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啸大明-第6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人。
因此福临也不禁叹了一口气,打开了多尔衮的遗疏观看,在遗疏的前半部份,多尔衮为自己以前的所做所为,再三向福临请罪,并恳救福临,看在自己当年曾拥立他为君的功劳上,不要罪及家人,甚致表示将自己的尸身怎么处置都行,但请饶恕自己的家人。
看到这里时,福临知道,这是多尔衮自知将死,才为自己的妻妾子女救情,希望福临能够放她们一马,因为按满族的传统,一但宗室大臣获罪身死,那么家里的妻妾子女都会被其他宗室瓜分,当初肃亲王豪格死后,他的妻妾就被多尔衮、多铎、阿济格、济尔哈朗等亲王贝勒给分了,而现在轮到多尔衮头上。
多尔衮现年才三十九岁,所娶的妻妾大多年轻貌美,当然知道一但自己死后被福临定罪,那么自己的这些妻妾恐怕都逃脱不了其他人的虎口,因此在临死前也尽全力向顺治救情。
多尔衮没有儿子,因此把多铎的第五子多尔博过继到自己名下,继存香火,另外多尓衮还有一个亲生女儿,叫东莪,是多尔衮所娶得的朝廷宗室女李氏所生,今年十二岁,另外多尔衮的妻妾众多,仅有福晋称号的就有六个人,其中己故的正福晋就是庄太后的堂妹,而没有福晋称号的姬妾更是多达十余人,其中大部份都是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庄太后的同族,有几个人和庄太后都还有远房亲戚关系,因为当时清廷的宗室多与蒙古联姻,科尔沁部是清廷重点拉陇的对像。
而这时福临想到的却是,现在多尔衮还可以像自己救情,保全自己的妻妾子女,而如果中华军攻入北京,自己沦为阶下囚,那么自己又向谁救情宽恕呢,现在福临的年纪虽然不大,但己经娶了庄太后的侄女,也是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并还纳了两名侧妃,也算是有家有口的人了。
想到这些,福临只觉一阵心烦,喝了一杯茶,接着又看去,但马上就被后面的内容吸引住了。
原来在遗疏的后半部份,是多尔衮向福临建议,虽然是在重病中,但多尔衮对朝中发生的事情还是都知道的,由于他现在完全是从傍观的立场来看待这些事情,因此思考的方式也和其他人有所不同。
在遗疏中,多尔衮建议福临不可轻易放弃北京,也不可与南方联合,出兵进攻中华军,虽然从现在的情况来说,清廷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放弃北京,但必须要考虑大多数满族中下层官员和小贵族的利益,如果强行下令撤回关外,有可能会激起他们反叛,或者有人会利用这一点,挑动事非,动摇福临的皇位。
而现在南方的力量并不能相信,清廷与南方联合,也不可能与中华军抗衡,反而会提前遭来中华军的进攻,虽然中华军现在只是在对南方用军,但他们有足够的实力支持双线作战,因此现在的清廷决不能有任何触恼中华军后举动,只有这样,才能给清廷多留出一些喘息的时间。
当然清廷也不能就这么不和不战不联不降的坐以待毙,多尔衮给出的办法是,清廷现在可以拒绝和南京议和,不撤出关外,但从现在开始,也要为撤出关外做准备,可以将武器、钱账、粮食、物资、人口等等逐步向关外,辽东地区转移,这样一但中华军打到了北京,清廷也就能够从容撤退,那些中小贵族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另外也给那些中小贵族腾出一些时间来,让他们可以从容的转移自己的财产。
同时多尔衮也提醒福临,从现在开始,就要加强对宁锦防线的修筑,因为一但清廷撤出了关外,宁锦一线也就成为清廷的主要防线,只有守住了宁锦防线,才能够保住辽东,而在辽东沿海地区,也要加修炮台工事,将北京剩余的火炮都布置在海边,严守海防,谨防中华军绕过宁锦防纵,从海上袭击辽东。
看完了这遗疏之后,福临才算是满意的点了点头,总算是找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其实多尔衮的建议有许多地方和洪承畴都非常相似,都是认为北京不可守,南方不可助,应该退回关外去,而且还应把钱粮、物资、武器等物都带来,一来是充实自已,二来也是给中华军制造困难。
但洪承畴是主张和南京方面议和,然后马上撤走,而多尓衮则主张不与中华军议和,先作准备,等中华军打来了再撤,这样一来至少清廷没有被逼得割地求和,福临在面子上也好说一些,对那些反对撤走的中小贵族也能有一个交待,而且也给清廷转移人口物资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因为想要把陕西、山西、北直隶这些地方的全部,或者是大部份人口,都撤出关外去,可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工作。
因此福临也认为,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而看完了这份遗疏之后,福临对多尔衮的恶感又少了几分,毕竟他给自己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而且人都死了,过去的事情也就没有必要再追究了,再说处罚他的家人,也没多大意思,另外多尔衮的福晋、姬妾大多都是庄太后的族人,就在看在母亲的份上,对多尔衮的遗孤也该照顾一些。
于是就在第二天,福临下旨,念在多尔衮多年的功劳,恢复多尔衮的王爵,并由多尔博袭睿亲王爵,加封东莪为格格,赐封号东果,这样多尔衮的事情,也就盖棺论定,那亗窥视多尔衮妻妾的亲王贝勒,也都死了心。
同时福临又正式下旨,拒绝与南京政府议和,并信誓旦旦,如果中华军打到北京,就要与中华军决一死战。
第174章 劝降吴三桂(上)
清廷的动向,通过北京的谍报人员都反应到了南京,虽然谍报人员还不知道清廷实质上己经准备放北京了,但这一点并不难推断。
不过商毅决定暂缓进攻北京,就是不想只以北京为进攻目标,一但开始北伐,就要连辽东一块打下来,否则仅仅只是为了收复北京,根本就不用这么费事,在中原大战结束之后,再向北稍微多走一步也就行了,而现在有了朝鲜这块跳板,实现这一作战计划,就更有成功的把握了。
在崔哲皋面见了商毅之后的几天时间里,南京的各级主要官员也都和崔哲皋进行了会谈,几轮交锋下来,也基本把崔哲皋的底给摸清楚了,知道朝鲜国王李淏跟本就没有邀请中华军出兵,进驻朝鲜的打算,这是崔哲皋为了个人目地,假传李淏的话。
而崔哲皋见忽悠不过去了,也索性就实话实说,承认自己是假传圣旨,但仍然邀请中华军出兵朝鲜,并且说明,朝鲜全国上下,其奌都希望重新归复于中华,因此只要中华军出兵朝鲜,一定会马上倒向中华军这一边来,而且现在清廷在朝鲜的驻兵很少,只有不到两千人,全部都驻扎在平壤,只要中华军从海上出兵,在平壌附近的海巷登陆,就可以直插平壤,消灭这支清军,而朝鲜朝廷上下,都会欢迎中华军的到来。
其实商毅根本就不在乎崔哲皋所说的朝鲜国王的命令是真还是假,反正根据自己的需要,说它是真的就真,不真也是,反正朝鲜总是要打的,不仅仅是为了进攻辽东,同时在日后进攻日本,朝鲜也同样是一个绝佳的跳板,在朝鲜东南沿海地区和日本仅仅隔着一道对马海峡,离日本的九州岛岛只有不到二百公里的距离。
不过现在南京政府对朝鲜基本一无所知,商毅当然也不会冒然出兵,因此首先是要弄清楚朝鲜内部的情况,清军的兵力、朝鲜军的兵力,清军在朝鲜到底有多少支持率,而朝鲜的民心是否真的不喜欢清军等等,这一切当然不能只听崔哲皋的一面之词,不过有了崔哲皋这个内线,当然是好事情,也要加以利用。
因此商毅首先下令情报外,立刻安排人员、潜入朝鲜去打探情况,先把朝鲜的俱体情况弄清楚,另外目前中华军的目标还是南方,朝鲜也还可以放一放,并请崔哲皋帮助掩护。
崔哲皋当然也是满口答应,因为既然是像朝鲜派遣情报人员,也就表示商毅有像朝鲜用兵的意图,虽然并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目地,但这样的结果也很不错。
当然为了加强崔哲皋对中华军的信心,商毅也让人安排崔哲皋,参观了两场陆军的操练,一场炮兵射击训练、一场是火枪兵的突击训练,和一场水军的水上炮击训练。
这三场实弹训练也让崔哲皋大开了眼界,中华军使用的火器,他别说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怪不得中华军能够大败清军的,以这样的实力,打败驻守朝鲜的清兵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啊,而因此这也让崔哲皋信心更足,看来自己这一宝是押对了。
随后商毅又赏给崔哲皋二百两黄金,让他和选出的第一批情报人员一共是五个人,返回朝鲜,开始收集各种情抜。
虽然说现在情报处并没有专门针对朝鲜训练过的情报人员,但情报处成立至今,也有六七年时间,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并且也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情报人员,而竿朝鲜虽是异国,但中文可以通行,语言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对朝鲜人的特点不清楚,那么就可以先装扮成清廷的汉旗人,也不会让人怀疑,加上又有崔哲皋等人作内应,因此这一次任务乃然还是有很大的成功机会。
就在处理朝鲜的事情的时候,商毅的注意力也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西南,首先是向吴三桂劝降的工作,在崔哲皋等一行人离开南京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了。
责付给吴三桂送信,劝降的人选也从川军的投降人页中选出来,这人叫马斌,原来的官职是千总,他本来是吴三桂还在山海关时候的旧部,随吴三桂一起降清,一直混到现在,而且居他自己说,和吴三桂还有几面之识,现在在中华军里,担任一个排长的职位,军衔是中尉,听说中华军在招募到四川去给吴三桂送信的人,立刻自告奋勇的请令。
而商毅了解了他的情况之后,也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因此也鼓励了他几句,承诺等他回来之后,就给他晋级到上尉。
这封信是以商毅的名议写给吴三桂的,在信中劝告吴三桂,现在天下大势,南京政府己经占居了绝对的优势,虽然四川地势凶要,易守难攻,但自古以来,四川都不是可以立足建国,或割据称霸的地方,一但中华军大举入川,必然直捣成都,川军绝不是对手,而这时百万清军都己被中华军消更殆尽,清廷已经奄奄一息,躲在北京苟延残喘;南方的三个南明朝廷,也己被中华军消灭了二个,剩下一个永历朝廷逃到贵州,也是名存实亡,因此四川已无援可求,只是自己不想看来川中百姓受刀兵之苦,同时也希望吴三桂能够念及百姓疾苦,放弃抵抗,拱手归降,保全川中百姓,则是功德无量,也不枉吴三桂在川中过了三年时间。
同时商毅也给吴三桂开出了十分优厚的条件,只要吴三桂开城纳降,那么以前投降清廷,献出山海关,后又帮助清廷,南征北战这些等等所做所为,都可以一笔勾消,既往不咎,并且保证吴三桂以及家人亲人、部下的生命财产安全,人人都有妥善的安排。
商毅甚致还允诺,如果吴三桂投降之后,还想带兵,可以给他一个军长的职位,军衔可以定为中将,所辖部可以有三个师的编制,士兵、军官、军部成员,全部由吴三桂自己选定,推荐,统战部决不干涉,只派教官对士兵进行训练,并且保证军饷、粮草、物资、武器、弹药供应,而且成军之后,暂归湖广军区管辖,等全国统一之后,重新设立军区,除南北直隶地区之外,其他军区可以甴吴三桂自选希望驻扎的军区。
应该说商毅给吴三桂开出的条件确实很不错,因为军长在中华军的里面,己经高级官员,至少也相当于明朝的总兵街,而且在中华军里,军长一般都是少将衔,只有极少数资历深的,才会是中将衔,而商毅直接就给了吴三桂一个中将衔,如果换成传统的品级,按元帅正一品,大将从一品,上将正二品,中将就是从二品,虽然总兵在明朝已经算一品大员了,但实际上,四品、五品的地方知府、知州都比总兵的地位高,而中华军不兴什么文官节制武将的那一套,是什么级别,就是什么地位,因此军长的实际地位也远比明朝的总兵高得多。
另外一个军的正常编制,最多也就两个师一个旅,而吴三桂从管辖的军可以编制三个师,人数超过三万人,军官也由吴三桂自己挑,实际就等于是把这个军算成是吴三桂的私军了,在目前南京政府占据马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这样的条件确实是相当丰厚了,如果吴三桂还不知好歹,不愿投降,那么商毅也不打算再和他多客气了,直接就开打。
南明的绍武、永安两个朝廷被中华军灭亡,当年投降清廷的三顺军中,唯一的幸存者尚可喜也死于非命,永历朝廷也被赶出了广西,逃到了贵州,这些消息对吴三桂的打击也相当大,他当然清楚,中华军的下一步一定就是进攻四川,因为四川就在南京的上游,现在是对南京政府威胁最大的势方。
吴三桂也算是这个时代比较出色的名将,当然知道,仅靠四川一省,绝对无法与南京政府对抗,四川的地势虽然险要,但也无法抵挡中华军的进攻,当然,吴三桂也不是死强到底的人,也不是没有想过,向南京投降,利用自己手里现有的筹码,再搏一搏,就好像当年引清军入关一样,但现在不同于当年,清廷想要入主中原,就必须占领山海关,而且清廷是异族,入关之后,还必须依仗自已这样的汉族将领,因此自已也有和清廷讨价还价的本钱,但这些条仵都不能用在商毅身上,因此吴三桂也十分杯具的发现,自己根本拿出不少筹码来和商毅对博。
但吴三桂又不愿在川中束手待毙,因此下令在川中征集百姓,训练从军,以加强自己的兵力,同时又派人去北京和清廷联络,请求和清廷联盟,等中华军来进攻四川,清廷就从关中出兵,夹击中华军,并且又派人到贵州,朝见朱甴榔,看一看现在永历朝廷还有多少力量,是否可靠,反正现在也是病急乱投医,抓住啥是啥。
而就在这时,马斌带着商毅的信,来到了成都。
第175章 劝降吴三桂(下)
这是商毅第二次给吴三桂写信,上一次是清军第二次南征期间,当时清军刚刚占领了南京,准备调吴三桂部去和商毅火并,但商毅的一封信让吴三桂改变的主意,才有了后来吴三桂引兵入川,割据一方,当了几年的土皇帝瘾,在几年前吴三桂回想起来,还为当时自己当机立断赞叹不己。
而现在回头再看,原来商毅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人家都快统一天下了,而自己也收到了商毅的第二封信。
吴三桂到是很认真的将商毅的信反复看了三遍,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现在各方势力对中华军的编制、官职、官级都十分清楚,因此吴三桂也能弄得眀白,商毅给自已开出的什么条件,换算到眀朝或清朝,是爫么位置。
凭心里说,吴三桂也认为这样的条件确实很不错了,毕竟以双方的实力对比来说,能有这样的条件,己经很不错了,如果自己和商毅异位相处,自己肯定不会开出这样优越的条件来,还允许有三个师的编制,能有一个师就不错了,因此如果是在几天以前,吴三桂也许就一口答应下来了。
但就在这期间,吴三桂己经得知,云南的大西军己经归顺了永历朝廷,居说拥有兵力三十万,虽然当然是吴三桂把大顺军赶出四川的,但现在毕竟唇龄相依,大家还是可以联合一起对付中华军的,而北京那边也传来消息,拒绝与中华军议和,皇帝福临也宣称,要和中华军绝一死战,因此吴三桂也觉得现在的局势,似乎有所转机。
其实从心里来说,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