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统天下-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聊,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们可以跳过去。但是完全不写也是不可能的,有些的确是因为剧情的需要,还有一些也是应一部分读者的要求写的。毕竟每一个人对的看法都不一样,你不喜欢看的东西可能正好是其他人喜欢看的,我也不可能因为一个人不喜欢看而去不写某些东西。就比如刚开始时有一些资料介绍性质的东西,我写了之后有人在评里说有凑字数的嫌疑,并且说我就是想写了也可以写在作品相关里,开始几天我照办了。不过马上又有人在评里说让我把这些东西加上去,因为如果不加会对他们产生一些阅读障碍,至于作品相关,说实话很大一部分读者从来就不看作品相关的。

所以,看的时候要有一个体谅的心。。。

第一百六十二章战后重建

战争之后最重要的是什么,战后重建。战争之中受到伤害的灾民们需要安定与抚恤,战争之中受到破坏的城墙要重新加固,受到损坏的老百姓的房屋也需要给予一定的补偿,由于战争而耽搁的田地也需要赶快补种上作物,基本上已经消失的商业往来也需要重新建立。

就在朱厚照刚刚到榆林的第二天,关于榆林几地的战后重建工作就拉开了帷幕。榆林是战争之中受到的损害最大的,它曾被多次和长时间的受到鞑靼的围困和进攻,城墙已经有多处损坏,而城内也得有大量的房屋坍塌和着火。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战后重建的工作,朱厚照直接把军队给用上了。当然用的不是刚刚从蒙古回来的大军而是一些大明的二线部队和那些只负责守城没有参与过城外决战的部队。

五万多军队朱厚照一共成立了三只工程军队,第一队共一万余人,由榆林总兵蒲擅统领主要负责榆林城墙四周的恢复建设和城内的居民工程建设,并且这在以后也会成为一只较长时间存在的工程兵部队,因为榆林在未来的几年里离不开他们。作为天下九边之一的榆林还远远的达不到规模。

1368年,元惠宗妥欢贴睦尔退至上都。史称“北元”,由于明军的不断打击及蒙古各地贵族离心离德,1402年北元灭亡。虽然元朝作为一个完整的政权已不复存在,但各部落依然保存有一定实力,不时南下骚扰明朝边境。因此大明沿长城设置军事防线,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全。从最东面的辽东镇至最西面的甘肃镇,共有九个军事重镇,史称“九边”。

这九个重镇统称九边镇,即:辽东镇(治广宁,在现在辽宁北镇)、蓟州镇(治三屯营,在现在河北迁西县西北)、宣府镇(治宣府,在现在河北宣化)、大同镇(治所在现在山西大同)、山西镇(治所在现在山西宁武)、延绥镇(治所在现在陕西榆林)、宁夏镇(治所在现在银川)、固原镇(治所在现在宁夏固原)、甘肃镇(治所在现在甘肃张掖)。

延延绥镇在现在也就榆林镇,但是在以前可不是这么叫的。以前的延绥镇就叫做延绥,和榆林没有太大关系,硬要说有关系的话它们都属于大明的领土。只不过呢后来朝廷觉得榆林的位置似乎比延绥更好一点,于是就开始建设榆林了。最初只是设立了一个榆林卫,才一个卫所。后来随着榆林的地位的上升才把延绥的治所给移到了榆林,延绥也慢慢的划归到了榆林当然两者相差距离也不近,在加上后来也就是孝宗十八年朝廷正式在陕西设立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榆林才正式确定了其天下九关的地位。

但是虽然地位确认了,榆林的城防实在是不尽人意。榆林在初次建城的时候才不过相距百距,现在已经经过大规模扩建的榆林也不是太大。明朝中后期闻名于世的榆林是经过三次大规模扩建之后的榆林,俗称“三拓榆林”。第一次,明成化22年(1486年)巡抚黄献向北展筑城廓,南城至今上帝庙一带,俗称北城。第二次,弘治五年(1492年)巡抚熊绣展筑南城廓至凯歌楼(原名怀德门,正德末年巡抚都御史姚摸改为此名),俗称中城。第三次,正德十年(1515年)总制邓璋扩筑建成南关外城,推至榆林河沿,俗称南城。此即历史上所称“三拓榆林”。并且在正德之后的嘉靖年间到万历年间,榆林的扩建就没有停止过,虽然每一次的规模不大,但胜在持续的时间够长。

现在的榆林也就是刚刚完成了第二次扩建,其规模等远无法和后世相比。所以统领第一队的工程部队也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扩建榆林。他们的任务就是完成第三次扩建:扩筑南关外城,并将其推至榆林河沿附近。

第二队的工程兵达到了两万人,由镇抚台总兵乔贵统领,主要任务就是恢复和扩建镇抚台和其周围的长乐堡、建安堡、双山堡、镇羌所等各大卫所和军事城堡。而第三队而由神木的抚台统领,主要用于恢复受到毁坏较轻的神木、保德、河曲等城。

这三个工程部队也都要听命于杨一清这个三边总制。在战争结束之后杨一清的副帅身份也就没了,他也再一次恢复了自己的三边总制的身份。直接让军队参与建设的确是有其优越性,军队便于管理,善于服从命令,并且效率也很高。在榆林等地在进行战后重建的工作的时候,宁夏、山西、和河北几个地方的战后重建工作基本上已经接近尾声了。这几个地方战争结束的早受到的破坏也轻,在朱厚照全力对付巴图蒙克的时候这几个地方已经在各自的地方长官的指挥下开始了重建工作。等到朱厚照班师回来的时候他们也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也大大的减少了朱厚照的工作量。

在对房屋和城墙建设的同时,榆林等地的农作物补种也没有落下。由于现在已经是二月份了,很多作物已经过了最好的播种年龄了,为了最大程度上挽救损失,朱厚照找了大量的拥有丰富经验的当地农民再配合以州府的力量,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农业补种工作。

商业也没有被朱厚照拉下,战争之中事关老百姓生活的商业活动大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实行全面军事接管之后基本上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停止了,现在战争已经结束了,如果再不恢复这些商业活动那么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会受到影响了。经商最重要的是有利可图,而榆林战后各种生活用品的短缺自然是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前来寻求商机,不过榆林战后混乱的治安环境和重重关卡大大的阻碍了商业的发展。知道了这一点之后朱厚照重拳出击,出动大量府衙差役抓捕了一大批有作奸犯科之罪的人,然后裁撤了三十多道来往于此的关卡,自此榆林开始变得商旅不绝。

在所有工作都走上了正规之后,朱厚照终于可以腾出时间来在陕西设计建设民族英雄纪念碑的事情了。

s:明天就要上架了,大家一定要支持一下啊。首订对于我来说真的很重要啊。。

第一百六十三章民*族英*雄纪*念碑

将军和士兵们打仗是为了什么?无非就是两点,为了生活和荣誉。为了生活是所有人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初的目的。生活并不简简单单的是吃饭,吃饭活下去这只是生活之中最基本的。贫困人家的男子当兵打仗的目的就是为了当兵吃响,一方面让军队让朝廷来养活自己,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军饷补贴一下家用。而对于那些不用为最基本的生活担心的人来说,他们当兵并不是为了那少得可怜的军饷。他们更多的是把这作为一个平台,一个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能的平台,以期望通过军功等方式获得晋升,当更大的官,过更好的生活就是他们的目的。

这只是最基本的目的,除了为了生活之外,他们当兵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荣誉了,当将军和士兵们已经满足了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之后,他们就会表现出对荣誉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方方面面的,有人期望能够名留千史,流芳百世;而有人却期望能够获得爵位以相传百世;也有人追求的是军队的荣誉,还有人期望能够通过实现自我而获得别人的认同与赞赏。不管怎样,他们都是为了荣誉。

荣誉在现代军旅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崇尚荣誉;是现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崇尚荣誉;在现代军*人的军*旅生涯里乃至整个军*队建设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而在古代,荣誉也是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国古代的武德文化就是以荣誉为主要特征;强调“明耻教战”、“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荣誉最大的作用就在于鼓励与督促,鼓励人奋发向上,督促人律人律己。

虽然明朝不像现代社会一样把荣誉提升到了一个极近核心的位置,但是明朝也从来没有忘记在这方面的尝试。军功、独特的爵位制就是他们的尝试。除此之外,朱厚照打算在这一次再加上一种那就是仿照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独特的荣誉方式。

有战争就会有死亡,在战争之中有那么多的人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而他们牺牲之后能够获得的只是朝廷给予他们的家人的抚恤而已。这还不够,远远不够,他们拿性命换来的更应该是荣誉、流芳百世的荣誉。所以朱厚照想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建造一个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很相似的民族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现在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1961年,人*民英*雄纪念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毛*主*席纪念堂以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不过朱厚照要建造的民*族英*雄纪念碑和这个却不太一样,它的地点不在北京而在陕西,它的纪念范围只包括从大明建立到现在和以后的大明在对外作战之中牺牲的将领和士兵。

为什么在陕西建立是因为陕西有黄帝陵。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陕西黄陵的北桥山。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称号。相传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黄陵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作为中华民族的先祖,还有什么能够在死后和轩辕黄帝相伴更大的荣耀呢。不过现在的民族英雄纪念碑还在紧张的建造之中。

“殿下,这是刚刚统计上来的抚恤名单。”只见杨一清拿了一本厚厚的记账簿对朱厚照说道。只要是有战争就会有伤亡,只要有伤亡就要抚恤。不过这一点朱厚照没有决定权,他只能够好好的统计一下应该享受抚恤的名单,然后上报朝廷等待孝宗和内阁的处理。

接过来,打开之后朱厚照看到了里面记得密密麻麻的名字,包括每一个人的名字,籍贯,家里享受抚恤的人的名字等。一页,两页、………厚厚的像一本似的全都是抚恤的名单,由此可见此次战争大明的伤亡有多大。

“好了,我知道了。到时候我会奏请朝廷准许此次作战之中所有的人都按双倍的抚恤发放。”说完朱厚照便拿出了笔墨纸砚开始写了起来,他要给孝宗单独写一封信希望孝宗能够同意对所有人双倍发放抚恤金,朱厚照只希望他们的家人能够不为以后的生活而劳碌奔波。

一个月后经过一个月的全力开工,朱厚照要求的民*族英*雄纪*念碑的基本工程终于完成了。在位于黄帝陵的左边的空地上一座高大民族英雄纪念碑被建成。民族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积为近一万平方米。分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总高三十六米。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63米,南北长78米;上层座呈方形。须弥座上刻有巨幅的太阳和月亮图案,誉为日月同辉,碑身上可有名族英雄名单。

﹋﹋

碑身的前半部分刻的是在此次战争之前的历次对外战争阵亡的将领和士兵的名单。中间则刻着此次战争之中刚刚阵亡的将领和士兵的的名单。后面的空白部分则是为以后在对外战争之中可能会阵亡的将领和士兵预留出来的。在碑身的两旁还写有两篇赞颂他们英雄事迹的诗歌。

本来还阳光明媚的天突然下起了小雨,不过这并不能够阻挡人们对英雄的缅怀。此时在纪念碑前面的广场上聚集着数千人,有太子朱厚照、军中的大小将领、军队代表和闻讯赶来的老百姓。

带着所有人在纪念碑前弯腰鞠躬三次之后,朱厚照朝两边高喊道:“预备:放炮。”

在广场两侧早已准备好的八十一个炮手点燃了特制的炮弹,“嘭”“嘭”“嘭”“嘭”……九九八十一响之后八十一个礼花炮发出了怒吼的声音,它们在向世界宣告着民族英雄纪念碑的建立。

八十一响礼炮之后,覆盖在纪念碑上的巨大的白布被缓缓的撤了下来,露出了纪念碑那高大庄严的碑身。

很快在广场上传出来哭声,将领和士兵们哭了,他们在为自己那已经逝去的战友高兴,他们可以名传千古了。自愿前来的老百姓们也大都哭泣了起来,那些牺牲的人都是为了保护他们才牺牲的,他们的恩人值得他们为其哭泣。最后就连受到感染的朱厚照也痛哭了起来,英雄卫国,神圣庄严。

s:这一章刚才发的时候被审核了,然后我又修改了一下,又发了一遍,到时候可能会出现重复的两章,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行了。还有大家一定要记得明天凌晨的首订啊。。。。

第一百六十四章温馨团聚

在处理完榆林的所有事情之后,朱厚照就带着神机营也就是铁血军的官兵回到了京城。至于京军五大营的军队则一部分留在了榆林,一部分被抽调到了西疆协助刚刚被晋升为甘肃镇总兵官的袁启文征讨亦力把里。京军并不是一直呆在京城的,一方面京军有很多都是从地方上抽调的精锐部队组成的,在京城一定时间之后他们还是要重新回到地方的,另一部分直接在京城组建的京军也是要时不时的到地方上驻守的。

亦力把里的入侵在大明也只是泛起了一个小水花而已。说实话现在的大明有很多人就连亦力把里是哪里都不知道了。亦力把里是原来的察哈尔汗国在分裂之后的东察哈尔汗国在后期的称呼。由于其国都在亦力把里所以明人大都称其为亦力把里。亦力把里在1391年的时候,其国王里的儿史者遣使向明朝进贡,是与明朝正式联系之始。

并且在之后为了获得大明优厚的回赠,亦力把里频繁派遣使者到京师觐见,然后走的时候再带走大量的大明回赠的礼物,可以说亦力把里是把大明当做了自己的取款机了。只不过后来就连富足的大明都有点不堪亦力把里的这种频繁的使者觐见,于是大明就规定亦力把里几年才可到京师觐见一次。也因为此大明和亦力把里之间往来也就越来越少了,到了现在几乎都不再往来了,而几十年下来很多人也都已经忘了还有这么个地方了。

这一次亦力把里由于整体实力弱小,它的入侵都不值得朱厚照亲自去坐镇抵御,而杨一清去了也有点大材小用,于是最后这个好差事就落到了还年轻的袁启文身上。亦力把里主要进攻的就是哈密和甘肃一带,所以在袁启文跟随朱厚照会榆林之后朝廷就把袁启文提拔为了甘肃总兵官,然后朝廷让袁启文即可复命前去应付对亦力把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