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啸大明-第5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代善虽然死了,但影响力仍在,因此这伙人的能量也不容小视。
以前在驱逐汉人的建议中,还有一点要求,就是将所有的原明官员,也就是所谓的关内汉人全部都赶出朝堂,汉人官员中只能任用关外的汉人。但现在满人内部分成了两块,争吵起来,也把这个茬给忘了。
而在这个时侯,一批原明的大臣也看到了机会,于是也依附于那些主张安抚的满族官员,纷纷上书疾呼,请求清廷宽容汉人,让汉人再回到北京定居。虽然这批汉官的职务都不高,都是中下级的基层官员,但却胜在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由其是以陈名夏为首,连续上书,并引经据典,找出历史上入主过中原的北方民族,鲜卑、氐、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族,都有制定与汉人和睦相处,重用汉人的政策,来劝告清廷,绝不能镇压汉人。
而主张安抚的满族官员也充份利用这批汉官的力量,让他们在前面冲锋陷阵,自己则在背后为他们打腰提气,因此在气势上立刻压倒了那些主张严惩的官员。
其实多尔衮从一开始就十分清楚,把汉人全部杀,或者是全都赶出北京,是跟本就不可能的事情,但一开始几乎所有满族官员都持这样的主张,多尔衮也不敢明言反对,只能以北京尚未安定为由,暂时拖挻。
而到了后来,大部份满族官员都建议安抚汉人,多尔衮虽然心里窍喜,但在表面上,还不得不做出一付一定要为代善报仇,出这一口气的姿态来。因为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由于长子早亡,实际是爱新觉罗氏第二代的老大而且还是多尔衮的兄长,儿子、孙子里都有比多尔衮年纪大的,因此如果多尔衮也马上改辕易帜,于情于理对代善的子孙们,以及其他的爱新觉罗氏的权贵交代不过去。
虽然这时清廷立国己有十几年,入主关内也有五年时间了,但在本质上,还是一个部落政治,无论是谁当皇帝,当掌大权,首先要维护的,是满族的利益,而满族的核心,也就是爱新觉罗氏。因此多尔衮也只能在暗地里鼓动汉官和主张安抚的满族官员联手,来压制这批主张严惩的满族官员。
等到主张安抚的势力大涨,几乎已经完全压倒了主张严惩势力的时侯,多尔衮这才感觉到时机成熟了,于是才开始逐个劝慰说服主张严惩的满族官员。当然多尔衮也明白,要说服主张严惩的势力,首先要说眀的是代善这一系的势力。因为代善的这一系,是主张严惩的核心力量,把他们说服了,那么主张严惩的势力也就基本可以瓦解了。
因此多尔衮也把劝服的重点放在代善这一系,不仅是自己亲自出马,同时还请两宫皇太后出面,找代善的几个主要的儿子、孙子尽力的劝服。
这时北京动乱的后遗症,也影响到了皇宫里面,至少两宫皇太后也能感觉到,开年以后的一个月时间里,皇宫的生活质量也明显降低了不少。虽然饮食并未缺少,但质量、品种也减少了一大半,而至于什么胭脂水粉、布料首饰等等,更是有大部份都等了,整个皇宫里面也怨声载道。因此两宫皇太后也清楚,要稳定清廷的统治,也确时需要对汉人进行必要的安抚和宽恕,在这方面,也必须帮多尔衮一把。
而清廷名议上的统治者,顺治皇帝福临,对多尔衮的决定非常不满,他也是一个坚决主张强硬态度,对汉人必须严惩。而且在两宫皇太后面前还慷慨激扬,认为多尔衮的决定太软弱了,决不能对汉人作出让步。但等到晚上吃饭的时候,发现菜式少了一半,由其是自己最喜欢吃的几个莱都没有了,福临的心里也不禁开始动摇,第二天再对两宫皇太后时,虽然嘴里还不放松,但态度已经明显缓和,不在是那么激烈了。
因此在这一段时间里,代善的孙子等人,还有他们的福晋都被频频招入皇宫,摄政王府里,多尔衮和两宫皇太后不仅是好言相劝,同时也是尽力给他们施加更大的压力,让他们不要再闹下去了。而福临也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当然多尔衮也明白,光靠好好说,是没有用的,一味的压制也是不行,大棍轮下去,也还要给一两个胡萝卜,因此随后的几天里,也以抚恤代善的家人为名,对代善一系的家人加官晋爵。
现在代善还存于世的一共有八子,但不是夭折就是战死,现在只有四子瓦克达一人尚存,因此只能由瓦克达袭代善的王位,加封为谦亲王。
代善的孙子辈里约有二十畲人,根据每人现在或其父的爵位,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晋升:加封罗勒克德诨为顺郡王,加镇国大将军,次子多罗精济为怀郡王,杰书为康郡王。喀尔楚诨,巴尔楚诨,常阿岱为多罗贝勒,其余的人也都各有封增,反正不是贝勒就是贝子。
结果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清廷一下子就多出了好几十名贝勒贝子来。因此代善的子孙们大多也都十分满意,看来老头子这一去也真值了,死了他一个,造福了全家人,现在几乎全家人的爵位,也都晋升了一大级。
而且摄政王、皇太后、皇帝都主张安抚,自己也不会再一味坚持下去,毕竟代善已经死了,杀再多的汉人也活不过来,相反真的要是和朝廷闹僵了,也没有自己的好处。因此由瓦克达代表代善一族,上疏朝廷,也要求对汉人进行安抚。
代善这一系转变了态度,虽然还有少数人依然强烈反对,但这时也是大势己去,再也翻不起多大的浪来,而多尔衮的底气也足了起来,因此也立刻以清廷的名议下旨,安抚汉人。而主张安抚的满族官员,和以陈名夏的汉官也都举手相庆,庆贺自己的胜利。
安抚的决议确实下来之后,多尔衮也松了一口气,总箅是把这件事给摆平下来了,当然俱体的工作事务,不会由多尔衮亲自去做,经过了思考之后,多尔衮决定,让陈名夏来付责这件事情。毕竟陈名夏等人都是汉官,让他们去安抚汉人,当然更合适一些。万一那个满族官员来个阳奉阴违,那可就麻烦了。
而陈名夏接令之后,也十分高兴,立刻踌躇满志的上任去了。
第002章 应对
就在清廷下旨,对北京百姓进行安抚之后,多尔衮又立刻下令,招洪承畴入见,商议军务。
北京动乱发生之后,洪承畴也奉旨率领本部的新军进入北京,平定这一次动乱,在动乱平息下来之后,多尓衮也没有让洪承畴回去,而是让他将人马就驻扎在北京的西南郊外。一方面是动乱平息之后,还要稳定一段时间来稳定,另一方面多尔衮也要向洪承畴了解一下新军训练的情况。
多尔衮心里十分清楚,这场动乱是南京政府在背后组织、谋划。那么这个消息很快就会传到南京去,而商毅一但收到这个消息,他绝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的。因此现在也有必要了解一下,新军的训练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是否可以出战了。而如果中华军向清廷发动进攻,会选择从那里动手,清廷应该怎样布置防御。
现在清廷的兵边布置是:在边境的主要分南阳、徐州、济南三个地区驻守。驻守南阳的是怀顺王耿仲明部,总计兵力为八万余人;驻守徐州的是顺郡王勒克德诨,兵力为十三万左右;驻守济南的是侥余郡王阿巴泰,兵力为十万余众。
另外清廷在西安还布置五万人马,由尼堪率领,一来是驻守西北地区,二来也是防备吴三桂的川中人马。而在天津也驻守了六万人马,以防中华军再从海路进攻,同时还在辽东也驻守了十万人马。而在北京周边地区,驻军约有二十余万。也形成以北京为核心,向外围散放的兵力布置。
而被清廷寄于厚望的新军现在共有九万三干余人,比当初扩大了二万余人,共分为六个营,俱体的番号和分布为:
神武营:由满八旗组成,共计兵力二万人,配有火枪一万五千支,火炮四百余门,统领是宗室洛托,现在驻守北京周边;
神威营:由满蒙八旗组成,共计一万五千人,配有火枪一万一千支,火炮二百八十余门,统领是阿巴泰的幼子岳乐,现在驻守济南;
神勇营:由满蒙八旗组成,共计一万五千人,配有火枪一万一千支,火炮二百八十余门,统领是代善的孙子巴尔楚浑,现在驻守徐州;
神兵营:由汉军八旗组成,共计一万三千人,配有火枪八千支,火炮二百二十余门,统领是李永芳的三子巴颜,现在驻守南阳;
神工营:由汉军八旗组成,共计一万五千人,配有火枪一万支,火炮二百四十余门,统领是佟图赖,现在驻守北京周边;
神军营:由绿营军组成,共计一万五千人,配有火枪九千支,火炮二百二十门,统领是金维城,现在驻守北京周边;
全部新军一共拥有火枪六万五千余支,火炮一千六百余门,火枪比率为七成五,平均每万人拥有火炮一百七十余门。其中火枪的比率和中华虎贲军相差无几,火炮还要少一些。但像神武营、神威营、神勇营的火炮配置率要高一些,已经接近了万人两百门火炮的比率。
不过这些只是数字上的对比,而实际中,清军使用的火枪仍在六成以上是火绳枪,燧发枪的总数还不足二万支,但每种火枪到是都装配了刺刀。而火炮基本都只能发射实心弹和霰弹,开花弹、拉弦式手榴弹清廷始终还没有制造出来。但和以前相比,清廷的新军确实更接近于一支近代军队了。
看到这些数字,多尔衮也颇有些欣慰,这两年多的时间以来,清廷在新军上确实花耗了大量的心血,现在总算也是有了一些成效了。
在名议上,洪承畴是所有新军的总统领,但在实际上,他只能直接指挥神军营的这一万五千人马,而从中华军那边收降过来的教官营成员,现在也都在神军营里任职,也成为清廷的正式军官。李本深和赵岳都担任参领,其余分别担任千总﹑把总等职。
洪承畴当然也知道,清廷不可能把所有的新军全都交给自己统领,能给自己留下一个营的人马,就已经很不错了。在北京动乱发生之后,洪承畴率兵进京,等动乱暂时平息了下来之后,洪承畴驻军在密云县,维持北京周边地区的治安。对于北京内部对于这次动乱善后的争论,洪承畴心里虽然清楚,应以安抚为主,不可再施行强硬手段,但他同样也清楚,这不是自己应该参与的事情,因此对此也一声不吭。
不过对于逃到密云县的北京百姓,洪承畴还是尽量安抚,并使他们在密云地区安置下来,并给他们提供粮食和住所,差不多等于是建立了一个难民营,到了后来,差不多收容了约有七八万百姓。
等清廷正式下旨,赦免百姓,让百姓重新返回北京之后,洪承畴也立刻将这一批百姓,全部都遣返回北京,并如实向清廷报告了自己收容难民的事情。
当然在清廷做出安抚百姓的决定之后,洪承畴的这些工作也受到清廷的大加赞扬,密云到北京还不到一天的路程,因此就在第二天,清廷的嘉奖圣旨也发了下来,加封洪承畴为一等阿达哈哈番,并招他入京面对。
洪承畴当然知道,这个时候招自己进京,绝不会是只为嘉奖自己安抚百姓的工作,恐怕也是战事的需要。在动乱发生之后,洪承畴同样也估计到了,中华军一定不好错过这个机会,乘机向清廷发动进攻,因此洪承畴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安抚百姓之外,也对目前南北的局势作了一番细仔的研索,做足了准备工作。
接到了多尔衮的传召之后,洪承畴立刻进宫,面见多尔衮。等进宫之后,洪承畴发现,多尔衮双眼深陷,面色憔悴,虽然头发不多,但也竟有些花白,也可以想象,这次动乱,给他带来了多大的压力。
等洪承畴见完礼之后,多尔衮也没有什么客气话,直接就道:“老洪,现在的情况你也清楚,你认为商毅会不会趁机来打我们?”
洪承畴道:“回禀摄政王,以臣看来,商毅必会发兵,来进犯我大清。”
多尔衮也点了点头,这一点也早在他的预料中,又道:“那么你认为,商毅会从那里开始发动进攻呢?我们又应该如何抵御呢?”
洪承畴道:“回禀摄政王,臣以为,商毅近年连续发动两场海外战争,恐怕在一二年内,无力全面进犯,因此这次进军,必会选择一二个地点,发动攻击,但俱体会从何处进攻,实在难以预料,因此当传旨边境各军,必须严加防守,不得怠慢,静观其变。”
由于清廷的情报网络受损,这大半年的时间里,对南京的情况掌握得并不是很清楚,只能按一般的常识来判断,这两年时间里,南京连续发动两场海外战争,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自身也一定会受到相当的消耗,就算兵力损失不大,但钱粮物资一定消耗了不少,不可能在第三年就马上向清廷发动全面的进攻。因此多尔衮也稍稍有些安心,又道:“老洪,你认为在边境地区,还有没有必要再増加一些兵力呢?现在京师一带,还是有一些兵力的。”
洪承畴摇了摇头,道:“臣以为暂时不必,现在边境各处的兵力,自保应是有余,不用来多加人马。大军一但调动,商毅必有警觉,因此也会避实击虚,何况就算是给边境各地增加一两万兵力,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用处不大,因此不如集结兵力,静观其变,等找准了商毅的进攻方向之后,再作决定。”
顿了一顿,洪承畴又道:“何况现在北京动乱刚刚平复下来,人心尚未安定,难免不会有人趁机举乱,集众闹事,因此京师重地,不可不留重兵驻守,以备不测之需,京师之兵,不可轻动。另外朝廷可以派人说动吴三桂、尚可喜,让他们两人从商毅的侧后方发动进攻,以牵制商毅的兵力。”
多尔衮也点了点头,这也正是他所担心的,北京动乱虽然是被平息下来,但满汉之间的矛盾却仍然十分尖锐,北京的局势是控制住了,但很难说其他的地方会不会出事,清廷入关才五年的时间,基础并不是十分稳定,人心也没有安服,由其是在南京向北方发动进攻的时候,难保在清廷内部没有人会举事影应,因此确实要保留相当的兵力,一但发生新的暴乱,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镇压,以免蔓挻开来。洪承畴果然还是老成持重。
另一方面,现在确实是让吴三桂、尚可喜他们发挥作用的时侯了,现在的清廷已经很难独立对抗商毅,不说是清廷灭亡,或者算是元气大伤,对吴三桂、尚可喜来说,也都不是好事,可不能让他们再袖手傍观了,在必要的时侯,甚致可以出让一些实际的利益,也要让他们出兵相助。因此多尔衮也道:“老洪,还是你想得周全。”
这时洪承畴又道:“商毅无论向南阳、徐州、济南何处进攻,都尚不足为虑,臣唯一担心的,还是他会从海上打过来。”
第003章 各怀鬼胎
多尓衮听了,也连连点头,其实他也最担心中华军从海上进攻。
经过了中华军的海上突袭辽东之后,清廷也开始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于是也组建了自己的海军部队,但海军一直都是多尓衮的一块心病,而且现在清廷在天津,辽东地区布置了十几万的兵力,就是因为清廷的海军还不足以保护自己的海防。为此,在不久以前,清廷还刚刚购买了四艘荷兰的大战船。
尽管清廷任用了精通水战郑芝龙和朝鲜的将领李杜国,监造战船,训练水军。但海军可不像陆军,能够在短时间里成军,而且清廷的海军基础太差,无论是造船的工匠、水手、船员都十分缺乏,几乎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凭空起楼台。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很难组建出一支像样的水军来。何况清廷对郑芝龙还一直加以防备。因为郑芝龙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