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内容简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本书将曾国藩的处事为人之道,归纳为“重、耐、浑、明、辣、慎、暇、裕、强、恕、勤、实”12个字,并围绕着这12个字展开论述,从领导力的角度深入剖析曾国藩的从政为官方略,总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有益养分,以使今天的领导者能够“可戒可法”。
¤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宫玉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大国际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不确定环境下的领导力与竞争战略、孙子兵法与战略管理、战略文化与战略行为、大国国家发展战略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出版有《中国战略文化解析》、《取胜之道:孙子兵法与竞争原理》等专著。先后获国家图书奖特别奖、军事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大学出版协会学术著作一等奖、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优秀成果奖等。
︰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目录
    目录

    推荐序

    导语曾国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

    第一章重

    一、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

    二、端庄厚重是贵相

    三、谋定后动,审定而行

    第二章耐

    一、做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二、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三、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

    四、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

    五、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

    第三章浑

    一、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二、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三、以才自足,以能自矜

    四、“浑”则无往不宜

    第四章明

    一、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

    二、处人处事所以不当者,以其知之不明也

    三、明有二端:高明、精明

    四、当局则迷,旁观则醒

    第五章辣

    一、做事须眼明手辣

    二、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

    三、合之以文,齐之以武

    四、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

    第六章慎

    一、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二、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三、君子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而来

    四、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

    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第七章勤

    一、“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

    二、不为脑满肠肥之达官

    三、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四、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第八章实

    一、观人之道,以朴实廉介为质

    二、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三、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四、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第九章暇

    一、此心必常有休暇之致

    二、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三、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

    四、留一分自在,方可容得大事

    第十章裕

    一、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

    二、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三、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四、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

    第十一章恕

    一、一言可以终生行

    二、须从“恕”字痛下工夫

    三、舍己从人,大贤之量

    四、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

    第十二章强

    一、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二、打脱牙,和血吞

    三、天下事果能坚忍不懈,总可有志竟成

    四、以“硬”字法冬藏之德

    结束语而困而知,而勉而行

    附文曾文正公嘉言钞
导语(1)
    导语

    曾国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

    一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带领一支非正规的地方武装,竟然完成了正规军都没有做成的事业,这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
导语(2)
    湘军最早是草根起家的团练,开始时就是乌合之众,曾国藩竟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把湘军打造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凝聚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他是怎么打造出这样一个部队的?

    曾国藩事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用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优秀人才都愿意为他所用,他的手下也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追随于你,本身就是领导力的重要内容。曾国藩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曾国藩是文人,指挥作战的能力其实并不高明,但是他非常善于进行战略的谋划,湘军虽然打过不少败仗,但在战略上却一步步占据了优势,最终战胜了太平天国。那么,曾国藩在战略决策上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还有,曾国藩毕竟只是一个大臣,不是皇帝。他要想做成事,就必须首先处理好官场的各种关系,包括与朝廷的关系、与同僚的关系、与下属的关系等,而官场的关系,向来是极为复杂的。在任何一种领导情境中,处理好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都是把事情做好、做成的前提。在这方面,曾国藩究竟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智慧?3米3花3在3线3书3库3 ;http://。。

    所有这些,显然都是领导者会关注的问题。而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无疑也会给今天的领导者以更多的启发。

    所谓的“立言”,就是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来。曾国藩是一个悟透了中国文化的人,更主要的是他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管理实践。他又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的人,他往往把自己对人生的体悟,总结出一个字、一段话、一副对联来,与自己的朋友、下属和家人分享。李鸿章对曾国藩的“一言之教”非常佩服,李鸿章曾经对人说:“古人谓一言可以终身行,真有此理!”

    古人说一个字就可以一辈子遵行不悖,真是有这样的道理!梁启超在谈到曾国藩所总结出来的人生道理时也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他所说的话,字字都是从阅历中来,符合实际,所以亲切有味,可以使我们受益无穷,不是唐宋之后的那些儒生们所能比拟的。
导语(3)
    曾国藩所总结出来的这些道理,往往都非常简洁、非常通俗,也非常深刻、非常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像他总结的人生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天道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人生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材,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居官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为人四知,“知命、知礼、知言、知仁”;修身四课,“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治事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课心课身六法,“敬、恕、诚、静、勤、润”;处世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等等。包括他所写的对联,如“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老到,又要精明”,凡此等等,都是可以作为领导者的箴言来读的。这是曾国藩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二

    大道至拙:以理念而非权谋为核心的领导力

    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往往是“权谋”的形象。曾国藩因此也成为官场权谋的代名词。事实上,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即书呆子。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被认为是最笨的一个。

    曾国藩对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自问仅一愚人”。曾国藩在给家里写信时也说,“吾兄弟天分均不甚高明”,我们兄弟的天资都不高。他曾以读书、做事为例,“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我性格鲁钝,别人一眼就能读两三行,而我却用尽全力却读不完一行;别人立刻就能办好的事情,而我却犹豫半天也不能了结。曾国藩的作战指挥也是如此,“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行军打仗本来就不是我的强项,因为打仗贵在出奇制胜,而我过于平淡;打仗贵在权谋变诈,而我过于直接。

    曾国藩的这些特点,同以聪明和才略而著称的胡林翼和左宗棠相比,确实是非常钝拙的。
导语(4)
σ米σ花σ在σ线σ书σ库σ ;book。mIHuA。NeT
    然而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恰恰因此而发展出了一套“困勉”、“拙诚”的工夫。所谓的“困勉”,就是一步步从艰苦中勉力做出。曾国藩说:

    “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入处。”我天资愚钝柔弱,除了困知勉行之外,别无下手之处。所谓的“拙诚”,就是不存投机取巧之心。他认为“天道忌巧”,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这个困勉拙诚的工夫,“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在我们今天来看,曾国藩的领导力中,并非完全没有权谋的因素,但其大体,却是以卫道为激励之本、以纯朴为用人之本、以推诚为驭将之本、以耐烦为治心之本、以包容为处世之本、以大局为决策之本、以勤实为治事之本、以力行为修身之本。而其核心,则是“忠义血性”的理念。

    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另一方面,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又正是封建王朝的末世。整个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柔靡浮滑;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流波所及,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用曾国藩的说法,这些人都已经丧尽天良了。

    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军事的失败只是一种表象,它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没有兵不必要深忧,没有饷不值得痛哭。唯独放眼向这个世界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了有利可图的事情不奋勇争先、见了急公好义的事情唯恐落人之后的人。这是真正令人深深叹息的现象啊!

    要扭转这种局面,全在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社会的关键,就在于一两个领导者的价值追求往哪个方向而已。这一两个人追求大义,那么众人就会与之一起追求大义;这一两个人追求私利,那么众人就会与之一起追求私利。

    因此,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激发天良,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以“舍身卫道”、“杀身成仁”的精神,以“打脱牙,和血吞”的刚毅,以“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的信念,投身于挽狂澜于既倒的事业中。

    在“舍身卫道”、“忠义血性”的驱动下,曾国藩的湘军确实表现出了它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中兴将帅别传》说曾国藩“履危濒死屡矣,有百折不挠之志”,胡林翼“虽挫而其气弥厉”,江忠源“每战亲临阵,踔厉风发”,罗泽南和他的弟子们“以灭贼自任”、“忠义愤发,虽败犹荣”……这些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竟然“敢战胜于勇悍愚夫”,与“忠义血性”的激励是有很大关系的。曾国藩在《湘乡昭忠祠记》回顾湘军成功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