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这才是经济学-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译者序(1)
《这才是经济学:经济学的误解与真相》的作者纳瑞蒙?贝尔拉夫什是IHS全球通视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曾任标准普尔公司的首席国际经济学家。他广闻博识,古往今来、五湖四海繁杂的事件在他的笔端条分缕析、迷津尽释。他并没有把宝贵的笔墨泼洒到经济学的技术和细枝末节上,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学的精神和直觉,以详尽客观的事实向读者展示“经济学明智的分析如何对世界进步产生显著的影响”(曼昆语),让人们重新理解若干时候无法理解到位或者忽略的最根本的东西。而这些最基本的道理中外先哲其实早已道明。
  “在人类社会的大棋盘上,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行动规律,这和立法者试图施加的规则不是一回事。如果它们能够相互一致,按同一方向作用,人类社会的博弈就会如行云流水,结局圆满。但如果两者相互抵牾,那博弈的结果将苦不堪言,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会陷入高度的混乱之中。”这是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1759)中写的一段话,非常精炼地揭示了自然秩序(客观规律)与人为秩序(政策与行为)之间的一般关系,纳瑞蒙?贝尔拉夫什在本书的字里行间莫不揭示这个道理,尤其在第七部分更加直接地印证了斯密的观点。
  中国古人有云:“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意思是对于人间万事万物的因果关系,能善于运用就生机盎然,不善于运用就陷阱遍布。个中的道理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不难体会。
  所以,这本书是作者精心构筑的一个观景台,让读者跳出井底,打破阵营党派之别、摒除偏见的取景框,全面客观地审视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事件,对经济运行规律及如何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首先对当今已经形成的主要共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
  全球化利大于弊,因此不宜阻碍其发展。
  在解决问题方面,市场的方法优于计划的方法。
  政府确实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方面发挥着作用,但应避免因此而造成扭曲和削弱人们的积极性。
  垄断(不包括暂时处于垄断地位的进行创新的厂商)和反竞争的行为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应严格执行反托拉斯法。
  虽然财政政策在短期内能有效调节经济,但就长期而言,货币政策对缓和经济周期波动更为有效。
  虽然政府可以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财政状况良好的小政府是最有效率的。
  关于市场,作者认为市场是人类制度的精髓,虽然尚未完善,但在丰富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惊人成就。自由市场的真谛是:在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如何最优分配产出和快速适应市场条件的变化(这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等方面,众人的智慧远远胜过任何政府。作者还以翔实的数据说明了自由度高的市场比自由度低的市场带来更高水平的繁荣,并一针见血地指出饥荒、环境污染和金融危机的发生与政府失灵息息相关,政府失灵造成的危害远大于市场失灵造成的危害。
  关于政策举措,作者指出凡事都有代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资源是有限的(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任何政策选择都要付出成本,涉及的机会成本有时是高昂的、隐性的。那些被倡导的项目或政策的好处通常立竿见影、显而易见,而代价却是隐蔽、滞后和难以估量的。即使是用心良苦的政策,其结果也可能会事与愿违、出人预料。现实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最低工资制、租金管制是好心办了坏事;一些环境保护政策得不偿失;企业优惠政策成了劫贫济富的政策;而不当的税收等政策扭曲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等等。所以,政府举措实施前不妨先问一句:所确定的政策或项目的收益大于成本吗? 。。

译者序(2)
关于竞争,作者坚信竞争是消费者最好的朋友,限制竞争无异于盗窃公众财物,技术和市场在限制垄断方面优于政府干预,政府应给予自由市场的竞争力量和技术变革更大的信任。作者还以航空、电信等领域解除管制的丰富经验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关于增长,作者认为增长毫无疑问是件好事,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得以突飞猛进。作者对亚洲的成功和非洲的落后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将持续高速增长的误解与真相进行了对比,特别指出虽然追求财富会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但经济增长带来的问题要比经济停滞或衰落带来的问题要好处理得多,他认为从长期来看,创新和生产能力的提升是增长的关键。此外,作者还道出末日预言站不住脚的原委。
  关于全球化,作者认为与技术一样全球化对人类是有好处的,不能以零和的思维方式看待这个问题。历史表明新技术引起的新工作岗位的增加超过了对原有工作的冲击,在长期中生产力的增长(创新和自动化带来的)总是伴随着就业的上升。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与技术极其相似:一些工作岗位消失了(在非竞争产业),更多的工作岗位涌现了(在竞争性产业),消费者受益于价格的降低。作者还澄清了与全球化相关的关于移民、对外投资、外国所有权等一些根深蒂固的误解,反对遏制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认为是贸易而不是援助是帮助穷人脱困的最佳途径。
  关于政府的作用,作者认为许多情形下市场存在失灵,资源配置既无效率也不公平,甚至有时市场完全失灵,在这些情况下,政府就应发挥重要作用,寻求最优配置的解决方案。政府的最大作用是建立允许个人和厂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机制,进而使整个经济获得最大利益。不过除了几种特殊情形外,政府还是应该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通过对“9?11”事件的反思,对美国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税收制度的分析,强调政府要有所作为必须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前提。
  此外,作者还讨论了贫困、不平等和失业问题,认为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应在不伤及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增长是脱贫的灵丹,教育和工作机会均等是克服不平等的妙药。关于宏观经济政策,作者认为其主要目标是降低物价和增长的波动、减少不确定性,经济周期虽可以驾驭但不可能消除。具体政策上,中央银行应致力于保持低通胀,预算赤字可作为短期调控手段,但应避免长期赤字。最后,作者还深刻分析了货币危机的原因和发行欧元的利弊。
  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客观公正地分析了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以美国最近发生的金融危机为实例,一分为二地指出金融危机固然带来了许多危害,但并非一无是处。
  纳瑞蒙?贝尔拉夫什的精彩论述和独到见解并非寥寥数语就能囊括,翻译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是开阔思路、扩大视野的过程。面对这样一本好书,我尽心尽力地做好翻译工作,虽然如此,仍可能存在瑕疵和疏漏,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章集香女士对本书在翻译和审校过程中给予的支持;感谢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吴振阳老师,经他介绍和指导,我才得以与这本好书结缘。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才得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从事翻译工作。
  麻勇爱
  2009年8月20日于浙江师范大学
   。 想看书来

致谢
本书从落笔到出版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得到了许多人的鼓励和帮助。不过需要申明的是本书文责自负,书中的观点并不代表IHS全球通视公司(IHS Global Insight)或诸位同事的观点。
  首先要感谢我的妻子安,是她的敦促、鼓励使这本书得以完成——由空谈变为书稿。撰写书稿需要倾注全部精力,她始终默默地给予我支持,并对本书初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我已成年的孩子们伊利莎、彼得和贾斯汀也给了我很多的鼓励。
  我的朋友们以及IHS全球通视公司的诸位同事对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方方面面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即便写作有可能影响日常的工作,IHS全球通视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约瑟夫?卡普斯蒂斯在本书写作的初期就给予了我全力的支持。
  罗布?林格尔斯汀、吉姆?多尔西、奈杰尔?高尔特和肯?博切明阅读了本书的初稿,给出了中肯的编辑意见,并对本书内容给出反馈。
  本书书名灵感来自吉姆?多尔西,他对封面和出版宣传等事项也提供了出色的方案。
  还有许多人对本书的相关章节和框架做了独到的点评,他们是弗朗西斯L凯利、克里斯?霍林、迈克?雷蒙迪、格里?尤科维奇、约翰?克鲁斯、菲尔?戈特、约翰?沃克诺维奇、约翰?格里菲斯和凯文?林德默。
  安赫?菲默做了大量工作,把要点与草图转换成相应的图表。
  IHS全球通视公司的市场部为本项目提供了宝贵的支持:罗斯林?克罗维尔对本书的封面与总设计提出了很好的设想,达莱厄?格里雷和凯蒂?卡泰罗格纳给予了我精神上的支持。
  还要感谢麦格劳…希尔专业图书出版部,本书能由设想变为现实,他们功不可没。
  赫布?沙夫纳“慧眼”识书,同意出版这本书,并鼓励我以系列随笔的形式进行写作。
  诺克斯?休斯顿以极大的耐心和丰富的幽默感对此书的整个写作和出版过程进行了指导。
  鲁思?曼尼诺和出版方的许多工作人员(包括艾丽斯?曼宁、李?福奎、蒙娜?艾彻和苏珊?科斯基?朱克等)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将一堆文稿组织成了一本书。
  最后,还要感谢格里高利?曼昆和鲍勃?赖肖尔,他们给本书以高度的评价。两位都曾与我愉快共事,非常高兴能借此机会再次与他们交流。
  

引言(1)
30年来,我就美国和全球经济问题向商界和公众做过无数次的演讲。我时常对两个现象感到非常困惑:一是与当今的政治争论和媒体观点相比,大多数人对经济问题的看法更为“中庸”;二是误解在政治两个派别中都根深蒂固地大量存在,导致无谓的偏激与混乱。
  本书试图阐明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同时澄清一些广为流行的误解。本书还试图回答,如果撇开党派之争,经济学家的见解与共识是什么。
  无论政治立场是偏左还是偏右,本书都将对这两派观点进行介绍,这样读者可以对两种观点都有所了解。
  政治意识形态、四年周期与异化的产生
  我在演讲生涯中产生过这样的困惑:当前对经济事务无谓的观点分歧是如何产生的?《国际新闻周刊》的记者法理德?札卡瑞亚在其发表在《外交》(2008年5/6月)上的文章中做了出色的描述:
  21世纪的美国虽然已是经济强国,但也形成了一套功能严重失灵的政治制度。这套陈旧的、过度僵化的政治体系(已经历时约225年)已经被金钱、特殊利益集团和不同政见团体所左右。这套体系的运作结果是:只见无休止地对琐碎事务的激烈争论(政治成了舞台),而罕有实质的进展、协调的达成与措施的执行。这样,一个有作为的国家就受制于无所作为的政治体制,一个为解决党派之争而不是为解决问题而设的体制。
  美国政治体制的失灵在2008年总统选举期间候选人的辩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共和党候选人将社会和经济的弊端归咎于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声称减税和削减可自由支配的开支会增加国家财政的困难;*党派的候选人则反对自由贸易、许诺对富人增税、对石油公司征收暴利税。
  候选人们都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事实,这样做要么激发了民粹主义情绪,要么对人们的恐惧心理(例如移民和全球化)进行利用。没有哪个候选人有足够的胆识去修正极端复杂的美国税法或致力于解决社会保障和社会医疗问题。
  结果,候选人对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看待的,选民一无所知;什么是对美国经济真正有害(或有利)的,选民无从知晓。
  媒体是事端制造者还是事件平息者?
  媒体在教育公众方面应发挥重要的作用。有些媒体确实是做到了,但有些媒体并没有这么做:有的周旋于意识形态的激烈争论之间,有的执著地片面追求发行量并一味地迎合公众口味。就媒体的固有职能而言,电子媒体最该受到批评:虽然每家电台每场表演都要担当答疑解惑、以正视听的责任,但应安排足够的节目时段及时地向心存疑虑的观(听)众披露事实的真相。
  我们面临的现状是:两个播音员播报节目(观点单一)的形式太枯燥,同时会降低观众对媒体的评价;而围绕热点话题进行生动辩论的形式就有趣多了,并能吸引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结果,许多电视和广播节目组都想方设法搜罗一些持不同观点的人士来做节目,甚至不惜杜撰争论。
  电子媒体的一些人认为应该给持不同观点的人士以相等的时间发表看法,这似乎是公正客观的,但如果无党派偏见的专家与学识相对较低的政策倡导者(或市场活动家)同台讨论,并享有相同的表述观点的时间的话,无疑会给观众一个错误的印象,那就是所讨论的话题没有形成共识。于是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经济学家绝不会达成一致意见。”

引言(2)
一些电子媒体沉溺于“炮制争端”,定期播出系列诸如“反对中产阶级”或“文化战争”之类话题的节目,这样的节目只会引发人们的恐惧感和挫败感。
  印刷媒体不太会沦落到这样的境地。著名的国家日报社都拥有一流的记者,采录的稿件富有思想性,新闻版对经济热点的评述也较为冷静客观。不过,这些日报通常还有专栏版,专栏版的特点就是可能会有意识形态倾向或介入党派之间的争论。这样,即使是著名的国家日报也会引发争论而不能给人以启迪。
  经济学家也不能免俗,也要受意识形态争论和耸人听闻的报道的影响。他们中有些人乐于充当唱反调人士或对重要经济议题发表极端看法来博得媒体的青睐,还有一些人积极投身到政治争论中去,撰写有党派倾向的评论文章,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强烈的政治偏见带到公开场合讨论。
  所有这些导致的后果是:经济学家在许多重要问题上确实存在的共识了无踪迹,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而许多危险的误解却在公众中滋生蔓延。
  左右两派根深蒂固的危险误解
  这里有四则误解:两则来自右派,两则来自左派,每则误解都将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做进一步分析。在此做简单介绍是想告诉读者这些误解非常危险,同时表明本书坦诚、无党派偏见的写作态度。
  误解:增税在本质上不利于经济发展。
  真相:汽油税和烟尘排放税(碳税)的征收提高了燃料的成本,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缩小贸易逆差。
  误解: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弊大于利。
  真相:这种对移民的误解真是荒谬至极。历史表明,无论是简单技能还是高技能移民,无论合法与否,都对迁入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没有伤害原有人口的利益。
  误解:全球化给美国工人带来损失。
  真相:全球化和技术一样不是零和博弈。两者都会使一些工作种类消失,同时创造更多新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