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最风流-第4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策的这个策字有策命的意思,应试朝廷者对答的文字也叫策,而符则有符信的意思,如朝廷调兵所用的信物叫虎符,又如上级官寺给下级官寺的行文叫符书,以“符”对“策”,寓意了荀贞对孙策将来立功国家、出将入相的期望。
荀贞见孙坚满意,又笑问孙策:“你觉得‘伯符’二字如何,愿用来做你的字么?”
孙策应声说道:“策将来必不负公今日勉励!”
他却是懂了荀贞给他取字为伯符的意思。
荀贞不由再次哈哈大笑,越看孙策越是喜欢,不觉道:“生子当如孙伯符!”
荀贞不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不止有曹操肯定过孙权之能,在曹操之前还有一人肯定过孙策之能,说过与“生子当如孙仲谋”类似的话,此人便是袁术。
孙坚死后,孙策募众从袁术,时年孙策年方弱冠,袁术奇其才能,常自感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与曹操的居高临下的不同,袁术这句话却是纯因喜爱孙策、羡慕孙坚了。
汉末乱世,能成就一方伟业的雄杰皆有其能与运,曹操天纵其才,刘备寒微时即得关羽、张飞,而孙坚虽早亡,却有两个佳子。
荀贞成婚至今,一直无子,倒非他不能生育,而是他知世道将乱,又谋诛邺赵,所以不愿在此时生子,想等到有了立足之地、稍微稳定点后再要孩子,可他毕竟年纪也不小了,比孙坚没小多少,今见孙坚已有数子,而孙策又是如此招人喜爱,却是不觉有了和袁术相似的感受,很是羡慕孙坚,起了生个佳子之念。
不过虽是忽然有了此念,此时却也是由不得他了,跟他南来长沙的只有吴妦和两个婢女,吴妦刺杀过他,是黄巾的出身,现如今实际上也就是个玩物,连小妻都不是,荀贞压根就没有想过和她生孩子,所以也只能等来日回到颍阴,再与陈芷生子了。
当晚,孙坚设宴款待荀贞诸人。
孙策虽还只是个少年,但因孙坚见荀贞喜爱他,所以把他也叫了来,陪坐荀贞席侧。
席上菜肴俱是荆、扬特产,荀贞等人以前多未曾食。
酒则是长沙郡大名鼎鼎的酃醁。
此酒乃是用长沙郡酃湖的水烹糯米酿造而成,味极甘美,常年献入宫中,是酒中的珍品,味虽醇美,后劲颇大,宴上在座的荀贞、程嘉诸远客又多是豪士,在孙坚频频劝酒和孙策频频奉酒之下,一番痛饮,无不酣醉。
酒酣之时,众人乘兴起座旋舞,荀贞不以孙策为少年,而以成年人待他,邀他起舞。
满堂高座,俱皆尊长,孙策却半点也不羞涩,应而起舞。
诸人看去,红烛影动里,佳馔筵席中,一个俊朗玉人翩翩起舞,年纪虽少而舞姿英健,进退趋止,飒飒生风,俱是赞叹、喝彩。
荀攸顾对邻席的程嘉说道:“此子有乌程侯之风。”
吴氏没嫁给孙坚前便有才貌双全之名,中平元年以来,孙坚常年从军征战在外,吴氏独自在家带养诸子,孙策兄弟可以说主要是由吴氏抚养长大的,吴氏的教育显然很成功,孙策兄弟皆有不凡之处,但毕竟父子血脉相通,孙坚这些年虽与诸子见面时少、不见时多,可孙策兄弟在言行上却都类肖其父,尤其孙策,今年虽才十四,已有了英武之姿,真可谓将门虎子。
旁边一席上的吴景听到了荀攸此话,抚须笑道:“荀君有所不知,策儿虽然年少,但昔在家时已交结知名,声誉发闻了,舒县有一少年名周瑜者,公族子弟也,与策儿同岁,闻知策儿之名,专程从舒县驱车至策儿家,与策儿定交。”
孙坚早年从朱儁讨黄巾时,把妻、子都留在了家中,孙策作为家中长子,年纪虽小,却从前几年起已开始顶立门户,与当地的名士交结,获取了不少声誉。
吴景的这番话,荀攸、程嘉听去了,至多也就是增加一点对孙策的高看,可惜荀贞不在边儿上,没有听到,如若不然,他现在虽是亡命之身,却也肯定会叫孙策把周瑜约来,当面见上一见的。“曲有误,周郎顾”,汉末的英杰里,周瑜是荀贞穿越前最神往喜欢的一个。
只是,荀贞虽知周瑜与孙策是年少相识的,却不知他二人到底是何时认识的,因此没了吴景的这番话,他却是也想不到叫孙策把周瑜邀来的。
孙策舞姿英爽,荀贞拊掌大笑,带着醉意,举杯对孙坚说道:“文台,我此生无所愿,唯愿将来能有子如伯符。”
这是他今天在见到孙策后第二次说这样的话了。
孙坚亦有了醉意,他离席起身,来到荀贞席前,不拘礼节地盘腿坐下,一手端着酒樽,一手揽住荀贞的肩膀,笑道:“卿愿有子如伯符,这有何难?待到明日,……不!今夜,我就命人选郡中良家女,送与你做小妻!反正你现是亡命之身,也无事可做,便在长沙生子便是!”
孙坚到底不是士族出身,今虽已为二千石、乌程侯,仍是难去轻脱,他盘腿坐下、揽住荀贞肩膀的举动和“在长沙生子”云云的话,换成守礼的士人是绝不会说的,且会把之当作侮辱。
荀贞在面对儒生、士人时很是守礼,但他久与许仲、典韦等人打交道,性格里也有侠气的一面,并不以孙坚此话为怪,反而哈哈大笑,扭头向席中张望,看见了在与程普等人拼酒的刘备,大声把他叫了过来,待他坐下,学着孙坚的样,也一把揽住了他的肩膀,对孙坚说道:“文台,此吾弟也,至今尚无娶妻。你先别忙着给我找小妻,如有良家好女,先说给吾弟!”
孙坚一口答应,举起酒樽,说道:“卿弟便是吾弟,来,饮此圣人!”
酒客称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孙坚用来奉客的是长沙名酒,自是“圣人”。
刘备茫然,不知荀贞、孙坚在说些什么,但孙坚、荀贞已将酒樽举起,他也只能举樽饮下。
说起来,孙坚、刘备、曹操都有轻脱的习气,所以荀贞上次与孙坚、曹操共饮和这次与孙坚、刘备共饮皆率性自然,恣肆欢笑。
是夜,宴饮直到天亮,方才散了。
孙坚本是想与荀贞同榻而眠的,却因两人俱皆大醉而未能如愿。
诸人分去住处就寝。
孙坚由孙策和婢女扶着去到卧室睡下,一觉到下午方才醒来。
刚一醒来,他不顾宿醉病酒、头疼欲裂,就命人去叫吴景。
他却是还记得昨晚答应荀贞的事情,叫吴景来便是为给荀贞找小妻、给刘备觅良配。
吴景昨晚也喝了不少,还没睡起。
孙坚等了好一会儿,吴景才姗姗而来,他三言两语地把事情交代给吴景,说道:“我已对贞之许诺,此事你要马上去办,贞之乃当世英雄,给他觅的虽是小妻,却亦不可只图美貌,一定要找一个不止貌美,并且家声也要好的。”
吴景应是。
他应下了此事,却不即走。
孙坚坐在床上,揉着太阳穴,见他待着不走,奇怪问道:“你有何事?”
吴景迟疑着,吞吞吐吐地说道:“君侯……。”
孙坚蹙起眉头,不满地说道:“我与贞之乃是故交,久别重逢,何其喜也?昨晚宴席上,我见你就心不在焉的,此时又吞吞吐吐、面带忧容,究是何故?”
第七章 生死之恩何以报
孙坚蹙起眉头,不满地说道:“我与贞之乃是故交,久别重逢,何其喜也?昨晚宴席上,我见你就心不在焉的,此时又吞吞吐吐、面带忧容,究是何故?”
“君侯,我有一忧。”
“何忧?”
“君侯与荀君固是旧识,可荀君现被朝廷通捕,……赵常侍何人也?天子呼为阿母!今其一怒,天下吏士无不奋发思为效命,荀君今至长沙,万一走漏消息,我担忧会牵累到君侯。”
“这是什么话!”
“君侯与方伯不睦,万一?”
“君侯与方伯不睦”,这说的是孙坚和荆州刺史王叡不和的事。
王叡出身琅琊王氏,琅琊王家现在虽没有后世如东晋时期那么兴盛、显赫,可也已经是一个较为有名的士族了,相比之下,孙坚出身低微,所以王叡不大看得起他,尽管零陵、桂阳的叛乱全是依靠了孙坚之力才被平定的,可王叡以孙坚为“武官”,“言颇轻之”。
孙坚的确是以军功起家的,可他现下不管怎么说,也是二千石的太守了,王叡却仍以“武官”,也就是“武夫”来看他,孙坚当然不满。
这么一来,两人就不和了,不过王叡是士人,又是刺史,孙坚也没办法他,只能忍气。
“万一什么?”
“万一荀君来投君侯之事被人发现,告密与方伯?”
“你不必说了!”孙坚勃然大怒,赤足跳到地上,戟指斥道,“汝又不是不知,昔在汝南,我陷贼险死,贞之驱率勇敢,赴危蹈血、亲犯锋镝而救下了我的性命,此生死之恩也,虽死难报!他今因忠义而获难,不远数千里前来投我,我如拒之郡外,试问:海内豪杰将会如何看我?此等不义之事,又岂是我孙坚会做的?既然贞之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他的这份信任!”
“可是君侯!万一被人发现荀君,万一有人告密,肯定会牵累到君侯,那时又该怎么办?”
“越境击零陵、桂阳贼时,我说过一句话:‘以此获罪,何愧海内’?现在我还是这句话!”
“君侯,你即便不虑自身,也要想想我阿姊,想想策儿、权儿他们啊!”
“吾宁留义于妻、子,亦不愿无义于贞之。”
吴景还要再劝,孙坚止了他,斩钉截铁地说道:“宁死,我也不能负了贞之!”
吴景比孙坚小很多,他与他姐姐吴氏早失父母,无有倚靠,自吴氏嫁给孙坚后,他便常从在孙坚左右,孙坚早年讨会稽妖贼许昌时他就跟着一起征战疆场,后来孙坚去徐州为吏,他和他姐姐也一同跟从,再后来孙坚讨黄巾、从击边章和韩遂,他也皆在军中。
可以这么说,孙坚对吴景而言之,既是姊婿,也如父长。
孙坚的态度这么坚决,吴景也不敢再劝了,只得无奈地长叹一声,辞别出去了。
吴景出去了,孙坚却越想越生气,披衣出门,想去找吴氏,让吴氏再好好骂吴景一顿。
刚出门,迎头就见吴氏沿着长廊而来。
孙坚倚在门口,等她近前,劈头就说:“汝弟实在让人生气!”
吴氏愕然,问道:“怎么了?”
吴氏身后跟了两个婢女,孙坚瞧了她俩一眼,令去到远处,然后带着吴氏回入屋中,把刚才的事情讲了一遍。
吴氏莞尔一笑,说道:“妾弟也是关心夫君,这有什么可生气的?”
“我不是气他关心我,而是气他到现在居然还不知道我孙坚是什么样的人!”
“夫君自然是个重义的英雄豪杰。”
孙坚当年聘娶吴氏的时候,因他出身寒微、任侠轻脱,所以吴家的亲戚不愿意,但吴氏却愿意嫁给他,所以他与吴氏素来恩爱,此时听了吴氏的款款细语入耳,气消了些。
他说道:“昨与贞之久别重见,欢喜愉悦,饮酒达旦,不觉大醉,所以未能归屋就寝,尚请夫人勿怪。”
“夫君与荀君故友重逢,自是难免欢愉醉酒,妾却非是为怪罪夫君而来的。”
“噢?那是为了何事?”
“是为了策儿而来。”
“策儿?”
吴氏问道:“夫君,妾闻荀君昨天给策儿取了一字?”
“策儿对你说的吧?是啊,贞之给策儿起了一字,叫‘伯符’,我很喜欢。”
“妾又闻荀君甚喜策儿,对夫君说‘生子当如孙伯符’,又对夫君说‘生无所愿,唯愿能有子如策儿’?”
“是啊。……这也是策儿对你说的吧?”
吴氏点了点头,说道:“夫君,既然荀君这么喜欢策儿,妾有一愚见,不知可否?”
“夫人有何高见?”
“何不索性便让策儿拜荀君为师?”
孙坚愣了一愣,旋即大喜,一把握住吴氏的手,欢快笑道:“好,好,当然好!夫人此见,正合吾意!”
就如早年的张俭、范滂等党人一样,荀贞的名声现已是远播天下,孙策如能拜到他的门下,对孙策将来的前途当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荀贞说他平生无所愿,唯愿有子如孙策,孙坚则是平生无所恨,唯恨非为士族子。
孙坚现而今有战功、有权势、有高爵,唯一的短板就是家声低微,他本人又读书少,没什么学问,没有士人的身份,因此被王叡看不起,连长沙本郡的士族大多对他也淡淡的,他可以忍下这口气,却不愿儿子们将来也像他这样。
——事实上,孙坚之所以宁死也不出卖荀贞,一方面固是因为荀贞与他以义结,对他有救命之恩,另一个方面却也是因为荀贞士人的身份,颍阴荀氏是知名国家的大士族,荀贞作为荀氏子弟,在有难的时候,却谁也不去投奔,而单单来投奔他孙文台,他甚觉荣耀。
所以,吴氏一提出来让孙策拜入荀贞门下,他立刻就表示赞同。
以荀氏的家声、以荀贞现在的名望,即使孙策在荀贞门下学不到高深的经术,对孙策也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孙坚被吴景搅坏的心情顿时变好了起来,他不顾病酒头疼,当即起身,说道:“我这就去找贞之。”问吴氏,“策儿呢?把他叫来,跟我一块儿去!”兴冲冲地往外就走。
吴氏忙阻住了他,笑道:“夫君且慢。”
“夫人还有何事?”
“夫君是刚睡起吧?”
“是啊。”
“夫君尚是刚刚睡起,何况荀君?荀君远路而来,路途辛苦,昨夜又醉,此时还不一定睡起,夫君何必心急?”
孙坚恍然,抚额说道:“要非夫人提醒,我险成扰人清梦的恶客!”出到门外,把远处的那两个婢女叫来,吩咐说道,“去看看荀君睡起了没有?”与这两个婢女说话时,他才注意到这两个婢女各捧着一个漆木方盒,回顾屋内,问吴氏,“这是?”
吴氏盈盈起身,来到门边,接过一个方盒,笑道:“夫君昨夜未归,妾知夫君必醉,故熬了解酒之汤。”下巴轻轻翘起,点向另一个婢女手中的方盒,“那个则是给荀君备的。”
孙坚慨然叹道:“坚今生能得夫人为妻,幸何如之!”
第八章 朱门酒肉路边骨
孙坚给荀贞找的小妻尚未物色到,却倒是先送给荀贞了一个“佳门生”。
莫说荀贞本就喜欢孙策,便只说在原本的历史中,孙策以二十之龄,弱冠秀发,聚兵东驱,以寡击众,攻无坚城之将,战无交锋之虏,数年之间,横卷江东,奠定了一方霸业,真小霸王是也,只凭他这的这份功业,荀贞也是万万不会将如此“佳门生”推之门外的。
寻了个良辰吉日,孙策正式拜入荀贞门下,成为了荀贞的第一个门生弟子,——也可能是最后一个门生弟子。
孙策年纪虽少,然却早慧,前几年在家时已顶立起了门户,按理说,孙坚、吴氏应该十分放心他才对,但因为重视此事,拜师后,吴氏又专门把他叫到身前,叮嘱他了一番。
吴氏对他说道:“国家重经术,以经术取士,而我家所缺者正是经术。颍阴荀氏,天下名门,其家之法,四海闻名,我闻荀君非但擅经术,且通律法,又娴明军政事,赫赫战功不需多说,只他在魏郡时的政绩,头一年便为冀州第二,策儿,这样的良师实难得遇,要非他与汝父结好,怕也不会收你为门生,你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万不可懈怠,更不能失礼于荀君座前。”
前汉时,邹鲁之地便有谚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中兴以来,因为光武皇帝好儒重经,国家向以经术取士,经学的地位自就更加重要了,虽说吴氏提出让孙策拜入荀贞门下主要是想借荀贞的名声来给孙策铺路,可这不代表她就不希望孙策能真正地学到荀氏家法。
孙坚出身寒微,家无家法,长沙地处南州,又文化不昌,学校里经师的能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