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教育怎么了-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九十多年过去了,先生所深恶痛绝的现象不但没有绝迹,反而愈演愈烈,成为教育界的普遍现象,如果先生九泉之下有灵,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着名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姚国华4先生这样描述高校现状:
职称*严重,首先表现为官僚控制职称这一利益资源的授予,学术权威官僚化,其次职称作为利益资源被滥用,造成鲤鱼过江之势,完全失控。教授、博导漫天飞舞,知识分子却落为功利之徒。
真正的创造性人才青黄不接,中国长期与世界一流的科技发展无缘,国内一流的科技成果也严重下滑。从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直到院士,人数却以惊人速度递增。教授终身制,评教授难,当教授容易。
中国教育怎么了 价值之忧(4)
上方指定学术带头人,给以各种好处,没有列入的,再努力也没用,行政主导权力造成学术泡沫。
学术*严重,假成果、假学问、假效益遍地都是;学术会议、成果鉴定、资格审查、项目审批过程普遍玩手段走过场;吃喝、游玩、送礼、拉关系、做交易反倒成了实质内容。尽管高级职称和高级学历四处泛滥,学术思想水平的绝对值却在下降。
文化水平作为一种资格、一种摆设,随意地为功利目的进行炫耀、交易、买卖,也是文化本身的贬值与*。
许多“科研”是剪刀加糨糊的工作,学生做论文也多是抄袭。某着名大学的教师创办一家公司,从该校三年来的一百多项科研成果里,选择购买几项通过正式鉴定并获了奖的用来开发,结果个个赔本,原来这些所谓“成果”大多是假的。
学生工作*严重,每年几万元经费学生根本看不到,搞活动又要人再交钱,没人敢问;公然截留奖学金的一半,说是补助特困生,却在隐性途径里消失;成绩最好的学生奖学金没份,而拍马屁、送礼、做人女朋友,就可以入党、评奖、当干部、当标兵,被赋予各种肉麻的名誉;许多政工干部家里礼品成堆。学生向上反映*事实,反被指责:“这般大惊小怪,将来如何适应社会?”
学生*严重,政工干部直接给某些学生指定职位、授予权力,造成学生分化,学校与学生之间产生鸿沟。
有的人有着令人尊敬的知识分子面纱,实际上是不学无术,专事投机钻营,既无忠诚的信仰与理想,也放弃了严谨的学问与思想,知识分子斯文扫地。虽成不了暴发户,但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无论社会竞争多么激烈,仍旱涝保收。
学校员工心思不在学生需要、项目进展上,上下班开口就是钱、权、利,生活里更只有吃穿行住用玩。文化学术活动没时间搞,但餐馆、娱乐场所却高朋满座。最饶舌的人、最闲着没事的人,却往往是最得实惠的人。
一些行政和后勤人员没有世俗生活之外的任何追求,由于他们在公开场合下的人格地位较低,所以许多人需要以无形的方式寻找补偿,能捞什么就捞什么。他们对教学的干涉却无孔不入,常常为了体现和验证自己的面子,不惜让教授和大学生们的腿都跑断。师生本是学校的主人,却得罪不起普通的行政人员。学生更是背气,见谁都得毕恭毕敬,无一人得罪得起。
从食堂的师傅到看门的大爷,通常都是权势人物的“关系户”,这造成了校园恶劣的人事关系。后勤部门正式职工多是家属子弟,许多人根本不干活,指手画脚,在家拿工资,房子占几套,真正干活的是从外面招聘的待遇极低的临时工、合同工。
大学里考研究生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收集所报考导师的作品,摸清其研究领域、套路,特别是主要观点。答问时要显得自己完全被导师的高大身影所覆盖,且佩服得五体投地。导师一看自己如此了得,开怀一乐,自然觉得孺子可教,收入门下。
姚国华痛心地说,今天,中国社会利益格局基本形成,创业的机会缺乏。大学生走出社会,求职困难,身份低微,失去尊严。一些女大学生甚至成为青春剥削的对象,求职尤其苦涩。招聘者挑脸蛋,要看身着泳装袒胸露背的“*”,简直成了侮辱人格的“选美”。
中国教育怎么了 价值之忧(5)
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或“幸运儿”,男生显得格外无奈。他们通宵达旦看盗版海外影视,玩电子游戏;甚至酗酒、殴斗和赌博。因嫖娼被抓获而开除屡见不鲜。受青年女性拜金主义的刺激,他们急不可待地梦想发财,比尔?盖茨是他们最为仰慕的偶像。
姚国华先生前面所罗列的这些现象,让我看得冷汗直冒。教育之神圣,在于它能引导人类走向文明的彼岸,让更多的人有担当的意识和能力,但现在它却催生出漫山遍野的恶之花,这是怎么了?
解剖是残酷的,但这种解剖,或许有助于我们接近真相。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有可能出自古代寒门学子之口,那些富家子弟早就对黄金屋产生了审美疲劳,对如玉之颜玩弄得丧失了兴趣,如果他们要读书,那一定是为了做官,满足对权力的欲望。他们是不会在乎黄金屋和颜如玉的。
为什么寒门学子对黄金屋和美女如此感兴趣呢?
千万不要嘲笑他们胸无大志,一天到晚只知道幻想钞票和美女。当一个人饿得发狂的时候,他需要什么呢?当一个人因为家境贫寒连老婆都娶不上的时候,他会幻想什么呢?
事实上,古代不少人通过读书这一辛苦的路径实现了梦想,“十年寒窗苦,一举天下知”。从而得以夜夜搂美女,天天吃肉馍。这些成功的案例通过广泛传播,自然会提起无数寒门子弟的兴趣,自然就会发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感叹,然后就立志读书,争取早日过上好日子。
这句古训能够流传数千年,人人皆知,连目不识丁的人都能够随口说出来,这说明在人们(主要是寒门)的心目中,是高度认同这一观点的,否则它就不会流传这么久,也不会流传这么广。
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读书的确是改变个人命运的唯一路径。你想通过经商改变命运?不可能,因为没有资本金。就算你有资本金,那些赚钱的项目早就被垄断了,能让你做的就是街头卖锅盔之类略有小利的买卖。你想通过勤奋劳动来改变命运?还是不可能,土地被土豪劣绅们占据完了,你连土地都没有,怎么勤劳致富?
所以,算来算去,只有读书才是唯一有希望的路径(好在古代帝王们也知道要给老百姓一条希望之路,如果把路都堵死了,那就极有可能逼出遍地悍匪来)。用现代的话说,这叫路径依赖。产生这种路径依赖的背景,就是社会资源的垄断。
在这样的情况下,寒门学子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几本破书上。他们读书是相当专心的,发展到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这样的地步。头悬梁锥刺股这样的故事是相当令人心酸的,如果一个人有第三条路可走,他会好端端的拿锋利的铁锥扎自己的肉吗?
辛辛苦苦地自虐了十年,有的人终于成功了。由于对黄金屋颜如玉的渴望太久,神经早就绷得要断了,现在幸福来得太突然,于是就大叫一声“噫,中了!”顿时精神失常(《范进中举》)。
所以,与其说古代寒门子弟读书是出于对书的热爱,还不如说是被逼的。这种高度被动状态下的读书,除开练出一手好书法、背得数十篇应考的古文以外,对读书人本身的创造力是不会有多大提高的。
虽然古代也有“精忠报国”的说教,读书人也常常以报国自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从本质上来说,古代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不然“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充满*裸的功利色彩的句子就不会流传千古。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国教育怎么了 价值之忧(6)
古代人读书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给予,而是索取(他拿不出什么值钱的东西出来给予)。如果很多人都抱着这样的出发点读书,社会必然要出问题——大家都要索取,谁来给予呢?
所以,古代很多读书人中了举,获得官位,立即就要大肆*,恨不得把天下所有的钱都装进自己的口袋里,把天下所有美女都放进自己的后宫。出现这种普遍的现象,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他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这个,读书只不过是个幌子而已,钱和女人才是目的。
我一点也没有鄙视古代读书人的意思,他们这种自私的出发点,完全是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产物。如果他们生活得相当幸福,有美满的家庭,银行里有大笔的存款,还有养老保险之类的好处,我估计他们是不会用铁锥去扎自己的肉,也不会整夜幻想黄金美女的。
虽然他们中间一部分人在获得成功后,也在自己的诗文里留下了一些忧国忧民的语言,但那是成功以后的言论,“馍馍吃饱了,就要干点别的事情”。对这种言论,我一向认为附庸风雅借此提高自己社会形象的嫌疑比较大,因为在他过去几十年里,经历的都是痛苦和歧视,他的骨子里面,是不会真的相信“社会担当”这种高雅的玩意的。
我并不是全盘否定古代读书人没有一个好人,事实上,在古代通过读书获得成功的寒门子弟里面,有相当一批人逐渐学会了社会担当。但他们读书的出发点的确有问题,因此才产生了那么多的*官吏。
于是乎,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意识形态——利己,为民众谋福利是假,谋一己之利是真。
教育界出现的种种怪象,或许能从以上的解剖中找到答案。
在老百姓心目中,读书本身不重要,读什么书更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可以考上大学,可以过上好的日子
好好读书能实现黄金美女的梦想,从这个角度分析,实用主义在中国一直都是很发达的。
在柏拉图5时代,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开始仰望天空,从事几何、算术、天文和音乐的研究和推广,试图探索那些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他们不但奠定了西方科学的基础,还为西方社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越走越宽的道路。而我们这边却发明了科举制度6,号召读书人们死记硬背。由于这种死记硬背是寒门人士通向另一种生活的唯一路径,于是一代又一代人就加入到死记硬背的行列中来,至于死记硬背有没有什么意义,估计没有人去质疑。
柏拉图们的努力,培育了西方人无止境地追问真相的习惯(科学精神),而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除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书呆子和蛀虫以外,什么也没有培养出来。人家那边在昼夜思考怎样才能找到宇宙的真相,我们这边却在摇头晃脑之乎者也踱方步,大量宝贵的时光就在抑扬顿挫、字正腔圆的死记硬背中被耗费掉,大量具有天赋的人才就被这该死的科举给贻害了。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教育怎么了 价值之忧(7)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拉图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千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和“沉思”这两个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
柏拉图推崇的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而中国的科举制度又是为了什么目的呢?
据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从一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这是加入利益集团的有效途径,这也为中国古代教育和学习的目的定了基调。由于教育的目的并非为了追求真理,而是为统治阶级的队伍补充力量,所以隋代的科举考试内容就是考时务策,也就是相当于政治论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作了进一步的完善,考试内容就是诗赋经文。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宋代科举,虽然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但依然摆脱不了经文的老路,没有什么新的花招。
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到了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清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