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发自己-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愤怒会对亲密关系造成极大破坏。愤怒成性的人很快就会完全处于和整个世界的矛盾冲突之中。愤怒有着两个特殊的“泄洪口”:一个是对弱者,愤怒的发泄也有“专捡软柿子捏”的嗜好。当某个人激怒了你但你无法对他发泄时,那些好欺负的人就会成为牺牲品。像张飞鞭打下属本质上就属于此种情况。另一个是对亲近的人,越是面对亲近的人,愤怒的情绪越容易宣泄。夫妻间莫明其妙地吵架,被动的一方有时会说:“有本事你找某某说去,找我发火算什么本事!”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对弱者发怒及亲近的人发怒比对强者发怒、对陌生人发怒来得相对安全。尽管如此,一旦你的愤怒超出了另一方的承受能力,对亲密关系的破坏有时是难以挽回的。只是,这种损害并不以对方愤怒或其他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以致容易被忽视。这种情况在上下级之间、恋人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时常发生。尤其是在上下级之间,因一方对另一方有一定的支配权,被支配一方无端受“情绪虐待”的情况居多,对双方关系的危害也最大。由于这种危害有着较长的“潜伏期”,因而不容易引起当事人的重视。
  而许多离异的夫妻,多年之后回想当年的生活,其实并没有根本的矛盾冲突,不过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引发的争吵,从而伤害了感情;而在当时,双方都已觉得对方实在是不可理喻,无法忍受。而恋人之间,如果一方习惯于发脾气,将会给以后的和谐相处埋下隐患。亲人朋友之间,此类的问题也不少见。《红楼梦》中就有典型的一幕。
  在第二十二回里,贾母出资二十两给宝钗过生日,还特意安排了戏班子来热闹。到散场之时,凤姐指着一位戏子说:“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宝玉都看出来了,都不敢言明。史湘云就当着众人的面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了个眼色。众人不过是玩笑,黛玉却觉得大家是拿她当“戏子”嬉耍。回房后,拿宝玉来撒气。宝玉冤得慌:“我又没比你,我又没笑,为什么恼我呢?”黛玉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厉害呢!”“我恼她,与你何干?她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弄得宝玉回思无趣,赌气走了。回房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不觉泪下”,“不禁大哭起来”。宝玉对林黛玉还从没这样灰心过呢,每次林黛玉生气,他都会去哄她,而这次却看似例外了,是偶然为之,实质上恰恰是黛玉爱使小性儿积累下来的必然结果。
  爱生气的人往往不受欢迎。有调查发现,爱生气的孩子得不到其他孩子的认可,而爱生气的成年人则缺乏社交魅力。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是一个智商高而情商低的人。她动不动就耍小脾气儿,因此,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连心胸爽朗的史湘云都曾对宝玉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而与林黛玉毫无利害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以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紧张起来,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宠爱,明确表示不能将她许配给宝玉。王熙凤在贾母的态度明朗后,便使出了“偷梁换柱”之计,抽掉了她生活的精神支柱。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林黛玉在绝望中一病不起,临终前在悲愤之中,焚烧了象征着她与宝玉纯洁爱情的诗帕和记载着她心声的诗稿。 可见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富兰克林说:“任何人发怒多是有理由的,只是很少是令人信服的理由。”不随意表露自己的愤怒或者尽量按照有益的方式行事,尽量不攻击、激怒他人,我们就能生活得更好。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在怒气过后再处理不满情绪会更好些。阿德勒说:“我们必须指出,所有性情暴躁的、愤怒的、尖刻的个体都是社会的敌人,也是生活的敌人。”
  习惯于发泄愤怒的人,必然为愤怒所伤,这是一条重要的情绪发展规律。
  

从汶川地震来认识悲伤(1)
这一刻
  我们的泪眼朝着一个共同的地方
  一个名叫汶川的地方
  一阵大地剧烈的颤抖
  撕裂了我们的胸膛
  无法抑制的泪水
  挂满了中国的脸庞
  ……
  —摘自《我们与你同在》
  悲伤是由丧失而引发的伤心难过,是人类天性中的重要部分。无助、忧郁、沮丧、伤心、痛苦、悲痛等等都属于悲伤的范畴。痛苦中有抗议的成分,而悲伤更多的是无助和听天由命的无奈。痛苦可能会使人主动面对造成这种损失的原因,而悲伤则被动了许多。沮丧则是灰心绝望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偏负面的情绪反应。“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前唐后主李煜表达的就是一种无奈的悲伤。
  悲伤时的情绪表现是:眉毛的里端抬高、眼睑下垂、嘴角向下;脸色苍白、呼吸缓慢、心率降低;胸部收缩、垂头丧气、软弱无力。在极端的情况下,四肢会发狂地挣扎,不由自主地来回摆动,痛哭,有时消极得一动也不愿动,呼吸不畅,抽泣不止。
  失去亲人特别是失去爱子是造成悲伤和痛苦的共同原因,是诱发悲伤的主题。任何家庭都会有亲密关系的人离开人世的经历,活着的人便会落入一种失去亲人的无法克制的巨大伤痛之中。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引发如此极度的循环往复的永远都无法忘记的悲伤了。在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厄勒克特拉》里,有一段女主人公厄勒克特拉回忆她弟弟被流放的场景,深刻地表达了悲伤的主题:
  我放声哭叫
  为我承受的苦难和折磨,也为对人生的仇恨……
  对于父亲的悲叹,父亲呵
  我对于在地下的你,
  发出冥土的歌词,
  这事我每天都做,
  用指甲抓我的项颈,
  手打那为了你的死而剪了发的头。
  丧失、苦难或失落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程度的悲伤,特别是失去爱人的痛苦会让人一时看不到未来的生活还有什么快乐,感到活着已经没有了意义。维多利亚女王因夫君阿尔伯特亲王的去世整整伤心了四十年。从亲王去世的1861年到女王升仙的1901年,她大都沉浸在忍耐和压抑的悲伤之中。她在给长女的信中,透露了自己无法“平复安慰受伤的心灵”。没有了夫君的陪伴,她为国家伤心,更为自己的遭遇伤心。
  对于常人来说,很多失去都会引发痛苦或悲伤。被朋友或爱人拒绝,工作出现了失误或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得不到领导的赏识或长者赞美,失去健康,遗失了非常重要的物品,职场或商场竞争中受到挫折等都是“丧失”主题的变体。失业、失恋、失误、失去一次职位晋升的机会、失去战友与伙伴等都可能诱发悲伤。在汶川地震后的搜救过程中,有一只搜救犬,救了32条人命。5月17号,这只军用搜救犬在映秀镇的一座废墟发现了一位老大爷,它就钻进里面。不幸的是废墟塌陷了。当战士们将其挖出的时候,发现搜救犬的内脏已经被砸烂。那只搜救犬的训导员,人们叫他李指导。他抱着搜救犬,就像抱着自己孩子一样,泪流满面,但是他没有哭出声来。后来,他用手卡住搜救犬的脖子,3分钟后,搜救犬不动了。 晚上11点,人们听到李指导的哭声,那是像失去孩子的父亲般的痛哭。
  “丧失”的,对一个人来说越重要或情感越深,引发的悲痛就越强烈。2003年3月22日12时50分,山西省孝义市孟南庄煤矿发生矿难。在距离孟南庄煤矿仅有几百米的燕家曲村,贫穷荒芜的土地让这个小山村的老百姓把在煤矿打工当成了唯一“赚钱”的途径,也是唯一生存的途径。这次矿难,使这个山村立刻陷入了极度悲伤的氛围之中。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从汶川地震来认识悲伤(2)
“那儿都是我们村的青壮劳力呀,真是造孽!”
  30岁的矿工孟繁毅被“瓦斯”吞噬了,一家人顿时掉进了痛苦的深渊。“我家老汉刚去世,本来我家繁毅也不想去矿上干活了,可是矿上还欠1500多元的工资,只好去了,出了这事,丢下我可咋活呢?”孟繁毅的母亲痛不欲生。已经三个晚上没睡觉的孟繁毅的哥哥孟繁中双手抱着头,蹲在地上一言不发。在另外一个死难矿工孟祥龙家里,他8岁的女儿倩文眼睛里充满了忧郁。从矿难发生后,倩文就再也不跟人说话了。
  另外,回忆、他人的悲伤等也会诱发悲伤的情绪反应。用回忆诱发悲伤的情绪是演员们常用的方法。“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清冷的月夜,回忆曾经的悲伤,的确是让人不堪的事情。具有文人情怀的亡国之君有这样的感受,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军人郑强也不例外。郑强是四川省绵竹市游仙区武装部长、上校军官。北川地震中,他在北川的36位亲属,14人遇难,15位失踪,仅7人幸存。当噩耗从劫后余生的弟弟和妻妹那里传来时,失去亲人的悲痛,尤其是无力营救亲人的内疚,霎那间蒸发掉他体内所有的刚强意志。两天没有合眼、没有吃饭的他再也扛不住了,一下子瘫软在地上。事后,面对记者的采访,郑强不愿再继续回忆下去,对他来说,每接受一次采访,都是一次痛苦的煎熬。“这些痛苦就像我身上的伤疤,正在愈合又被揭开,疼痛总在。包括那天去央视做‘爱的奉献’晚会,说实在的,我的心口一直在痛。晚会结束后,接受各大媒体的采访,包括海外的,那个时候我又必须表现出坚强,因为我代表的是中国军人。”
  悲伤和痛苦的一个作用是使看到这种情绪表露的人产生关注并且愿意提供帮助。悲伤的情绪主要在传递这样的信息:“我很痛苦,请帮助我吧!”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不会对这种信息漠不关心的。善良的人对他人的痛苦都十分敏感。电视新闻报道一个惨剧,听一出悲情的戏曲,看到电视剧中某个人物的悲惨经历,大多数人都会感同身受,禁不住流下泪水。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社会和行为科学家艾伦·霍维兹与纽约大学精神病诊断专家杰罗姆·韦克菲尔德指出,人类感到悲伤的能力是经过进化后选择性遗留下的特点。婴儿会表现出伤心来引起他人的同情,这些反应表明悲伤这种情绪是遗传而来的,有助于让人得到社会的帮助,不受攻击者的伤害,告诉人们那些会让别人不高兴的行为是应该避免的。因此,有时候我们应该承受一些心理上的痛苦,好让自己作出更好的选择。
  当你向别人倾诉并且看到了他人作出了相应的反应时,悲伤和痛苦就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一只流浪猫在墙角发出哀怨的叫声,会引起行人的关注,也有人会因此提供给它一些食物。孤儿悲伤的表情,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同情与怜悯,并可能产生帮助的行动。失学儿童那悲伤无助的眼神,唤醒了许多人的恻隐之心,因此就有了各种形式的救助失学儿童的活动。汶川地震后,人们通过各种媒介看到灾区那悲惨的场面,好像一下子打开了泪泉。灾区的一个画面、一个声音就让人止不住泪流满面。当然,与热泪一起奔涌而出的,还有大爱、无私、勇气、乐观和坚强。“中国加油!汶川加油!”“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行动,行动起来我的同胞!有钱就出钱,有力就出力,鲜红的血在一条血管里奔突,生命的脉搏在一起跳跃!”由热泪汇成的互助互爱的洪流,温暖了灾区,也温暖了华夏神州,“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没有什么能比真挚的眼泪更有效地打通人们心灵的隔阂了。

从汶川地震来认识悲伤(3)
在能同自己分担痛苦的人面前,这种情绪可能会有更充分的表达。一些人在陌生人面前会克制自己悲伤的情绪,这种克制更多的时候是无意识的。当面对亲人,或知己朋友的时候,悲伤的情绪反应会一下子强烈起来,抽泣、哭诉、放声大哭的情况相当普遍。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经历悲伤和痛苦时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有的人在痛苦中会对关怀他的人发出这样的请求:“让我单独呆一会好吗!”
  悲伤和痛苦的另一种作用是使人们更透彻地认识到经历某种失去意味着什么。许多东西在拥有的时候并不清楚其存在的意义,只有失去之后才会发现它是多么宝贵。有的人,平时很少关心自己的父母,不是内心不孝,但总是不能“摆在重要日程上来”。突然一天老人去了,往往追悔莫及,甚至一辈子都不能原谅自己。有的人,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觉得“一心扑在工作上”是无比崇高的事情,直到自己动不了了,才明白健康的价值。有的人,觉得金钱就是“真理”,可以不择手段地追求,一旦失去了人身自由,才懂得自由的价值。汶川地震后,几万个同胞生命的丧失,引发了人们的一系列反思,人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友情的珍贵,懂得了大爱的意义,明白了一起长大、一起经历就是缘分。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奇特地赋予了忧郁一些高贵的精神品质。悲伤和痛苦是那个时期文学界流行的风尚。相反,无忧无虑的人反而被看作是傻瓜。在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中,伤心、悲哀、痛苦这类的词语随处可见。其实,这并不是欧洲人的发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人早就给“忧虑”以积极的评价。恰当的忧虑是对悲伤的一种主动预防,这是情绪演变的规律之一。
  过度表达悲伤可能造成他人的反感。夸大的悲伤是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敌对”态度。从本质上说,夸大地表达悲伤的人是在试图从软弱中谋求优势,通过示弱来谋取收益。众所周知,悲伤的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收益”,是因为随之而来的他周围的环境对他的态度在“变暖”。悲伤的人会发现他的生活会变得更为轻松,大家愿意为他服务,同情他、支持他、鼓励他,从各方面创造条件努力使他摆脱悲伤。如果一个人习惯于用悲伤来换取工作或生活的改善,迟早会造成他人的反感,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有的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往往会用这样的伎俩,就是用哭或沮丧的情绪来谋取正常情况下得不到的东西。这样的孩子成年后走向社会,毫无疑问地会是一个令人生厌的角色。
  不合时宜的悲伤可能会破坏业已形成的人际关系。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也并不是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会对他人的悲伤抱以理解和同情。由于悲伤客观上成了把相关的义务加在悲伤者的亲人、朋友或近邻头上的一种无法反驳的理由,有的人会对此深感厌恶。再加上表达又不合时宜,更会让人心生怨愤。比如:你在别人高兴的时候,去表达自己的悲伤,不仅得不到同情,还可能遭到“白眼”。
  长时间的忧郁则可能诱发精神异常及引发身体的疾病,甚至是自我毁灭。悲伤可能诱发悲观的情绪,并造成一个人长时间的抑郁。这是心病的一种较可怕的形式,它会导致内分泌的失调,引发生理性病变,形成恶性循环。抑郁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