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最风流-第4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到现在,一个“灭赵”之事居然就能令将来的枭雄刘备恍惚失态,险些被门槛绊倒,这更是让荀贞不复再有“忧惧”刘备之念了。

换句话说,在褪去了后世所知闻的“刘备光环”之后,荀贞现在看到的刘备是一个活生生的年轻时代的刘备,不再是后世书中看到的那个成熟后的枭雄刘备。

荀贞对刘备态度变化的这个过程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自居其下、忌而用之、隐高一头。

这是荀贞自信渐强的一个表现。

他也有资本自信,他的这个变化也是正常的。

从早年的斗食亭长到而今的二千石太守,他经历过了这么多的事情,眼界、心胸都不知比以前开阔了多少,他要是再没这点自信,再没这点变化才是不正常的。

至此,诛赵的诸项准备已经有了八分了。

接下来就是让准备更充足,进一步搜集赵氏的罪证,现在所得之罪证虽然已足以灭掉邺县赵氏大半门了,但证据这种东西当然是越多越好,同时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那么,什么时候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荀贞现在也说不好。

他只希望这个“时机”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最好是在“董卓入京”之前。

如果太早,那么他可能就得要在江湖上逃亡好几年,如果太晚,可能就收不到“天下震动”的奇效,而如果能刚好在“今天子崩”之前把这件事给办了,则应该是正当其时。

只是今天子何时会崩?荀贞只知道应该是过不了太久了,只是具体的时间他却不知道。

他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时刻暗中关注京都的局势,结合他后世之所知,以希望能从蛛丝马迹中判断出今天子崩的时间。

为了能及时地做出判断,荀贞一面与袁绍、何顒等勤加通信,一面密令荀攸,叫他选了几个人,去洛阳收集情报。

第八十二章 光阴似苒流如箭(上)

快到六月,连日大雨不息。

魏郡境内的河水不少,昔年战国时西门豹治邺,便在邺这个地方治理过漳水,修筑了早期的水利工程,对魏郡的农业开发功莫大焉。

要搞农业就离不开水利,荀贞对水利这一块儿也是很重视的。

他上任魏郡之后,虽然去年时府库空虚,却也专门拨给郡府里水曹了不少钱粮,命他们务必要整顿水利,该修缮的水渠就修缮,该重筑的河堤就重筑,因为有了去年的这些命令,郡府里的水曹办得也不错,所以今年虽然遇到了大雨,河水都还没有出现决堤的现象。

不过虽然还没有出现决堤的现象,作为一郡之太守,荀贞对此却是需要高度重视的。

他今年二月才刚转正,这个时候,郡里是绝不能出现什么问题的,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他的敌人以把柄,比如赵忠,巴不得他出问题,故此,尽管“灭赵”一事已经算是正式提到了日程上,但面对这场大雨,他却也不得不暂将灭赵一事放下,把全部的精力投到了防汛上。

他不但连下命令,命各县的县令长时刻注意汛情,并特地令荀攸代表他,巡视沿河诸县,又令许仲等军中诸人做好时刻出营救水患的准备,如果有地方出现汛情,那么部队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赶到。

有了他的这万全之预备,虽然大雨连着下了多日,倒是没有出现严重的汛情。

但汛情虽然没有出现,却还有一件需要高度重视的事情。

那就是麦田里的麦子。

五月底、六月初,不少县乡的麦子都已经收割完了,但有的地方还没有收割完成,连日大雨,如果不能把积水及时地清理出去,那么尚未收割的麦子好会出现被淹没的问题。

荀贞不等雨停,即令郡劝农掾以及郡户曹的掾史吏员们全部下到各县,督促各县进行排涝工作,给出的命令和要求是:一株麦子也不能出现问题。

在他的强力重视、监督下,各县的排涝工作进行得不错。

如果这个时候从空中鸟瞰,会发现遍布不少县乡的田野上,到处都是冒着倾盆大雨在进行排涝的农人、吏人。

有付出就有收获,在荀贞高度的重视和安排下,连续多日的大雨不但没有损坏河堤,没有出现水患,而且各县麦田的排涝工作也进展得很顺利,没有出现任何麻烦,虽然不至于真正地做到“一株麦子也不能出现问题”,但至少全局上来说,保证了今年的夏收将会有个好成绩。

滂沱的大雨接连下到六月初,雨尚未停,一桩奇闻从洛阳传来。

却是:洛阳民生男,两头共身。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种奇闻了,之前就有过类似的奇闻,也是发生在洛阳,也是一个人生了一个孩子,长了两个脑袋。

今年又出现了这种事情。

这种事情在荀贞看来,是遗传上的一个变异,用医学是可以解释的,但在当下之人看来,却是一种不太好的预兆。什么是一身两头?这岂不是在说将会天有二日么?

头,又叫元,所谓“元首”,放到人身上来说就是首级,放到国家来说就是天子。洛阳是什么地方?帝国的都城。在帝国的都城接连出现“一身两头”的婴儿,这是上天在暗示什么么?

天下人闻之,无不狐疑。

便是如荀攸、程嘉这样的智谋之士,在听说了这件事后,私下里亦不免唉声叹气,为帝国的将来发愁。

好像是为了印证“天将有二日”,便在洛阳民生子、一身二头这个消息传到魏郡不久,又闻渔阳人张纯与同郡张举举兵反叛,攻杀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杨终和护乌桓校尉公綦稠等,张举自称天子,寇幽、冀二州。

之前有张角自号“天公将军”,“天公”实际上就是皇帝的代称,现又有张举自称天子,这不就是“天有二日”么?

望着堂外阴霾的天空,如注的大雨,不但荀贞,荀攸、程嘉诸人也感到大汉的天下风雨飘摇。

张角之乱方平,边章、韩遂之乱尚未平息,马腾又起来生乱,现而今张纯、张举又举兵叛乱,而在冀州境内,张飞燕的势力越来越不可抑制,听说在青、兖、豫,又有黄巾的余部在活动,而在江南之地,亦是盗贼群起,其中不乏拥兵上万的大贼,这大汉的天下怕是要出大乱子了。

大雨连下了十余天,渐渐停下。

雨水一停,酷热袭来。

接连出现百姓中暑,乃至老人被热死的事情,刚忙完防汛、排涝,还没来得及休息几天,荀贞又不得不开始为“过暑”之事忙碌,他接连派人去各县,监督诸县照顾地方百姓消暑。

两汉的太守权力极大,权力大就意味着责任重。

军事、政事、民事,事无巨细,每一件都得去管。说实话,荀贞在魏郡虽然才待了一年多,但在能力上却有了一个极大的提高,便连他自己也自觉比以前强了很多。

夏收过了是夏种,夏种过了是秋收。

一桩事挨着一桩事。

很快,入了九月,又到秋收时节。

有了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发展、经验,今年的秋收情况很好,不管是各县的秋收,还是屯田的成绩,都要比去年、甚至比今年夏收时好。郡府的府库里出现了充盈,不止把去年借的粮食都还上了,而且有了充足的钱粮来办理政事、民事,来给吏员发俸,并且军粮也充足了,养几千义从不再是压力。

魏郡的粮食有了盈余,别地的粮食却有的出现了不足,如赵国。

赵国今年的收成就不好,这其中有五月底、六月初时那场大雨的缘故,也有去年上任的那位赵相办事不力的原因,刚好和魏郡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荀贞离开赵国的时候,因为他已经平定了赵国的诸股大贼,所以当时赵国的情况要比魏郡好得多,去年赵国还卖过铁器给魏郡,并支援魏郡了一些粮食,而今年,却反了过来,赵国的情况反不如魏郡了。

去年是荀贞写信给戏志才,请求赵国的帮助,今年则变成了戏志才写信给荀贞,请求魏郡的援助。

天下州郡之间,尤其是邻近的郡国之间,一郡有难,别郡相助,这是从春秋战国时就有的传统,何况赵国是荀贞的故任之地,去年赵国也帮了荀贞很大的忙,加上又是戏志才出面求助,这个忙,荀贞是肯定要帮的,所以他依足戏志才提出的数目,命人押送粮车,络绎运去赵国。

九月丁酉这一天,朝廷传来旨意,令天下系囚罪未决,入缣赎。

这是朝廷的大赦了。

荀贞很庆幸闷杀了李鹄,要不然这个时候可能就得把他给放出来了。

只是有一点可惜,朝廷这次赦免的只是“天下系囚罪未决”的,也就是在押的犯人,却不包括“亡命”的在内,也就是如许仲、典韦这种被通缉的罪犯不在其中,所以他两人不能借此脱罪,恢复原本的身份。

不过许仲、典韦两人现在脱不脱罪也无所谓了。

他两人脱罪又能如何?特别是许仲,许仲脸上有伤,依两汉的吏律,脸上有伤者不能为吏,那么他即使脱罪了,荀贞也不能安排他出仕为吏,一样还得待在军中。

而对许仲、典韦来说,他两人对荀贞忠心耿耿,能不能脱罪现在也都不重要。

他两人虽是被通缉之身,可过的日子,别说比流亡江湖的逃犯了,便是比寻常的吏员也要好得多,一个手握数千精兵,起坐有威,一个侍从荀贞左右,无人敢小看之,既已有了这等的身份地位,脱不脱罪真是无关紧要了。

不止北州叛乱不定,江南也是反事不断。

十月中,孙坚被拜为长沙太守。

孙坚原本是在故太尉张温的军中参军事,后来回到洛阳被拜为了议郎,在洛阳待了些时日,终于再次获得升迁,出任二千石太守。

朝廷之所以拜他为长沙太守,却是有缘故的。

因为长沙郡出现了一股大贼。

就在今年早些时候,长沙人区星反叛,自称将军,聚众一万多人,攻围城邑,州郡不能治。孙坚能征善战,有知兵勇武之名,且又是南方人,所以朝廷任命他为长沙太守,前往剿灭。

要说起来,当年跟着皇甫嵩、朱儁讨黄巾,孙坚立下的功劳不但不比荀贞、傅燮、曹操小,而且比曹操立下的功劳还要大得多,——曹操那会儿纯粹是去镀金的,在颍川晃了一晃就高升沛国相了,而孙坚却因为寒士出身之故,直到现在才继曹操、傅燮、荀贞之后得为二千石。

但凡能做出点成就的人,能力、运气缺一不可。

孙坚是有能力的,也是有运气的。

他的第一个运气是和朱儁是老乡,搭上了讨黄巾这条大船。

他的第二个运气是张温与朱儁的交情不错,当年朱儁讨南阳黄巾,两月未下,于是朝廷有议征还朱儁,便是因为时任司空的张温的反对而才事不成,也因此才有了张温在讨边章、韩遂时,特意任用孙坚为参军,这使得孙坚又获得了一些军功,得以在回到洛阳后被拜为议郎。

他的第三个运气自然就是在他拜为议郎后没有太久,长沙出现了贼乱,如果不是长沙出现了贼乱,而是青、兖、冀、豫这些北州的郡国出现了贼乱,朝廷是绝不会想起来拜孙坚去当太守的,孙坚是南方人,也只有南方出现了贼乱,才会轮到他去当太守。

这个消息传到魏郡,荀贞倒是为此颇为喜悦。

说句实话,荀贞和袁绍、曹操、何顒这些人的关系现在虽然处得不错,可到底比不上他们的底蕴,特别是“灭赵”这件事还没有干,在他们面前,荀贞不管情愿不情愿,都是矮了他们一头,可与孙坚之间就不同了,客观地说,他与孙坚两个人是孙坚矮他了一头,所以孙坚现在能够得以出任郡国二千石,对荀贞来说,也是在政治上多了一个有分量的盟友。

不但政治上多了一个盟友,往深层次里说,也多了一条退路。

如果“灭邺县赵家”这事儿出了岔子,荀贞肯定不会坐以待毙,是要逃亡的,那么逃哪儿去?放到孙坚出为长沙太守前,可以由袁绍、曹操、何顒等人给他安排个去处,他也可以隐姓藏名,逃遁入山河之间,现今有了孙坚出任长沙太守,他就可以直奔长沙郡去了。

在得到这个消息的当天,荀贞亲笔写了一封道贺之信,又精选了十副铠甲、五副马铠,命人立刻给孙坚送去。

第八十三章 光阴似苒流如箭(下)

孙坚被拜为长沙太守后不久,钟繇又有信来,说他被朝廷外放为了阳陵令。

钟繇本是尚书郎,这是一个品秩虽然较低,但实权很重的职务,加上钟繇出身颍川士族,因此得以被外放为阳陵之令不足为奇。

阳陵是前汉景帝的陵墓,因是在当时的弋阳县修筑的,故名阳陵,在长安附近。

两汉皇帝陵的周边通常都有县邑,阳陵县便是其一,人口不少,万户以上,故设“令”而不设“长”。陵邑的令不是一般人就能做的,大多选择有名望、声誉好的人来担任,本朝名将“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早年就做过阳陵令。

要放到过去来说,这是一个美差,有了这段资历,日后的升迁大约会顺畅许多,奈何现而今关中叛乱不定,这却就不是美差了。

荀贞给钟繇回信,劝他不如不要去上任,干脆称病不去就是了。

两汉的吏员在面对朝廷的任用时,有很大的自主权,不合心意的任用完全可以拒绝,当然,也不能硬邦邦地直接说:“我不接受任命”,可以换个婉转点的办法,比如称病。

朝廷对此通常是默许的态度,而且还不会影响到该吏日后的前途。

以钟繇“尚书郎”任上成绩优异的履历,他如果不去阳陵上任,那么用不了太久,他大约就能得到更好的任用。

不过钟繇却不是遇难而退的性格,他正当盛年,又逢国家贼乱,正是雄心壮志的时候,荀贞料来他是不会接受自己的建议的,果然不错,信寄走七八天后,钟繇的回信送到,却是他已经在去阳陵上任的路上了。

钟繇和荀贞是“同郡人”,并且他两人曾经同在颍川郡朝为吏,私交不错,碰上这种事情,荀贞当然不能坐视,当即令许仲从义从中挑出数十精勇可靠的颍川人,命他们立刻出郡,追赶钟繇,一来保护钟繇路上安全,再一个万一阳陵遭贼,也可扈卫钟繇的周全。

这却是与赠送铠甲、马铠给孙坚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点付出虽然不大,但胜在情深意切,待到日后,想来必是能得到回报的。

办完了这件事,十月底,在阴修的信中听闻郭图被拜为郎官。

阴修任颍川太守时,荀贞和郭图皆在他府中为吏,故此,在与荀贞的通信中他提到了此事。

郭图是早就想当郎官的了,昔年荀贞和他同在阴修府中为吏时,他是上计吏,当时就一门心思地想找机会能够入仕朝中为郎官。

三署郎和郡县掾吏不同,郡县掾吏即便做到第一,也只是千千万万的郡县掾吏之一而已,三署郎却是朝官,是朝廷的后备官吏,一为三署郎,身价比孝廉还要值钱。

地方郡县如果出现吏职缺额的时候,三署郎是最优先补任的,只有在三署郎里没有合适人选之时,朝廷才会考虑从诸如过去的“故吏”、或者茂材、又或者孝廉等等们中间选用任命。

所以,对有志于仕途的士子来说,三署郎是求之不得的美任。

郭图早就盼望着能被入选三署为郎官,甚至为此,当时在颍川的时候他不择手段,现如今终于被除为三署郎,他这也算是如愿以偿了,想来他将来的仕途应该是较为通畅的了。

不过,可惜的是,现在快到了天下之乱之时,郭图能不能在大乱的局面出现前得到朝廷的进一步擢升却还在两可之间。

不管怎么说,能入三署为郎总是件好事,一则,有了三署郎的履历在身,即使天下大乱了,也能得到地方诸侯势力的高看一眼,二来,洛阳是士大夫、权贵汇聚之处,去到洛阳为郎官,也就有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