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曹植-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到曹植要造箭囊,曹操脸色当即一沉,摇头道:“不可以,你年纪尚小,还未到习武的年纪,这个奖励为父过几年再给你,这次先换一个。”

听到曹操以为自己要学箭,曹植无奈地摸了摸鼻子道:“父亲,孩儿造箭囊不是为了学箭。”

“嗯?”曹操虽然乃是当世智谋之士,但很少能猜到这个四子想的是什么,心下好奇便笑问道:“植儿不是为了学箭,那要箭囊来作甚?”

曹植小脸露出认真的神情,说道:“父亲,方才孩儿来见父亲的时候见到士卒练箭。但他们的箭囊只能装二十支箭,而且箭还经常掉出箭囊。孩儿计算过,仅行军和战前掉落的箭支,就有箭支总损耗的三分。所以孩儿想造一个新的箭囊,既可以装更多的箭,让士卒上阵之后有更多的箭支使用,又可以不让箭从箭囊内掉出来造成损耗。”

箭囊的问题身为主帅的曹操自然知道,但都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法。而且这箭囊是大汉军队沿用数百年来的制式箭囊,这问题一直没有人能解决。曹操知道曹植绝对不会无矢放的之人,如今听到他之言,惊喜地问道:“植儿可是想到解决之法?”

曹植没有想到曹操反应如此大,挠了挠头道:“这个孩儿只是有些想法,并未试过是否可行,故此才想向父亲讨要皮革回去试验。”

曹操哈哈一笑道:“既然有想法,就在为父帐中做即可。做得好,为父重重有赏,就算做不好为父亦不怪你。”

曹植听得,跳出曹操怀抱,向着他拱手道:“孩儿遵命。”

第一卷 徐州风云 第十二章 折叠式箭囊

得了曹操军令,立即有士卒将一段皮革拿了进来。曹植虽然说是自己造,但动手的自然不会是他,随便找了两个懂得缝制的士卒,曹植便当场指点起他们来。

只见曹植和两名士卒凑在一起,拿着皮革一摺,而后说道:“就这样,先缝起来。然后反过来再一摺,如此成叠式缝制起来即可。”曹植边说,还边指点比划。

曹植说得清晰,那两名士卒也非太笨,讲了半个时辰左右,两名士卒已经完全明白过来,而后一同在原地缝制起来。

曹植的指点曹操一直在旁边看着,见到曹植让士卒将皮革摺叠缝制,曹操的眉头忍不住皱了起来。

原来曹植所指点缝制的,乃是挤压式箭囊。这种箭囊有别于普通的箭囊,是明代根据门g古人的箭囊的样式加以改变而成。这种挤压式箭囊,大约只有现在汉军所使用的制式箭囊的一半大小不到,但里面皮革却是层层叠叠,每一层皮革相距大约一拇宽,整体呈扇形。

如此一来,整个箭囊上宽下窄,弓箭放进箭囊内之后,箭头所在处就全部聚拢在扇形结构狭窄的一端,再通过挤压就可以让箭支固定而不掉出来。而箭囊由于是交叠式的,一层就可以放两至四支利箭,就算交叠到五层,胀起来体积所占空间,也就跟原来大汉制式箭囊相差无几。这里面,还可以在旁多开一边,宽度才与原本的制式箭囊相当。也就是说,仅仅一层的挤压式箭囊,就可以装上十根左右的利箭。

现在曹植也没有让士卒缝制到五层,仅仅三层,挤压式箭囊就可以装上三十支利箭而不掉出来。

当士卒缝制好之后,曹植兴奋地拿起旁边的利箭,一支接一支地放进挤压式箭囊里面,而后直接将整个箭囊在曹操面前倒转过来。

让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插在箭囊内的三十支利箭,倒转过来的情况下竟然没有一支箭因此而掉出来。还是好好地插在箭囊内部,任凭曹植如何把玩翻转,都不为所动。

见到自己指点所做的这个箭囊如此成功,曹植有些得意地看向曹操,笑道:“父亲,你看孩儿做的这个箭囊如何?”

曹操并没有曹植想象中见过箭囊那么高兴,反而接过箭囊查看了好一阵之后才叹了口气道:“植儿,你这箭囊确实制作得精巧,但所耗皮革也太多了,我军实在用不起。”

“呃……”曹植完全没有想到,曹操所顾虑的竟然是成本问题。于是指着方才用剩下的皮革,问两名士卒道:“你们制作旧式的箭囊所耗皮与本公子这种新式箭囊所耗皮相比如何?”

两名士卒平日就是负责缝制箭囊的,心中默算了一下一人便答道:“回将军、四公子,新式的箭囊虽然小,但由于里面乃是摺叠,所耗皮比旧式箭囊还要多上两分。”

“两分,也不是太多嘛。”听到士卒的话,曹植歪着头喃喃自语道。

曹操看着曹植那认真的神情,探手摸了摸他的头,笑道:“植儿,你可别小看这两分,我军弓箭手上万,多出两分的皮足够再制作数千个箭囊了,可以让我军平添不少战力。”

听得此言,曹植却是郑重地摇了摇头,说道:“父亲此言差矣,新式箭囊可装三十支箭,而旧式箭囊只能装二十支,且不算会掉箭的损耗,就算多出的两分皮制作成旧式箭囊,所能装到的箭支也没有新式箭囊多。而孩儿更以为兵贵精而不贵多,就如守城,就算弓箭手再多,然而守城之时城墙就只此一段。一名弓箭手如若用新式箭囊,绝对可以比用旧式箭囊的弓箭手多战斗半刻钟时间。而守城之时城上弓箭手换防,就容易给敌军可趁之机,至于野战道理亦是相同。”

曹操并非愚笨之人,曹植先是以数字进行分析,其次将作战时可能出现的实际效果也分析了进去。曹操可是经历过战火的人,对于曹植这一番纸上谈兵,倒是觉得颇为有理。但生性多疑谨慎的他,却不敢贸然行事,于是点头道:“植儿所言不无道理,但全军换装干系甚大,不可草率行事。”

曹操的谨慎让曹植心中极为赞赏,重重地点头道:“父亲言之有理,植儿以为可择一部弓箭手进行换装,待上战场时以为试验,就可知道孰优孰劣。”

曹操听得,哈哈一笑,击掌道:“有理!”之后便大声往外喊道:“典韦,派人着伯宁和文谦来见本将。”外面传来典韦瓮声瓮气的应答声。

曹操拉过曹植到案桌前,指着上面泛黄的纸片笑道:“植儿且将图样也画出来,写上要领,如此也好让伯宁督造。”

曹植欣然应诺,取过案桌上的毛笔,就在上面那张泛黄并起毛糙的纸上写画了起来。这泛黄的纸片,就是历史上颇为有名的蔡侯纸,不过这纸的质量确实不敢恭维,曹植小时候用过一次就基本没用,平时习字都是用更为便宜的绢帛。

说来可能让人惊讶,但真实情况就是这样,如此劣质的一张纸却是比绢帛还要贵。而纸也就是曹操这等身份的人才可以用上,其余的人一般要记载文字都是用竹简,紧急情况方可用绢帛,这也造就了汉代文人惜字如金。

而曹操让曹植使用纸来画图样,可见对这新式箭囊还是极为重视的。当曹植画完之后,满宠和乐进二人也来到了帐中。曹操直接将新鲜出炉的图样交给满宠,而后指着方才在曹植指点下制作新式箭囊的士卒说道:“伯宁,你且按着这图样先制作五百个箭囊,若是所余皮革不够,可拆掉旧的箭囊制作。此二人方才已经制作了一个,你可以拿去参考。”说完又指了指刚做好放在一旁的新式箭囊。

满宠接过图样之后看了几眼,就已经发现其中妙处,但很快又皱起眉头来说道:“主公,这里面所需皮革恐怕……”

未等满宠说完,曹操便点头道:“本将所担心的正是这个,故而才命伯宁先行制作五百个,试看效果。至于试验的士卒,就从文谦所部挑五百精锐弓箭手来使用。”

满宠二人对于曹操所言已经心领神会,齐声应道:“诺!”

曹操呵呵一笑,挥退二人之后对曹植说道:“植儿今晚就在帐内陪为父一起用膳吧。”

“孩儿遵命。”

第一卷 徐州风云 第十三章 攻心计成

就在曹植与曹操用膳之时,徐州境内各重要城池中,却是流传着这么一条消息。为报父仇,来势汹汹杀来徐州的曹操并没有屠城,反而还开仓派粮。

徐州上至官员,下至百姓初听到此消息时,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不过接下来的一条消息,却是让徐州百姓对曹操本人和曹家更多了几分了解。消息大概内容就是说,曹操为报父仇,本想屠城,不料最后却被其年仅五岁的四子阻止并说服。而曹植劝说曹操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也开始在徐州士人中广为流传。不过大多数士人,都不太相信这句话乃是出自曹植之口。

与士人不同,百姓关心的更多乃是曹操有没有屠城之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威、夏丘附近各城的一些行脚商和百姓,将曹操非但没有屠城,还派粮之事传出。尔后短短半月不到,这条消息就已经传遍徐州各城池的大街小巷,基本上有些见识的百姓都知道,曹家四公子正是阻止屠城的最大功臣。而曹植所言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也随着这两则消息广为流传,一时之间徐州上下百姓都知道曹家四公子曹植文采非凡,乃是百年难得一见的神童,更仁德兼备,长大之后必成大器。

而如若说这两条消息只是打响了曹植的名声,那么接下来的一条消息却是使曹植平添了几分神秘。

自佛教东传以来,大汉各地都建了不少寺庙,其中以雒阳的白马寺最为著名。不过佛教只是初来乍道,并没有后世那么大行其道。然而这也有例外,徐州牧陶谦本人,却是极为信佛,中国本土最早的浮屠寺,可容纳三千僧人讲经的“九镜塔”就是由其和笮融一同在下邳修建。加之徐州在黄巾之乱后到现在,也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承平之下佛教在徐州大肆发展。

恰好在曹植神童之名传出之后,徐州佛寺中的僧人中竟然有人说曹植是佛的转世,他的出现让曹操放弃屠城之举,是佛见世人苦难,转世来打救世人。如若这话在大汉其他州,肯定没有人相信,只是在徐州这个上下皆受佛教熏陶的地方,信的人竟然还真不小。而曹植乃是佛的转世,也正好解释了他为何年纪轻轻就有如此高深莫测的智慧,能作千古名句以警后人,又可劝已经举起屠刀的曹操弃恶从善。

一时之间,曹植成为徐州境内风头最劲之人,就连邻近的青州、江东等地百姓也开始有所耳闻,曹植所言的那名句流传更广。曹植仁德之名在徐州已经完全盖过了曹操的名声,不过这并没有削弱到曹操的威望,反而让徐州百姓对曹操接受和认同程度急剧飙升。

那些信佛的徐州百姓是如此评价曹操的。原本那个即将要屠城的魔,在佛子的劝说下将屠刀放下,并开仓派粮以显善心。曹操已然向善,又有佛子从旁引导,如若徐州在他的管治之下,百姓生活定会变得更好。相反,陶谦派人去杀佛子的祖父,方是佛的敌人!

……

短短半月时间,陶谦发现自己的民望竟然急剧下跌,吓得大惊,将众文武都叫到州牧府中商议。

徐州下邳,州牧府中。

已经年过六十的陶谦满脸忧色,在主位上连连咳嗽。下首一众徐州官员见到陶谦的模样,更是忧心不已。

陶谦咳了约有一炷香时间,才停了下来,喘了几口粗气之后强打精神说道:“今日谦将各位唤来,相信各位亦心中有数。现在外有曹孟德大军犯境,而徐州内亦流传谦与佛为敌之事。徐州不少百姓已经不再信任本官,如此下去只怕无需曹军攻城,只要其大军一到,百姓就会开城以迎曹军。徐州情况堪忧啊!”陶谦短短数言已经将徐州此时的内忧外患道出,正厅之中一下子都陷入了沉默。

沉寂的气氛让陶谦的心变得更加不安,接连吸气以缓解紧张的心情。未料到吸得太猛,却是一下子岔了气,又在“咳咳咳”地猛烈咳嗽起来。

下首,一名相貌俊朗的年轻文士和一名老者对视了一眼,俱看到双方眼中闪烁的神采。原来这两人乃是一对父子,年轻者姓陈名登,自元龙;老者则是其父名唤陈珪,字汉瑜,二人皆是徐州名士,颇受陶谦器重。

不过最先开口的并非这对父子,却是一名身穿长袍的大汉,不过观其相貌却是与其衣着颇不相趁,只怕换上一套甲胃更适合他。只见这大汉出列奏道:“州牧大人何须担忧,此等造谣伎俩必是曹军所为,我徐州丹阳兵以善战而闻天下,区区曹军又怎会是我丹阳兵对手。只要下官领徐州大军一出,必能击退曹军,到时大人自可从容对付那等造谣生事的宵小之辈!”

说话此人乃是徐州世家曹家这代家主曹豹,同时也是掌管徐州军事之人。曹豹此话虽然说得雄壮,但并没有让厅中众人同意。当曹豹说完之后,徐州另外一重要世家,糜家家主糜竺却是出列道:“曹将军所言虽然有理,然而曹军亦以善战而闻天下,当初黄巾横行青州,不时亦侵扰我徐州,若非有泰山之险,只怕黄巾已然为祸徐州了。如今曹孟德手下青州兵,乃是凶悍的青州黄巾加以整编训练而成,极为善战,曹将军切不可轻敌。”

糜竺此话,立即将曹豹惹怒了,只见其怒哼一声,以手指糜竺骂道:“糜子仲,你何以在此长他人志气而灭自己微风,莫非你是曹孟德奸细不成?”

糜竺一听,不由得为之气结,这曹豹确实对得起他的姓名,确确实实是草包一个。但糜竺毕竟是谦谦君子,心中虽怒,表面上还是毕恭毕敬地向陶谦行礼道:“下官对大人忠心耿耿,绝非忘恩负义之徒!”

陶谦见到二人争吵,却是有气无力地摆了摆手道:“都别闹了,老夫相信子仲为人。元龙,汝可有退敌保徐州之法?”

陈登可算是徐州名气最大,智谋最高之人,听得陶谦问自己,陈登不慌不忙地长身而起,自信地陶谦拱手道:“大人,登并无退敌之法,然却有保徐州之法。”

陶谦一听,原本浑浊的双眼忽然闪过一丝精光,惊喜道:“元龙有何法以保徐州?”

陈登笑道:“无他,只需大人向曹孟德投诚,自可保徐州上下平安!”

————————————————————————————————

新书上传~~求票求点击!!!!感谢感谢!!

第一卷 徐州风云 第十四章 徐州陈元龙(上)

只听见陈登笑道:“无他,只需大人向曹孟德投诚,自可保徐州上下平安!”

此话一出,整个大厅上是一片愕然,所有人都以惊讶的目光望着这个年轻的徐州名士。曹豹最为鸡动,整个人霍然而起,以手指着陈登怒骂道:“陈元龙,我等俱在商议破曹军之事,你竟敢劝主公投降!来人,将此曹军奸细拿下!”

曹豹乃是徐州军中第一人,他这么一喝,自然有大量士卒涌进来将陈登围住。不过对于这些围上来的士卒,陈登并没有露出丝毫慌乱之色,反而从容淡定地站在原地,以似笑非笑的目光凝视着主位上的陶谦。

“住手……咳咳……”

眼看曹豹就要上前命令拿人,正在此时,陶谦那微弱的声音阻止了曹豹那莽撞之举。陶谦此时虽然已经老迈,但年轻时经营徐州,确实有一番作为,故此曹豹等人对其亦极为尊重。这时陶谦发话,曹豹只是轻“哼”一声,摆了摆手,让士卒们都退下去。

迎上陶谦投来那深邃的目光,陈登暗暗点头道:“州牧大人虽然老迈,但头脑还没有到达不清醒的地步。”想罢,陈登望着陶谦露出自信的微笑。

那边陶谦连咳了许久,有喘了阵粗气,才问道:“嗬……元龙,你且细细道来,为何老夫要降曹孟德。”

年老体衰之下还能保持睿智,陶谦能在群雄中占一席位确实有其资本。又看了看陶谦那老态龙钟的模样,陈登暗暗叹了口气,才拱手道:“主公以为,现在徐州与曹孟德之间相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