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晚唐-第4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变动。
兵部尚书敬翔现在有些惶恐,他原本是一镇节帅,提升兵部尚书,为六部之首。可转眼之间,兵部成了个只管行政和后勤的清水衙门。为六部之尾了。兵部改制他并不担忧,他担忧的是李璟突然这样改,是不是对他不信任或者什么,毕竟敬翔加入李璟麾下的时间不长,与其它高层总是差了许多。
李璟坐在上首看出敬翔一直低垂着头,情绪不高。明白他心中所想。
当即道:“新组建的参谋院,本王拟由敬翔调任参谋院参谋使,原兵部尚书一职便由王普升任。五军都督府的五位都督,就由林武任左军都督、赵犨任右军都督,王重任前军都督。曾元裕任后军都督,林威任中军都督。”
原本李璟准备五军各设两个都督。但考虑后,一时也没有这么多适合的将领,暂时就先只各设一个。
这个提议,没有人反对,敬翔见李璟削了兵部权,马上把他提到总领调兵权的参谋院任参谋使,不由的心神一震,猛的抬头望向李璟,心中充满着激动。大帅终究还是信任于他的,这可谓是军方第一人的职位。
李璟选择在这个时候改制,也是考虑良久的。大行台刚立,原来的六镇节度使调任大行台任职,算是升职,因此他们都没人反对。而这个时候,六节帅位置空缺,并没有人在职,此时裁撤废除节度使这个重要的职位,反对的声音就会很小。毕竟,原职的节帅已经升任了,有资格担任的武将,按原先的规定不能用武官轮不到他们,而文官方面,一来资历高的人少,二来反正现在也没人坐到那个职位。
如此一来,最重要的节度使位废除后,接下来的改制就会顺利的多。
五军都督府和参谋院加上三厅六省的重要职位,一下子多出来许多,几位原先有资格担任节帅这个位子的文武,都能升职,大家也自然都会满意。
随后,李璟又提出监查厅由公孙兰担任监察中丞,以李孟任司法中丞,以李维任检察中丞。三厅主官,统为正四品。
对于李璟任用一个女人正式为官,还主掌着监察厅这样重要的机构,崔芸卿略有些反对,不过李璟提出公孙兰一直以来都主掌着原来骁骑司的事务的原因后,便也无人再坚持。毕竟,这个监察厅在众人看来,完全就是一个李璟的私人情报特务机构,他任用一个亲信之人也算正常。
这几个职务任免过后,真正重要的还是五行省的官员任免。不过改制之后,行省地盘虽比节度使辖地还大,但已经没什么权利了。不过武将文官虽受到限制,但这也是一行省之地,还是十分重要的。
李璟提议,将大行台治所设在辽东城,辽东城也改称辽阳。李璟兼任辽东行省总督,由傅文通任提督,周德威任都督。
剩下的四省,李璟任命了萧定邦、韩安国、宋温、韩忠四人分别任东、北平、辽西、安东四省总督。四省的提督则将原来的四贤司空图、罗隐四人升任。四都督,则以宋希、刘健、徐成、崔德成四将担任。
五省都督的任用,李璟并没有用刘守谦、张承宗这等心腹,其实也是因为这个行省都督实在是没什么权利了。
把这五省三厅以及参谋院、五军都督府的主官似定人选后,李璟拿出了最后的一个计划。
李璟的最后一个计划就是在大行台尚书省的权利中心之外,又以文华殿学士为基础建立一个内阁。
历代以来。皇帝要分宰相权,往往都是用宦官来牵制相权。但是唐朝的宦官权势之大。祸害之深,却是让李璟无法继续这种方式。现在李璟的大行台,州和行省的权利削弱,权利集中到了大行台。左右仆射就相当于宰相,而且权利巨大。六部的权利也极大。
李璟虽然建立参谋院分了宰相对军事方面的权利,但其它权利依然巨大。没有掣肘的权利,是不受控制的。
因此,李璟想来想去。既然不愿意用太监来牵制相权,那么最后便起用内阁制。
不同于明朝的内阁制,李璟的打算依然是坚持唐宋的宰相制度,并且以左仆射为首相,以右仆射为次相,以六部尚书为副相。此外,以文华殿学士选任内阁学士。充当明朝司礼监太监们的角色。
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行尚书省有拟票权,而李璟拥有批红权,李璟不可能所有事务全部自己决断,因此这批红权会大部份交给内阁来按李璟的意思代笔。
如此一来,最后六部拥有行政权,而左右仆射与六部尚书拥有议政权。但真正的决策权掌握在李璟和内阁的手中。
内阁学士品级比六部尚书要低,也不得兼任六部尚书与左右仆射和左右丞这样的尚书省职务。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左右丞、六部尚书也不得兼任学士之职。
如此一来,尚书省为外廷,而内阁为内廷,一内一外相互牵制。却又严禁宦官和后宫干政。
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李璟的决策地位。
要想争夺天下,李璟认为这些制度上的东西却是必须早早创立。越早创立,受到的阻碍越少,将来内部的隐患也越小。
虽然这内廷、外廷的制度,必然会引来内外的争端,但自古以来,相权一直在减弱,而君权一直在上升,这种争端是无法改变的。而且李璟始终认为,有相互制衡的内外两廷,总是比一家独大,造成权相这种情况更好的。
堂上众人,都是如今李璟小朝廷的核心人员,到此时,已经完全领会了李璟的这次改制的目的。
分权和平衡!
地方上有民政、司法、军事三权分立,军中也有统兵权、调兵权、握兵权三权分立,现在就是大行台的核心,也开始把行政权、议政权、决策权三权分立了。
不得不说,这位郡王虽然年经,但这一手却玩的漂亮,处处分权,其实也就意味着郡王处处的集权。
财权集于大行台,兵权集于大行台,行政权亦集于大行台。
李璟之下,左右仆射和六部这本来权势极高的职位,转眼间,就已经只有了议政权和行政权。
攘外必先安内!
这一直是李璟的治政理念,若是不能把内部打的坚固了。那么只知道一味的猛冲猛打,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
如那些塞外部族入侵中原,多少部族军事上连战连捷,建立过政权,可最后能撑不过百年,甚至撑过五十年的都极少。
晚唐五代的军阀更多,建立过中央政权的就有五代,可都没能撑过五十年。
究其原因,李璟认为他们根本没有一整个稳固的制度。
如李克用,河东军勇猛无双,东征西讨几乎很少有敌少,可李克用四面出击,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的敌手,事实上战略上的处境却越来越差,甚至被朱温杀到太原城下。
朱温一世枭雄,以宣武四战之地而代唐建梁,但他一死,后梁也就成了昨日黄花。甚至末帝朱友贞完全靠着天雄军杨师厚过日子。五代的大小军阀情况基本差不多,大军阀下还有各个小军阀,乱的一踏糊涂。
篡位兵变,跟家常饭一样。
相对于急忙忙的去攻城夺地,其实李璟更愿意先内后外。
只要内部稳固,就将无所畏惧,哪怕就是一时战败,也绝不会一哄而散。
诸人听着李璟详细的解释着一个个的制革问题细节,便是崔芸卿和李振、敬翔、盖寓等人,也全都明白这个新制是必将实行了。
此时众人心中想的,更多的是这个内阁将会由哪些人担任?
毕竟纠缠于改制这种无实际意义的东西,大家更关注的还是之后带来的变动。
大行台的左右仆射将相当于首相、次相,而这内阁学士中却也将有首辅、次辅。
内廷、外廷,接下来将是真正热闹了!
这个时候,反倒是武将系统的官员们已经气定神闲了。
参谋院和五军都督府的六个主官都已经拟定,五省的都督也拟定了。
虽然按新制,以后营以上的将领非战时将不直接统兵,唯战时才由尚书令任命出征,且三年就要一轮调。但眼下是战争时期,各军主们却依然是可以直接带领着部下的兵马的,唯一的一点改动,不过是以后三年就要换个位置,而且以后军令是听参谋院而非兵部而已。
不过不管怎么说,刚刚郡王又补充说明,参谋院参谋使和中军都督这两个职位,将和六部尚书一样,加参政衔,成为相当于朝廷同平章事的宰相一员了。
堂上的敬翔和林威二人的嘴角,不由的露出一丝微笑。
能够加参政衔成为拥有议政权的一员,让这一文一武两位元老也不由的心情激动了许多。
这个世上,哪怕如林威这样稳重之人,也无法真正做到视权利如粪土!
讨论终于结束,一众文武退出大堂离开。
李璟有些疲惫的靠在椅上,公孙兰一身宫装出现,端着一杯热茶递了上来。
“三郎这次的改制触动极大,不过如果能实行,倒是极好的。”公孙兰事先就已经知道李璟将任命她为监察厅中丞,虽然说监察厅中丞是一个并不能真正管辖下面九司的职位,但能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正四品职,她还是十分高兴的。此生,也许是没有机会嫁给李璟了,但能这样跟着他,她还是十分高兴。
李璟轻轻啜了口茶,笑道:“制度的改革,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今的节度使制度是断不能实行下去的,不如,早晚有一天,兵骄逐将,将强叛上。”
“三郎难道信不过下面的将军们?”公孙兰有些意外的问。
李璟摇了摇头,“这不是信不信的过的问题,而是当你把权利交到他们的手上,但却又没有足够的制衡能力时,这权力早晚会腐败。这是人性的必然,好比小儿带着重金穿行市场,最终会引得人窥探。我们要做的,就是杜绝这样的可能,从一开始就防止。”
第686章 帝国崩溃
公孙兰站在李璟背后,一双如葱似玉的双手正按在李璟肩头帮他按摩揉捏。
力度不重不轻刚好,李璟微闭着眼睛享受着这难得的放松,闻着那股如兰似馥的芬香,李璟整个身心都放松了下来。
“三郎欲以内阁来取代宦官干政乎?”
李璟闭着眼轻轻嗯了一声,历史上,中国有三个朝代宦官祸害最大,分别是东汉、唐朝和明朝,但不论是东汉还是明朝,这些太监与唐朝的太监一比,那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自肃宗之后,唐朝皇帝几乎都是由宦官所立,皇帝成为太监们的傀儡,甚至其中还有两个皇帝被太监所杀,其中连元和中兴的唐宪宗都是死于宦官之手。
而且唐朝宦官专权,宦官所掌的北司压在宰相们的南衙之上,手中更掌握着朝廷的禁军部队,可谓是生杀予夺,皆在宦官之手。
晚唐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是毁灭唐朝的两个巨大毒瘤。
李璟既然深知这两点,自然不得不防。
太监能够干政,很大原因还是由于皇帝需要制衡宰相们的权利,结果开始任用最亲信的宦官,最后导致宦官干政。
因此,要想杜绝宦官干政,关健在于有人能代替宦官的这个角色,帮助皇帝平衡宰相的权利。想来想去,李璟决定新建一个内阁,来取代这些宦官平衡相权。
但内阁又不能太权重。不然最后就会完成成为党争,而党争同样是毁灭唐朝的一大祸害。
思来想去。李璟最后仿明前期设内阁学士。
不过这个内阁与明朝的内阁又不同,李璟设立的内阁其实相当于明朝的司礼监。
内阁学士共设九名,全部选用那些极有才名的文人担任,品级设为正五品,比起左右仆射的二品,六部尚书的三品要相差很远。内阁学士为李璟的顾问,有顾问咨询与劝谏之职,同时还担任经筵进讲之职。最为重要的。则是他们将按李璟的意思,对尚书省上交的所有奏折草拟意见进行批复。
所有的奏折先交到内阁汇兑,内阁呈交李璟过目,再交到尚书省负责草拟意见,然后再由内阁报呈李璟批准,内阁按李璟的意思代笔批红。
尚书省掌票拟权,内阁代行批红权。
为了防止内阁专权。所以任命的都是一些极有名望、品格端正的文人学士,并且他们的品级不高,设定为正五品,远低于尚书省一众官员。更关健在于,内阁学士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再次任职必须相隔三年以上。
不让权利久掌握在一人手中,这是最佳的制衡之法。
第一批内阁学士李璟已经拟定了人选,这几年来,由于登州的繁华,以及重教。崇文,大量的士人涌入东北道登州等地。其中有许多都是此时极为名气的文人诗家。
有一部份已经出仕东北道。但也有一部份暂时只是在文华阁中担任着顾问咨议的闲职。
这一次,李璟就从其中挑选了几人为内阁成员。
如今的内阁名单是罗邺、曹邺、许棠、喻坦之、聂夷中、李洞、郑谷、周鹞、皮日休九人。
原本李璟还打算任用崔致远和杜仲武二人为内阁成员,但一想他们的外戚身份,最后还是不想开这个头,而只选了九名名望很高的文人出任内阁成员。
这些人都是如今名重一时的文人,一部份也做过官,少部份屡试不第,但名声不错。
其中的曹邺,大中年间进士,先后担任过天平节度掌书记,太常博士,吏部侍郎、洋州刺史。后来辞官归里,如今迁居登州。李璟亲自拜访过他,交谈过后觉得这人不但有文名,对于政务方面也很熟习,因此,已经决定任曹邺为内阁首辅,然后以在济州担任过县令的罗邺为次辅。
文人们爱惜羽毛,特别是这些名士,内阁学士的官职不高,但权重。不过比起普通官吏来,这些人弄权的可能性更小些。
李璟如今拥有五省三十州一百县,必须有一个强力的中央朝廷,虽然万事草创,但却是必须经历的。
听李璟有些倾诉似的讲解了一番新制后,公孙兰倒也弄明白了不少。
“崔李二位仆射与六部尚书及诸位大将,他们看来也是支持三郎的新制的,相信,有大家的支持,这个新制能迅速的推行下去,很快见到成效。”公孙兰安慰着李璟。
李璟点了点头,开弓没有回头箭,如今改制触动的利益并不多,李璟也确实不用太担心。毕竟,他的这支军队,其实一开始就是一支新式军队,虽然后来收纳了不少归附军队,但历经整编,已经溶入其中。正因如此,这是一支与其它藩镇和朝廷禁军完全不一样的军队,李璟才有把握这个时候推行新制。
二人说着话,便听到外面赵江报道:“郡王、公孙中丞,外面有监察厅来人。”
公孙兰立即出去,片刻之后拿着一封信走了回来。公孙兰任监察厅中丞,还兼任着第四司调查司的郎中,负责分析汇兑情报,并协调各司情报共享。
公孙兰进来,将信递给李璟。
李璟接过信,这信筒已经打开,取出书信,上面却是一封密信,由阿拉伯数字和汉字以及各种符号组成。不由的苦笑的还给公孙兰,情报系统内的信件传递,用的还是他当初设计的密码暗语。只是就算如此,此时他面对着这封鬼划符,也是一字也看不懂。
“这是刚从长安传回来的情报,是用飞鸽和快马以及快船一起传递的,从长安到这里。只花了两天时间。”公孙兰轻笑着说道。
长安到新更名为辽阳的辽东城,距离三千五百里之远。这信却能在两天之内送到,真是了不起。看来其中监察厅的飞鸽系统居功至伟。不过能动用飞鸽、八百里加急、快艇送来的信,里面的内容肯定不会简单。
“是什么消息?”
公孙兰认真翻译过后,脸色也不由微变,向李璟道:“驻守东都的汝州招募士兵因上元节赏赐太簿,在兵马使李光庭的率领下做乱东都,烧安喜门,焚掠市肆。由长夏门去。紧接着,河中再次军乱,河中都虞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