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官居一品-第4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化者被揭发,尸位素餐不称职者被清理出文官队伍。许多不合理的弊政得以纠正,沉寂已久的大明官僚机构,又一次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事实证明,饱读圣贤之书、深受圣人教诲的大明官员,绝不是一些只知道蝇营狗苟、混吃等死的废物,当政治重新清明,官员们心中那“治国平天下”的梦想,也再次被擦亮了……

有单独上书言事的,比如刑部给事中侯廷柱,为朝廷财政窘迫计,上书奏裁各衙门工役宜据册定数,裁撤冗余,徐阶称善。经查后,遂定内府宫人一万七千一百七十名、锦衣卫一万六千四百名、光禄寺三千六百名、太常寺一千一百名。共裁撤冗余八千余名,并定例此后有缺,许于在册余丁充补,不得夤缘滥收。

也有群策群力的,在户部尚书方钝的主持下,群臣议理财之策,共得十四策:省兵食,慎调遣,先节省,完积逋,清屯粮,牧马匹,均修边,停外例,处铜价,减供应,社奏留,议补助,议漕河工银。其中,最重要的是节省兵饷。徐阶以近年边饷侵冒多端,特令各抚、按官正己率属、严革积弊。违者听部、科参治。

像这样的积极建言还有很多。也大都得到了内阁的强力支持,得以化为政令执行下去;这些对国家有益的举措,很快收到了成效:到年底时,国库收入增长了四成,南方的形势日趋稳定,江浙一带的工商业兴盛发展,各地的民乱冲突也平息大半,混乱已久的大明朝,竟出现那么几丝中兴的气息。

~~~~~~~~~~~~~~~~~~~~

徐阁老可以松口气了,他当上首辅后的第一份答卷还算合格,可以向皇帝、百官和天下人交代了。

之所以说合格,而不是优秀,因为还有北方的边患愈加猖獗,俺答和他的儿子们,从大明绵长的北方国境频频入侵,烧杀抢掠,最远曾经突入到河南一代,最严重曾经突破到宣府以南,令京师告急,皇帝震怒,趁机把徐阁老骂了个狗血喷头。

徐阶知道皇帝是借机发作,但更知道北方的边患,已经到了非解决不行的地步。其实他早将其提上了议事日程,先小范围的咨询富有学识和军事经验的大臣,尤其是杨博、许纶等一干老将,希望能找到解决之道。

但这些大臣的态度都十分悲观,杨博说:“时势诚颓败矣,兵不素练,将未得人,馈饷屡乏,即无可持之资。当事之臣,自任其责,防守边疆,令不得患,虽犯不得利。此即御戎之策矣……”

已经致仕在家的许纶,在给徐阶的回信中写道:“目今虏患日甚,然武备积弛,见籍止十四万余,而操练不过五六万,支粮则有,调遣则无。比敌骑深入,战守俱称无军!但边臣截力防御为守之计,令不能深入,即为得策。若欲驱扫远遁,恐力非昔比也。”与杨博几乎持同样观点,就是全力防守,能把蒙古人挡住,就是很大的成就了。

当然,两位加起来在兵部任职一个甲子的大员,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切勿好高骛远,踏踏实实练兵整备,只要能把自身的问题解决好,挡住蒙古人的进攻就不成问题。

尽管说得委婉,徐阶还是听出了他们的言外之意,显然上至兵部、下至地方边镇将帅,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乃生性谨慎之人,信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绝不会像当年曾铣夏言般好高骛远,自身问题还没解决,就想展开规模宏大的“复套”战争,一劳永逸的消除蒙古人的威胁。那在徐阶看来,实在是不切实际,只能为自己招惹祸患。

有老师的前车之鉴,徐阶并不着急立刻做出功绩,他准备用十年时间,由内而外的解决北方边境问题。首先他要做的,是先解决兵部自身的问题;为此,徐阶将兵科都给事中以下四人全部替换,由自己的同乡后辈胡应嘉领衔,彻底对兵部进行一番大检查。

检查的结果触目惊心。胡应嘉奏曰:“除职方司外,武选、武库、车驾三司皆重其弊矣,但有武官袭职、晋升、调迁等事,必先行贿于武选,若贿金足,则心想事成;若不足,则休想成事,故边将专事钻营贿赂,不思杀敌立功,又怎能为国御辱?”

除了武选司,武库和车驾,这两个负责军队装备的清吏司,问题也一样十分严重,主持军械制造的官员侵吞料价,以致造出的装备不堪使用——用胡应嘉等人的话说,就是盔甲“中不掩心,下不遮脐,叶多不坚,袖长压臂,全不合式 ”、“弓力不过一二斗,矢长不过七八把,平昔尚不能射远,披甲后,手不能举,射只过数十步而止。刀尤短小,亦无锋。”

当所有的情况摆在面前,徐阶在头大如斗之余,竟有些理解严嵩了,如此武备,加上一窝只知道钻营剥削的将领,能打过蒙古人才叫见鬼。当然,没有严嵩误国二十年,大明的军备也不至于沦落到如此田地……至少当年毛伯温和他老师聂豹在时,大明的军队还是有战斗力的。

徐阶知道,想要整顿兵部,关键还是得选好人,像把刘焘那样的刚直之臣放到都察院,便能为自己的改革奠基;要想解决好军备问题,非得也找到个合适的人选才行。

这对徐阶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因为在多年的次辅生涯中,他并不是光顾着奉承皇帝,巴结严嵩去了,同时也在默默观察大明朝的官员,对于谁有什么本事,能有什么用处,早已做到心里有数,并巧巧安排好了。

当终于可以大展拳脚时,徐阶便将这些人一个个从夹袋中拿出来,摆在台面上,现在需要一个可以整顿兵部的尚书了,他的人选是——南京户部尚书郭乾。

郭乾此人跟徐阶没什么交情,甚至都没说过几句话,但徐阶敢说,这就是自己需要的那个。此人少时孤贫,刻苦读书,嘉靖十七年中进士后,历任工部主事、郎中,后外任河南卫辉知府,由于政绩突出,不断升迁。历官山西按察司副使,浙江右参政、浙江按察使、江西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晋升上来的,这足以说明他的能力。

后晋升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陕西,终于步入了政坛的最高层,在巡抚任上,他严格约束部属,经考核落实,罢去贪墨属吏数人。

从此,“自监司守令,莫不持身若冰玉”。不久因为朝廷指定先南后北的方略,他改任南京兵部尚书,旋又改为南京户部尚书,负责为东南总督胡宗宪总调粮饷……彼时共计二十万大军,战线绵延数省,调运难度不啻于上青天,但他还走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从无一次延误错漏,深得前线将士好评。

徐阶看重郭乾的,正是他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行政能力,尤其是在陕西巡抚任上时,卓有成效的肃贪整顿,于是将其调往京城,相信他不会让自己失望的。

~~~~~~~~~~~~~~~~~~~~

但这一切,都与嘉靖皇帝无关,他对政事的倦怠已经到了极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修道事业中,而且随着年岁日长,求长生方术益急,竟下诏天下,许以重金厚禄,访求方士及符箓秘书。上余下所好,一时间各省官员大肆搜寻,到嘉靖四十二年初,共进献秘法上千册,并荐方士百余人,经京城的龙虎山天师们筛选后,留下百余本,十余人进献皇帝。

时有江西丰城县方士熊显进《法书》六十六册,嘉靖御览后,招之面谈,处处合心,竟大喜过望,直接就不需要别的方士了。

这么多雄心勃勃的方士,为何被这熊显拔得头筹,除了此人长得帅、卖相好之外,关键是他的说法太牛逼了。此人持“转世之说”,意思是,今世人都是古人的转世,如果修炼到一定程度,便可以获得前世的记忆,如果再修炼,还可以恢复前世的一切,诸如寿元、本领之类,却不失本身灵魂。

很显然,这是个很吸引人的话题,嘉靖果然入彀,问道;“那你修炼到什么地步了?”

“草民不才,修炼至今,已经小有所成了。”那熊显望之四五十岁,面容清矍、身材消瘦,身穿峨冠博带,手摇五禽羽扇,端的是神仙风范,让人……尤其是嘉靖这样的“神仙控”,不由生出十分好感。

“真的吗?嘉靖问道:“那你是哪个古人转世呢?”

草民上辈子叫叔羡。”熊显道。

“哦?”嘉靖笑问道:“竟然是帝喾的大臣……那你能不能看看,朕是哪位古人转世?”

熊显闻言起身,行三叩九拜大礼后,高声道:“陛下,您就是帝喾啊,老臣等着一天许久了 !”说着泪流满面起来。

嘉靖大吃一惊道:“什么,你说我是帝喾转世?

“是啊,陛下。”熊显激动道:“您现在还未觉醒,所以不知道白己的身份,只要稍加修炼微臣靠当年记忆写下的《法书》,必可重获帝喾真身啊!”

嘉靖陷入了沉默之中。帝喾是谁? 那是三皇五帝之一,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这帝喾活了一百零七岁,最后羽化成仙而去,要是自己真能化身为他的话,那长生的梦想不就可以实现了?而且还能当一世明君圣皇? 这怎能不叫他怦然心动?

~~~~~~~~~~~~~~~~~~~~

当然,嘉靖毕竟不是小孩子了,不可能人家说他是帝喾就相信,总得能说服他才行,于是问那熊显道,“你这话有什么证据?”

“有的。”熊显点头道:“因为陛下与帝喾的印记相同,便应有很多共同点,您只要耐心寻找,一定能找得到。”

“共同点?”嘉靖喃喃道:“朕与帝喾有何共同点?”

“首先,你们都是皇帝。”熊显轻声道。”

“当然。”嘉靖点头道。

“然后,你们的父亲都不是皇帝……”熊显又低声道。

嘉靖终于动容了。对三皇五帝的故事,他还是耳熟能详的。帝喾是黄帝曾孙,祖父名玄嚣,父亲叫蟜极。因为黄帝在位时间很长,所以玄嚣没有继位,最后由蟜极的哥哥颛顼继位,帝喾十七岁便帮助他大爷颛顼理政,颛顼死后,将帝位传给了他,时年三十岁。

他这才意识道,自己跟这位上古帝王的人生,竟然如此吻合。如果自己真是帝喾,那父亲献皇帝就是蟜极,孝宗敬皇帝就是颛顼 !而自己虽然十几岁继承大统,但国政尽在大臣文官手中,直到三十岁的时候,才树立起自己的不二权威,真正像个皇帝样了……在他心里有个傲气的看法,大明朝开国至今,只有太祖成祖二位帝君可以称得上至尊,其余诸位窝窝囊囊,名不副实,根本不算是真正的皇帝。

~~~~~~~~~~~~~~~~~~~~

那天夜里,嘉靖做梦了,他梦见自己成为五帝之一的帝喾,英明神武、一扫六合,四海咸服、万邦来朝,御国七十年,最后升天而去。更让他激动的,是自己竟恢复了男性雄风,夜御数女而不倒,真让他做梦也会笑。

最后,嘉靖被自己的笑声惊醒了,醒来后才发现这是一场梦,但往那里一摸,竟然真有硬度,不由大喜过望,立刻叫人传后妃侍寝。那可是大半夜啊,而且皇帝不近女色已经许多年,为免勾起伤心事,他都让后妃们住的远远地,现在突然要找人陪睡,当然不能随传随到。

太监们紧赶慢赶,小半个时辰后,抬着一位年轻漂亮的妃子过来,只看到皇帝那沮丧的脸,便听皇帝道:“你们来晚了……”

虽然这次没赶上,但嘉靖却坚信了,自己就是帝喾转世!而且越想越觉着,这个说法真是妙用无穷!

经过一天的考虑,他招来熊显,披头问道:“多长时间能修炼成功?”

“草民鲁钝,十年成功。”熊显道:“您是帝君转世,比草民厉害多了,也许很快就行……”

一听说时间这么短,嘉靖冲动了,道:“好,朕封你为三品护国元师、赐穿斗牛服,自即日起教朕修炼!”

“谢陛下隆恩,”熊显却一脸为难道:“但您不能马上修炼。”

“为何?”嘉靖道:“难道有什么条件?”

“皇上英明。”熊显道:“因为此法重在天人感应,在修炼之前,必须寻到帝喾的气息,才能事半功倍。”

“哦,什么地方可以寻到呢?”嘉靖问道。

“帝喾陵。”熊显轻声道。

第十一卷 严东过尽绽春蕾 第六六二章 帝欲南巡

嘉靖四十一年除夕,爆竹声声辞旧岁。

裕王府中张灯结彩,礼花绽放,宫人们一片欢声笑语,上至孟冲、冯保这样平素互看不顺眼的大太监,下至一般的太监宫女,脸上都挂着或是矜持,或是灿烂的笑容,总之一句话,大伙儿今儿个真呀真高兴。

下人们高兴,无怪乎因为过年发了双倍的赏钱银子,还有三天的假期,这可是裕王开府十年来,从没有过的好事儿;孟冲冯保们更有高兴的理由——现在的形势一片大好,只要王爷能生出世子来,皇位就八九不离十了;王爷威武,已经有三个大肚子的妃子了,就不信三个里还没一个带把的?到时候他们这些靠边站的王府太监,可要鸡犬升天喽,起码能当上实权衙门的总管,就算入司礼监也不是梦啊。

但在王府花厅中,却是一片肃穆。本来裕王将老师们请来共度春节,大伙儿难得心情放松,也全都兴致颇高,还行酒令、对对子、精灯谜,玩得不亦乐乎。但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这种欢乐气氛戛然而止,几位师傅面面相觑,让拿着个骰子在那摇的裕王大感拘束。

他怏怏的搁下骰子,小声问道:“师傅们这是怎么了?怎么一下都不说话了?”几人互相看看,还是由高拱开口道;“王爷,皇上南巡这件事,非同小可啊。”

“父皇只是静极思动吧?”裕王却很理解嘉靖道:“打我记事儿起,父皇便一直没 出过京城,肯定闷坏了……”顿一顿小声道:“当然,我也没出过京。”

高拱等人闻言大汗,不知这位王爷整天都在想什么,只好把他排除在讨论圈子之外。

“怎么好好的,突然要南巡了呢?”陈以勤一脸不解道,“这件事好生奇怪。”说着望向沈默道:“沈超人,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儿?”自从祥瑞麒麟事丄件后,陈以勤心里便服了沈默,但嘴上总是习惯性的带些挑衅。

“知道的情况太少,”沈默摇摇头道:“一时还没法判断。”便看看张居正道,“太岳兄,你的直觉最厉害,不妨替大家猜猜看?”

“我觉着,跟皇上前段时间征集方术法书有些关系……”张居正缓缓道:“听说最后一个叫熊显的方士,用花言巧语迷惑了帝心,弄不好就是这个人撺掇的。”有个首相老师就是好,猜什么都很准。

“对对对,”陈以勤恍然道:“我也听说了,那方士说自己是叔羡转世,而皇上是帝喾转世,结果龙颜大悦,才直接封他为三品衔的护国元师。”

“这不胡扯吗?”高拱皱眉道,“什么帝喾、叔羡,都是死了几千年的人了,魂都成灰了,鬼才相信哩!”

“皇上一定会相信的。”沈默这才出言道:“让大伙儿这么一说,我觉着这回南巡已成定局了。”

“什么?”众人愕然道“百官还没劝谏呢,你这么早就下断言?”

“对我们来说,这是刚知道的消息,”沈默道;“可对皇上来说,却是早已经深思熟虑,才会放风出来让我们知道的。”顿一顿,他低声道:“你们想想,那可是五帝之一的帝喾啊!太岳兄,单从这一点上,那熊显可胜过你了。”

“帝喾又怎样?”话虽如此,众人还是开动脑筋,仔细琢磨起来。

“原来如此!”还是写惯了马匹文章的张居正反应快,恍然道:“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侄子,却继承了颛顼的帝位!”让他这一说,大家都明白过来,陈以勤道:“陛下定然爱死这种说法了!”

殷士瞻点头道:“是啊,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