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顺治十四年-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除了这事。还一事压在陈旭日心头良久。

“爷爷。像四阿哥中的那种毒药。我可从来没听说过。书本上也没有。爷爷。皇宫里是不是真的有几种秘密的毒药流传呀?”

陈正德看他满脸好。摇头道:“么对这个有兴趣啊?”

“我也不想有兴趣啊。这不是情况需要吗?我至少的了解了解。您也知道。在在太子身边做事。太子中毒既然有了第一次。谁敢保证就没有第二回?说不定。也就有人冲我下毒手。这只有千日做贼的。哪有千日防贼的呀?根就防不胜防。我的在把源头搞搞清楚。省的哪天莫名其妙就着了道。”

陈旭日的理由光明大。“爷爷。你是不知道。我以前还寻思着。要不要尝试着吃一点点毒药。让身

药有点抗体。的哪天遭了人家暗算触手无策。”

陈正德吓了一跳:“你真那样干了?你爹晓的吗?他同意啦?你说你这孩子。胆子也太大了。那什么东西都敢往肚里吃呀?谁告诉你这些管用的?你真吃啦?”

“没有。没有。我是想想。就是想想。没真吃。”

陈旭日看到老人满脸焦急。赶紧安抚道:“我吧。我在书上。杂书上看到。传说不少皇帝自幼服食少量毒药。慢慢培养出抵抗力来。我就单想了想。没真做。”

陈正德松了口你说你这孩子。净说些吓人的话。



陈旭日缩缩脖。了个告罪的手:“爷爷。您没告诉我。是不是真的有一些毒药。无色无味。下在食物里。连银都测不出来?四阿哥当初中的毒。就是银针测不出来的。”这白银测毒。在古早时候。一般人。或者说人人都信它。陈旭日却知道。东西有些道理。也没有道理。

说它有道理。因为很时候。这|针银筷银碗还真能测出毒来。就好比用银筷子挟一盘菜。诶。这银筷变黑变蓝了。抓只鸡牵只狗过来吃下饭菜。不多会儿。鸡也死了狗也亡了。人们也就知道。哦。这菜不能吃。有毒。所以说它还真管事。

说它没道理呢。举个例子。就砒霜吧。凭谁都知道砒霜是夺人命的剧毒。可是真正高纯度的砒霜。恰恰就是这银物件测不出来的。但是。同样就是这砒霜。很多时候。你用银器又能测出来。其中的关键。就是这白银之所以够变黑。是为被硫化物化了的关系。而一般常见的砒霜。提纯度不够。其中最容易掺杂硫化物的杂质。所以能够使白银变黑。

这其中的道理一;都不复杂。只不过牵涉到了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只是时下的人不了解这些。而且提炼砒霜的手法相对粗糙。这砒霜又是下毒的人最常见的选择。遂以传。以至于以为银针真的可以通用于各种毒物的测试。

富贵人家。常备了银筷吃饭。有那讲究。甚至专门打造了几套银质餐具。包括碟儿碗儿筷子勺儿什么的。一应俱全。皇宫里日常传膳。大抵也是用银针银先行试过。所不同者。为着更谨慎保险起见。正式入口前。又加了一个专门负责尝膳的。

其中。陈旭日闻目睹。了解的清清楚楚。

“四阿哥当初中的就是一种慢性毒。服食少量不致命。没有什么特殊感觉。有一定的潜伏期。积少成多就没救了。这种毒药多吗?您还知道别的吗?”

兴中毒解毒的始末。跟陈家的兴衰息息相关。陈浩早在家书里用隐晦的笔墨提及。陈正德自是知晓。“这毒药一道。非正途。我辈行医人行医济世。当然不能学对其了解也就不多。不过。我行医几十年。咱们陈家又是数代行医为生。手底下的病人经过的多了。免不了就诊治过一些各种各样中毒的患者。有的是被人投毒。有的是进山做事被毒物咬了。有的是不小心误食了有毒的东西。咱们要救人。救人就对症下药。首先对毒物有所了解。才能谈的上施治救人。经验这东西慢慢积的多了。关毒药这方面。也就有些耳闻。”

“这世上的毒。千变万化。真要往深里说。我也说不清。大抵分三种。一种是霸道的。稍有沾染即夺人性命。见血封喉。根本就不给你一;施救的机会。一种呢中毒后让痛苦。病人有种种不适的症状。要是时间拖的不久。或碰上高明的医生。兴许就能捡回条命。还有一种。就是你说的慢性药。没有到致命的量。只会使人觉的身虚体弱。误以为生的是别的病。一旦到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往往是中者无救。有些秘药。至死也让人察觉。病人是因毒害病。四阿哥当年中的就是这么一样毒。很危。错非你那匪夷所思的法。是万万救不回来的。”

“要说这害人的东。宫里边的神通广大。有心琢磨的话。还真是琢磨出了几种害人的道道。不过知道的人本来现在的皇宫。原先的老人不多。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平素小心。仔细入口的东西。”

“爷爷。是不是有|种毒。嗯。怎么说呢。就是原本两东西。分开来吃呢。都是无害的。甚至是补药类的。有天不小心误食了另一种或者误接触了另一种。突然就变成致命的剧毒。而且很少有人知道?”

第三卷 咫尺天涯 第五十八章 非议

月初六,陈旭日依例入宫。

此时,外面正是草长莺飞,蜂飞蝶舞,处处洋溢着明媚春光,而紫禁城里边,高高的城墙遮住了这一切,绿色植物的稀少,使得这明媚春光并未给居于其中的人带来多少好心情。

连着几天了,顺治的脸色都绷的紧紧的,连带的宫人内侍说话做事都加了几分谨慎,惟恐一个不小心,给自己惹来无妄之灾。

顺治心烦的原因很多,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钱!

朝廷没钱了!

眼下虽说偏居贵的南明永历小朝廷已经被灭,残部逃入缅甸,顺治去了如梗在喉的心腹大患,主力军队回调,郑成功偏居海外一隅,对朝廷再构不成威胁,其余一些零星的反叛虽时有所闻,倘要一一清剿,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是,连着数年用兵,尤其年和去年,动作频繁,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行军用兵,打的就是钱,吃穿和军饷,样样都马虎不得。军资耗费之巨,使得国库彻底空虚,频频告急。

自去年至今,廷在要不要入缅甸追击永历残部的问题上争执不休,顺治的意思是要一鼓作气,挥兵直追缅甸,彻底消灭永历残部,以免他日有人借此东山再起,给朝廷带来纷扰,也才能真正实现国内由南到北的统一大业。

但现实却给扣了一盆又一盆冷水。

亲政以来励精图治心经营的一点经济上的积累,在这几年的征战中消耗怠尽,用兵胜利的风光背后,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时局,实际上朝廷自上而下陷入兵困民穷、财政面临崩溃的困境。去年下半年,郑成功举兵北上,围攻金陵的事件虽然很快平息,但事件中大批官民倒戈相向,却反映出江南民心仍然不稳,亟待收拾。

今年三月顺治开展京察大计。剔除贪庸。整顿吏治。同时追究江南从逆官员。清理人心。

然而使他忧心。且眼下最是急迫地还是钱财地问题。

去冬少雪。彼时顺治多次召人垂询。担心今岁再逢荒年。

终是担心什么来什么。入春至今滴雨未下。冬麦歉收。春播无望。京畿大旱已成定局。

而各地送交地行文亦不乐观。一个个忧心忡忡。要么是请款修渠引水。要么是请款救民么就是请粮济民于水火……

朝廷辖下官员虽多。却是各司其职。但有忧急不能解。便绘之行文。奏疏于天子。只把一道道难题难章丢至顺治手里。

春播不及,夏灾秋灾势不能免,这是关乎万民生计乃至生死之大事,顺治不敢轻忽。为了不使各地方官员迟报瞒报谎报灾情,使得饥民起事造反,给时局带来动荡差人拟旨,制定了迟报瞒报灾情处分条例。规定:凡各直省有灾,先以情形入告,夏灾限六月、秋灾限七月上报。州县官如逾半月以内者罚俸六个月,一个月以内者罚俸一年个月以外者降一级,两个月以外者降二级三个月以外者革职。

抚按道府官以州县报到之日为始,若有逾限例一体处分……

所谓“病急乱投医”。

顺治为着心中烦闷,数次问计于陈旭日。

他寄希望于无所不能的天神:给他以指点,不要让他在苦闷中一个人苦苦撑持。

在这种君臣交流的过程中,陈旭日成功使得顺治越来越亲近于自己。皇帝也是人,现在不过就是一个二十三的年轻人,他烦恼极多,却找不到合适的倾吐对象,称孤道寡像是一种宿命。而他的神之使者的幌子,他陪在帝王身边,同时于朝政无涉没有历害冲突,这一切使得他无形中有了一种超然地位,并且在因缘际会下成为君王直言相垂询的对象。

陈旭日不是神,没有点石成金的神奇本事,但是,对于解万民饥渴,他并不是完全没得法子。

“皇上,国库充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此等朝政大事,旭日年幼,不敢妄议,有赖陛下和诸位大人用心……适逢荒年,陛下心急万民饥渴,忧心忡忡,夜不能寐。旭日亦想尽些薄力……牛痘方子耗时月余才得应用,旭日现下的想法,费时更久,请允准秋天时再向皇上细诉……眼下,请皇上许几天假,旭日还家,略做布置。”

陈正德新近来京,陈旭日心有所思,迫切希望与他共处,以谋得一个妥贴的“毒”方。况且,玉米、地瓜等播种正当时节,延误不得,便开口跟顺治讨假。

顺治自是痛快答应下来。

潘济等五人南下福建办茶园,此番只他与潘石回转,另外三人留在福建,专心于茶园诸事。

陈旭日把他俩安排在庄子上,让他们安心歇息几日,不忙于做事。

陪同陈正德一块

,还有原先的管家陈伯。

陈正德为了这位老管家,专门找了儿子儿媳说话。

“陈伯离京两年了,这两年你们家里想来也另安排了管事的,我不是想干涉你们,就想问问,你们打算怎么安置陈伯?”

陈浩道:“儿子打小记事起,陈伯就在我们家,上上下下的事都由他安排调度,旭日也是他看着长大的。我和珍珠的意思呢,现在他年纪大了,辛苦了一辈子,我和珍珠把他当自个儿的长辈一样看,往后就留在家里享清福,陪您说说话……当然,这是儿子和媳妇自己的想法,陈伯要是不想撂闲,还想做事呢,就还当咱们家的管家。”

陈有德点头:“你们有这份心,很好,陈伯跟了我一辈子,老了老了,不能委屈了他,他那人你们了解,闲不下来,要他清闲着什么都不做,他自己就得闷出毛病来。就让他还顶着总管的职吧,嗯,原先家里谁管这些事?就让那个人做陈伯的副手,多帮衬着他点,别让他累着。旭日以后越来越出息,这应酬往来人情啥的,事情少不了。”

陈正德看看站一旁的陈旭日:“旭日啊,你看呢?”

袁珍珠看了看儿子,笑道:“,他一个小孩子家的,能有什么意见?”

“不小啦,明年得出仕的人。往后不管家里请多少人,他怎么出息,陈伯和桐月是打小看着他长大,一块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老家人,跟咱们自己家里人一样,不能亏了他们。旭日啊,这点你得记住了。”

陈旭日肃容了声“是”,稍停,又道:“孙儿不敢忘。孙儿觉得,爷爷这样提议正好,往后家里人情往来多了,桐月姐在这方面分神太多……”他瞅瞅袁珍珠。

“媳妇也是这个意思。这年咱家里事情少,陈伯走了以后,就由桐月做了管事媳妇。陈伯来了,当然仍然做管家。”袁珍珠道。桐月到现在也没个孩子,因为这事,没少受婆家埋怨,那对公婆仗着这点,几乎就是明目张胆的要大儿子大儿媳贴补小儿子一家。往后清闲些,努力怀个娃是正经。

……

六子唾了口:人都笑老爷的顶戴是绿色的,老子倒大霉了,原先费气巴拉的求着,放到庄子上做个管事,我爹给我说,历练两年,长点本事,他也好给我往上边求情,调到爷身边当差,再不济也能熬个清闲的大管事当当。你瞅瞅,现在可好,这倒霉催的,我他妈挑哪个庄子不好,偏偏赶上这个庄子,太太这几年往这呆的,爷根本就不往这边来,我他妈就是再能干,也得有个表现的机会,也得让爷瞧瞧不是?现在好了,爷外调为官,京里这摊子事撒开手,几年不见个动静,害得我在这位子上熬呀,熬来熬去,熬到这会儿,还是个小管事。说起这事,六子一肚子的怨言苦水:你说这都是当管事的,别的庄子吧,人家那活儿多清闲,爷不在跟前,做好份内事,啥事都没了,我这边可倒好,糟心事全撂我这儿了。。。太太素日吃斋念佛,不是个多事的,你只尽心做事,还有人挑你的不是来?

哎,兄弟,我给你,你这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太太吃斋念佛不假,可她是庙里那不言不语不吃不喝的泥塑菩萨能比的吗?这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怎么的也有些事得靠我张罗,你要是一个不当心,哪点办的差了,你真当她是个没脾气的主儿?再说啦,兄弟,就算她性子好不生事,我们这儿不还有个小祖宗吗?

哎哟,那位小爷……问话的人缩了缩脖,左右望望,低头问:那位小爷脾气坏?

六子来了精神,指手划脚道:不是我六子乱说话,那位小爷的性子,真真儿跟、跟……他咳嗽一声,用手指小心的往头顶上指了指,嘴里含糊的咕嘟了两个字:一模一样,可不是个好侍候的主儿。太太一般事上都好说话,单有一样,沾着小爷的事,她可是不许我们有一点怠慢……您说,我们哪儿敢呀?这位小爷虽说上面没个说法,到底也是……凤子龙孙,指不定哪天真个飞黄腾达了,回头要我的小命,那还不是件动动手指头的小事?不怕一万还怕个万一哪,咱可吃罪不起。

兄弟,你不容易,不容易啊。拍拍他的肩膀:幸亏是您担了这边差使,换了我呀,早就办砸了。

你才知道?我今儿还真就把一句大实话撂给你撂这儿:这差使也就我六子做得来!你得把大的侍候好了,小的不能怠慢了,咱还得手脚伶俐点眼睛好使点,不能有丁点不寻的作为传进爷嘴里,得罪了爷……我呀,**大心了我!

第三卷 咫尺天涯 第五十九章

旭日讨得假期,和陈正德去庄子上准备春播,陈浩差使,脱不开身,就同袁珍珠商量,由袁珍珠过去做一番安置。

这些年陈正德在乡下过的惯了,一时之间,并不喜欢在城里挤着住。

眼下住的房子虽说也挺宽敝,然而对习惯了满眼绿色的人来说,却是不如乡下地方如意,时值阳春四月,住在郊区,到底比城里来得惬意。

潘济在福建住了小一年,耳濡目染,对地瓜的栽种过程很熟悉。

种地瓜要先育苗,挑那种个头小的,覆上沙土,保持合适的温湿度,一个地瓜能发十几株乃至更多的幼苗。

等陈旭日一行赶到庄子上,地瓜秧苗已经在阳光下伸枝展叶,绿盈盈长的甚是精神。

陈家去地购进的几十顷:,一半以沙地半沙地为主。这样的地种粮不行,种果树种蔬菜都不耽误。

地瓜和土豆是不挑地的品种,尤其是地瓜,越是沙地的长出来的,越是又沙又甜,特别的好吃,长势也特别的好。

身为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旭日对农业了解本来不多,初中时第一次去乡下走亲戚,还以为地瓜啊花生啊,是在树上长出来的,闹了一个大笑话。

这件事有些伤害小少自尊心,于是又是翻书又是跟人请教,倒是对这些种植农作物的道道很是知道了一些。

后来兴起了农家乐。陈旭少往那种地方去。连吃带玩。完事了住上一两晚。睡在农家地热炕头。听别人唠唠家常。都是些农村田间地头地琐事。听着倒也是一乐。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