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最风流-第3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才智之士,然不知历史之走向,却也万万想不到便就在四年后,当今天子崩、幼帝立后,大汉的宫廷里会发生一场血腥的政变,先是阉宦杀何进,接着又是袁绍、袁术兄弟在走投无路、将临绝境之情况下悍然带兵入宫,一举竟把宫中的宦者尽数杀掉了。——其实,从袁绍、袁术兄弟杀宦官这件事也可从反面看出,当朝宦官之势确是一手遮天,何进身为外戚、大将军,他们都敢设伏杀掉,要非袁绍兄弟死中求生、孤注一掷,恐怕第三次党锢又要因此而兴起了。

“那我该怎么答复何伯求呢?”

“如能得袁本初之助,至少在当下对中尉是有利的,攸窃以为,中尉也不必拒绝何伯求,先拖一拖。而今黄巾方定,朝中的局势、地方的局势都还没有明朗,且等一等再说不迟。”

“志才,你也是这个意见么?”

“然也。”

荀贞点了点头,说道:“你们的想法我知道了。”

“然则中尉打算如何回复何伯求?”

“二卿之议,固是老成之谋,然大丈夫以名立身,名扬则身立,名恶则身毁,不能够首尾两端。汝南袁氏累世公卿,袁本初名满天下,以豪侠得众,海内的英雄、侠士无不倾心相从,他既知世间有一荀贞,我岂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自当报之!并且阉宦是我士族的大敌,阉宦不除,我辈终无展眉之日!”荀贞的回答慷慨激烈,落地有声。

荀攸、戏志才闻之,对顾一眼,下拜在地,心服口服地说道:“中尉的胸怀志向,我等不如。”

荀贞下床,把他俩扶起,看着他俩佩服的表情,面上从容晏然,内里颇是惭愧。

第五十四章 慎事自重,藏器于身

何顒此次来,的确是代表袁绍而来的。

袁绍野心勃勃,志在除阉,如前文所说,本朝的阉宦之势极大,要想把除阉这件事做成,只凭袁绍一个人显然是不行的,——汝南袁氏虽是累世公卿,但一则,只凭袁氏一家亦难做成此事,二则,袁绍那些位居高位的族人、从父们对宦官的态度大多与袁绍不同,对待宦官,他们更多的是井水不犯河水,乃至趋炎附势,并不像李膺等这些党人一样与宦官坚决势不两立,也正因此,在天下名士多被禁锢的情况下,袁家却依旧还可以保有富贵,——因此之故,袁绍要想做成这件大事,就必须结交同道中人,与他同道的、有能力的人越多越好。

荀贞是个有能力的人,可是不是与他同道?又或者说,荀贞也许与他同道,亦有除阉之志,可又有没有这个勇气?在这一点上,袁绍需得到确认,所以他请何顒来面见荀贞,亲试其意。

近二十年中,两次党锢,多少名士、党人身死族灭,前车之鉴不远,惨烈之状犹在目前,荀贞若是不知历史之走向,对袁绍的招揽可能会如荀攸、戏志才一样矛盾犹豫,可他既然知道历史的走向,对袁绍递过来的橄榄枝,他当然要接住,不会拒绝。

从繁阳亭长、到西乡有秩蔷夫、再到郡北部督邮、再又到郡兵曹掾、再又到佐军司马、再又到别部司马、再又到今日比二千石的赵国中尉,回首这些年,荀贞一步步走来不容易,尤其是今年以前,他最高的官位也不过是郡中一个的百石吏,可以说,他的发家全是因为黄巾起事。通过镇压黄巾起义,他趁势而起,朝廷解除党禁,他因借军功位至比二千石,并结识了曹操,又通过曹操搭上了袁绍的线,到现如今,终于得到了袁绍的重视,何顒亲来与他见面。

如果说,他以前只是郡中闻名,最多州中有名,能改变的只是历史之局部,而却偏离在历史主线外的话,那么今次与何顒见过面,被正式纳入袁绍一党后,他就有了参与、改变历史主线的资格和机会了,——当然,这个“参与和改变”说的并不是眼下,而是四年后。

毕竟在眼下,便是袁绍也还只是“名满天下”,没有什么操纵政局的实权,但是四年后就不一样了,四年后,旧有的实权人物几乎死了个干净,当今天子、大将军何进、十常侍等宦官全死了,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董卓入京后又“倒行逆施”,激起天下士族的不满和反对,袁绍这样有高名、有人脉的青壮派领袖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出头之机。

荀贞希望等到四年后,他能与袁绍这一党的曹操、张邈等一样,也成为讨伐董卓的关东诸侯之一,如能天随人愿,那么可以说,他就由此奠定了日后逐鹿天下的资本了。

他既存了这份心思,与何顒的会谈当然就很愉快。

不等何顒显露袁绍之意,他就直言说道:“颍川与汝南接壤,我与袁本初是州里人,素闻他昔日与何公一道周急济困,援助党人,为天下志人之所望。何公回到洛阳后,请告诉袁君,日后如有需用我之处,尽管言之,只需一封书信送到,我必竭尽全力。”

荀贞的态度很诚恳,姿态也放得很低。

由不得他姿态不低,曹操的父亲深得当今天子之宠信,是现下朝中的红人,可就连曹操在面对袁绍的时候也自觉不自觉地要低一头,何顒、张邈、伍琼、许攸等俱是海内名士,成名已久,可对袁绍却也是很尊敬,何况既无强大后台、名声又不如之的荀贞?

要说起袁氏,真是“门生、故吏遍布朝中、州郡”,远的不说,只近十来年中,袁家当过三公的就有三人,熹平元年,袁隗被拜为司徒,熹平五年,袁隗又被拜为司空,光和元年,袁滂被拜为司徒,光和二年,袁滂复被拜为司徒,袁逢被拜为司空,从光和元年到光和二年三月,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三公里边两个都是袁家的人,光和五年,袁隗又被拜为司徒,朝廷的三公之位,多少人求之不得,对袁家来说却是轻松之极,三公有辟除府吏之权,又有“举吏”之权,所谓“举吏”就是使吏员得以升迁,可以想象袁家的门生故吏会有多少。

荀氏也是天下名族,可荀氏的发家是从荀淑起,至今不到三十年,族中固是出了几个二千石的太守国相,可莫说三公,就是九卿也没有人做到过,比起袁氏这样的顶级门阀差得远。

荀贞怎能不放低姿态?

对荀贞的表态,何顒极是欣喜。

何顒是个有侠气的人,不喜欢绕弯子,荀贞不等他提袁绍托付给他的事儿就主动表示愿与他们共除阉宦,这让他觉得很痛快,大喜,说道:“早年,我初见孟德,尝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贞之,许子将誉你为‘荒年之谷’,荒年者,乱世也。袁本初,英俊之才,有孟德、有你相助,我等同心协力,汉室虽将亡,而天下终能安也!”

“汉家将亡”这样的话,何顒都能对荀贞说出来,对荀贞是非常信任。这其中有荀氏素有清名之故,也有荀贞在颍川时曾使张让的侄子张直被捕入狱的原因。

荀贞说道:“是。”

“袁本初志在锄奸,今党锢解,被禁锢的名士、士族很多出仕州郡,我辈声势大振,阉宦惶惶,大将军厚爱名士,也许诛除宦官的机会很快就要到了。贞之,你当慎事自重,藏器于身。”

……

何顒身为司空府的掾吏,不能在邯郸久待,与荀贞达成了除阉的共识后,当天下午就告辞离去了。

送走了何顒,回到府中堂上,荀攸、戏志才问荀贞他和何顒上午都闭门聊了些什么。

荀贞不瞒他两人,说道:“何公言袁本初欲说服大将军诛除阉宦。”

“大将军厚爱名士”这句话,何顒暗示得很清楚,袁绍显是想通过何进来诛除宦官。

两汉之世,外戚、宦官轮番掌权,前汉外戚盛于宦官,本朝因登基之新帝多来自宗室,欲掌政权必须借助内宫宦官之故,宦官盛于外戚,宦官与外戚争权经常获胜,如先帝时,借助中常侍单超、唐衡等五人之力,先帝乃得以诛跋扈将军梁冀,单超、唐衡五人因功得以封侯,号为“五侯”,遂权倾朝野,又如本朝,因先帝重用宦官之故,本朝初年宦官之势已很大,时为大将军的外戚窦武与陈蕃等谋之,欲诛宦官,却事泄身死,引发了第一次党锢之祸。

虽然本朝外戚与宦官相争常败,可要想诛灭宦官,士子还必须、也只能通过外戚。

因为依两汉之惯例,外戚多被拜为大将军,权大,而且有兵权。

袁绍如能说服现为大将军的何进,——荀贞知道他也的确说动何进了,——那么,上有大将军的兵权,下有已出为太守的曹操等和复出的诸多党人、名士之支持,辅之以袁氏的声望、门生故吏,只要不出昏招,事前细密谋划,事发果断处置,一举将宫中的宦官除掉还是有点可能的。

荀攸说道:“中尉,你觉得袁本初能说服大将军么?”

荀贞问戏志才:“志才,你以为呢?”

“先帝时,‘五侯’除外戚梁冀,本朝故大将军窦武又谋诛诸宦,宦者与外戚缘何不能并立?无它,‘权’只一个。宦官当道,外戚无权;外戚主政,宦官无权。大将军虽出身寒微,然现既为大将军,又新破黄巾,声威大振,岂会无争权之意?袁本初必能说服他。”

荀攸细思慎想,对此事却终究不是那么乐观,说道:“志才所言固是,可诸中常侍居深宫之内,与天子朝夕相伴,深得天子信赖,袁本初纵能说服大将军,要想尽诛他们却也不易,故大将军窦武得天下士子厚望,有诸多重臣、名士相助,可最终不却也失败了么?除非……。”

“除非怎样?”

荀攸摇了摇头,却不肯说了。

窦武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窦融的玄孙,其女是先帝的皇后、本朝的太后,他本人久有盛名,位居党人的“三君”之首,无论是出身、家世、名望,都远胜何进,而且他与陈蕃等谋诛宦官的时候是在当今天子初即位不久时,宦官的权势还比不上今日,可最终因为事泄,更主要的是因为京都的戍卫军“素畏服中官”,也就是说京都的戍卫部队多被宦官控制而事败身死。

何进要想成功,确是非常不易,要想通过正常的手段来取得成功更是不易。

荀攸的话虽没说完,荀贞、戏志才却均知他想说些什么:“除非采用非常之手段”。

何为非常之手段?即是:在宦官们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发动兵变,入宫诛之。

何进有这个魄力么?荀攸对此存疑。

荀贞暗叹一声,心道:“如果何进有这个魄力,那么四年后的那场政变也不会变的那么血腥。”只是这话却不能对荀攸、戏志才说。

戏志才问道:“除了这些,还说什么了?”

“何公叫我多与皇甫将军书信来往。”

黄巾之灭,皇甫嵩独占八成功劳,他现是左车骑将军,在帝国军中的地位仅次何进,而名望实远高过之,又是掌有实权的冀州牧,举足轻重,如能得到他的支持,那么诛除宦官这事儿就能多点把握。

“还有别的么?”

“并询问了下赵郡西边的贼情,以及我等先后击破左须、黄髯的经过,他说会把这些转告给司空张公的,还暗示我可在击贼上多下些功夫。”

荀攸、戏志才对顾一眼,俱皆了然。

何顒这是在给荀贞指路,是在变相地告诉荀贞:只要军功够了,他就会想办法促成荀贞再获升迁。——这就是“效忠”袁绍的好处了,还是那句老话:朝里有人好做官。可以预见,以袁家在朝中的势力,只要荀贞赚够了军功,那么再获升迁必定不难。

“那中尉是怎么想的?”

荀贞望向堂外的广阔的蓝天,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道:“欲平贼定郡中,有两桩事需得先办,一是募粮,一个征兵。公宰早就想为我借粮了,我想,这件事现在可以办了。”

第五十五章 我为君取彼良驹(一)

次日,荀贞去相府拜谒刘衡,说起此次击讨黄髯之战,忧心忡忡地说道:“今番此战虽胜,可是相君,境内的局势仍不容乐观啊。”

荀贞来前,刘衡是一日三惊,荀贞来后,捷报频传,他不需要再担心军事,顿感轻松,本来见荀贞破黄髯凯旋,他是很开心的,此时闻得荀贞突然口出此言,登时紧张,说道:“中尉此话怎讲?”

“左须、黄髯虽破,境内尚存王当。我闻常山贼褚飞燕与王当私下勾连,意入赵地。褚飞燕者,冀州大贼也,如不能尽早击破王当,坐视王当引褚飞燕入赵境,则我恐赵郡将再遭大乱。”

“褚飞燕?”刘衡在冀州待的时间比较长,听说过褚飞燕之名,他大惊说道,“褚飞燕乃常山巨贼,我听说他极是能战,常山郡兵多次征讨皆不能破之。怎么?他要来赵郡?”

“这是我府中掾程嘉探听来的消息。”

“这消息可靠么?”

“绝对可靠。”

刘衡起身,拈着胡须,在堂上转了几圈,对荀贞说道:“绝不能坐视褚飞燕入我赵境!我赵郡不比常山等郡,总共只有五县,地方狭窄,一旦被褚飞燕入我境内,则将再无宁日了!”

“是也,我也是这么想的。”

“那不知中尉打算何时再出兵,击王当?”

荀贞欲言又止。

“中尉为何踌躇不言?莫非是有难处?”

荀贞苦笑说道:“我也想尽快击破王当,奈何……。”

“奈何什么?”

“奈何我部义从多平原人,不习山战,此次击黄髯虽然获胜,然而却是惨胜!兵卒伤亡惨重。近两千步骑出邯郸,归来的只有一千五六百人。……,相君,黄髯是新贼,在本郡立足未稳,击之尚易,王当却是旧寇,各县多有他的耳目,他手下的亡命贼寇也远比黄髯要多,差不多得有三千多人,非是我不肯尽快击之,实是击之不易啊。”

荀贞说的这是客观情况。

荀贞为何先击左须、再击黄髯,把王当放在最后?一则是因为左须、黄髯离邯郸近,二来也正是因为左须、黄髯好打一点。

刘衡知他说的是实情,连连叹气,连道:“这可如何是好?”转见荀贞安坐席上不动,心中一动,笑道,“中尉必已有对策,不要卖关子了,快说快说。”

“我能有什么对策?说到底,不外乎还是征募新卒。”

“征募新卒?……,中尉以前对我提过此事。”

“是啊。王当部众三千余,不但远比黄髯部多,也比我郡现有的兵马多,欲想进击他,非得再招募新卒,并且这些招募的新卒还必须是习山战之人不可。”

“招募新卒容易。郡内的流民日渐增多,彼等流民有不少是从常山、中山等郡国来的,常山、中山等郡国均多山,从中招募些习山战、吃苦耐劳、能走山路的山民不难,难的是粮食也。”

荀贞等的就是他这句话,说道:“相君如能下决心,我看这粮食并不算问题。”

“不算问题?”

“然也。”

“中尉有何筹粮的良策?”

“郡库、县库缺粮,民家却不缺粮。”

“中尉是想?”

“正是,我想问民家借粮。”

刘衡本是个说话啰嗦的人,这会儿吃惊之下,连啰嗦都给忘了,说道:“中尉可想过这么做的后果么?”

荀贞故作不知其意,笑着反问道:“能有什么后果?”

“黄巾乱起后,不止郡库、县库的粮食,民家的存粮也多被抢掠一空,而今冀州之各郡国都是缺粮。这次黄巾之乱是从二月乱起的,虽然八九月即被平定了,但却耽误了春种,大多民家颗粒无收。本就缺粮,今年又颗粒无收,中尉,你这是要从他们的嘴里抢食、抢命啊!”

刘衡的这番话说得有点颠三倒四,但意思表达得很清楚。

他的话简而言之就是在说:今年没收成,往年的存粮又多被黄巾抢走,民家手里怕也是没有多少余粮,民以食为天,没有吃的就要饿死,荀贞如果向地方征粮,那么就等同是在要民家的性命。

“普通民家固亦缺粮,强宗右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