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MBA宝典1-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档摹V行∑笠档姆⒄梗诘氐姆⒄梗枰嗌偃瞬牛BA不是多了少了的问题,而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如何使毕业生更适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经济建设需要的问题。 

MBA在外企究竟值多少?

  记得在15年前,有人告诉我哈佛的MBA毕业生的年薪为7万美金,我听后真是吓了一大跳。10年以前,中国派出了第一批有实践经验的年轻人赴国外读MBA,当时中国的外企处于刚起步阶段,非常需要这类具备优秀的语言、管理和思维能力的人才,因此当他们学成回国后机会很多也非常的好,这批人的薪水当然也是相当高的。其实在10年以前已经有一些外企的资深职员意识到MBA文凭将会有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要求公司送他们去读MBA。我认识一个女士,当年辞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自费读MBA(当时就算在国内读MBA,学费也是相当高的),结果,她毕业后找到了一份5万美金年薪的工作。但是现在中国的MBA办得似乎有些滥,成员也不像以前那么精良,加上外企在中国发展已有十几个年头,人才紧缺问题相对有所缓和。此外,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资企业给予MBA人员的薪水和职位与前些年相比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应该承认中国的MBA人员都是一些非常聪明、很有潜力的人。他们有较强的语言(特别是工作语言)能力,知道很多符合国际潮流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但是MBA只能说明你受过某种教育,而不代表你的能力。MBA不是学术研究,而是要真正的去做管理。做领导人最需具备的是:气质、做大事的决心、魄力以及承受压力的能力,这些在MBA的课本里或案例分析中能学到吗?MBA的学习方法可以称之为“演习”,但“演习”与“实践”毕竟有质的差别,后者需要的是实际取胜的才能。另外,不够“谦恭”,恐怕也是MBA学生身上的“普遍特点”。他们往往在应聘时对职位和薪水的要求非常高,但是却忽视了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对于企业来讲,我们一般是不会冒险把一个高职位给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去做的。 

  企业实行的是“岗位等级工资”,但是这往往同那些MBA人员的心理价位有一定差距。他们往往喜欢互相攀比,如果他们的同学拿到了较高的薪水的话,他们就认为自己也非这个价位的不取,由此也可能失去了一些好机会。至于职位,我认为MBA人员还是从中层做起比较好,如果他们的工作非常有成效的话,自然会获得提升。相信在同等情况下,他们的机会会比别人多。 

MBA在中国(1)

  在欧美同学会MBA分会的一个报告上; 有这样一串数字和名字。〃据1996年的调查; 由原国家经委三个国际合作项目12年来培养的五百名MBA毕业生中; 在中央和省、市级政府机构任职的占15%; 在国有企业任职的占34%; 在民营企业任职的占6%; 在三资企业和外企代表处任职的占34%。在政府行政系列中已有15位司局级; 177位处级干部; 在企业担任高层经理职务的有187人。他们包括: 

  陈学忠; 中国轻工物资总公司总经理; 
  张续超; 国家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局副局长; 
  张景华; 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部主任; 
  黎光辉; 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田千里; 北京新奥特集团执行总裁; 
  张季文; 柯达(kodak)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 
  韩愉, ABB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 

  这一连串各行业中精华人物的名字能罗列在一起; 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教育背景: MBA。 

  MBA的经历似乎象征着成功富足的美好前景。 

  据说; MBA意味着年获10万美元; 
  据说; 全球著名的50家企业的老总中; 有一半以上是MBA等等、等等。 

  于是;无论是泱泱学子; 或已拿到各种学位的在职人员; 还是正在当任的〃老总〃; 以及分流的国家公务员只要稍有资格; 都对读MBA跃跃欲试。 

  有些新闻人称MBA是98年的一个热点。 

  MBA;作为一种培训职业工商管理人员的教育; 真是点金术吗? MBA的价值何在? 中国究竟需不需要MBA; 人才市场对MBA的态度如何?什么样的人适合读MBA? 它到底是市场的需求还是媒体的〃妙作〃? 中国的MBA教育与国外相比; 其含金量如何? MBA真能担起〃人事制度改革〃以及〃管理革命〃甚至中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任吗? 

一、MBA何以应运而生? 

  MBA; 英文全称是〃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BA教育的发源地是本世纪30年代的美国; 当时美国的经济处于发展中的第一个上升时期; 各行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有市场实践经验; 又有商业管理理论水平的中高层人才。 

  当时在美国〃科学管理〃引起的伟大革命使人们认识到盈余的分配并非头等大事,而注重增加盈余才是重要问题。MBA所致力培养的; 正是懂这种〃科学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员。 

  1918年; 在哈佛商学院(HBS)首创MBA,在以后的10年间; 旧金山、纽约、华盛顿等地财团联盟与包括哈佛在内的院校创立这一学科; 相继设立了MBA学位的多家商学院以及管理学院; 成立了延续至今为促进美国企业管理教育发展的〃美国商学院联合会〃(AACSB)。从当时MBA毕业生的实际业绩看; MBA尽管时髦; 却不实用; MBA的教育更多是在研究层面; 尚未务实。 

  MBA真正派上用场是在美国二战后; 迅速扩张的经济发展; 曾使MBA毕业生一度供不应求。 

  被美国《幸福》杂志誉为〃令美元失色的班级〃; 记载了哈佛49届毕业生的佼佼者们; 如70年代强生公司总裁Jim Burke; 亚顿公司总裁Sumler Feldberg; 施乐公司总裁Peter Mclolugh等; 他们的成功迄今为止是MBA历史上最辉煌的记忆!最令哈佛引以自豪的是; 他们实实在在输送了大批极其优秀的管理人才; 在美国500家大财团中; 有近三分之二的决策经理们经历过HBS的洗礼。正是这些学生毕业后的杰出表现; 使哈佛商学院扬名世界; 也使MBA学位证书成为财富与权力的象征; 成为进入高级管理阶层的通行证。 

  美国MBA们的荣光; 使西欧各国开始对MBA教育引进或效仿。自50年代到70年代; 欧洲诸国先后成立了多家以培养MBA为目的商业管理学院; 并涌现出了一批造就新一代商业精英的知名院校; 如法国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 英国的伦敦商学院; 瑞士的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等等。 

二、中国MBA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在中国; MBA的出现是在80年代初期。80年代初; 中国正值百废待兴、经济转轨时期; 中国政府深深感到要振兴中国经济; 首先需要优秀的管理人才。1983年; 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讨论了合作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意向。自1984年起; 由原国家经委与美国、欧共体、英国等陆续联合举办国际合作工商管理培训和MBA教育项目。它们包括; 1984年;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管理学院联合在中国首次开办的MBA教育。这种国际合办的MBA在大连理工大学一共办了5年; 中国企业管理培训中心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合办的中欧管理中心; 1994年延续变更为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交通大学与欧盟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的合作项目; 更名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西安中国设备管理培训中心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合办的中英合作项目。这三个项目是中国探讨和试办MBA的开始; 也是中国MBA教育的一部分。中国的教育部门对MBA的研究和探讨则是在1988年左右。国家教育部学位司MBA项目官员黄宝印说; 1988年至1989年; 中国的MBA教育处于研究阶段; 成立了〃培养中国式MBA研究小组〃; 并组织对国外的MBA教学进行考察。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 在中国开展设置和试办MBA学位的工作; 并于1991年在清华、人大、南开、天津大学、复旦、厦门大学、西安交大、哈工大、上海财大9所院校进行试点。首届毕业生86个在1993年获得MBA学位; 同年; 试点院校扩到26所。到1998年;国家进一步拓宽培养渠道; 扩大进行MBA教学的院校范围; 又有30所高校加入了这一行列。经过几年的发展; 每年录取人数由1991年的86名; 扩大到2500名左右; 现在校生近万人; 已经毕业的近3000人。考试方式从单考、统考、发展到今天的联考。除了国际合作项目和传统的学院式学位制教育; 中国MBA教育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贸委系统开展的企业管理人员在职攻读MBA学位。在职攻读MBA学位教育从1997年开始; 国务院学位委、国家经贸委的《关于〃九五〃期间开展企业管理人员在职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工作的通知》要求; 〃培养对象为大学本科毕业; 工作五年以上; 年龄在45岁以下; 工作业绩突出的工商企业、 特别是国务院重点联系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经济管理部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中央行业主管部门的企业干部培训主管机构负责推荐; 获准推荐者参加全国统一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入学试验; 即GRK考试〃这个在职攻读MBA学位教育的开展标志着中国MBA教育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它丰富了MBA办学模式; 更有利于直接为大中型企业培养管理骨干。尽管由于政府的重视;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MBA教育发展很快; 但与国外成熟的MBA教育制度相比; 国内的MBA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学制偏长、适宜MBA教学特点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教学方法有待改进、教材和案例建设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有些院校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放松MBA招生条件和文凭发放条件; 学生质量不高; 影响了MBA在社会上的总体形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欧美同学会MBA协会会长李兆熙先生说; 现在中国MBA入学基本上通过联考方式,统一命题,要考政治、英语、数学、管理、语文5门课。而国外MBA考试比较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面试是选拔MBA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最初以考核知识和能力为主的笔试会淘汰掉一半的应试者,剩下的人还要经过主考官们精心策划的面试,通过面试来发现真正具备企业家素质的人。在总成绩中,面试成绩通常占到四成的比例,决定你是否会被录取。谈到MBA的师资问题; 李兆熙先生说:MBA的师资在国际上是有条件的; 

  第一必须有PH。D(博士)学位; 
  第二是有研究成果的; 
  第三有综合实际能力; 就是要求你既是大学教授; 同时又是咨询公司里的专家; 或在金融机构、公司里任职等。李兆熙认为; 管理是特别注重实践的; 管理的理论是基于实践才能发展; 脱离实践就毫无意义。所以西方MBA的教授们都有压力; 觉得自己不能离开实践; 要和实践紧密联系; 必须到公司去担任实际的职务。但国内的相当多师资本身就没有系统地学过管理; 很多是相近学科转行过来的。这些师资往往缺微观; 也就是实践这一块; 而没有实践这一块; 管理是教不好的。师资必须不断通过实践获得研究成果来充实自己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 我们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 但MBA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里更重要的是; 美国的大学比较侧重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已成为MBA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据说哈佛的MBA在两年内要分析800到1000个案例,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要处理2到3个。这种高密度的案例教学使MBA获益菲浅,许多人毕业多年后还时常翻开学生时代的笔记,从那里寻找处理手头问题的答案。中国教育也引入了案例教学; 但案例数量太少,尤其是国内企业的只占极少的比例;这使我们的MBA丧失了不少模拟真实的机会。而这些在MBA教学中是很重要的。目前; 受国家经贸委的委托; 以北大牵头的几十所院校正在积极组织编写中国的案例。国家教育部黄宝印说; 我们鼓励各个学校编写案例;案例的编写过程本身就是对教师、学生一个实践的锻炼; 我们还在引进国外师资给我们的教师培训; 鼓励学校间互相举办培训; 支持教师到公司; 企业兼职; 举办专业讲座等等; 我们一定要保证MBA毕业生的质量; 提高质量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质量是MBA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王 柯、(《经济与信息》记者)陈晨星

MBA在中国(2)

三; 为什么要学MBA

  98MBA热; 不是空穴来风; 几乎所有被采访者都强调大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原因。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 要在国际竞争中傲立潮头; 要进入世界500强; 仅靠某些企业进行〃1+1〃简单的组合; 打造出貌似〃航空母舰〃的大企业就去竞争是远远不够的; 大企业在更高层次的竞争必须有更高层次人才; 尤其是管理人才; 否则; 未等走出国门; 在本土〃作战〃; 就有可能已被〃打败〃。美敦力(中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王涛; 美国(UIC)96级MBA毕业生; 他说; 〃为什么要学MBA; 我觉得是和大环境有关。国内的经济体制转轨后; 市场放开了; 需要一些管理人才。过去中国的管理方式是下命令; 通过命令进行多种分配。而现在是〃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 尤其是国外一些大财团; 大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后; 他们经商就象〃大兵团作战〃; 〃武器〃装备都特别精良; 有做市场的、有做销售的、有做后方支持、有做财务的、也有做投资规划; 组装起来的是一个团队; 按部就班地〃开战〃。我学完MBA后; 感觉MBA也特别像打仗。〃过去中国人做生意没有一个概念,常常是〃游击队〃〃土八路〃。或者;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今天政府给了一个政策; 就一下子发了一笔; 完全凭感觉。有人觉得做生意就是陪人家吃饭; 把对方喂饱、灌醉了; 这个生意就算做成了。这是特原始、特初级的做生意水平。就中国目前市场的发展来看; 再这样不行了。中国要加入关贸; 要走出去; 外国大公司要打进来; 我们还这样就没法跟人家较量。所以不能跟祖传中医爹教儿子似的: 爹知道100%; 传给儿子80%; 等传到孙子时; 就剩下60%。中国传统的经商只是一种实践; 缺乏理论的东西; 而MBA就是高度概括了实践的一种理论; 它能很好地指导实践。用它去指导实践能大大提高实践的水平和层次〃。现代的企业家不仅仅是通过以前那父教子、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来培养;人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比较科学的方式; 这就是MBA教育制度。工商管理学院之所以敢于宣称是未来企业家的摇篮; 关键在于它为那些有志于企业界的人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有效的学习环境。国家经贸委培训司的郁毅说; 〃九五〃期间对企业管理人员要普遍进行一次工商管理培训。国有企业; 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九五〃期间都应参加不少于3个月的工商管理培训。郁毅认为; MBA教育不是培养企业家的唯一途径; 但却是必要条件。MBA的学生; 要学习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何做到与人合作和竞争; 如何突破自己的极限而成长; 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质和利用他人的智慧。MBA不一定成为创业者; 创业需要天才和机遇; 灵感和惯性。但企业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时; 却非常需要MBA。学习MBA; 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有关人士认为; 一方面; 是创业者自身成为MB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