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管理之道-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总之,领导首先要善于主题思维,抓核心任务、抓问题本质。其次要善于用理性克服直觉的盲目性、放大真知的作用。例如张总他们基于客户价值抓本质、利用流程再造提高整体性和放大个人和企业功能。第三,在知识经济时代,领导还要善于调动大家的知识创造能力,整合每个员工知识,这既需眼力,又需智慧!例如印总透过现象看人才本质并恰当使用,还通过激励制度引导更多的人围绕企业目标释放他们的聪明才智!最后,永远保持敏锐性,不断从现实操作和环境中感知变化,以小察大,以“火眼金睛”把握方向!   

  “普通人”→“管理专家”   

  在《管理学家》杂志2007年第一期主编寄语里,我从管理的知识结构和领域专家的行为特征等方面分析了为什么许多情况下“专家管理”≠“管理专家”。但现实里,我们又可以看到许多普通人(按通常对专家的理解很难将他们列入任何专家行列)但却成就了一番番伟大的事业,经常被誉为“管理专家”。这就是为什么我将本期主编寄语命名为“普通人”→“管理专家”,换句话说“普通人”也可能成为“管理专家”。   

  最近,《管理学家》杂志主办了“中国首届商界领袖与商学院院长高峰论坛”,目的是通过成功的管理实践家与管理教育家的交锋,更进一步探讨如何造就管理专家。演讲时,我在上述两个表达式之间加入了“商学院”,并画了个大大的问号?意思是问:既然“专家管理”≠“管理专家”,而“普通人”→“管理专家”,那么商学院到底起什么作用?自然,到会商界领袖、商学院院长、相关专家、媒体人士对此进行了激烈争论和深入研讨,我这里只想对“管理专家”的成长再作一点分析。   

  管理是人类社会通过群体的合作实现目标的一类实践活动。管理现象无处不在,普通到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可感受到其存在及其优劣。于是乎,任何人都无一幸免地融入在管理活动中,并可能有机会介入管理。这就给了每个人对管理进行评说的资格,正如有位专家在评价我的研究工作时谦逊地说,“我虽然不懂管理,但却有被管理的感受”。在一个人人都有感受、都有经验和积累的领域想成为专家,一方面机会很多,另一方面又非常的不容易。我们知道,专家是指在某个方面有丰富知识和造诣的人士。就管理活动的本质来讲,其专业知识和造诣可以表现在不同方面,可以是长期积累的经验,也可以是总结、学习而来的知识,还可以是知识和经验通过自身感悟和创造升华而成的艺术,自然也可以是通过长期的学习、感悟、操练后萃取精练为哲学层面的东西。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因为管理活动的通俗性,任何人都有机会利用其聪明才智、未经专业的管理学习和训练成为掌握一定管理规律、具备一定管理技能、或很高管理素养的管理专家(但这并不排除“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但我们无法回避的是,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要比仅靠实践摸索和积累成就为管理专家的可能性要高出很多,我们不能因看到许多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未能成功而有人未经专业学习和训练而成就了一番事业就否认专业管理学习和训练的价值。因为,尽管人人都会有管理的感受或被管理的经验,但未必人人都适合从事管理活动或成为管理专家,如同其他行业,管理也有其领域知识和特殊的行为要求,缺乏这种潜质的人即使受过管理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也不一定能成为管理专家;而如果真正具备管理潜质的人,即使没有接受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也会通过“干中学”及实践感悟和积累成为管理专家,这些人一旦接受管理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更会如虎添翼。         

。▲虹▲QIAO书吧▲  

第20节:领导与管理(18)         

  分析了管理专家的产生途径,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管理专家的类型和层次。管理涉及知识(科学)、经验(手艺)、技术(艺术)、哲学(智慧),知识(科学)可以学习,经验(手艺)需要实践、操练习得,技术(艺术)需要学习和感悟,哲学(智慧)与个人潜质和后天的学习、阅历、境界有关。在上述四个方面有丰富知识积累和具备较高造诣的人士都可称为管理专家,因其专长不同,可从事不同的管理活动。例如,通过管理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掌握了关于管理比较系统的知识的人,如果其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就可从事管理研究和教学。而积累了大量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如果注意不断学习和提高,可能会成就为出色的管理实践家。因管理必须面对人及应对由此产生的各类不确定性,如果上述两类人能够积极主动掌握管理新技术、感悟管理真谛、形成自成体系的管理艺术,他们的驾驭力就会提升,段位会大大提高。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从管理的知识、经验、技术上升到哲学层次,有境界和大视野,具备将上述四个方面融会贯通的智慧,就会从管理的专家升华为管理的大家!   

  诚然,未经专业学习和训练的普通人有机会成为管理专家,但高水平的管理专家需要结合管理实践不断的学习、感悟和提升。而要成为管理大家,则需要融合知识(科学)、经验(手艺)、技术(艺术)、哲学(智慧)的视野、境界和智慧!   

  为了管理:需要多说的一些话   

  最近,为了丰富我个人网站上关于管理的讨论,贴了一篇文章(《管理学发展的东方主张》)于网站的“管理时评”栏目处,并注明本人有类似主张,但认为所选文章对西方管理理论批评不够严谨,对东方的“道”与“术”的结合过于简单。随后,我的一位学生、同事、合作者、朋友写信给我,认为我将此文放到我的网站不合适,并对此文的主张进行了批评。其主要观点如下:   

  管理学发展中有没有东方式的,就如同问世人生活的方式是不是完全一致的,当然值得肯定,这无论是从人类学,或者社会学角度讲,其实没有太多探讨的必要。我一直以为和谐管理开辟了一种重新审视管理现象的视角,并主要应该从“和”的角度先系统构造出中国组织管理在多样性基础上的真相(这应该是其主要贡献,原因来自于美国管理的一统天下),再来通过比较研究阐释其在“合作秩序”构造上可能的潜力(与世界上的其他模式)。但绝对不应该有任何针对我们所发现的中国式“和”秩序——经验优越性的预设。如果单讲种群基础上的东方式管理,可以是一家之言,但也要讲经验证明,而不是只引用西方的“大家断言”,这是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而如果谈到所谓的回归——“现代管理出现的上述危机在东方管理哲学中都可以找到解决方案。东方管理哲学是人本主义的哲学,十分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道德自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强调教育,强调任贤使能,强调积极进取与奉献。因此,东方管理哲学达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其‘以人为本’、‘道之以德’、‘和为贵’等基本思想都蕴涵着管理的共性,而共性的东西是具有很强的历史生命力的。尤其在现代管理的发展需要有一套管理哲学来引导时,东方管理哲学便呈现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些何尝不是被某些所谓国学派反复鼓噪——不讲证据,不讲逻辑的昏话。把一个在近现代历史中从“科技、思想、文化、文明”几乎全面溃败,而只是“活着”的民族基于复杂的世界情势,并依凭着西方强大的市场机制(制度)和自由文明(思想),连同科技输出刚刚开始复兴的民族,转而搬出那些已经造成国家、民族深刻失败的历史文化遗产又来推销,并企图解决西方世界的某些局部问题,简直是天方夜谭。围绕人的“和”的探讨,最终一定会走向文化、种族;我们的文化曾经创造了文明,但她能够开创人类社会的新局面吗——中国文化中何曾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理性主义”,甚至是“科学观”——这样的“普适价值”?中国社会今天积重难返的深刻危机,不是西方反动思想的影响,恰恰是中国文化某些根性欠缺在遭遇一个开放的世界格局所必然出现的反映。东方管理如果能自救尚算庆幸,怎么可能期望她去拯救建立在人类最伟大的科技、制度、思想文明基础上的“西方管理”。         

◇欢◇迎◇访◇问◇BOOK。◇  

第21节:领导与管理(19)         

  说老实话,引该文于此,一是丰富网站内容;二是引起更多关于管理研究的讨论。如今,时髦的管理名词和概念一浪接一浪滚滚而来,新理念也一茬一茬换个不停,传播给大众的管理概念和口号不断翻新,不仅在理论上被标记为理论丛林(management theory jungle),而且来自世界各地的管理时尚(management fashions)技术更是你未唱罢我已登台。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管理知识日新月异,丰富多彩?还是浮躁社会、商业炒作式的花样翻新?我们需要认真地审视一下管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管理学的属性和特征   

  如果我们以物理学、化学等(甚至是经济学)视角看待管理学,也许我们会发现这似乎是一个萌芽状态的学科,而不是已经发展百年的“老字号”:没有大家一致公认的理论。理论提倡的原则也并不总是普遍适应,总是有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管理主张,而且这些主张似乎都是有道理的。这些特征实则是由管理学自己的学科特征决定的。   

  对学科属性评价的一般框架包括两个维度:认知维度与研究组织的社会维度,前者包括硬科学—软科学(Hard…Soft)属性(有无共享、主导性的理论范式)和纯科学—应用科学(Pure…Applied)属性(研究“是什么”还是“如何做”),后者包括收敛性—发散性(Convergent…Divergent)属性(研究问题集中程度,学科内有没有共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和城市化—乡村化(Urban…Rural)属性(研究范围分布、研究者的交流状况)。而管理学被公认为是倾向于软科学、应用学科、发散学科、乡村化学科特征。也即理论中存在有许多不同视角的范式,但缺乏具有主导、共享作用的范式。理论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做”(本质属性),研究问题分散,缺乏共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研究范围宽泛且随时代而变化,研究者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   

  那么为什么管理学表现出了与硬科学(如物理学)截然不同的特征,我认为这是由管理的研究对象决定的。管理可普遍被描述为:在组织内同组织成员或通过组织成员有效完成任务或者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从中可见,管理研究的对象既包括相对客观、共性的组织、任务(目标),也包括现实中具有各自价值观念、偏好、感情的个性人。因此,对应的管理研究同样既包括追求对管理任务建模、优化的管理科学,也包括研究人、人群的行为科学。H。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论述了事实与价值的区别,提出事实命题是关于客观、现实世界的描述,价值命题是陈述人的偏好。前者存在对错,是科学问题,可以用实证方法证明与现实是否相符。后者则不能用科学方法处理,只存在“应不应该”的问题,根据人的主观偏好决定。而且这些不同性质的研究对象,与之相关的是不同的学科,如单纯研究任务优化的数学、运筹学;与人、人群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组织的基础理论,如系统论、经济学;使得管理学成为了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异质性和片段性的领域。         

虹桥书吧BOOK。  

第22节:领导与管理(20)         

  因此关于管理学,只有了解它的学科定位和特征,才会对一些问题豁然开朗。从学科的“软硬”程度来看,管理学界一直把管理学定位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李怀祖教授认为各学科遵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学、人文学科的科学化次序(降序)。可见管理学同时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特征,关于管理学的一系列命题和概念由此滋生而来,如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等,见表1。   

  表1管理学的二维特征   

  特征自然科学特征人文学科特征科学性科学艺术研究命题性质事实命题价值命题理论适应性普适性理论局部性理论理论的刚性原则经验产生途径建构演化与情景的关系情景无关情景相关研究方法科学方法思辨方法方法的程序特征程序化非程序化方法的正式性特征正式方法非正式方法作用机制优化设计人的能动作用   

  因此,关于管理学我们必须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它们既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也同时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但它们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后者,而是二者的调和,如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但既不完全是科学也不完全是艺术,而是二者的集合体。第二,管理知识适用范围的情景依赖,除了一些普适性理论,大部分理论都有其适用情景,如科学方法更适应于作业层次,而高层管理中科学方法成分较少。我比较赞成徐淑英先生对管理知识的观点,即管理知识可分为三类:与环境无关的普适知识(Context…free knowledge)、与环境有关的知识(Context…bounded knowledge)、特定环境下的知识(Context…specific knowledge)。   

  关于管理、管理研究、管理实践、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管理经验、管理知识等基础概念的辨析与特征   

  从一般性质的学科角度来说,似乎管理就应该是管理者从事的活动,管理研究就是对这些活动现象的研究,从而产生管理理论,并用于指导实践。那些通过管理研究得出概念、原理、规则、方法、工具等都属于管理知识。但结合管理学的本质属性——实践性,我们认为管理学本质上是应用的技术学科,具有“工程、工艺”的特征,相对于纯科学,管理学不仅重视“知”,而且更重视“行”,管理知识包括管理者在实践过程中习得的经验、直觉等“手艺性”知识,这来源于管理学特有的艺术特征。因此,管理实践不仅是理论的应用对象,也是产生理论问题、检验理论的基础,更是产生经验性知识的土壤,而后者能够通过进一步的提炼和加工成为管理理论的有效组成部分。目前管理中广为诟病的管理学术与实践隔阂的问题就是其实践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的结果。         

§虹§桥§书§吧§BOOK。  

第23节:领导与管理(21)         

  我个人认为,实际管理活动涉及哲学(智慧)、知识(科学)、艺术(技巧)和经验(实务)。其中科学概括了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通过总结和提炼,将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上升为知识,而这些知识通过学习可以掌握。但由于管理的大部分知识与环境和对象或管理情景(Management Context)有关,学习和应用时一定要关注与管理情景的适应性,不能简单拷贝和套用。艺术则体现了管理中的个性特点,也即面对同样的问题和环境,不同领导者和管理者可以作出不同反应,且这些反应往往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应、满意与否,适应、协调者成功,反之则受挫或失败。艺术很难显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