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福特帝国-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福特帝国父与子(1)
文/程凯
如果一定要将汽车和一个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我们还能有其他的答案吗,除了亨利·福特?
没错,亨利·福特既不是第一个发明汽车的人,福特汽车也不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但是福特先生注定要永远被人津津乐道,无论在汽车史上、商业史上,还是管理史上。
亨利·福特所做出的种种创举,都带来了至深的革新影响:足够大、足够小、足够轻、足够结实、足够便宜的T形车;流水线与大规模生产;5美元的最低日薪。
《福特帝国》讲述的就是这个汽车王国和这个汽车国王的故事,既见证了从马车过渡到汽车的神奇时代,也为我们揭开福特帝国创造者的神秘面纱。
你可以把这本书当做一个企业的传记,也可以当做一个企业家的传记,而我却宁愿把它当成父与子的故事。对了,除了亨利·福特这个天才,还有一个天才的儿子埃兹尔·福特,《福特帝国》还原了一对商场父子兵的真实故事。
这是怎样一对父子呀。1943年《底特律自由新闻报》的一条新闻报道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您有这样一个儿子,真是一件幸事。”那年春天,在一次招待会上有人当着埃兹尔的面对亨利说了这样的话。“不错,我是够幸运的,”父亲笑答,“但埃兹尔有我这样的父亲把他养大,让他能担得起现在的重任,他也够幸运的。”说完,亨利把胳膊搭在埃兹尔的肩上,父子二人为这小小的玩笑齐声大笑。
亨利这样的回答,也许就是埃兹尔的悲哀。
按照作者理查德·巴克的描述,“亨利作为天才的机械师,头脑简单,想法单纯,虽然获得了财富,却远不是伟人”。因为亨利一生都没有意识到,作为世界上曾经最大的汽车公司,福特汽车需要更为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
而埃兹尔才是这个有效组织的奠基人,他一生都在纠缠于和父亲的博弈。埃兹尔并不像外界所猜想的那样孱弱无能、唯唯诺诺,反而具备了一流商人的头脑,了解市场和熟悉管理,因此福特公司才有幸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战时危机,这些危机包括劳资矛盾、公司政治、人员流失。
真实的埃兹尔,个人品格谦逊,忠于家庭、公司和国家。他为福特汽车在汽车设计、航空业发展和国防合同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埃兹尔的经商才能显示在掌控财务、生产和销售上,他比汽车界任何一个人都掌控得多,即使是他的父亲也不例外。”《底特律自由新闻报》如此评价。
即使是在患病多年的情况下,埃兹尔仍然成功地管理起逐渐扩张的福特帝国的诸多事务——玻璃工厂、钢厂、面粉厂、煤矿和铁矿、炼焦炉、造船厂、木材厂、橡胶厂、汽车制造及分装厂、乡村工业等等。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头脑糊涂的亨利总是设置障碍,埃兹尔还是设法按时完成了大量国防合同。
埃兹尔还有一个天才的创造,这个创造催生了著名的福特基金会。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财富税”法案,要对价值5000万美元以上的资产征收70%的税收,这意味着无论亨利还是埃兹尔去世,福特一家必须卖掉公司股票,才支付得起数目巨大的遗产税。
亨利一向讨厌会计师、律师,而且害怕公司控制权会落入外人手中,因此,他同意了由埃兹尔和一些法律、财务专家提出的解决方案,准备对付华盛顿“敲诈富人”的这项立法,福特基金会则应运而生。1936年1月15日,福特基金会正式成立,职责是“为科学研究、教育和慈善之目的,为了公众福利接受并管理基金”,它的存在将福特家的资产与公司资产区分开来,通过一系列法律安排,亨利和埃兹尔一旦去世,基金会的成立将为福特一家节省高达亿美元的税额。
不过,埃兹尔的如此贡献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底特律周末晚报》是如此描述埃兹尔的地位的:
埃兹尔在工业界一直不温不火,并没有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他那强势的父亲要为此负上大部分责任,但这并非唯一的原因。可能这世上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像埃兹尔那样如此深爱、尊敬和崇拜自己的父亲,因此他选择了默默无闻、退居二线。然而,埃兹尔也没有因此而完全消失,对他来说,顺从父亲不是缺点。他有许多机会慢慢地建立属于自己的地位和声望,直到有一天,他能够独自掌管福特帝国的帅印。在福特公司的内部管理机制中,大家一致认为,关于公司的未来,话语权在埃兹尔那儿。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福特帝国父与子(2)
可惜,埃兹尔的运气不好,还表现在健康方面,1943年5月26日凌晨,埃兹尔·福特就因为癌症离开了人世,年仅49岁。这个日子颇具讽刺意味。16年前的这一天,他和亨利一起隆重地将T形车开下装配线。
更让人沮丧的是,即使是去世,埃兹尔也仍笼罩在亨利的阴影下。因为在讣告中,焦点仍是汽车大亨亨利·福特,而“对他安静的、值得尊敬的儿子的关注则很少”。这也许就是身为伟大人物的儿子的悲哀。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亨利·福特:生来就是要缔造传奇的(1)
文/杰夫
“不,我必须为信仰留下地盘,我敬畏上帝,我从不心虚,患得患失。”亨利·福特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美国工业化发展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自由经济欣欣向荣,工商业受到鼓励、保护和尊敬。那时候蒸气机还没有广泛应用,路上跑的还是马车,农田里没有拖拉机,用于工业化建设的电力总和还少于耕地的用电。福特是幸运的,他对汽车工业和产品方向的坚持使得他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他让汽车从贵族变为平民、从手工作坊中走进大工业时代,让每个家庭可以开得起汽车。尽管福特并不是汽车的发明者,但他却是公认的“汽车之父”。后人把他制造的福特T型车评为“世纪之车”,而他本人被《财富》杂志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梦想拥有福特的成就。
1863年7月30日,亨利·福特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迪尔伯恩的一座农场。有关他童年的记述不多:家庭经济状况算是一般。老福特希望儿子当个农夫,儿子却成天琢磨着设计机器来摆脱“苦役”。1882年,年轻的福特进入底特律爱迪生照明公司担任工程师,“汽车之父”和“电灯之父”由此结缘。
或出于天生的敏锐,或得益于公司的创新氛围,从1893年开始,福特开始研制汽车。1896年6月4日,福特终于发动了自己借钱买零件拼凑的汽车。当时,为了把停在工棚里的汽车开出门,福特竟然用大铁锤打掉门框,拆墙出门。路上,福特的朋友毕夏在前边用自行车开道,福特驾车开遍了底特律的大街小巷。1898年,当时正在研究如何通过蓄电池发动电动车的爱迪生鼓励福特:“你的车比电动车好,它自己提供动力。不要放弃梦想,汽车的构想非常优越。”除了爱迪生,当时的底特律市长梅伯利也非常支持福特,并发给他第一张美国驾照。一年后,福特向爱迪生辞去了总机械师的职务,开始了自己的造车之旅。
“如果你认为你能成功或是认为自己不能成功,通常情况下你都是正确的。”福特对造车理念的坚持近乎偏执,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福特认为,开豪华车,把过多的智力脑筋投入附余设计是一种腐败,凡是敬畏上帝的人(清教徒)都不愿这样做。他激烈地宣布,只要拥有一辆福特车,世界就没有一个地方你去不了,当然上流社会除外。1908年10月1日,福特公司终于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T型车。T型车是福特汽车精神的最佳体现,它彻底开创了汽车作为消费品的属性。它便宜、可靠,便于批量生产。农民、黑人、低收入家庭都能够买得起,甚至有不少农民用T型车带动农机用具。随着新闻媒体的炒作,整个美国都淹没在购买T型车的狂潮之中。在今天看来,T型车创下的销量依然是一个奇迹。在美国,1902年每150万人才拥有一辆汽车。而1907年就变成了每800人拥有一辆。到了1918年美国汽车销量已经达到550万辆,几乎普及到了每一个美国家庭。在20世纪20年代初,T型车的产量占美国汽车产量的90%,世界产量的2/3。曾有一度,世界上每两辆汽车中就会有一辆T型车。T型车的传奇也被认为代表了北美自由开放的社会文化,美国开始成为“汽车王国”。从T型车开始,汽车不再是富人的玩具,而真正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汽车时代于那一刻真正开始。
“无惧未来,不忘过去。一个人如果惧怕未来、害怕失败,他就会作茧自缚。失败是更理智地东山再起的惟一机会。失败并不丢人,丢人的是害怕失败。过去的经验,只有能为未来指明方向和出路时才是有价值的。” 失败是难免的,关键是能不能化失败为财富,而不是背着失败这个包袱,阴影挥之不去。福特也失败过。伴随T型车的大受欢迎,工厂的生产管理日渐稳定。在参观底特律的一家屠宰场时,他看到工人用钩子把牛体挂在一条传送带上进行运输,按次序对牛进行肢解。有过制造业经验的福特从中得到启发,在弗兰德斯的帮助下,在1913年10月7日福特公司设计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大规模传递带式生产线,也实现了零部件的标准化。这样的生产线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生产一辆T型车从12小时28分降到5小时50分,而随着管理的科学化,平均每秒一辆新车就可以下线……然而,对高度组织、高度精密和高度专业化生产的痴迷,使得福特在投资上不顾一切,不断地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他的生产线,十几年不愿拿出一丁点利润分红,回馈股民,内在的离心开始显现。与此同时,福特固执、保守的一面也让本来占据优势地位的福特汽车一度落后、处于被动局面。那一次,福特手下最忠心的几个工程师擅自改变了福特T型车的风格:新车更加柔和、舒适和花哨,同时把原来的生产车间实行了压缩,为迷你车型的更迭做下一步准备。但是,企图等待的惊喜没有出现。福特恼怒至极,这是什么玩艺?福特拿起了大锤,亲手葬送了一次引领潮流、再创辉煌的机会,此后几年,通用、克莱斯勒抓住这一时机,奋力追赶,利用福特车对黑色的偏爱、利用福特车只会循环式生产加上二年一周期的降价策略、利用福特车单一品种生产的缺陷,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功能,一时之间,奢华式、小功率、加长型、四汽罐的汽车疯狂占领市场,而此时的福特只能默默地应对,眼睁睁地看着市场的无情和财富的转移。
亨利·福特:生来就是要缔造传奇的(2)
“工厂的目的就是生产,除非它能以最大的生产能力生产,否则它便没有服务好全社会。”福特无疑是那个时代乃至最优秀的企业家。他把流水线模式使汽车生产从作坊跨进了工厂时代,进而为现代工商业带来了革命。福特坚持自由经济、反对垄断(他曾说:“不要纠缠于竞争。不论是谁,如果能将一件事干得更好,就理应由他去完成这件事。试图破坏他人商业活动的行为是一种犯罪——这是出于个人的利益妄图降低别人的竞争条件,这是用权力使坏而不是用智力较量。”);坚决反对投机主义,并把投资称之为“投机”(他曾说:“拒绝低买高卖。做生意是这样一个过程:以公平的价格买进原料,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把这些原材料转化为可消费的产品,再把它提供给消费者。赌博、投机和损人利己的交易,这些只会阻碍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他建立的职业学校为数以万计的贫困孩子提供了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修建的医院、铁路则为同行树立了标杆。除了管理企业,福特还用很多的时间思考政治经济学问题。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梦想着“把苦役从劳动中清除出去”,对民主制度、工资与福利的本质、慈善事业、机器与人的关系等都有阐述。事实上,福特不仅为世人留下了一个汽车品牌,重要的还有一种执著的、永不言弃的创业精神。由于他对信仰的坚守,让他在有生之年改变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尽管他也有种种偏见和局限,但是都无法否认他的天才——福特生来就是要缔造传奇的。
一 小农夫·“天生的机械师”(1)
每当我们在圣诞节收到的礼物是机械玩具或发条玩具时,孩子们总会彼此转告:“千万别让亨利看见!他会把它们‘大卸八块’的!”
—玛格丽特·福特·拉迪曼(Margaret Ford Ruddiman)
从官方提供的资料看,福特汽车公司创立于1903年6月16日,当时,这家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公司的启动资金只有28 000美元,而这还是由十几位投资者凑出来的。然而,亨利·福特(Henry Ford)艰苦起家的故事却应该从1847年讲起。就在那一年,亨利的父亲威廉·福特(William Ford)带领全家踏上一艘破旧的船只,穿越大西洋从爱尔兰前往北美。在近10年的光景中,这样的“破船”满载着上百万爱尔兰移民沿大西洋东岸驶向新世界,有许多不走运的人在途中就堕海身亡了。
只有最天真的孩子才会相信“新世界”的柠檬汽水怎么喝都喝不完,那里的土豆大的有7磅重。可是,尽管美利坚合众国没能成为乌托邦式的理想国,但对于那时候一心想寻找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自由的人们来说,美洲大陆仍是他们希冀摆脱困境的最后一方乐土,希望似乎就在前方,且触手可及。无论在外来者还是本土居民看来,1847年的美国,机会无处不在。
没有哪个地方的“美国热”比爱尔兰更风行了,那里发生的土豆饥荒使人们陷于极度贫困。单是1847年一年,爱尔兰岛上就有10万名居民涌进了狭窄、潮湿、细菌丛生、疾病蔓延的船只,前住美国。其中有一位来自科克郡的年轻木匠,他叫威廉·福特,当时只有21岁。
威廉跟随一批新教徒移民开始了旅程,一起随行的还有他的父亲约翰、母亲托马森(后来死于船上)、6个兄弟姐妹,还有几个亲戚。他们的目的地是密歇根州的迪尔伯恩,威廉的两位叔叔早在15年前就在那里定居了。这个农业社区位于底特律城以西8英里,那里也是联邦兵工厂所在地。一条木板路从迪尔伯恩村通向底特律,穿过茫茫荒野,直抵芝加哥,这条木板路就是现在的密歇根大道。
这条通往芝加哥的大路使密歇根日益繁荣起来。这片土地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1837年,它成为美国的一个州。随着伊利运河的通航和汽船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新面孔踏上内陆地区的大片闲置土地。19世纪30年代初,底特律还是个沉闷安静的河区,只有约2200名居民;此时却摇身一变,成为主要的货物进口港,而不再仅仅是法国的贸易中转站。同其他许多港口一样,底特律城慢慢变得四通八达,成为“通往西部的门户”。到1847年,有近20 000名居民生活在那里,底特律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和发展最快的中心城市之一。在接下来的12年内,其人口又增长到46 000人,其中几乎一半都是外国移民,他们大多来自爱尔兰。
挨过几周艰苦的长途旅程,疲惫的福特一家终于在1847年的某一天到达迪尔伯恩。也不知是因为他们喜欢那里的景色,还是因为累得实在不能继续前行了,总之,大多数人都赞成就此落脚。约翰·福特很快就借到350美元,在迪尔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