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日常经济学-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导言:日常经济学(1)
乍看起来,本书和经济学没有太大关系。宏观经济学的关键主题,比如通货膨胀、失业率、
  利率、经常账户赤字,都是浅尝辄止。但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本书讲的是经济学里最根本的
  东西—你和你的日常生活。经济学往往从飞机的角度看待“经济”,也就是从上往下“鸟瞰”,这
  样一来,经济制度的轮廓倒是看清楚了,可地上栖居的人却变得如蝼蚁一般大小。本书反其
  道而行之,从下往上看,于是人恢复了正常大小,研究的主题也变成了人与“制度”的相互影
  响。 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称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日常交易活动的科目。美国经济学家赫布?斯坦(Herb
  Stein)亦曾给国民生产总值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说是10亿人早晨起来去工作,之后就有了
  GDP。本书的重点,就是这种“日常经济学”:工作,闲暇与时间不够用,家庭和家务事,购物
  与节约,母亲和孩子,孩子和教育,以及幸福和可能对幸福造成威胁的东西—犯罪、征税、健
  康和衰老。这些东西琐碎、平凡、不重要?显然不是。它们就是生活。它们支配着我们的工
  作时间,它们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收入之源,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消费之途。把宏观经济打碎,
  剩下的就是这些琐事。而且,它们的运转情况不妙。
  经济学讲究平衡,可我们不少人都发现自己的生活失了衡。不能叫我们感到满足的事情—如经
  济学家所说,这叫做不能带来持久“效
  用”—我们越做越多;能令我们感到满足的事情,我们却越做越少。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往往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要什么对自己最好;另一部分原因,是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事
  情,并没给商家带来多少牟利的机会。是以,我们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不断的冲突当中—竭力
  免受苛求上司的责难,不遭自私买卖的诱骗。
  所以本书要完成一个—或两个—任务。首先,帮助你理解身边的经济如何运作,它如何改变,
  如何冲击着你的行动自由;同时,还要曝光宣传的嘴脸,揭露错误的传统智慧,戳穿骗局与
  幻想,突破并不真实的表面限制。其次,做经济学应该做的事情:帮助你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
  不要受时尚和当代成规的哄骗。控制你的生活,行事主动,不当受害者,少做不能叫你满足
  的事,多做能带给你满足的事。这是一本自我救助的书吗?当然是。
  你知道,我爹他是个传教士—一名基督教救世军牧师。他有好多劝世的话,这个缺点,不幸遗
  传到我身上。我在《悉尼晨锋报》干了30多年经济记者,最近又转到墨尔本《时代报》,本
  书取材于我多年来写的专栏,集结了我想说的大部分劝世之语。这些专栏是想要表达什么内
  容呢?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不妨继续读下去。
  这么多年来坚持写作,多亏了我对世界一贯的好奇心和按捺不住的冲动—一发现什么东西,总
  是迫不及待地想告诉读者。对人们如何行事的研究—是什么使得人们去做这样那样的事情—总
  叫我着迷,而且我的焦点,总放在日常琐事上。世界在改变—变化速度或许比历史上大多数时
  代都更快,变化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有时候,由于距离太近,这些变化我们一时反倒难以看清
  。最先注意到这些变化,并最先对其意义做出判断,乃是记者的特权。
  当然了,30多年来,我的观点也在变—对自己身为评论员的职责所在,我的看法同样在变。多
  年来,在揭示经济学神秘外衣的过程中,我以为自己不光要向读者解释传统的经济学,还要
  说服他们经济理性主义的好处所在。然而,我越是了解经济学,就越发意识到它的局限性。
  所以近年来,我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为读者们提供经济评论—就好像对戏剧挑三拣四的评论家,
  既要指明它的强项,亦要点破它的弱点。我首先是个记者,记者的天职是忠于读者,而非忠
  于经济学专业。
  之后各章,你将发现传统经济学在各方面的优势。叫人望而生畏的“市场力量”,虽说并不像
  一些经济学家说得那么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但比大多数人想象中要普遍、强大得多。就说
  取消银行管制这件事吧。此前,我们曾设想,管制取消之后,银行之间的竞争会更激烈,故

导言:日常经济学(2)
此,银行收取的贷款利息会下跌。结果,虽说时间拖得长了些,但事实发展确实与预料相符
  。银行的利差—银行支付的存款利息和收取的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比从前低了1%~2%,一部分
  原因是银行本身的竞争加剧了,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出现了新的竞争对手:非传统银行的抵押
  贷款机构。
  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就逐渐开始取消银行管制,但直到这一两年,澳大利亚央
  行才额外采取措施,在信用卡市场引入更多竞争。如今,各种机构提供的信用卡,利率比从
  前低6%。可对于“竞争”带来的奇迹,需要牢记的一点是:这是一把双刃剑。银行之间本来是
  不必互相争夺业务的,除非你同时允许顾客在银行之间挑挑拣拣。我们大多数人买东西都不
  喜欢受打扰,是以,过度竞争并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当然,除非迫不得已,商人不会主动削减自己的利润率,而且大多数顾客对商人最大化利润
  所用的那些小把戏都很健忘。有一种手法叫“差别定价”—对不同阶层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为什么这种做法能带来更高(而不是更低)的利润呢?对此,传统的经济学能做出很合理
  的解释。
  有一些重大决策是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现在上大学还值得么?尽快还清教育无息贷款(HEC
  S)的做法明智吗?提前还清HECS享受的折扣价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这些都是适合经济学来
  回答的问题。你在第4章将会看到,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依次是,“当然值得”,“不,不明智
  ”以及“只要你是那个想这么做的老爹,吸引力就很大”。
  有一个领域,一丁点基础经济学就能创造很大奇迹,但一般人都觉得它跟经济学没关系:犯
  罪领域。入手的时候,多点冷静的理性分析,少点情绪,会很有帮助。对于犯罪,公众提出
  的—和政治家采用
  的—很多解决方案,似乎并不在乎得出什么结果,而是要满足人们的恐惧和泄愤心理。否则的
  话,为什么人们对有些事情如此义愤填膺,但却对了解哪些做法行得通、哪些做法行不通,
  一点儿都不感兴趣呢?当然了,经济学家拿出了一个最简单又最有用的决策方法:他们提出
  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也就是说,钱不是树上平白长出来的,你花的每一块钱用了就没了,如此
  确保你做出明智选择。机会成本提醒我们,即便增添警力的方法的确减少了犯罪,也还存在
  一个更深入的问题有待回答:在同样成本的前提下,还有没有其他更管用的办法?在打击犯
  罪时,我们应当顾及成本效率—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办别的事情,我们总是会考虑成本效率问题
  ,打击犯罪也不应当例外。
  传统经济学的话题暂且说到这里。但是,且慢,有什么能帮助我们破解日常生活内部运作方
  式的非传统经济学吗?我注意到一种相对较新的经济学思潮,叫做“行为经济学”,也就是使
  用心理学上的发现和方法来解决经济问题。传统经济学总是假设我们在作决定时非常“理
  性”—总是头脑清晰,从个人利益出发采取行动—但行为经济学家知道,我们所作的决定,大多
  远谈不上什么“理性”。传统经济学在预测人类行为时素以不准确而著称,我以为,正是由于
  它对理性的错误假定,才导致了这一结果。可在我们的非理性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可以预
  测的,是以,行为经济学大有用武之地。
  本书中引用了不少心理学的实验和行为学家的观点。例如,实验揭示,在买东西的时候,我
  们拿主意会碰到多大的麻烦;而倘若选择太棘手,我们何以会单纯地回避了事。心理学家的
  工作还点破了看电视的真相:这是一种超级无法令人满足的活动,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能
  导致人陷入轻度沮丧状态。
  在经济学转入错误方向之前,幸福—也即“管用”的别名—曾经是这门学科的特别主题。如今它
  却成了科学调查的对象,而且,心理学家成了该领域的主导者,经济学家参与得非常有限。
  不过,假以时日,心理学家应该能率领经济学家回到正途。
  对幸福的研究,以及其他心理学调查,修正了我们对工作的认识。例如,人一失业,想念工
  作多过想念钱。此外,虽然经济学家如今只对提高工人生产效率着迷,总有一天,经济学家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导言:日常经济学(3)
、政治家和商人会理解“工作丰富化”—让工作更令人满足—所带来的好处。
  倘若我们想要解释家庭存款的彻底消失,行为学家提出的观点是很有用的。我认为一部分原
  因在于技术的进步,削弱了金钱的切实感。如今,我们拿到手的工资,是银行户头上的数字
  ,我们在电脑上付账单,我们用塑料信用卡买东西。如果我们真像传统经济学假设的那样,
  是些没有情感的计算器,上述情况并不会对我们的行为带来任何影响。可实际上,我怀疑,
  我们中至少有一部分人,会因此花掉比从前更多的
  钱—毕竟,原来我们是亲手拿着自己挣到的血汗票子。
  此外还有一个谜。我们都知道,每月不按时全款还清信用卡账单,就再也得不到延长的免息
  还款天数,可为什么这样的人很少把卡转到提供超低利息但没有免息期的银行呢?我怀疑这
  种不情愿,混合着一种自欺欺人与难以自律的情绪。这些人总是告诉自己说,下个月会按时
  还款,跳出债务陷阱,所以想留着这些卡,获得最高可达55天的免息还款期。
  你可以看到,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对税收指数化的态度针锋相对。传统的理性观点认为
  ,政治家未能根据物价上涨指数逐年调整所得税比率,会导致税级攀升—从而使得所有人都变
  成“通货膨胀隐性税收”的受害者。故此,必须尽早结束这种浮华的不公正。但政客们对税收
  指数化明显没什么兴趣,坦白地说,公众对此一改革也没施加什么压力。
  为什么呢?我认为,是因为公众对政府财政从根本上存在着矛盾态度。一方面,我们讨厌加
  税的提议,无条件地反对任何新增税种;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求政府无限增加开支。所以,
  政客们把税级攀升当做一种不那么秘密的秘密武器,帮助自己摆脱困境。这就好像是政客和
  选民们达成了一份不成文的契约,内中有一条款,要求税收尽可能低调上涨。
  我们知道,公众很喜欢幻象。我们喜欢这样的想法,凭借医疗保险,公立医院“免费”,有了
  “全额报销”,看医生也“免费”。当然了,没有什么东西真正免费,我们是通过税款来支付这
  一切费用的。但多亏了这两个幻象,医疗保险制度才一直大受公众欢迎。
  但就反驳传统经济学的弱点而言,非正统经济学到此为止了。本书中有不少地方,我都发现
  有必要预先提醒各位读者注意这些弱点—当然,这其实也是对经济理性主义(我们时代的主流
  意识形态)的间接称赞。
  可传统经济学的一个极大缺陷,就是对像家务劳动这类的简单事情,采取彻底的忽视态度。
  于是,我们花在家务上的劳动时间—由衣食住行和子女教育5大“行业”组成—比花在市场上的工
  作时间要多20%,可经济专业却摆出一副“它不存在”的样子。它跟GDP无关,所以我们可以不
  管它。生活的这两个部分彼此交易彼此竞争,但我们却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其中之一上。
  可怕啊!
  经济理性主义告诉我们,当今时代,国家经济受到的管制越来越少,消费者面对的选择越来
  越多,这绝对是福气—它能带来更低的价格,更好的服务。当然了,有选择总比没选择好。的
  确如此。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却忽视了一个更深刻的事实(大概是因为他们都叫别人去买
  东西),也就是:寻常人经常发现选择会带来困惑和不适。选择成了一种便利的商业机制,
  用以提高利润,回避价格或服务竞争。
  有人或许认为,经济学跟时间问题没什么联系。实际上,时间和经济学纠缠得难解难分,经
  济学的目标,可以轻松地转化成“帮助人们克服时间不足问题”。问题只有一个:经济学的答
  案,是想方设法往每个小时里填入更多内容,让我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快。经济学有一个极
  为根本的假设(因为太过根本,所以反而提得不多):更多就更好。这是一个可以理解的错
  误。但在我们这个愈发疯狂的世界,聪明人要懂得,有时候少即是多。
  不过,我对经济学最担心的是,它把自己弄得迷了路,陷入了对消费的无限制追求。诚如我
  们所见,经济学最初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实现效用—也即个人满足,主观上的健康或幸福,随

导言:日常经济学(4)
你怎么说都行—的最大化。后来,由于效用无法测量,它改为集中力量,帮助社会最大化商品
  与服务的生产及其消费。从这一刻起,经济学迷了路。于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专业:鼓吹
  消费主义为人生的至高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可以牺牲其他所有社会或精神上的追求。
  环首四顾,想到经济学家们如此精确地道破了我们时代的心境,你或许可以原谅他们。如今
  我们对消费的热爱是如此真挚投入,家庭的支出居然超过了收入—我们的存款成了负数。我们
  好多人加班加点地挣钱买东西,以为这样就能让自己幸福。即便如此,我也怀疑,经济学家
  对消费的痴迷,不过是因为他们看穿了驱动我们的力量到底是什么。仔细看看我们买的东西
  你就会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的并不只是“东西”。
  一辆开了10年的丰田,照样能安全可靠地把我们从甲地送到乙地,可要是我们买了一辆崭新
  的欧洲车,我们想要的不光是速度更快,行驶更平稳,坐着更舒服。那我们想要的到底是什
  么呢?社会地位。我们是想暗示(炫耀)自己在社会阶层里的优越位置。看看我们在衣服、
  娱乐上花的钱,看看我们送孩子去的私立学校,看看我们选择居住的房子和社区等等,你会
  发现,除了功能,我们还想要买到地位。当然,大多数炫耀优越地位的东西,只可能来自价
  格很贵的品牌和款式—(非正统)经济学家称之为“地位商品”。
  对这种通过消费暗示地位的做法,大多数传统经济学家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当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