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五胡烽火录-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一天稍早时候,三山岛上,高翼正带着一群金发碧眼的救护人员,巡视于邺城拯救来的妇孺。

那些救护人员正是昔日罗马医护营士兵,他们刚摆脱奴隶身份,正竭力地展示自己所长,作为外行的高翼插不上手,他只好光察看岛上的民政情况。

三山岛现在已建设成一个隔离岛,岛上生活设施齐全,俨然一个小城市。凡抵达三山的人,都要在此停留数天,打扫好个人卫生才能进入三山,连出海的三山水兵也不例外。

自邺城带着累累伤痕抵达三山的妇孺,到了这里,终于吃上了一顿饱饭。三山岛上空房甚多,康浮屠与毕方舟各自带领弟子,进行甄别安置工作,当然,他们也顺带安抚这些妇孺受伤的心灵。

现在虽然是冬天,岛上却并不冷。两大宗教派别各自组织一群妇女,在沙滩上做一些能简单的缝纫工作,她们泾渭分明地分成两拨,边劳作边由为首者领诵着各自的经文。

高翼慢慢地踱到其中一伙人附近。这伙妇女做比丘尼打扮,高翼穿着普普通通,他的到来没引起妇女的注意,她们低声吟诵着:“文殊师利。问天王佛。今此女子。发无上正真道心以来久如。所行寂寞誓愿高远。定意若斯。

佛言。发无上正真道意以来。不可计也。勤力怀信常无放逸。施戒忍精进一心智慧。具足佛道。所行已备。随诸佛教。于过去佛殖众德本。供养无数亿百千垓诸大圣尊。”

这是《诸佛要集经》,诞生于西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也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汉文佛经。

高翼点了点头,又慢慢地踱到另一堆妇女身边,只听他们在吟唱:“神啊,请您赐给我平静的心,让我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情;

请您赐予我勇气,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也请您赐给我智慧,让我有能力去分辨他们!”

这段祈祷词很古老,当初,基督教初诞生时深受迫害,在颠沛流离中,基督徒们就用这段祷词向神灵祈求。

现在是公元351年,基督教已成了强势宗教。

女官管秀迈着小碎步跑来,见高翼听得入神,她不敢打搅,便小心地立在高翼身边,等待高翼回过神来。

其实,高翼早已发现管秀的来到,但考虑到这些妇女们已饱受惊吓,他便故作不觉,迈着悠闲地步伐,若无其事地离开她们。

转过几个街头,高翼才立住脚,用尽量温柔的语气问:“十三妹,何事禀报?”

管秀原名“十三女”,管秀这个名字是高翼给她起的。当高翼叫她“十三妹”时,说明他心情很不错。不过,管秀却被吓了一跳,她满脸羞红,蝇声细语地回了几句话,高翼一个字都没听清。

“大点声……你想问:我什么时候发现你了?……不是,那你是在为迟迟不禀报而请罪?……不是,哭什么?我是早发现你了,但我不想惊动那些女人,所以你做得很好。不许哭,把话说完再哭。”

管秀抽抽嗒嗒,哽咽地把话说完,高翼反复确认了数次,才知道,原来是司马燕容准备好的婚妆,打着登岛看望邺城妇孺的旗号,准备向高翼展示炫耀。

按说,照《礼记》规定,夫妻双方在成婚前是不能相见的,同时,其婚仪就相当繁缛,大体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主要步骤,也叫“婚姻六礼”。

此外,《礼纪》还规定:“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认为婚礼造成了女方的离别之情和男方的世代交替,应该表现某种悲凉意味,因此既不应奏乐,也不应前往道贺。史载,现在的晋穆帝在不久后举行的婚礼,就是一个“不乐不贺”的婚礼。

婚礼上,敲锣打鼓的习俗正是从五胡乱华时期开始的,巧合的是,它恰恰是鲜卑人的传统,是典型的“胡俗”。中国有记录的最早奏乐婚礼出现在北魏,当时,大臣高允批评当朝的拓跋鲜卑贵族不肯遵行(汉人的)古礼,而在婚礼中奏乐奏歌,跳舞嬉戏,导致朝政有令不行。因这段话,“奏乐婚礼”得以载入史册。

高翼不知道这些繁琐的礼仪,他与文昭与高卉的婚礼用了现代习俗,没想到这恰好与鲜卑风俗等同。等到他再次大婚时,本想享受个完全的古代婚礼,但不甘寂寞的他稍一过问,筹备的婚礼就变得不伦不类。这未尝不是对他倡导再立汉俗的一个嘲讽。

私奔的司马燕容不可能进行“婚姻六礼”,同时,婚礼大庆的做法,也不符合“不乐不贺”礼仪。但这些细节,在高翼的过问下,全乱套了。最终形成的婚典程序,还是一个循前例而行的现代程序——其中就包括婚装展示。

当初,三山很穷困,高翼拿不出多余的布绢装点自己的新娘,而三山的裁缝把握不住他改制的服装款式,为了不在婚礼上出丑,婚礼进行前,文昭穿上新装让准丈夫审核,并请来女伴进行评价。

众人都没想到的是,扣子的魅力无可阻挡,“时尚”这个词借助扣子在中国登场,它老少男女通杀,由此,那场展示在其后数年里被三山国民津津乐道。

女人都爱万众瞩目的感觉,高卉随后循例,司马燕容也不甘寂寞,所以,虽然古礼中没有这项,但既然高翼坚持来了“奏乐婚礼”,她也不反对再来一项“婚装展示”。

反正私奔的她,已把该违反的礼俗全违反了。既然已经走到了这步,那么,就由她树立一个新婚俗——从此,传统婚礼就比照如此。

这不正符合高翼常说的——时时进化,事事。

婚妆不能素面朝天,司马燕容竭尽心力,按最娇娆的形象为自己精心妆饰——没办法,在这胡地,能帮上手的只有世家出身的管秀,但管秀懂得妆饰也不是皇族的妆饰,所以她只好亲自捉刀。

海面上风很大,红妆粉饰的司马燕容缓步走下码头,看到远处走来的高翼,她扯了扯毛茸茸的狐裘,让那温暖的毛皮更贴近玉色的脖颈,冲着一脸狐疑的高翼,她展示了一个柔柔的微笑。

“妖怪?……魔鬼?……神仙?”高翼小心翼翼地问:“抱歉,我好像认错人了!”

所谓“红妆粉饰”,红妆指女子盛妆,也就是在腮上涂上胭脂。胭脂是由匈奴人发明,其后才传入中土;另外粉饰便是在脸上涂末白粉,这种化妆品在商末周初,已开始为宫中美女使用。

“红妆粉饰”在晋朝是一种宫装,只有宫里女子才会如此打扮。这种打扮,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日本艺妓的装扮——脸涂得像吊死鬼般惨白,再画上腮红,用浓墨描出宽宽的、仁丹胡式的眉毛,要多吓人有多吓人,简直就是现实版的《靓女幽魂》,高翼没有当场惨叫出来,那多亏他的意志力强悍。

“哇”,司马燕容放声大哭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黄朝宗正坐船返回三山,他现在心花怒放。

“辽东,有个整个辽东,一个新时代来临了”,站在船头,黄朝宗冲凛冽的寒风高声呐喊,他热血沸腾,心情振奋。

是的,一个新时代来临了。

第242章

癸丑年丙辰月丙辰日。扬州逃民赵小丁站在温汤城门口,在春日的阳光下,正眯着眼睛,打量城门口的雕塑。

这一天也叫做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公元353年4月22日。这一年也是前凉建兴四十一年;前秦苻健皇始三年;代拓拔什翼犍建国十六年;玛雅历纪年76000年……

“温汤城”说是城,其实还不如说“园”合适。永和六年,汉王高翼利用这里的温泉,开始建设了一座“万博园”,主要栽种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花异草,养殖各类珍奇异兽。

没错,是世界各地。繁华似锦的万博园有来自非洲、欧洲、阿拉伯、地中海的各种物种,许多动植物都是中原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借助这座园林,辽东人明白了一个新词,叫做“世界”。

原来,除中原之外,大地上还有其它的国家,其他的人类,这些人不是“蛮夷”,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法律,甚至还有自己的城市与国王。

永和七年夏,当“万博园”初成的时候,三山远赴非洲的船队恰好返回,带回了产于非洲的“寒瓜(又称灵瓜,亦即现在的西瓜)”、“番瓜(南瓜)”、“寒豆(蚕豆)”、“洋白菜(包心菜)”、紫罗兰等植物。而后,来自地中海的“抹历(茉莉花)”、菜花,来自波斯的“波斯菜(菠菜)”、小麦、燕麦、裸麦等物种相继落户“万博园”。

再往后,“万博园”开始接纳波斯马(阿拉伯马的始祖)、北非的柏布马(欧洲的名种马的共同始祖)、天竺瘤牛、地中海摩弗仑羊(现代绵羊始祖)等优良物种,“万博园”规模一扩再扩,到最后,它变得比一座城池还大,于是,人们将之称为“温汤城”。

温汤城现在名气还大,那里的奇珍异兽,奇花异草全部免费让游人游览,各苗圃与兽园还有专门的学者免费为游人讲解,连远在草原深处的代国牧民,也把进入温汤城游览当作人生必须完成的一件大事。

不过,辽汉是商人建立的国度,在这个商人建立的国度中没有免费的午餐,虽然进入并游览温汤城不需要门票,但完成游览任务,确实这时代最花钱的一件事。

首先,前往温汤城的驿车需要购票,票价虽不贵,但也是一项费用。

温汤城很大,一天游览不完,据说有人曾玩赏了整整30天。这样一来,来温汤城游览的人就必须先找住宿的地方。住宿费用也不贵——相对于它的设施与服务内容来说,绝对不贵。

温汤城以温泉而得名,来这一趟能不惜个温泉澡吗?当然要洗,这里的每座驿馆(当地人称作“宾馆”)都带有温泉浴室,又可惜温泉浴,宾馆还管一顿美食,当然,这些都已包含在住宿费用里了。

住进宾馆后,你就什么也不用愁了,每天要去那里游览,告诉店伙计就行,宾馆会为你准备专人马车,每天载着你四处转悠——当然,费用另算。

温汤城是一座消费的城市——对,“消费”这个词也是新诞生的。这座城市本身是个大花园,它不进行任何生产活动。不过,这座城市却以举世无双的美食而闻名于世,它苗圃里的大多数花卉都可以食用。而且,食用过的人都交口称赞。

来温汤城一趟不容易,能不吃点新鲜玩意么?洋白菜、波斯菜、寒瓜、寒豆……,这些东西,连皇帝想吃都得看汉王的脸色,你现在谁的脸色都不用看,花钱就能吃上,想不想吃?皇帝吃的东西啊!

什么?太贵,吃不起?那么,你不吃菜总的吃饭吧?我们这里有小麦、燕麦、裸麦做成的馒头,要不要来一个?

不吃菜,不吃饭,吃点肉吧。俺们这里肉便宜,靠近大海,百姓吃肉吃的想吐,要不你来点猪肉?

你吃过猪肉?哼哼,我们这猪可与你见过的猪不一样,那是飘洋过海来的非洲猪,没有一点肥油,全瘦肉。

说到这里,负责介绍的学者会一脸鄙夷地对游客说:“做一头好的猪,优良品种的猪,你以为是很简单的吗?

猪并不是因为肥就是好的。一头合格的猪应该是肥瘦适宜,精力充沛的。

在吃着香香的饲料的时候,猪的心中也在盘算着健身运动,让自己的肥肉可以均匀分布。每天到处的溜达……

为什么要溜达而不是奔跑——因为一头飞奔的猪是很惊人的,为了不让人类受到惊吓,所以猪选择了溜达。

……在溜达的同时,要不停和别的猪谈天说地——这是锻炼口才,是追求猪MM的必要伎俩;

……每天洗澡——猪不能因为自己长的白就不爱干净,我们要让自己的毛色白的好象墙壁那样;

做到良好的作息时间——猪能睡,那是公认的,但是猪也要控制自己不睡一整天,不然浑浑噩噩精神不好;

……有了好的作息和运动,一定会是一头能吃的猪,一定是个消化功能良好的猪,一定是头英俊受欢迎的猪。

我们这里的猪肉,都来自这样的猪!@#%^&……”

学者说到这儿,听讲的游客常淌出一头暴汗,回宾馆第一件事就是要上一份猪肉炙,尝尝与平常的猪肉有何不同。

当然,大多数人是尝不出差别的,可他们却不敢说自己舌头钝。于是,温汤猪名气越来越大,游客的花销也步步上升……

学者——是的,在温汤城作讲解员的都是学者。永和八年,夷人毕方舟译出数部“夷学典籍”,汉王大喜,称“极西之地有个游牧民族(阿拉伯)花了三百年译这些典籍,我们要有花五百年的觉悟”。

随后,汉王将温汤城内自己的产业赏赐给夷人毕方舟,要求他以温汤城的收入养活翻译人员。毕方舟便在此地建立“温汤夷学院”,边招募人员翻译,边设学教授所翻译的夷学内容。

学院的学子和教授在学习和讲学的同时,也把温汤城苗圃当作实习地,他们轮流担任讲解工作,并在讲解中了解那些动植物的习性。温汤城周围的农庄,都是他们驯化动植物的成果。当然,这些教授学生也从贩卖良种中获得了巨额收入。

经过学者者一通忽悠,温汤城的名气直线上升,与之相对的是,游客的钱包屡受重挫。赵小丁也是其中之一,他刚从温汤城出来,历年的积蓄如同经过温泉洗浴一般,清洁溜溜。此刻,他看着温汤城门口的雕塑,直想上前狠狠咬一口。

可他不敢。

门口这座雕塑是青铜铸成,主像是一匹挽重犁的战马,马上骑坐着一个男子,一身便服但挎弓带刀,满脸警惕的表情。扶犁的是一带小孩的妇女,女人和孩子都带着幸福的笑。小孩太小,看不出男女,他挥舞着木棍,微张嘴,仰着小脸,似乎在冲马上的男子呼喊。

赵小丁知道这座雕塑的重量,雕塑旁的牌子标注着“重七千三百一十二斤”——用汉国的新度量衡,也就是七吨多。

青铜就是钱,在这年代“金”就是指铜钱,一枚铜钱重五铢,赵小丁拜着脚趾头也算不清这尊铜像能铸出多少枚铜钱。

这是笔巨大的、难以想象的财富,尤其是,在这年代金属极端缺乏,中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开始用木犁木铲耕作,所有的铁器都铸成了刀剑。

这笔财富亮在这里,简直是诱人犯罪,尤其对于囊空如洗的人来说,眼见这样的财富摆在面前,更令人疯狂。

但赵小丁不敢动,不仅是他,来温汤城的所有游客都不敢露出贪婪的神情。因为雕塑旁的牌子上,还写着铸造这座雕像的理由。

“……此雕像所用之铜,得之于征讨:永和四年春,汉国征倭,惩倭国焚我战船之罪。永和六年秋,破其国都,灭其国,倭皇不知所终。

三年征讨,汉国得银XXXX万两,金沙无数,立两国,为石间,越前(肃慎)。此二国每年商业来往,得税赋若干。

居安思危,我汉国兵威虽甚,然,立身之地四面强敌。汉国此际虽富,却不敢保证永远,为此,汉王翼以征讨所得,购置铜万斤,铸此铜像立于此,以彰征讨之功。

此万民之财也,若外敌入侵,我当融铜为戈,以保家园;若饥荒灾害,我当融铜为金;以飨国民;

此财存放于此,备战备荒也,吾国吾民当誓死卫之。后人临此,当牢记兵戈,趾戈为武,国之基础在于征伐;仗剑扶犁,家园安危在于战斗……”

这是什么?是恐吓,还是炫耀?

来这里的游客看到这尊铜像,都知道:这就是战争潜力,将这尊铜像化成钱,足够发动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也足够用来收买一位国之重臣倒戈相向……

所以,任何人对这尊铜像的一点亵渎,都会招来汉国全体百姓的疯狂。

赵小丁不敢向前,还因为这尊铜像马上也会跟他有关系了。

赵小丁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