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兵临天下-第6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什么?”夏侯惇沉声问道。

钟繇知道夏侯惇虽是武将,却极为精明,想随口应付他,几乎不可能,钟繇只得叹口气,语重心长道:“我只告诉元让一句话,最近发生的事情,魏公都知晓,崔林之事也并非世子之争那么简单,而是和出丁令有关,听我一言,元让立刻回许昌,不要再卷进这件事中来。”

夏侯惇明白了钟繇的意思,如果自己触怒了魏公,恐怕出丁令就会轮到自己头上,那时世子趁机落井下石,自己军权就难保了,他心中叹息一声,起身施礼道:“多谢军师提醒,我这就返回许昌。”

……

就在夏侯惇返回邺都没有多久,曹丕便接到了消息,他立刻命人找华歆前来商议,华歆已被曹操任命为侍中,这也是曹操对曹丕的妥协,合肥之战中,曹丕承担了战败的责任,被免去五官中郎将之职。

作为对曹丕的补偿,曹操重用了曹丕的几大心腹,任命华歆为侍中,王朗为郎中令,吴质为大理寺卿,又加封曹真为中坚将军、淮北都督。

这实际上是加强了曹丕的权力,也是为了平稳交接权力做准备,但对于曹丕而言,他最渴望的军权却一直得不到,曹丕也没有办法,他只能用另一种手段攫取军权,那就是与掌军权大将交好,尤其使曹氏家族,曹仁、曹真、曹休等人更是曹丕拉拢的重中之重。

为他们谋取利益,为他们扩大军权,以获得他们的坚定支持,而对于支持曹植的夏侯家族,曹丕则不遗余力打击,利用他手中权力缩减粮草供给,降低补充兵源的质量,精壮新兵送去徐州及青州,而老弱新兵则送去许昌和太原等等,诸如此类,现在曹丕又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为曹真谋取豫州大都督之职,现在曹真守淮北及谯郡一带,已经属于豫州的范围了,但军权依旧远远不如夏侯惇,在合肥战役结束后,曹仁便向曹丕委婉提出这个想法,可以把夏侯惇调去冀州,而让曹真坐镇豫州,便可豫、徐、青三州连为一片。

对于曹丕而言,把夏侯惇调走,便使曹植没有了军队支持,消除了最大隐患,再用曹真去监视并控制曹植,那他曹丕的世子之位就彻底坐稳了。

调走夏侯惇既可以强化和曹氏家族的联盟,又能削弱曹植的势力,可谓一举两得,曹丕也极为卖力推动此事,两次向父亲提出调夏侯惇为冀州大都督,但他父亲却没有任何反应。

但今天曹丕听闻夏侯惇擅自来了邺都,他意识到或许这是个机会,便立刻将华歆找来商议。

华歆是权术高手,对权力斗争有极高的天赋,他也是曹丕的军师,这次建安七子被抓事件,以及崔府被抄,都是他一手策划。

他知道该怎么掌握分寸,该如果循序渐进,他见曹丕急于扳倒夏侯惇,便劝他道:“殿下不要急于求成,夏侯惇在军中地位太高,若没有绝对的把握,最好不要轻举妄动,微臣建议世子还是集中精力办到崔林案。”

“可是我觉得夏侯惇从许昌赶来,恐怕就是为了崔林一案,他若劝服了父亲,我会前功尽弃。”曹丕依旧有点不甘心道。

华歆眯眼笑了起来,“崔林案是魏公的意思,夏侯惇恐怕还不清楚,让他去触怒魏公岂不是更好,世子不要出面,不要让魏公看出世子有谋军权之意,一旦被魏公看出,那才会前功尽弃,假如夏侯惇触怒了魏公,我倒要劝劝世子替他求情。”

曹丕若有所悟,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这时,有侍卫在门口禀报道:“启禀世子,军署那边传来消息,夏侯都督和钟军师一番谈话后,已经返回了许昌。”

曹丕一怔,继而又忍不住恼怒道:“他跑得倒挺快!”

华歆也轻轻松了口气,笑道:“这应该是钟繇把他劝回去了。”

曹丕沉吟片刻道:“我刚刚得到消息,今天上午父亲单独接见了钟繇,派他出使交州,你觉得这是什么意思?”

“魏公的意思很明显,这是在保护钟繇,其实也是暗示世子,不要把打击面扩大。”

曹丕有些疑惑不解了,“如果是这样,父亲为什么暗示我对崔林下手?”

华歆叹了口气,“世子还不明白了,魏公打击崔林,不是为了植公子,而是为出丁令之事,土地和人口问题才是魏公的心腹大患啊!”

曹丕的心中变得沉甸甸起来,父亲不肯放弃出丁令,他肩头的压力将再次加重了。

……

第1041章 长安新相

时间渐渐到了十月下旬,长安已经有了几分初冬的寒意,长安民众也慢慢从夺取江东的狂欢中平静下来,继续着每天平淡忙碌的日子,另一种期待在他们心中滋生,建安二十三年的新年再有一个多月就要来临了。刘璟也渡过了他这几年来最为平静祥和的一个秋天,扫平江东,终于搬去了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在他统一天下的征程中,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这一个多月,他一直在忙碌安置江东的文武高官,让他们得以融入到汉国中来,能接手政务或者能开始训练士,还要安置他们的生活,有自己府邸,再把他们的家眷接到长安。

这天上午,在未央宫汉王官房内,刘璟和平时一样正埋头批阅奏章牒文,这时,秘书从事卢琮在门口禀报道:“启禀殿下,张尚书求见!”

卢琮是今年科举考试榜首,尽管他一心想去灵州或者河西历练,但最后却进了秘书监,也就是为汉王处理各种重要的军机文书。

这也是惯例,上一次科举第一名崔实也同样在秘书监任职,一到两年后转为地方官,或是担任县令,或是直接出任郡丞,这也是他们的特殊优势。

卢琮已得到秘书监令伊籍的承诺,一年后推荐他去河西任职,这让卢琮极为期盼,现在他任职已有两个月,已渐渐适应了紧张忙碌的仕途生涯。

刘璟抬头看了他一眼,笑道:“请张尚书进来!”

卢琮快步出去,不多时,外面传来了一阵脚步声,张尚书也就是张昭,刘璟为了平衡权力,将相国由五相扩为七相,这样张昭便作为江东代表入相,他出任工部尚书,取代原来费观的职务。

进入权力中枢的江东高官还有步骘,封为黄门侍郎,是门下侍中法正的副职,主管门下省日常事务,也能参与政事堂的中书门下议事。

张昭走进官房,跪下施拜礼道:“参见汉王殿下!”

“张尚书免礼,请坐!”

张昭坐直了身体,刘璟又笑问道:“听说张尚书前两天去了咸阳?”

张昭虽然在从前对荆州并不友好,屡屡为难刘璟,不过那是过去之事,刘璟也并没有放在心上,相反,他却极为欣赏张昭的能力,无论事情多么繁杂,他都能化繁为简,找到问题实质。

当然张昭也有不足,他在军事方面确实比较薄弱,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他在江东最后备战时积极倡导疏通运河,放弃对秣陵县城的重修改造,反对吕蒙关于放弃建业迁入秣陵城的建议,这些都是张昭在军事方面的败笔,最后导致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导致了建业和秣陵的防御两难。

刘璟也知道他在军事方面的不足,所以扬长避短,不让张昭参与军事,而是用他处理内政,张昭出任相国一个月,已渐渐适应了他的新仕途。

张昭取出一幅地图,呈给了刘璟,笑道:“殿下上次在中书门下议事时,提出建长安副城的建议,众相国商议,便决定由工部来牵头此事,这两天我就在忙碌选址之事。”

建长安副城最早是由陶胜提出,为的是解决长安土地过于昂贵问题,陶胜是商人出身,考虑问题比较实际,仅仅是从土地利益上考虑,至于社会效应和军事防御这些方面,他就没有想到了,不过设立副城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征服江东后,很多江东士族以及文武高官都需要在长安购地置业,使长安的土地更加紧张,建立副城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刘璟接过地图,又起身来到关中沙盘前,对照张昭的地图,在沙盘上找到了三座相应的副城位置,插上了红旗,这三座副城实际上是三座县城,一处是秦旧都咸阳县,在长安以西十五里处,一处是长安东南的杜陵县,一处是正东的霸陵县。

这三座县城都距离长安不远,在二十里范围内,这也是相国们的一致意见,利用现成的县城来作为长安副城,一方面可以节约开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聚拢人气。

张昭在一旁介绍道:“这三座县城非常适合作为副城,从前和长安联系较少,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如果都修建宽阔的直道,又有畜力代步,最快一刻钟便可抵达长安,假如直道两边商业发展起来,那么副城和长安城之间的联系就更紧密了。”

刘璟又看了看沙盘上的三座县城,笑道:“这三座县城我都去过,感觉很小,也很破旧,如果真做副城,城池至少要扩宽一倍,我建议向长安方向扩宽,这样和长安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如果缩减到十里之内,那他们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副城了。”

“殿下说得对,如果缩减为十里,那么直道沿途的土地也会变得很有价值,不仅是商铺,还会有很多府宅出现,长安城也就真正的繁荣起来。”

刘璟点点头,“这件事政事堂再好好商议一下,最好估算一下需要耗费的钱粮,一旦定下来,就立刻着手实施。”

“微臣遵令!”

张昭转身刚要走,刘璟却又叫住了他,“马上要入冬了,我有点担心张尚书能否适应长安的严寒。”

张昭笑道:“多谢殿下关心,我是徐州人,年轻时去河北游学数年,其实也早适应了北方的冬天,而且听说关中并不是很冷,我想应该没有问题。”

“那我就放心了,如果有什么需要,尽管提出要求,不仅是张尚书,也包括其他来自江东的官员。”

“微臣多谢了!”

张昭施一礼,缓缓退了下去,刘璟目送他出了门,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心有所感,江东最大的问题便是派系斗争,他也担心这种派系斗争会延续到长安,不过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他这种担心暂时没有必要,江东还没有出现派系的迹象。

不过自古以来,有官场的地方就有派系之分,也不是说长安就没有,汉国内部同样有派系之分,比如巴蜀派系,荆州派系,关陇派系等等,如果再出现一个江东派系也不足为奇,这是人性的本能,一个小小的手工作坊内都还拉帮结派,关系复杂官场中更是难以避免,因联姻、因世交、因同窗等等。

刘璟也并不反对这种难以避免的派系之争,但他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派系之争不能过分,像从前江东那种派系斗争,他就不能接受,如果因派系斗争而损害到汉国利益,他会毫不犹豫地对派系斗争下手。

正沉思着,他忽然若有所感,一回头,见卢琮站在自己身后不远处,刘璟忽然想到他是卢植之孙,天下七大名门之一河北卢氏的子弟,刘璟便笑道:“我有话要问你,你随我来。”

刘璟走回官房坐下,卢琮也走了进来,垂手站在一旁,刘璟便笑问道:“卢氏家族在长安就只有你一人吗?”

“回禀殿下,微臣的二叔也来长安了,上个月刚到。”

“在长安买土地了吗?”

“还没有,但有这个打算,刚才张尚书告诉我,如果想买土地,最好去杜陵县买。”

刘璟点点头,又问道:“你二叔是代表家族来买土地,还是他个人准备在长安置业?”

“应该是代表家族,河北很多大士族都准备来长安购地,除了我们范阳卢氏外,还有博陵崔氏,赵郡李氏以及钜鹿白氏等等,都有在长安附近买地购宅,我们卢氏还是比较晚了。”

停一下,卢琮又小心翼翼问道:“近来长安有一种传闻,说将来要迁都去洛阳,致使长安高涨的土地价格忽然降低下来,不知这传闻是否属实?”

“你觉得会吗?”刘璟淡淡笑问道。

“微臣觉得不太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

卢琮不假思索道:“当初曹操从许昌迁都到邺都,是因为击败袁绍,夺得河北大片土地,他需要稳定河北,同时匈奴和乌桓对北方威胁较大,所以曹操才迁都邺城,而对汉国,我认为它继承的并非光武帝的后汉,而是高祖开创的前汉,所以从法理继承上,定都长安会更加激起天下对汉室的向往,这是其一。”

“那其二呢?”刘璟又笑问道。

“其二是汉国的历史任务决定,就算夺取天下,复兴大汉,但这只是殿下目标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应该是经略关陇、河西,收复西域,再建西域都护府,微臣认为这至少需要百年时间,要完成第二个目标,那就应该建都在长安,而不是洛阳。”

刘璟点点头,“你还是有点眼光,伊籍说你素有大志,一心去河西建功立业,是这样吗?”

卢琮按耐不住内心的期待,单膝跪下道:“恳请殿下成全!”

刘璟想了想道:“按照惯例,你应该在秘书监磨练一年才能外放,不过你要去的不是巴蜀荆州等富庶之地,而是要去河西建功立业,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值得提倡,也罢!我就成全你,任命你为居延县县令,你可愿去?”

卢琮高声道:“这是微臣平生所愿也!”

“好!你明天就去吏部改签,正式出任居延县县令,另外我再加封你为居延尉丞,协助张掖都尉戍边。”

卢琮心中激动,再次深施一礼,“多谢殿下成全!”

刘璟走到他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不要让我失望!”

……

第1042章 意外之喜

处理完一天朝务,黄昏时分,刘璟返回了自己府邸,马车在大街上缓缓而行,刘璟默默注视着大街上的人来人往,细细体会着长安城蒸蒸日上的繁华,也在享受这难得的片刻闲暇。

这时马车经过了一处社庙,刘璟远远看见了社庙前的几株老槐树,他心中若有所感,沉思片刻,便令道:“去古槐府!”

马车调头,向古槐府辚辚驶去,不多时,马车在古槐府前缓缓停了下来,在刘璟东征建业期间,乔府也发生了一间不幸的事件,乔玄在游荆南时不幸染病,在返回长安途中去世,就地安葬在南郡。

这个消息令小乔悲痛万分,刘璟也不敢告诉远在巴蜀的大乔,刘璟从江东回来后,至今还没有来过古槐树,他来这里也没有什么意义,乔玄病逝,大乔远在成都,古槐府就是一座空宅。

只是刘璟忽然思念远在巴蜀的大乔,才想到来古槐府看一看,看看大乔生活过的院子和留有她余香的房间。

“在这里等着!”

刘璟吩咐侍卫一声,便独自一人走进了府中,两名看守府宅的老家人都恭恭敬敬站在一旁,一直走入后宅,刘璟缓步走进了西院,这里便是大乔从前居住的院子。

刚走到院门口,一个穿着红裙的小丫鬟正匆匆走来,她没有看见刘璟,一头撞进他怀中,刘璟一把扶住她笑道:“这样不看路,下次可是要撞上大树!”

小丫鬟这才看见眼前之人,吓得她尖叫一声,转身便跑,刘璟不由一怔,这丫鬟好眼熟,就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一个轻柔的声音,“这般慌慌张张,发生了什么事?”

刘璟一下子呆住了,这个声音她怎么会在这里?她怎么又回来了?这分明是大乔的声音,他忽然加快速度向内堂走去,心中怦怦乱跳,跨进内堂的门槛,刘璟看到了那个让他梦萦魂牵的女人,大乔穿着一袭洁白的素裙,竟出现在他眼前。

“将军!”大乔也低喊一声,手中团扇落地。

两人就这样对视着,谁也没有说话,大乔的美眸中泪水涌出,快走两步,一头扑进了他的怀中,刘璟紧紧抱住她纤弱的双肩,仿佛还在做梦一般。

刘璟低下头,凝视她的脸庞,比从前清廋了,却依然是那么俏丽无双,那雪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