的尸体太多了,多到让宋军的骑兵无法投入战场。才改用步兵来冲杀。郭侃打了一辈子的仗,攻城不计其数。就是没有打过这样地仗,尽管他具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胆色,也是忍不住一阵阵寒心。
亲兵地放心那是过于乐观,说到底是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事可怕的后果,不用想都知道这是南宋发起的最后攻击,北边的战事很快就会结束。想到这可怕的后果,郭侃的脸色再次白了。只是他毁了容,没人看得见罢了。
又一个亲兵一头撞了进来,也不等郭侃发话,一下跪在郭侃面前,哭道:“大人,东边完了。南朝的军队好象洪水一样从东边冲了过来。”
不听他说话,只要看他地脸色,郭侃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听了他这话,长长地一声叹怎,没有说话。
郭侃不说话,亲兵们也是不敢开口,傻傻地看着郭侃。过了好一阵,郭侃才长叹一声。郭侃是个意志坚如铁的人物。要他叹气实在是太难,比推倒泰山还要难上一万倍,然而他毕竟是叹气了。这声叹息中饱含着无奈、悲观、绝望之情,这是郭侃这辈子叹得最无力的一次。
“把剑给我。”郭侃在纸上写道。
亲兵队长依言把他的佩剑递在郭侃手里。郭侃在纸上写道:“你们走吧,去逃命吧。趁现在还有机会,赶快走。”
“大人,那你呢?”亲兵队长问道。
郭侃没有写字,目光落在佩剑上,左手握住剑鞘,右手拔剑出鞘。往脖子上抹去。他是准备自杀了。象郭侃这样的人抹脖子,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真的是到了穷途末路了。
XXXXXXXXXXXXXXXXXXX
“胜利!胜利!我们胜利了!”山崩海啸般的声音响起。
宋军呐喊着,从南北东三个方向风涌而来,好象潮水一样奔涌着。三股人流汇合在一起,将士们彻底沸腾了,相拥相抱,欢呼雀跃,呐喊尖叫,胜利之后的诸般喜悦表情全部展现。
这一刻,中原大地再次沸腾了!
高达兴奋得从马上跳下来,好象一个小孩子,拥着一个军卒大叫道:“兔崽子们,我们胜利了!”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没有士卒与军官、将领地区别,有的只是胜利后的喜悦。士卒高兴得忘了高达是一位德高年劭的将军,把他当成了兄弟,一把把他抱起来,大叫道:“兄弟,我们胜利了!我们他**的胜利了!”
这个士卒也真是趣人,按年纪,他只能给高在当孙子,却叫高达兄弟。一点也不用奇怪,这就是胜利后的喜悦!
旁边地士卒把高达高高抛起,等他落下再抛起,不停地重复着,以此来庆祝大捷。
许久以后,高达回忆说:“这是我人生最美妙的时刻之一!我一辈子打了数不清的仗,就从来没有过如此抛呀抛的美妙感觉。”
骑在马上的杜大用也是激动不已,脱口吟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眼含热泪地道:“放翁,你听见了吗?这是将士们胜利的欢呼。先辈们:王师已定中原!你们可以瞑目了!”
正飞马赶来的张世杰很是激动,振臂高呼道:“王师已定中原!”
他的呼喊立时得到士卒们的响应,无不是振臂高呼,道:“王师已定中原!王师已定中原!王师已定中原!”
“王师已定中原”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中原大地!
一百年前,宋室仓促南迁,中原丢失。自此以后,不计其数地热血志士为了光复中原而抛头颅洒热血,抛妻别子,驰骋在疆场之上,却始终没有实现。他们九泉有知,他们地遗志终于实现,足以笑傲九泉之下。
XXXXXXXXXXXXXXXXXXX
“他娘的,鞑子死得真多。”高达行走在尸山血海之间,很是不满地道:“多得老子走路不小心就要绊倒。”
张世杰皱着眉头,道:“应该处理一下。这么多地尸体,喂狼就是十年以后也未必吃得完,不处理的话,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麻烦。”
“发动老百姓,挖坑埋了算了。”杜大用很是赞同张世杰的说法:“到了来春,尸体腐烂,会造成疫病流行,一个不好,会酿成大灾难,还是埋了算了。”
高达可不同意了,道:“你们也太好心了,我高这辈子杀的鞑子多了去了,可不在乎对付他们的尸体。埋了不好,还是集中起来烧了。鞑子可恶,就是死了也不能让他们玷污我们的河山!烧了,干净!”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六十七章 无处可逃
“他娘的,郭侃这狗汉奸居然给他逃了。”高达很是不愤地道:“这狗汉奸也太狡猾了,我们围得这么严实,他都逃出去,老夫还真有点不服气。”
杜大用笑着安慰他道:“高将军不必放在心上,这次不是向北逃,而是向南逃,不用说是因为我们把北路堵得严严实实,他是插翅难飞。向南逃,那他就更是不可能逃走了。至于他这样的人,要逃出我们的包围圈也不难,毕竟他是郭侃,才智若海,非我们的士士卒所能应付得来。”
这倒是一句大实话,象郭侃这样的人,智计千条,哪里是普通士卒所能对付得了的。
说起郭侃这次的出逃,就有点让人不好说了。他本来是要自刎的,却给亲兵们把剑给夺了。郭侃这人很得士卒的喜爱,他的亲兵也不例外,对他是死心塌地,当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他自刎于面前,要救下他。
这次,郭侃自杀倒不是假的,而是非常坚决。他的亲兵追随他日久,了解他的心思,看得也严,他想自杀都没有机会。也许,这就是对他的报应,想死都没门!
亲兵队长要亲兵带着郭侃,找准机会溜了出去。他们本来是想学江南之败一样,辗转北返,无奈南宋的盘查非常严密,根本就没有机会。
再说,此去汴京千里之遥,现在几乎都处在宋军控制中,要是北上的话。能不能到达汴京都成问题了。亲兵队长也是一个有主意地人,略一寻思,决定向南,向襄樊方向逃走,因为相对而言这边的宋军较少,逃走的机会大得多。
之所以选择向襄樊逃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败兵也是向这个方向逃走,可以一路逃一路收拾残兵败将。能不能东山再起。打胜仗,还言之甚早,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可以保得郭侃暂时无性命之忧。
听了杜大用的话,高达点头道:“郭侃这狗汉奸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可又不得不承认,他真的是一个了不起地人才。只是没有为朝廷所用,甘为异族所有,实在可惜。”接下来的话,就不同了,话锋一转,道:“正是如此,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狗汉奸逃掉,不然还不知道会给朝廷若出什么样地麻烦来。张将军。杜将军,就让老夫去追吧。别的话老夫不敢说,老夫敢说的是:不抓住郭侃狗汉奸,老夫提头来见。”
“追击郭侃的确是我们眼前最重要的事务之一,这事是该进行。郭侃向襄樊方向逃走,证明他已经是无路可逃了。有高将军出马,这事自然会完美。”张世杰点头赞同,道:“不过,我们马上就要向汴京进军,会师汴京,光复汴京,这可是朝廷的一大盛事,高将军一生为公,志在光复大业,不参与这一盛会。实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依我看。追击之事就我去,高将军和杜将军率军直去汴京。”
高达非常动情地道:“老夫这一辈子。为地就是光复河山,现在大业已成,老夫之心已慰。参与汴京光复一事固然荣光,可是追击郭侃这狗汉奸更重要,还是老夫去吧。”
“高将军心胸之宽广,让我敬佩!”杜大用和张世杰同声说了出来。
张世杰道:“既是这样,那这事就有劳高将军了。”
杜大用分析着道:“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有三:一是追击郭侃这狗汉奸,彻底把向襄樊这一带逃蹿的残兵败将顺便清除。二是向汴京进军,与其他两路会师汴京,准备光复汴京。三是马上安抚老百姓,这事如何处理,还得请示皇上。”
象这样大规模的战争,影响非常之大,不少老百姓因此而流离失所,逃离家园,是该采取措施,让他们重回家园。
有道是“英雄所见皆同”,还真是有理。杜大用和清风子的看法居然如此之接近,真是让人感叹。
张世杰很是赞同杜大用的看法,道:“我们一边出榜安民,一边选出一批仁厚长者管理起来,再等待朝廷派人前来接手。”
“如此甚好。”杜大用非常赞同,道:“我们就可以去汴京了。希望我们的腿不会太短,还赶得上这一席盛宴。”他的意思是说其他两路比他们先出发,他们地行动要快,才不会落在后面。
XXXXXXXXXXXXXXXXX
“皇上,旭烈兀这鞑子是不是逃走了?”欧军行很是焦急地道:“我们等了他几天,都不见踪影,臣估计他是怕给我们吃掉,逃跑了。”
李隽看着地图,并没有回答欧军行的话,欧军行急得不得了,埋怨道:“皇上,这都什么时间了,你还看地图。皇上,你好歹也给句话啊。”
从地图上收回目光,李隽笑道:“你别急嘛。”
“还不急,我都急死了。要是给旭烈兀这鞑子逃走了,麻烦可就大了。”欧军行在心里如是想,他知道李隽如此说,必然是有奇谋妙计,静听李隽的奇计。
然而,李隽的话把欧军行的希望给打破了,李隽说的是:“你说,狐狸和旭烈兀比起来,谁更狡猾?”李隽也真是地,这种时候了他居然还有心情来讨论这个问题,真不愧是学者出身,好兴致。
欧军行听了这话,没差点给气晕倒在地上,想也没想道:“这哪跟哪,怎么能比呢?”
李隽想也没有想,脱口反诘道:“怎么就不能比呢?”
“要真比的话,自然是旭烈兀这鞑子更狡猾,还狡猾得多。”欧军行在李隽的坚持下。不得不给出结论,道:“可是,皇上,这和我们现在面临地情势有什么关系?”
李隽笑道:“大有关系。旭烈兀渡过黄河,这本身是一个奇迹,称得上大手笔,朝廷拥有那么强的海军。居然给他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弄得发挥不出来。可是,他到了中原后的举动。就不能让人满意了,可以说举动失措。他没有等到他的军队集结起来就采取行动,这当然是因为当时危急的形势使然,他不得不为。”
“是啊,要是旭烈兀这鞑子把他的三十万军队集中起来,压向一个方向,这胜负之数就很难说了。特别是他压向东线。要是把三卫禁军和怯薛兵团解救出去地话,即使朝廷在其他两个方向上取胜,这仗还有得打。”欧军行很是赞同李隽地分析。
李隽接着道:“可是呢,他没有这样行动。这都是忽必烈太急于想救出三卫禁军和怯薛兵团,旭烈兀才不得不率领为数不多地军队赶向东线。等他发现危险时,他才明白过来,以他手头那点力量根本无法解东线之围,不得不另想办法。想来解郭侃之围。可是,等他到了这里又发现一个问题,尽管他收集了一部分军队,要想在南线动手也不是他目前地军队所能对付得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你,你会怎么做?”看着欧军行问道。
“那还用想。自然是率军去打一仗,好歹也会解救些东西出来,总比什么事也不做的好。”欧军行想也没有想,脱口而出,话一出口忙摇头,道:“不行。这是我的想法,不是旭烈兀军这鞑子的想法,他不会打这一仗。因为这是他的军队,要是打的话,损失会很重。只有等他地军队全部赶到。集中全力打一仗,还是必胜之仗。”
李隽很是赞许。鼓劲道:“说得不错,再说下去。”
“私心!”欧军行一拍脑门,恍然大悟,道:“旭烈兀这鞑子怀有私心,他在中原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全部为了忽必烈,他是在保存实力,不想把自己的军队过早地打光了。他想做什么?他想造反?他想当可汗?”
李隽否决了欧军行的猜测,道:“旭烈兀怀有私心没错。他倒不是想造反,他是想保存实力。不管怎么说,他能从中东赶来中原,这份情谊比天高,比海深,怎么赞誉都不为过。这支军队是他的老本,他不会轻易投入战场,他之所以如此决定,那是因为要是这支军队损失了的话,他在中东的势力可就有点不太好说了。”
“皇上圣明!”欧军行很是赞同,道:“要是旭烈兀没有了军队,他在中东的地位就很危险,尤其是他知道拜巴尔在中原之后,他就更加小心了,更不能把他地军队损失掉。到时,要是拜巴尔在朝廷的支持下复国,他没有了军队,可应付不来。皇上要拜巴尔去迎战旭烈兀,原来是为了让旭烈兀不能尽全力来给忽必烈解围。”
李隽笑道:“我是有这种想法。拜巴尔虽是亡国之君,处在流亡之际,但他毕竟是苏丹,在伊斯兰世界还有很强的号召力,要是他在朝廷技持下回到中东,登高一呼的话,伊斯兰信徒会趋之若骛,他的实力就会大增。对于这点,旭烈兀比谁都明白,他是不敢不存私心。”
“所以,旭烈兀本该全力投入东线,却因为拜巴尔的出现不得不改变决定。等他赶到南线时,察觉朝廷做好口袋在等着他,他又不敢钻了,趁我们地军队没有会合之前,从缝隙中溜走了。”欧军行很是兴奋地把李隽没有说出来的话说出来,道:“他如此不断地机动,看上去很是合理,其实一点也不合理,他错失了救出鞑子军队的良机。臣想,他现在是后悔得要命了,早知道一处围也没有解,还不如专心打一仗的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