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五胡烽火录-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军队越界事件,还是因为风暴,汉国一支军队在训练时遭遇大风,船偏离航线进入辽西,不巧的是,那支军队使用了“过期地图”,他们误以为登陆点还是汉国地界。等进入阳乐城之后,才发现错误。

说到这里,高翼严厉“谴责”了那位越界军官,他斥责那位军官“涉世不深”,发现自己的错误后,像偷点心被发现的孩子一样,首先想到的是毁灭证据。所以他挟裹了阳乐城居民逃遁,造成燕国的误解。这是大罪,为此,高翼发配他去荒岛数飞鸟,以此渡过余生。

对于鲜卑人来说,“地图”这个词属于新词。80年前,西晋杰出的地图学家兼著名马屁专家裴秀,才制定了“制图六体”的制图规则,并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此时的鲜卑人并不知道“地图”这词,更不明白为啥“过期地图”会造成那么大错误。但他们知道,高翼是在忽悠他们。

阳乐县虽小,但也有数万名百姓。转运这些百姓不是一拍脑门就能完成的,汉国预先肯定作了周密筹划,为此至少调集了上百艘船。以此推测,那支神秘出现的军队,肯定是汉国正在训练的新军,而这次“越境”也是汉国的一次突击预演。依汉王那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个性,挟裹阳乐百姓而去,只是为了补偿军演费用。

但即使明白有什么办法?汉王殷勤地询问是否需要归还阳乐百姓,但燕国却不敢接受,他们一怕高翼归还的是群妇孺,二怕他归还的是一支军队——汉国军队。

鲜卑人治理地方完全是粗放型的,居民的户籍全掌握在汉官手里,汉官即已被俘,以他们墙头草的个性,不能指望他们回燕国如实交代。所以,汉国要归还一群妇孺,燕国也只能把这些负担背上。

但是,依汉王的个性,他决不会让人占上便宜,此刻,汉燕两军对峙,局势危急万分,他要是把一支整编军队说成阳乐军民,硬性安置在燕军之侧的阳乐城,燕国该怎么处置?

战?这场战争肯定是两败俱伤的战争,燕军即使战胜也是残胜,进军中原的机会却就此丧失。

燕王慕容隽抱着最后一线希望,遣使斥责汉王,要求他解散军队,恢复供应粮草。这次,高翼答应得很痛快,他立即解散了2万士兵,而后,开始缓慢地、逐步地分遣那些受训的士兵。

对于鲜卑人来说,信诺算个屁。既然高翼解散了军队,那么鲜卑人正好乘机占领整个辽东。可就在鲜卑做次筹备时,监察的燕国官员传来消息:汉国解散的军队还是没有收缴武器,他们还分散进入了边境城市——与燕军对峙的边境城市。

燕王再度发出谴责,这次汉王翻脸了,他认为,燕国没有理由管制汉国百姓的流向,汉国规划自己的县治,分配百姓的居住地,没必要让燕国批准。

至于没有收缴他们的武器,高翼回答得更干脆:我们汉国百姓有权拥有自己的私产,不仅我们的士兵拥有武器,即使作为汉国百姓,他们也有权拥有武器——不信,来查查看。

这下,燕国君臣无话可说,他们还指望汉国的粮草支持他们南侵,所以,高翼起初的恭顺令他们相信:汉国不愿打仗;而高翼此后的强硬让他们明白:汉国不惧开战;边境城市的城坚兵利同时提醒他们:打下汉国是件得不偿失的事,尤其耽误了他们的南侵计划。

当燕国君臣明白这个道理后,南侵计划已经被耽误了。两国口水仗打了这么久,当时已进入夏季了,随后,汉王高翼磨磨蹭蹭,逐渐把那三万精兵调入水军,调入辽北边境,时间拖入了秋季。燕国的青壮集结了一年,既耽误了农活又没有掳掠所获。当高翼恢复供应粮草后,燕国只能勉强维持五万军队集结,剩下的粮食则被贵族瓜分一空。

无奈,燕国推迟了当年的南侵计划。

第二年,没等燕国征集令下,汉国再度征召20万大军训练。这次他们可没有“统计”的借口,但燕国也学乖了,他们一边与汉国打口水仗,一边把军队南移,同时,严令慕容垂死守边境;一边修练内功,屯垦耕作。

但随后,汉军的再次越境事件,彻底打乱了燕国的南侵计划。这次,汉国军队竟然突然出现在蓟京城郊,这支3000人的骑兵向燕军展示了汉军的完美突袭能力,他们突然出现,而后在燕军的追击下全身而退。燕军追击到海边(海河口,今天津),眼看他们上了水师战船,逍遥而去。

京师震动,燕国震动。

汉国以实际行动告诉燕国,他们的京师并不安全,如果不是汉国兵少,如果燕国防卫稍有疏忽,他们随时可以攻击燕京城。

此一事件过后,燕汉两国彼此心照不宣,他们还在为这次越境事件打口水仗,并纠缠细节不放,但彼此都有了假惺惺的意味。燕国增兵边境,汉国针锋相对,也增兵边境,但双方都不愿放第一箭。

此时,汉国尚有一半数目的粮草未曾支付,汉国以担心扣船的名义拒绝再运,燕国也不在此纠缠。他们返过身来加快了内政建设。随后,汉国表示屈服,他们承认,大军集结训练是为了筑路。

这不能不说是实话,有前例在先——汉国确实把筑路看得格外重,他们每年都在大修道路,前方探子也证明了这点。于是,局势缓和下来。但此时,一年已经过去了,南侵计划再度推迟。

幸运的是,一年生不出一代青年,冉魏四面皆敌的态势让他无法获得流民投靠,他称帝的举动让晋国无法容忍,也因为无法获得士绅阶层的支持。燕国连续两年的南侵计划虽被高翼搅乱,但两年时间冉闵的实力并未增长。

这一年,燕国终于忍耐不住了,他们现在摆出强硬姿态,要求汉国以属国的身份助战,与此同时,用了三年时间筹备北伐的殷浩也终于完成了他的筹备工作,他决定如约与燕国夹攻冉魏,灭了这位汉民族的挽救者。

最后时刻到了,如果汉国不参战,那么,燕国大军将横下心来,彻底解决后患。这就是燕国此次外交信函表达的决心。慕容隽已无法容忍汉国再度拖延他的南侵计划。

战,还是不战,这是个问题?

参加哪一方,为什么而战,这还是个问题?

众人屏住呼吸,静静等待高翼的决定。

第246章

殷浩北伐。先锋官就是在苻洪前投降东晋的姚襄。

殷浩何人也,大名士。字深源。

他少年时广负盛名,年轻时一直称疾不做官,当时的名流人士却嗟叹:“深源不出,奈苍生何!”这意思是说,俺们中华民族,就等着他来拯救了。

这是何等的苦盼啊。

他的先锋官姚襄也赫赫有名,其“少有高名,雄武冠世,好学博通,雅善谈论,英济之称著于南夏”。部将认为他“神明器宇,孙策之俦,而雄武过之。”由此姚襄得名“小孙策”。

姚襄率领的羌族部落在与氐族争夺关中时败于苻洪,不得已投奔了晋朝。但这样一个少年英雄摆在大名士殷浩眼前,殷浩认为抢了他的风头,“频遣刺客杀襄,”结果“刺客皆推诚告实,襄待之若旧。”

刺杀未遂,殷浩又派亲信魏憬“率五千余人袭襄,襄乃斩憬而并其众,浩愈恶之。”姚襄派部将权翼质问殷浩,殷浩却敢做不敢为,顾左右而言他,等权翼走后“浩遣谢万讨襄,襄逆击破之。浩甚怒。”

殷浩花了三年时间筹备北伐,他主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刺杀自己的先锋官。

可三年过去了,他却连这件事都没办成——这是一个多么荒诞的时代,俺们中华民族,就等这样的大名士来拯救了。

本来,殷浩可以继续筹划刺杀自己的先锋官,晋朝有足够的耐心等他完成刺杀本国大将的任务,但燕国无法等待。在慕容隽的严厉催促下,晋朝君臣不得不催促殷浩行动了。

更加荒诞的是:尽管殷浩和姚襄关系恶劣,但以殷浩的智商,这次北伐他也只好派姚襄当自己的先锋官。因为在他手下,没有智商超过姚襄的人,甚至连智商超过他本人的幕僚,他也不容许活着。

不过,殷浩虽然愚蠢,但从不过高估计自己的勇敢。他在命令先锋官姚襄出击的时候,忽然想到在遥远的辽东,晋朝还有一个跋扈的属国,据说这个属国很能防守,连战无不胜的燕国都在他们手下吃了大亏。

于是,殷浩行文辽东,大大咧咧地命令辽东汉国出兵偕战。当然,这些助战士兵要归他统领,主要任务帮他防守中军大帐。

高翼在思索。

依靠冉闵来改变我们民族的治乱轮回——可能吗?

绝无可能!

冉闵虽然心地善良,并且对于民族、祖国充满认同感,虽然晋人不愿放过他,但他终生没向晋人发过一矢,他暴烈的反抗令我们民族重获尊严……

细说起来,他有无数的优点,但他仍是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

在他骨子里面,仍有浓厚的农奴主帝王思想,他不肯容忍生死伙伴李农的存在,怎会容忍高翼呢?怎会容忍其他优秀人士呢?我们的民族要依靠这样的人崛起吗?

从骨子里说,冉闵与殷浩没啥两样,差别只是50步与100步这么微小。

这就是传统。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

高翼转过身去,面对马努尔,语气轻柔地问:“你刚才说‘燕国晋国用命令的口气命令我们攻击盟友,这是对我国尊严的挑战’?”

“不错”,马努尔回答。

“不可”,金道麟突然明白了高翼的意思,他厉声阻止:“无论我们怎么搞小动作,燕国的南侵计划也筹备了两年,不,三年。这可是数十万久经训练的大军啊!

现如今,我汉国准备的怎么样——新得辽东,人心未附;辽北不平,四处军力吃紧。当初燕国予我辽东,未尝不是存有此心。

此地地广人稀,征兵不易。我汉国现在的全副精力都被辽东吸引。目前,我们罄尽国力编练的三万精兵,辽北拿走一万;昌黎、锦西、宾徒、徒河四县联防,还要占去一万。

现在,举国之兵,我们能动用的只有一万人,可本国不能不留军队吧……殿下,你算算,我们能动用多少人?

这可是三国大战啊,加我们一个,那就是四国大战了,派几千人的军队去,哼,不够丢人的。”

“扩军?如何?”法相王祥试探说:“我们的警察都受过训练,加上历年受训练的民壮,我们连多余的兵器都不用准备,直接把他们拉上去,绝对比晋军精锐。”

“不行”,没等金道麟说话,黄朝宗高翼异口同声地拒绝。

高翼挥了挥手,示意黄朝宗解释。

“我们现在的总人口是51万,其中青壮只有19万,剩下的男丁都是老人孩子。目前我们拥有水军三万人,陆军3万5千人,警察一万人。这些都是青壮劳力。此外,我们工场、作坊也占用了大量壮劳力,而孩子都被强制入学,田里耕作的只剩下老人与妇女。

我们缺劳力,极端缺劳力。现在,国境内五万筑路人员,都是南方雇(拐)来的,占用管理人手731人——你瞧,我现在计算人手都精确到个位了,每一个人我都恨不得劈两半用,扩军,绝无可能。”

“我国财政状况如何?”高翼继续追问。

“财政,很好,好得不得了”,黄朝宗继续说:“辽东恢复五县制度,我们现在有昌黎、扶黎、宾徒、徒河(今锦州)、房县、险渎五县,五县合计县官县吏51人。加上上京城,抚顺、沈阳,总计领取薪水的官吏112人。

辽北旧设立铁岭、法库两县、今年准备恢复东夷校尉部(辽源),其左右各设两卫,为:通辽卫、四平卫。辽北新设,除军人警察外,每县官吏或两人,或三五人。驻军费用由军费承担,官府逐项杂费极其充足。

至于军费这块——水军这块不用愁,老水手照样可以驶船,所以占用青壮劳力不多。水师战船兼护航、运输任务,他们挣的钱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连陆军一块养活了还绰绰有余。

此外,石见国输入的银锭,肃慎国输入的金沙,让我们有充足的钱购买天竺的铁矿,狮子国的粮草、波斯的战马与铠甲,而我们输出的都是朝廷的货物——昌南的瓷器,岭南的新茶,蜀郡的蜀锦,等等。”

说到这儿,黄朝宗啧啧称奇:“运输——王所言掌握渠道就能掌握财富,这话太对了,我们只消掌握了货物流通渠道,天下财富均汇集于三山,钱,我从不为钱发愁。可我们的劳力实在太少。

目前,我们的水师战船有300余艘,其中大型战船30余艘,每船士兵百余人,中型战船一百零九艘,每船士兵50人,小型快帆船两百二十七艘,每船士兵20人。

小船载货20吨,航行于扬州、青州于三山间,边巡逻边载货。这种短途运输胜在快捷,朝发夕之,一日往返,但获利微薄。

盈利大得还是远航船,但我们只能挤出10艘大船,30艘中型船用于远航。中型船只能航行到狮子国。每季20船次的载货量,对我三山来说远远不够。

我三山现在不仅要供应本国的粮食,还要供应魏国和燕国部分粮草,由于我三山种粮不多,农夫多喜欢牧马、种棉、种果木,所以,我国自产的粮食仅够辽东五县温饱,辽北、庄河以东全靠外来粮草支撑。

我们太缺粮了,我们的海船七成运力要用于运粮。我问过顾阿山,他的船坞里停着十一艘造好的巨舟,但都没有下水,因为船主雇不到足够的水手。

我问过赵玉,他的玻璃房生产的玻璃,连我辽东建官舍、学舍都不能满足。他的库房里原料堆积如山,可雇不到足够的人手开工。

我问文群、文久(宇文久),他的织造房里,棉包堆的撑破房顶,机器都要生锈了,可他雇不到足够的女工织造。

有些地方有人手,但那些活儿他们干不了,驾船出航需要训练,开机纺织需要训练,烧炉锻造也需要技巧。

此外,我汉国现在的许多农活,也需要一些特殊的技巧。比如人用牛耕作,我们用马耕作;南人视马如虎,他们不通马性,即使不胆怯的人,也常常在耕作中被马踢伤……

我们现在唯独不缺筑路人手,这活儿不需要技术,有把子力气就行,工钱又高,吃的又饱,现在我们的筑路队里,鲜卑人、契丹人、库莫奚人、扶余人啥人都有,可他们确实无用,除了筑路,连干农活儿都需要经过训练。

我们种的土豆、稻谷、辣椒等等,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要让他们掌握这种作物的习性,至少需要两年时间,一年学习,一年温习。

主公啊,扩军,我们从哪里下手,边境人手不能动,他们需要稳定。务农活儿的不能动,他们带了不少徒弟,我三山今后的兴旺全靠他们,那些徒弟还需要一年才能出师。

作坊?工厂?现在那些厂子里有一半机器在开动已经不错了。百姓小富则安,挣点钱就想买两亩地,盖套房子,混吃等死。熟练的工人不断流失,新工人上赶的培训都来不及。

主公要征兵,那些商贾们还不吵翻了天?

水军倒是可以动用一部分,我们一般的船只在附近海域巡逻警戒,可培养一位水兵容易吗?十年培养一名水手啊,培养一名船长需要十五年。

征战沙场难免有损伤,每一名水兵阵亡,我们都需要再花十年的时间。

主公,水师是我汉国的财富之源,不能让他们登陆作战。请主公一定谅解。扩军之说绝不可行。”

高翼用中指敲打着桌子,若有所思地说:“国家的实力在于军队,军队的实力在于正面碰撞,两军相逢勇者胜,只有正面交锋的胜败才能衡量两国的军力。

我与燕国屡次交手,我守燕攻,我们最后都不是采用正面手段击败了燕军。所以燕国君臣总以为我国守城有余,攻击不足。

慕容鲜卑何人也?以汉人为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