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最风流-第4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了临湘县城,跟着他来长沙的义从们早早地就在城外相候了。
两边会合,迎着晨光,沿着大路,向北奔行。
与来长沙时不同,来长沙时,荀贞一路多夜行晓宿,此次返乡,为了争取时间,他却是日夜兼程。五月十五启的程,只用了八九天,就驰行了千二百里,出了荆州地界。
荆州与豫州的颍川、汝南皆接壤,荀贞走的这条路是直通颍川的,出了荆州,便是颍川的地头了。
张飞驰骑回报:“前边将至昆阳。”
荀贞离开“家乡”已有多年,听到“昆阳”这个熟悉的名字,心头顿时浮起他当年在颍川为北部督邮、郡兵曹掾的时光,只是现今洛阳局势紧急,他没有太多的余暇、也没有什么心情去“近乡情更怯”,撩开车帘看了看天色,天光尚早,他说道:“不要停,绕过昆阳接着走。”
虽无心思去追忆当年,但毕竟是返回到了“家乡”,也许是因为心理作用,一闻到了“昆阳”、已入颍川郡内,连呼吸到的空气荀贞都觉与别地不同了,透着一股浓浓的熟悉,渐有淡淡的乡情袭来。
“也不知族中怎样了?也不知阿芷在家怎样?这么久没见她,不知有无变化?说来自她嫁给我,我与她却是分多聚少啊。”思及此,荀贞颇为内疚。
陈芷嫁给荀贞时才十六七,这么些年过去了,他二人相见时少,分离时多。
陈芷嫁给荀贞后没多久,荀贞就跟着皇甫嵩击讨黄巾去了,后来荀贞在赵国为吏,把陈芷接了去,又后来陈寔去世,他又把陈芷送回了颍川,屈指算来,他两人已有差不多两年未见了。
又想起荀绲、荀衢、荀爽、荀彧等族人。
荀贞又想道:“我离乡时,已觉‘族父’日渐年衰,这么多年未见,不知他身体如何?仲兄以前感于国事、家事,块垒郁积、纵情酒国,身体不是甚好,这几年与他书信来往,却大约是因为心情舒畅之故,倒是不再闻他多病,只是岁月悠悠,这些年不曾相见,也不知他显了老态了没有?唉,春冬交驰,岁月催人老啊,与文若分别时,我方二十四五,文若则是加冠未久,倏忽四五年过去了,如今我已而立,文若也年近而立了,不知他的风度可有胜往昔?”
又想起了乐进。
“与文谦也是四五年没见了,……犹尚记得当年我还是繁阳亭长时,于雪下路遇文谦,他孤身南下、奔吊师丧,我乃由之与他得缘相见,倥偬岁月,逝如流水,当年与他初见的一幕仿佛尚在眼前,而却不意已多少年过去了!”
昆阳是荀贞入到颍川后遇到的第一个县,过了昆阳前行百里,第二个县是襄城,过了襄城再行数十里便是颍阴了。这天晚上,荀贞等在离襄城二十里的汝水河畔休息了一夜,次日天未亮便起来赶路,于傍晚到了离颍阴只有十几里的一个野亭界内。
这里已经是颍阴县的地界了。
多年未曾归家,荀贞特令在此处休息一晚。
次日早上,他先命随从的义从不必再跟随,叫他们去找许仲归营,并吩咐他们不要声张自己的归来,命他们悄悄地叫许仲等来家中相见,之后,又命典韦等取了水来,沐浴更衣,把尘土辛劳悉数洗去,整个人焕然一新,这才命起车驾,不再疾驰赶路,而是徐徐行,向颍阴去。
荀贞现还是亡命之身,所以这次归家不欲太多人知,没有提前告之家中,也没有提前通知许仲、荀成、辛瑷等人,便这么十分低调地在午时前进了颍阴县城。
入到县中,听得车外人声,荀贞忍不住把车帘撩开了一点缝,向外看去。
与多年前离家时相比,颍阴的变化不大,只是街上的行人稀疏了些,路过县里的“市”,“市”中也不如往昔热闹,虽说这几年颍川没有再遭到太大的兵灾,可天下动荡、战乱不已,颍川也难免会受到影响。
吴妦与荀贞在同一车坐,凑过脑袋来,也往外边看。
荀贞笑着指点路过之里区、市井、建筑,给她介绍。
忽数个高冠儒服的年轻人从路边的一个里中走出,荀贞瞧了眼,忙将车帘放下。
吴妦问道:“怎么了?”
“碰上熟人了,……那几个士人是县中刘家的子弟。”
颍阴县中有两大士族,一个荀氏,一个刘氏,刘氏是宗室,荀贞与刘家的人不少相识,他的义从里就有好些刘家的子弟。
吴妦知道荀贞此次归来是“亡命潜归”,是不欲外人知晓的,因懂事地点了点头,探手把车帘又拉紧了点,——说起这吴妦也真是怪了,自荀贞上次给她写了首诗后,她对荀贞的态度是顿为之大变,除了仍会时不时地吃醋会,余下之时皆乖巧听话,这让荀贞倒是很不适应。
吴妦抬头,看了眼荀贞,欲言又止。
吴妦绝非细腻之人,甚少见她这般姿态,荀贞怪之,笑问道:“有何话要对我说么?”
吴妦微启红唇,想要说,却半晌无一字说出,最终扭过脸,看向了车厢角落。
她却是在为将要见到陈芷、唐儿、迟婢而感到不安。
以前仇恨荀贞时也就罢了,现今她一颗心放在了荀贞身上,再想起陈芷诸女,却就难免忐忑,深恐会得不到她们的认可,若被荀贞因此而抛弃、冷落,她心道:“可该怎么办?”
荀贞哪里知道她的心思?
典韦在前引路,原中卿、左伯侯、关羽、张飞等扈从左右,荀贞与刘备等人车入高阳里。
高阳里是荀氏所居,名声在外,往日便是县君、太守来,也必要里外下车,步行入内,这时忽见荀贞一行的车骑径直向里门驰来,似无下车的样子,看守里门的里监门忙从门边的塾内出来,想拦住。
未及相拦,一打眼,他看见了在前边引路的典韦和扈从在车驾两边的原中卿、左伯侯等人。
高阳里中住的不止荀氏一族,荀氏的子弟不可能来做里监门,所以这个里监门是里中的别姓,但此人既能得为高阳里的里监门,显是深得荀家信赖,与荀氏子弟皆相熟,和荀贞也很熟,他认识典韦等人,脚下登时为之一顿,心道:“难道是?”
荀贞坐的辎车行到了他身前。荀贞吩咐暂停,撩起车帘,露出脸,对他笑了一笑。
荀贞昔在高阳里住时,不以这个里监门地位卑贱而轻视他,相待以礼,里监门对此素来感念,去年底闻得荀贞被朝廷通捕,他还一直深为荀贞担忧,此时见果是荀贞归来,他又惊又喜,喜的是荀贞太平无事地回来了,惊的是荀贞现是亡命之身。
他急转头四顾,见周围没有人注意到这一幕,三步并作两步,疾至车窗前,一把拽住车帘,把车窗重又挡上,低声说道:“荀君,你怎么回来了!……啊,可是为二龙先生回来的么?”
荀贞闻得此言,心头咯噔一跳。
第二十二章 甲兵四千向神都(二)
荀贞掀开车帘,问里监门:“我家家长怎么了?”
里监门说道:“荀君不知么?君家家长于去冬十二月时故了。”
去年冬十二月,那时荀贞已经在长沙接到了族中寄来的第一封信了,但信中却没有提及荀绲病故之事。荀贞心知,这定是族中不欲他为此伤神,更是怕他为此而奔丧归家,危及自身。
不意刚至里外,尚未入门,便先闻此噩耗!
荀贞定了定心神,紧紧抓住车帘,问道:“文若呢?”
“与他诸兄现皆在县外庐墓。”
荀贞是不自觉,里监门、吴妦却皆已听出他的声音都变了调。荀贞强自镇定,艰难地咽了口唾液,拍打靠着驾驭位置的车厢内壁,说道:“转头,去县外墓地。”
驾车的是一个义从,不知荀家的墓地在县外何处。原中卿、左伯侯知道,原中卿上去接替这个义从赶车。荀贞顾不上和刘备等人多说,一迭声地催促原中卿快点转头出城。
眼看着荀贞的坐车突然调头往回走,跟在他车后边的刘备、程嘉、栾固、魏光等人俱皆奇怪,左伯侯过去告诉他们:“君侯家的家长去年冬十二月时病故了。”
荀二龙之名,如程嘉、栾固、陈仪、刘备者亦尝听闻。
闻得是荀绲病故,刘备诸人皆道:“我等当去拜祭。”
却被程嘉阻拦。程嘉说道:“君侯潜行归家,不欲外人知,他独去拜祭即可,我等万毋跟从。”
诸人听了,觉得有理,因也就不再提跟荀贞一起去县外拜祭之说,目送荀贞车驾远去,他们自先入里中,由左伯侯领着先去荀贞家中。
却说荀贞急急命车,驰奔出县,沿路急行,不多时,前面一处水抱林环之地,便是荀家的墓地所在了。汉之墓域设门,门外立阙,远远地即能看到。
到了墓地外,荀贞吩咐车内的吴妦不要出去,独自扶着车门出到车下,入到墓域门中,只见一片坟丘、郁郁苍柏中,搭建了几个简陋的茅屋,他只觉脚下一软,险些跌倒。
典韦和从车前跳下的原中卿忙扶住他,三人往茅屋处去。
子遇父母之丧,服丧期间在墓旁搭建小屋居住,守护坟墓,名为“庐墓”,这几个茅屋便是“庐”了,显是由荀彧兄弟搭建而起的。他们现就在这几个茅屋中居住。
人未至庐前,庐中已有人先看到了荀贞。
一个庐中出来一人,身穿斩衰,手拿苴杖,却是荀衍,是荀绲的第三子。
荀衍见是荀贞来到,愕然复惊,一边疾步上迎,一边连声叫其他几个庐中的兄弟们。
荀谌、荀彧等纷纷出来。
“贞之,你怎么回来了?”
“……家长的墓呢?”
“在这边。”
荀衍兄弟引着荀贞来到荀绲的墓前。
荀绲去冬十二月方故,至今才有半年,比起周围荀家祖辈的坟丘,其坟之丘不甚高,周围栽种的柏树也尚未茁壮,——汉人认为柏树辟邪,故在墓域多植苍柏。墓之两侧摆放了石兽数个,其前立了一碑,碑右写着:汉故济南相荀君碑。碑文所述,皆是荀绲生前事迹。
荀贞看眼前这黄土一抔,忆荀绲生前的音容笑貌,思及自己本非“嫡脉出身”,而却一向得荀绲淳淳看顾,虽有过隐隐的预感,然而却实在是没有想到,中平元年一别,再归来时竟真的已人鬼殊途,便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亦不能再得一见了,悲从中来,顿时哀戚,伏地恸哭。
他这一哭,荀衍兄弟也悲伤地跟着一块儿哭起来。
典韦、原中卿亦下拜伏地,陪同共哭。
这一场痛哭,直小半个时辰方止。
在典韦、原中卿的搀扶下,荀贞从地上起来,转顾荀衍兄弟,见他几人皆形销骨立,不觉又是哀痛,抹去泪水,劝慰他们说道:“逝者已去,不能复返。诸兄、文若,节哀啊。”
前汉之初,子服父母之丧的丧期没有严格的规定,武帝尊儒,从武帝起至哀帝之世,渐行三年之丧,入到本朝,明令大臣、二千石、刺史、中官等行三年丧期,皇帝亦不例外,对于一般的官吏、士民,在法律上没有规定要求,但亦不乏有遵孝道守三年丧者,如袁绍曾经就是。
荀氏乃是当世名族,世传儒术、仁孝之家,袁绍的生父袁逢在世为司空时举过荀爽为“有道”,荀爽当时虽没有应,但袁逢也算是荀爽的“举主”了,因在袁逢死时,荀爽为之守孝三年,对举主尚是如此,况乎对父母?荀衍兄弟显然是打算要长住茅庐,为荀绲守孝三年了。
守孝期间,也即住在墓边庐中的这三年期间,生活条件是很差的。
首先,“居倚庐,不涂”,“倚庐”即“庐墓”之意,人子住的这个庐是用草木等物盖成的,“不涂”,就是说外边不涂泥,晴天尚好,一旦刮风下雨,庐内可想而知,再若是到了冬天,四面漏风,如再遇到下雪,冻死人也不足奇;其次,“居倚庐,寝苫枕块”,在庐中休寝时,睡在草席上,以土块为枕,这日子是很不好过的;再次,庐墓期间有严格戒律,一是不能离开墓所,二是食粥,不饮酒食肉、不食盐菜,三是不近妇人、不聘妻,四是不作乐、不访友。
这种苦行僧似的日子,三年守孝下来,再健壮的人也吃不消。
这才几个月过去,荀彧兄弟便都已是皆形销骨立、骨瘦如柴了,——这其中固有他们哀伤之故,生活条件太差却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
因是之故,荀贞劝他们“节哀”。
原中卿去邻近的乡里中买来了些酒,奉给荀贞。
荀贞洒酒于地,露祭荀绲。
祭毕,荀衍诸人请荀贞入庐。
分宾主坐定。
荀衍兄弟中,荀彧与荀贞最为友善,乃启齿问道:“阿兄,你何时归来的?”
荀贞目注荀彧,见他除了削瘦许多、精神不好之外,别的倒无太大变化,答道:“我刚到颍阴,在里监门处闻得家长故去,遂驱车来此。”
荀衍叹道:“贞之,你罪名未脱,却怎在此时归家?万一被人知晓?……就是怕你回来,所以即使当吾父故去时,族中也没有告诉你!你却怎么?唉,却怎么还是回来了?”
“兄长勿忧,我此次归来,潜行悄伏,并无外人知道。”
“话虽如此说,可没有不走风的墙。”
荀衍责备了荀贞几句。
荀贞与荀衍兄弟多年未见,此时相见,自有许多话说。
说完了各自这些年的经历,叙完了久别重逢的喜悦,荀彧了解荀贞,知他此时归家必是有所求图,因兜回话题,说道:“兄此次归家必有缘故,不知是为何事?”
在座的都是自家族人,荀贞没必要隐瞒,见荀彧既然问起,便答道:“京都政乱,诸兄、文若可曾闻知?”
荀彧兄弟这半年来虽长住茅庐,未曾远离,可族中时常有人来看望他们,因此对洛阳的政乱却皆知晓。荀彧说道:“略有所知,只是……,兄此次归家与京都政乱有何关系?”
荀贞斟酌了下措辞,说道:“我在赵国、魏郡时,与汝南袁本初常有书信来往。袁本初久有诛宦之志,今他以大将军之举荐而得居司隶,手握雄权,以我度之,诛宦之事必将发也。”
荀衍兄弟俱是聪明人,闻弦歌而知雅意,顿时明白了荀贞的意思。
荀谌抚须说道:“贞之的意思是说,袁本初会奏请朝中,赦汝之罪?”
荀贞不能直接告诉他们袁绍、何进将会召“四方豪杰”统兵入京,因为这件事还没有发生,所以只能告诉他们这么多,听了荀谌的猜测,顺水推舟,说道:“正是。”
荀彧几人低头思量,奈何他们几人虽皆为智士,却因远离朝堂,对洛阳时局并不十分清楚,因也琢磨不出“袁绍奏请赦免荀贞之罪”的可能性会有多大,但荀贞今时不比往日,往日在颍阴时的荀贞最多只是个郡兵曹掾,现今的荀贞却是在外仕宦多年,已贵至故二千石、故颍阴侯了,想来他的眼光见识只能比荀谌几人强,不会比他们差,所以也就相信了荀贞的推测。
荀衍喜道:“汝南袁氏与我家祖、父有故交,贞之今与袁本初结交,也算是世交了,……若真能赖袁本初之力而得赦汝罪,最好不过!”
荀绲这一代时,荀氏族中出为二千石者甚众,因了党锢,到得荀贞这一代,现而今出为二千石、或者说曾经任过二千石的却只有荀贞一人,——事实上不止荀贞这一代,近年来荀氏仕宦州郡的虽然颇有,可能贵为二千石、拜为县侯的,也是只有荀贞一人。
荀贞现今名声既已高远,若能再得赦起家,重入仕途,对荀氏一门自是大有益处。
荀彧见来拜祭荀绲的只有荀贞,问道:“公达没有与兄同归么?”
“公达被我遣去洛阳,于月前因大将军之举荐而被朝中拜为黄门侍郎,……他没给家里写信么?”
荀攸还真是没有给族中写信,他去到洛阳后,全副心神都放在了探看洛阳局势、给荀贞飞书传信上,却是一直忘了给族中写封信。
听到荀攸出仕朝中,荀彧兄弟并无喜色,反倒面面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