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生活智慧之书太极博弈原理-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般的思路认为——你属于哪种性格类型的人=你适合做哪种职位。
而笔者的思路则是——哪种职位=引发了你身上的某种特征。
这条思路笔者称之为引动原理,是笔者当年困惑于“人的命运究竟是怎么样”这个问题中领悟出来的(如命运含章里面提到的“运引动命”)。

两者的区别在于:
前者,人事总监告诉你,“你不太适合当主管,可能适合多做点实事(性格特征类型符合不了这个职位)”;而后者,笔者则是告诉你,“主管这个位置呀,它能够使你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大局能力发挥出来,但是它容易使你的情绪受到波动,因此你若要做好这个位置,我可以做一些布局来压制你的情绪,从而做到扬长避短。”

通常在大多数人心中,当你们认为一个人适合做什么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你们几乎认定了这个人这一辈子在某一行业某一岗位上做成怎么样。

为什么诸葛亮在死之前,已经知道了魏延最终在某一时刻会叛变呢?就是因为他结合了当时的形势趋向,从而把握了引发魏延叛变特性显现出来的形势点,时间点。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会跟感叹,“真想不到,你居然有这方面的能力呀!做得不错!”,“为什么他在这个任务上竟然失手了?!”……

②人性的定性
人性的定性,指的是这个人是怎么样的,如何的。那我们怎么去获取这些认识的呢?人性的定性有两种方法:
(1)轮廓识别——底线

………………………………………………………………………………
知识拓展:诸葛亮观人七诀: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的头号智者,不仅谋略过人,在选人、用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从人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总结出的用人之道,不仅全面、深刻,而且可操作性很强,极具参考价值。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知人,最为重要的是要知其人品(注意,这里的人品解读为志向)。人品支配行动,行动反映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人个人志向是否坚定,意志是否动摇,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所作所为,能否经得起考验,是临阵脱逃的还是一往如前,这是一个人的人品之核心,也是知人的基本点。古往今来,任何一个事业成功者,无不是志向专一者,无不是信仰坚定者。考察一个人,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人品?可“问之以是非”,看其对是非曲折的判断,对某事物的看法,观察其志向。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摸棱两可的人,那些随风摇动、忽东忽西的“墙头草”式的人,往往是善于察言观色、附炎趋势的人,他们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和内心道德的操守,只习惯于见风使舵,没有定性,这些人最容易在关键场合、关键时刻损害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只有志向高远、立场坚定、胸怀宽广、志同道合的人,才会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事业同命运、共呼吸,奋力拼搏,不辱使命。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即用激烈的言词激怒他,以考察是一个人气度和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古人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人为创设一个创难环境,“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勇是忠诚、勇敢、刚强与坚贞的优秀品质,只有在危难之时一个人所表现的胆识和勇气才是最真实的。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有这么一种说法,酒后喜欢唱歌的人,生活起居较具规律性,也是乐观进取之人,虽会酒醉,但心不会醉;醉后就睡的人是理智型的人,平常不喝酒时颇懂得自我约束,言行也少逾矩;醉后爱笑之人个性乐观、随和、不拘小节,也是颇具幽默感之人;酒后喜欢唠叨、争吵,甚至会动手打架之人,平常情绪不稳,是处在长期的时运不济,或屡遭挫折、不顺的际遇下,属于怀才不遇的典型,其目前之运势则是处在蹇滞阻塞难通的情况下;喜欢独自一人默默喝酒之人是落寞寡欢型之人,拙于交际与词令的表达。当然这种说法也有偏颇之处,不能以偏概全,但酒后往往误事或失德的人可见其定力不足,修养不深,若不戒之,恐难以担当重任。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对人最大的考验是什么?是金钱,是利益,是物质引诱。人性本有贪欲,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一个人“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出必行,一言九鼎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和下属的信服。信任是识人用人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件事,信任是用人者取得下属忠心拥戴的重要条件,也是用人者对其下属最基本的要求。
………………………………………………………………………………

以诸葛亮的观人七法提到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项内容为例,我们试着使用数学方法表达:
底线1。1<志<底线1。2
底线2。1<变<底线2。2
底线3。1<识<底线3。2
底线4。1<勇<底线4。2
底线5。1<性<底线5。2
底线6。1<廉<底线6。2
底线7。1<信<底线7。2
什么叫底线呢?底线指的是某种特性变化的临界状况。就如同我们经常说的,人格底线,伦理底线。(和本书在太极建模一章里面提到的拐点是一样的)
自成长以来,我们是怎么认识人的呢?
如果你开了某种玩笑然后他就发怒了,于是你就明白了:他是“谦谦君子”,“不发怒”的底线就是你不能开某种玩笑。一旦你开了这种玩笑,他就变了。
如果你给他两毛钱,你就可以收买他了,于是你就明白了:他“信”的底线就是2毛钱,低于这个价钱,他就叛“变”了。
……
所以当你对一个人的底线了解很多的时候,你对他就会感觉很放心,因为对方的性情变化都在你掌控之中。
我们人与人的交往也是一样,你知道对方越多的变故经历,你看到对方越多的喜怒哀乐,你就感觉到这个人很真实,很实在。假如忽略价值观念不同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很愿意亲近这样的人。我们每一个人不一定数学都很好,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但是我们能通过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变故,能够感知出这个人的各方面的底线!
我们的前辈通过无数的经验警示我们,我们要小心陌生人:熟人尚且能做到温文尔雅而背后却暗里藏刀,更何况是一个陌生人——你并不知道对方的经历,不知道对方的背景。

………………………………………………………………………………
本书提示:
当一个人向你呈现某种状态,如人品好,如条件好;环境差,行为差。你只看到他们静态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们变化的一面。那么本书建议你在心底中酌情考虑予以信任的程度。因为你不知道对方给你的形象何时会发生变化。
………………………………………………………………………………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如此,探知事物的轮廓,从而识别不同的事物。比如戴眼镜的朋友可以尝试摘下眼镜来,你要认出一个人,并不需要精确到“对方的毛孔”而是你可以看到对方的轮廓就可以了。
我们可以从一些经验统计里面发现,出色的管理者,出色的领导大部分是理工科专业的出身的。
因为他们读的专业所锻炼出来的思维,能很快地感知到各种关系公式的综合结果,就这个例子来说就是他们能瞬间感知到事物的轮廓包括人的各个方面的底线。当然,对于这种能力,虽然他们并不一定能表达清楚,但是已经内化为一种直觉,感觉,也就是我们经常谈的职业直觉,第六感。(读者可以跳读到本书关于潜意识篇里面提到的:显意识内化为潜意识以及逻辑里面提到的感觉思维。同时建议联系一念化三千一文。)

为了让读者明白以上的例子,笔者使用了单纯的思路,没有考虑外界更多的环境。比如说,平常你开了这种玩笑,他就发怒了,但是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中,他可能就不会发怒了,因为可能这种场合让他需要克制一下。也就是实际情况,我们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万象演化一章里面称为自建平衡体系,在阴阳流转一章里面称为平衡)
所以这个底线,一般指的是一个大概率,其成立必须有一个大前提,即太极。

从过去事件,可以探知一个人的底线。比如有很多恋人,包括已婚人士,都非常关心另外一半的过去。他过去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人呢?有无出轨过?现在是不是只是从良了?……
但是很多人是没有思考方向去正确从一个人的过去中提取出准确的底线,和准确处理底线(信息)(阅读提示:请联系信息对抗)。如果偏差了,有可能造成原本一个想改过自新的人得不到接纳,只能复归原本,这样原本趋好的现象最终变成遗憾。
所以面对这些问题,你必须要清楚,底线究竟有什么作用?——底线只是变数的参考,而不是过去就等于未来!
因此你可以这么做:
(1)分析现在已有的情况,其维系现有平衡的各个因素。
(2)底线就是引起变化的引动条件。你要想不变化,就要避免这些引动条件的出现;反之,则引入引动条件。(注意运用太极归宗提到的虚实,以便更好归门别类,条件不一定完全一样,可有类似。)
(阅读提示:更深入启发,请阅读一念化三千一文)

………………………………………………………………………………
知识拓展:21天效应:
(笔者提示:这篇补充文章说的是习惯,惯性,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书写到这些理论,譬如第一次见面只使用几分钟时间能增加印象好感,三个月内让早恋的孩子不再与对象交往可消除早恋等等这些结论都是有局限性的,并不适合任何人,若要有准确的结论,那么我们必须要懂得分析这个人的底线!这才是最关键的。此文旨在告诉读者是有这么一个时间,至于真正是多少,还需要细心研读本书的方法理念。)

心理学中说,要形成一种新的习惯,比如每天早上起来喝一大杯水,这个需要21天。也就是说,如果你坚持做了21天,那么你就习惯成自然,就不要意识去控制调节这件事情了。通俗来说,你就不会忘了。这个举动最初从由你的大脑掌控,转而由你的小脑掌控(小脑储存了很多无意识动作,比如刷牙、洗脸),喝水成了一种习惯。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据研究,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需要不断地重复,即使简单的不断重复也是十分有效的。 21 天效应不是说,一个新理念、新习惯只要经过 21 天便可形成,而是21天中这一新理念、新习惯要不断地重复才能产生效应。这也是现在许多广告不断播报的原因所在。 
当然,这里所讲的21天是对新理念、新习惯的中等程度而言的,强度低的、简单的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就可能会形成的快一些,强度大的、复杂的新理念、新习惯就可能形成的慢一些,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新理念、新习惯的性质对形成的时间来说也可能会有影响。但目前尚不知影响有多大,也需深入探讨。 
此外,旧理念、旧习惯的改变或消退是否也如同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呢?其机理是否一致?尚不得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如果这一旧理念、旧习惯就是我们想要改变成新理念、新习惯的,也就是两者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应该说它们是同步的,立的时候,也就是破的时候,也就是说,同样需要21天才会产生效应。 
………………………………………………………………………………

(2)人性太极演化模型
上一节提到的思路,是我们认识中的一种捷径。弊端已经说了,我们仅是得到统计上的大概率,读者你可以留意一下市面上的观人书籍,均离开不上一节的思路,他们提供给你观人的常用窍门,但是没有给你解释这些窍门,这些结论得来的原因,所以我们会经常感叹“想不到短短几年,他的性情变化那么大呀”,也如同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计划跟不上变化”。

按照太极演化的思路:太极→阴阳→……→万物万象
人性的最原始就是一个太极,接下来就要配阴阳(详见下一章)。我们对这条思路,使用一条公式去理解:
(正性情+负性情)+(正环境+负环境)=常量

解释:
1)相等性(人与人的平衡)
在这里,笔者创建一个模型(可跳读太极建模一章),性情与环境构成一个系统(太极),那么这个系统总能量是恒定的,即是常数。笔者相信,读过初高中的我们都比较容易明白这点。
这个常数意味着什么呢?佛家里有一个很清晰的说法,就是万物众生平等。
进一步说,你今天的环境,你的遭遇,你的才能,你的认识等等你的所有加起来=一个常量=别人今天的环境,别人的遭遇,别人的才能,别人的认识等等别人的所有加起来。

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到别人很有钱,心理很羡慕,可是退一步想,别人有了钱家庭可能就因此而不安稳或者有钱其实压力也很大,比如有钱能有更多机会满足自己更多欲望,包括外遇。而你虽然没有那么多钱,但是生活其实比之要自在,要安稳,要快乐。
——这就是一个总的相等了。
(注意,多维考虑才能更全面,读者可以参看万象演化中关于维度的说法。)

2)正负性
所以正,就是有。负,就是没有,不具备。
比方说,你不抽烟,那么这就是属于负性情。一个人的负性情越多,我们一般看成是越单纯,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几乎什么都没有,几乎什么都不会(当然,他会哭,这属于正性情。)。同样道理,你经历过的环境,那叫做正环境,你没有经历过的环境叫负环境。

3)等式说明
正因为等式的存在,因此这四个因素遵循此增彼减的规律。比如我很努力地赚钱,那么我的正环境(有钱可以游玩)增加了,负环境(已经实现了某个愿望)减少了,正性情(脾气大了,身体坏了)增加,负性情(没耐心了)减少了。

4)核心说明
有读者说,很不解,“为什么不直接写性情+环境=常量,而分为正负呢?而且正负加起来似乎会等于零。”
这个问题就问到了核心了。目前所有的关于人性的理论都是基于一种统计经验,比如说性格测试,九型人格,萨提亚家庭理论,精神分析等等,因为人与环境的关系实在太复杂了,其关系的说明在国内市场上的书籍中是鲜见的,因为这涉及到佛家神学,轮回学说,道家玄学等等超四维的学问,如果摒弃这些,你只能取一种概率,广泛的概念去描述,加以运用。
正负加起来不一定等同零,这是时空关系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就能开始明白,思想为什么会遗传(孩子性格遗传自父母),文化为什么存在场态(东南亚,港台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