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分钟爱上管理学-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全球金融体系动荡的环境下,中国经济步入结构转型的新里程。通过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的创新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来提升运行的效率,而不是仅仅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要素价格来竞争,也就自然成为中国充满挑战的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整个经济转型的内容看,管理层面的改进构成了中国波澜壮阔的经济转型大潮最为关键的微观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活动贯穿于商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从历史看,商业可谓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大分工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而第三次大分工则是商业从其他行业中分离出来,由此产生了商人阶层。比如,吕不韦就是中国早期的一个商业代表人物。虽然商业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是直到20世纪初,中国还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原因之一可能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重文轻商”的传统思维。改革开放以来,这个状况有了巨大的改变。

    商业管理是一门专业的学问。可想而知,在“重文轻商”的几千年里,商业管理没有可能发展成为系统的、可以专门传授的知识——缺少足够多的科研人员不断地开拓知识界限,缺乏足够多的职业经理人不断地实践商业管理理论,也缺少足够多的专业教授在学校里为学生授业解惑。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商业管理的知识体系已经比较完善、自成一体。如今,众多的商学院也迅猛地发展起来,成为广大学生和经理人学习或更新商业管理知识的殿堂。

    管理知识的系统积累有多种途径:一种是依靠“streetsmart”,即依靠直觉而没有系统地学习管理知识;另一种是依靠“booksmart”,即通过课程学习系统研究商业管理知识。现实生活中,仅仅依靠“streetsmart”而不依靠“booksmart”成功管理的企业家不乏其例。但是,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企业运作的模式,今天的企业管理已经和昨天的很不一样了。今天的企业管理呼唤科学管理,呼唤现代管理理念,呼唤“streetsmart”和“booksmart”相结合。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高速发展,微博在中国迅速崛起,成为影响力迅速扩张的自媒体,这种微博平台可以有效融合不同阶层的判断,借助技术的手段,能够以更多的成本融合为“群体智慧”(CI;CollectiveIntelligence)。其内在的逻辑就是:知识通过网络可以更快地传导,网络则可以把多方面的知识集成起来,逐渐形成“群体智慧”,提高现有知识的社会共享。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懂一些商业管理知识很重要,无论是职业经理人还是非职业经理人,无论是为了企业效益还是为了个人利益。懂一些商业管理知识可以理解一个企业是如何运营的,就可以更好地为企业作贡献,并在企业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懂一些商业管理知识可以增加企业或自身的寻优能力,就可以为企业和自己作出更好的决策;懂一些商业管理知识可以理解不同的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就可以具有更优秀的领导力,构建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

    不是所有的管理写作方式都是容易传播的。从提高“群体智慧”的角度,我很乐意向大家推荐姚余梁博士的《1分钟爱上管理学》。这是一本关于科技、信息、人和商业管理的书,它的核心思想是一个企业经营者应该如何利用信息和科技等手段制定最佳的商业策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从而赢得激烈的竞争。该书从多个视角观察并阐述核心思想,包括从信息经济的角度,从科技发展的角度,从人的本性的角度,从商业决策的优化和策略制定的角度,等等。正由于此,我认为这本书可以说是管理学的微博时代读本。

    《1分钟爱上管理学》可读性强,从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故事或者历史典故入手,结合很多明星企业的管理实践,解读大量的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学习企业管理的读物。同时,这本书是姚余梁博士十余年来教授美国工商管理课程的阶段性总结,对于中国的职业经理人来说,看一看美国职业经理人在课堂上都学什么,知己知彼,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前言(1)
    1分钟爱上管理学

    我是怎么爱上管理学的?我曾经想了很久。等我想明白了,发现很简单:

    第一年:学习管理;

    第二年:学习管理;

    第三年:学习管理;

    第四年:学习管理;

    第五年:学习管理;

    第六年:学习管理;

    第七年:学习管理;

    第八年:学习管理;

    第九年:学习管理。

    第十年,突然,有个学生课后给我写了封电子邮件,大意是这样的:“老师,我太高兴了,您知道为什么吗?刚才公司开高管会议,我们的运营总监提了一个问题,我用您昨天讲到的知识回答,答对了!运营总监很高兴,今天我们就要按照您说的办法实施了!谢谢您,老师。”○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就在那一分钟,我知道我爱上了管理学,因为我用它影响了一个人,影响了一个公司的决策,影响了这个世界。

    当然,我没有告诉我的学生,他们的运营总监也曾经是我的学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以说,我爱上管理学源于不断的学习。我希望这本书是你不断学习管理的过程中的一滴“水珠”,水滴石穿,日积月累,也会有那么一分钟你突然发现自己爱上了管理学。

    MBA课堂上的“为什么”

    “工商管理硕士(MBA)的课堂是什么样?美国的工商管理硕士的课堂又是什么样?”我曾经这样问我的导师,那时我博士就要毕业了,很快就要站到MBA的讲台上,心里惴惴不安。

    导师说得很轻松,给我打了一个比方:“假设你在课堂上讲解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如果是本科生的课堂,你说太阳是从西边升起的,你猜学生会怎么说?他们什么也不会说,而是拿出笔,郑重地把你说的话记在笔记本上。而MBA课堂上就不同了,你说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他们马上就会问你,为什么?”

    好一个“为什么”,这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是刨根问底的精神,是MBA课堂的真实写照。

    每一个学期的第一堂课,我都会对学生提出若干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独立思考、要刨根问底,即所谓的“批判性思维”。MBA的教育不像自然学科或是工程学科那样丁是丁卯是卯,非黑即白,它的问题往往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人云亦云是一个办法,但是一个平庸的办法。只有能够独立思考,能够提出批判性见解的人,才有潜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

    刚走上MBA讲台的时候,我遭遇了非常多的“为什么”,可以说是应接不暇。奇怪的是,10年后的今天,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我突然发现学生的“为什么”减少了很多,这下轮到我问“为什么”了?

    找到答案没费什么周折。10年前刚走上讲台的时候,我比所有的学生都年轻不少;10年后的今天,我比大部分的学生都年长。由于年龄的变化,同样的内容从我的口中说出来竟显得更有说服力了,有意思。

    管理学与经济学之异同

    管理学和经济学是两个概念,差别很大又很小。无数次,当知道我是一名管理学教授的时候,有人问我世界经济要走向何方,股市未来是涨还是跌。很明显,这是把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同起来了,准确地说就是他们以为管理学就是研究宏观经济的。

    管理学和经济学差别很大,因为管理学的主体是以公司或者个人为代表的商业决策者。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公司就是一个“黑匣子”,里面是什么东西无所谓;而管理学恰恰是要打开这个“黑匣子”,把里面的东西理清楚,搞顺畅。一家公司的组织架构应该是什么样的?一家公司应该如何激励员工?一家公司应该如何开发新产品?一家公司应该如何计划生产?一家公司应该如何投资新技术?一家公司应该如何拓展市场?一家公司应该如何搞好客户关系?这些以公司决策为主体的问题都是管理学的范畴。
前言(2)
    管理学和经济学差别又很小。经济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包罗万象,而管理学的历史相对短暂。所以,管理学的发展过程借鉴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理论,比如微观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微观经济学里也有很多以研究公司和个人决策为目的的理论,因此,管理学和经济学又有了很大的交集,比如交易成本理论、价格歧视理论等。

    尽管书名叫做《1分钟爱上管理学》,在本书的逻辑线索中,我时常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之间跳跃,而无论跳到哪里,在讲解完管理学或者经济学理论之后,我都会回到这些理论对管理实践的应用上来。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在我着手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问自己:“类似的书在市场上还少么?”用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分析的话,这本书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上有什么独特的优势?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这不是一本教科书,也不是一本教学参考书,最重要的是看完这本书不需要考试。

    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也不是一本罗列别人学术成果的陈列馆,枯燥无味。

    这不是一本科普读物,缺乏理论深度,也无法激起读者的共鸣。

    这不是一本外国人写的、中国人翻译过来的书,语境不同,让人常常读得像“丈二的金刚,摸不到头脑”。

    这不是一本买来放在书架上落灰的书,让人遗忘或懒得再翻。

    那么,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这是一本来自于MBA课堂,但又高于MBA课堂的书。在书中,我选择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应该了解的一系列重要的管理知识点,保留了课堂上知识的严谨性和逻辑的严密性,然后用生活中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书,是一本非职业经理人也愿意看下去的书,是一本在校的学生及其他爱读书的人也能够看得懂的书。知识的传播,以深入浅出为上,深入深出次之,浅入浅出又次之,浅入深出为下。深的是内容质量,浅的是表达方式。

    这是一本“酝酿”了十几年的书。十几年来,学习、沉思、讲解、讨论,如此往复数个回合,经不起时间考验和一拨一拨职业经理人挑刺儿的内容都慢慢地流失了,沉积下来的都是精华。看一看美国职业经理人都学什么,也是一件乐事。

    这是一本没有参考目录的书,是一本以传播“软”理念和思维方式为主,以传播“硬”知识为辅的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信息时代,具体的数字、抽象的理论和书面上的知识都可以轻松地查到,但是,让一个优秀管理人员脱颖而出的不是这些,而一定是先进的经济和管理理念,外加“批判性”的独立思维方式。

    这是一本可以化零为整来阅读的书。虽然全书有一条主题逻辑贯穿,但是每一章都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读者不必等到积攒起大块的时间再阅读,可以分段阅读,这儿几分钟、那儿几分钟,集腋成裘。

    这是一本语言生动的书,是一本买来放在书桌上的案头书,你一定会看得爱不释手,经常没事儿翻一翻。希望这本书给读者带来几分轻松时光,也希望读者能够体会字里行间独特的幽默方式,你的会心一笑是我最大的欣慰。

    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投入产出比,一个挣的比花的多的项目才是好项目。如果读者在看完这本书后,感到收获超过花费的时间和金钱,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最后,祝你阅读愉快!
第一章 信息、科技和人的经济学(1)
    煎饼果子里的“为什么”

    以不变应万变的经济管理

    信息、科技和人的三角结构

    0000煎饼果子里的“为什么”

    早上上班的人川流不息,很多人会在路边的煎饼果子摊前停下来,买个煎饼果子作为早餐。只见卖煎饼果子的师傅手脚麻利,舀一勺面摊在平底锅上,磕上鸡蛋,快速摊匀,撒上香葱,将煎饼迅速翻转过来,把薄脆放入,依次抹上面酱、辣酱,撒上一些椒盐和芝麻,卷起来,用纸包好,然后收钱。行人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煎饼果子,一边快步地向地铁站走去。

    煎饼果子是天津小吃,在北方各城市颇为流行。虽然说是流行,但在饭店酒楼里还是吃不到的,只有到一个个推着小车的商贩处现买现做,才是正宗的吃法。小小的煎饼果子,随街可见的推车小贩,这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场景却包含着许多精妙的经济管理学理念。↙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为什么煎饼果子如此流行,几乎每一个街角都有一个推小车卖煎饼果子的小商贩?煎饼果子并不是人们早餐唯一的选择,人们早餐的选择还有豆浆油条、大饼稀粥等,但豆浆油条、大饼稀粥没有流行到每一个街角都有一个小商贩的程度,这是因为豆浆油条和大饼稀粥相对煎饼果子来说,不容易做、也不容易吃。对于商贩来说,提供豆浆油条或者大饼稀粥的固定成本比较高,需要一个比较大的地方做门面,无法像煎饼果子那样在一个小车里做。对于顾客来说,喝粥喝豆浆得坐下慢慢来,不能像吃煎饼果子那样边走边吃,消费成本比较高。

    为什么每个街角只有一个推车的商贩?煎饼果子商贩之间的关系很有意思,他们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垄断。每一个商贩占据一个街角,基本上垄断了通过这个街角的人群的需求。他们又同时互相竞争着对方的顾客,如果有人愿意从对面马路拐个弯儿到这边来买煎饼果子,就是竞争过来的需求。每一个街角只有一个商贩的现象存在——如果不是因为工商局的硬性规定——是因为一个街角每天早上的需求只够养活一个商贩。如果一个街角来了两个商贩,形成了直接面对面的竞争,由于需求的量有限,肯定有一家最终会被挤垮。所以,每个街角只有一个煎饼果子商贩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结果。

    为什么一定范围内所有商贩的煎饼果子的价钱都一样?如果不一样的话,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应该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顾客们很老实,每天去地铁站只走自己的路线,只知道自己路线上的煎饼果子卖多少钱,而不知道别的路线上的煎饼果子卖多少钱。所以自己路线上的这家要多少就给多少,这样每个商贩就可以随意定价,价钱就各不相同。但是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