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朝之梦-第3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687章 军国之民

圆明园,勤政亲贤殿。

今天的会议真的有些特殊,坐在大殿两侧椅子上的不仅有大明朝廷的文武重臣,还有皇室财团的几个董事,还有立宪议会当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议员。而会议讨论的事情,也比较特殊,是如何进行军国主义宣传教育,将对战争漠不关心的大明臣民转变为对国战狂热支持的军国之民。

“在我们大明,军人的地位仍然不高,民间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撵钉’的俗语。而大部分读书人都嫌军人粗鄙,不愿与之为伍,更不用说投笔从戎,去行伍当中建立一番事业了。

自光复元年以来,我大明陆海军军校每年的招生指标总是勉勉强强完成。只要身体强健,粗通文墨的青年都能轻易考取军校。比之考秀才不知道容易了多少。其实军校毕业生都有少尉官衔,俸禄比普通地方小官要高多了,前途更不知光明了多少。自永历201年兵兴至今,军中获得爵位者就数以万计,而文官又有几人得爵?

至于大明的普通兵士,待遇也是极好的。光是四十亩军禄田就价值两千元上下,每月还另有菜金3元,每日还有24两米面的军粮供应。那些穷地方的八品官的俸禄都不如我大明普通一兵。可是我大明军中的士兵鲜有断文识字之人……”

御座之上的朱皇帝正在侃侃而谈,谈话的内容,全都集中在军人地位之上。可能是由于反清复明战争所持续的时间较短,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还得到了强化。所以眼下大明国内的武人地位可不能和后世的民国相比,重文轻武的思维仍然深入人心。

“反观西洋列强之国,无不将军队神圣化,将军人英雄化,其社会地位远远高于文职官员。如欧洲列强之君主亲王者,皆以军服为常服,从小接受军人教育,担任军职。欧洲之贵族男子,大多以入读军校为第一选择,服务于军队,征战于沙场。欧洲之法兰西、普鲁士等陆军强国,更是全民皆兵,每遇国战,都可以迅速动员起数以百万计的陆军!而我大明,纵有人口四万万,又能征募到多少陆军?若是和欧洲陆军强国为近邻,只怕比土耳其帝国也强不了多少。”

朱济世谈到的“全民皆兵”,其实就是“义务兵役制”。这项制度是法兰西、普鲁士等国陆军强大的根基。毕竟人海战术在这个时代还是很管用的。

不过想要实行义务兵役制也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必须加强政府对地方和民众的管理,因为义务兵役制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兵役制度。如果民众不愿意主动参军,用麻绳去捆也是很有必要的——捆来的兵总比没有兵要好!所以大明自光复元年起开始实行的政府下乡倒是基本满足了实行义务兵役制的第一个先决条件。

但是捆来的士兵又能有多少训练作战的积极性?等到上了战场,明军的军官们怕是要为逃兵太多的问题犯愁了。

而同样的问题,在欧洲列强中其实也是存在的。比如最早实行义务兵役制的普鲁士,虽然拥有全世界唯一的义务教育制度,但是普鲁士军队在战场上逃兵比例却也是全欧洲最高的。那个后世后牛逼的德意志帝国陆军,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为了提高征兵制下士兵的士气和国民从军的积极性,欧洲实行征兵制的国家,都开始努力建立起一种民众军事支援体制——也就是后世被打成另类的军国主义!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利用宣传、教育等手段对民众进行洗脑,将军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让每一个男孩都以从军报国为光荣。这样政府就能用相对较低的待遇征集到数量庞大而且士气高昂的军队。这种“低成本”的军队,就是这个时代陆军强国的基础。

而朱济世的大明帝国,虽然也拥有数量庞大且士气高昂的陆军。但是这支陆军是建立在数以千万亩军禄田的基础之上。但是军人授田制度的可持续性却不强,所以眼下大明陆军的士气也是不可持续的。

一旦军人授田制度无法维持,不但明军的士气会一落千丈,就是明军的征募也会出现问题。因为大明的财政是根本不可能支持一支高薪军队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效仿法兰西和普鲁士等西洋列强,建立起一种国民军事支援体制,将大明天子的臣民转化为大明帝国的军国之民。

当然,这样的转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也不是几道谕旨,几项法令就可以做到的。要不然普鲁士军队也不会以逃兵闻名欧洲了。

“皇帝陛下,西洋列强如法兰西和普鲁士,一直以来都是崇尚武力的,军队和军人的地位从来就是高的。而普鲁士的义务兵役制和义务教育制是共存的,国家通过教育给民众灌输思想,使之以为国从军为荣。而法兰西虽然没有建立义务教育制,但是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在欧洲也是名列前茅的。

反观大明,新式教育只是刚刚起步,全国已经建成的小学还不到100所,书院不到50所,大学只有6所。而大明民间的私塾教育又和军国民体制格格不入,据我所知,大明的读书人都是以从军为耻的。”

提出意见的是皇室财团总经理恩格斯,他是普鲁士人,在普鲁士军队中服过兵役。当然知道普鲁士的义务兵役制是基于普鲁士的义务教育制的,实际上为普鲁士陆军输送足够数量的优秀士兵,就是普鲁士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恩格斯道:“事实上,欧洲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服务于军队的。凡是接受过小学和中学教育的欧洲国家男性公民,一旦入伍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一名合格的步兵。因为许多步兵训练的内容,都已经融入了小学和中学的教育当中。而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培养文士和官僚为主要目的,几乎没有任何同军事相关的课程。我想,这是大明建立军国体制的最大困难。”

问题,看来又是出在教育上面!

朱皇帝在心里面轻轻叹了口气,近代以来中国的衰弱,其实就是儒家教育的失败啊!

朱济世肃容道:“教育不是一日之功,我大明的新式教育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建立完善,不过大方向还是要定下来的。为大明陆海军输送足够多的优秀兵员,应该是大明新式教育的重要目标!

要达成这一目标,军人的社会地位必须要提高,大明军队也必须要被神圣化!而在新式教育发展缓慢的当下,只能通过舆论宣传来提高军队和军人地位。

朕决定,在对俄战争胜利之前,大明朝廷将对新闻舆论实行管制!为此将改组大明教育部为教育和宣传部,全面负责审查在大明境内发行的所有报纸,还要向各大报纸提出战争宣传的指导性建议。同时还要在大明境内所有的新式学校中开展军国民教育,对所有在校学生进行军事养成教育。

报纸舆论应该服务于战争,一旦大明对俄宣战,报纸必须将这场战争宣传成正义之战,必须要宣传夺取西伯利亚之后的利益,以激发国民对战争的热情,以确保民意对战争的支持。

必须大力歌颂军人贡献,尊崇军人的社会地位,须从历史、考古、宗教、文学、戏曲等各个层面美化军人和战争。”

第688章 报纸上的战争

勤政亲贤殿里面静悄悄的。皇帝老子的长篇大论已经说完,可是大明朝廷的文武官员们却都一言不发。

朱皇帝的这番话似乎已经脱离了这些大明官员可以接受的范畴。这里毕竟是“万般皆低下,唯有读书高”的中国,不是讲究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可以比较容易地接受军国民体制。

其实在大明的官员和读书人看来,当今的朱大皇帝已经是穷兵黩武了!开国不过数年,就接连发动了两场对外战争,攻打朝鲜和越南。还在汉地尚未完全平定的情况下对满蒙用兵,甚至还准备和欧洲陆上霸主俄罗斯开战。如此好战,大概连汉武帝都望尘莫及吧?

在这个时代的舆论当中,汉武帝这样的积极对外扩张的君王,可不是什么明君圣主!

而且在老百姓心目当中,三教九流的地位也早就有了定数。读书人就是高人一等,列在士农工商之首,而普通兵卒本就是下九流,贩夫走卒之类的人物,怎么可能爬到读书人头上呢?

不知道过了多久,才听左宗棠的湖南口音响了起来。

“皇上,如今在我大明读书人中最有影响力的《清流报》总编辑部是设在香港的,那里还是英人的地盘,朝廷的法令怕是管不到那里。”

朱济世点点头,左宗棠没有和自己唱反调,这位左大丞相虽然喜欢揽权,但是大事上面还是能同自己保持一致的。

“还是先定下教育和国民宣传部尚书吧。左相,这个官职非常紧要,卿可有合适的人选?”

原先的教育部尚书一职是左宗棠兼任的,但是在过去几年,大明教育部却一直在空转,除了半了几家教育学院和书院就没有做成什么事情。现在大明的新式教育其实是由朱皇帝的皇室教育集团在大力推动的。而旧式的儒学教育则由弘儒院在推动,不过主要还是靠民间私学在实行。

左宗棠思索了一下,又和坐在他对面的军事罗泽南交换了一下眼色,才道:“臣推荐军师出任教育和国民宣传部尚书。”

朱济世点头,罗泽南曾经是湖南最有名的私塾先生,培养出了一大批能文能武的干材,的确是教育和国民宣传部尚书的不二人选。

“左相所言甚合朕意。”朱济世扭头看看罗泽南,“军师可否愿意兼下这副重担?”

朱济世说的是“兼下”,意思是军师和御书房大臣的差事还是要罗泽南继续当下去的。

罗泽南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冲着朱皇帝躬身一礼:“皇上,臣愿意出任教育和国民宣传部尚书。只是调教人心之事不可操之过急,三六九等早就有了定数,一夜之间,恐难有所改观。”

朱皇帝要开启军国民体制之前,已经和罗泽南吹过风了,所以罗泽南已经和左宗棠私下交换了意见,由他出任教育和国民宣传部尚书是私下议定的。

听到罗军师的表态,朱济世却轻轻摇头,他手下这帮官僚现在也找到对付皇帝老子的办法了,不是硬顶,而是阳奉阴违。面子上服从,实行的时候,凡是不符合他们利益的事情就是雷声大雨点小了。

“军师,朕知道调教人心之事是欲速则不达,但是朕更晓得三人成虎的道理。用新式教育调教人心,须得二十年之功方可收效。但是用舆论宣传让国人支持朝廷的对外征战,却是可以在短期内收到效果的。”

朱皇帝顿了下,又扭头问左宗棠:“左相,教育部收到多少助学捐纳了?”

助学捐纳就是卖爵位筹集教育经费。这事儿是教育部和各省的教育司共同主管的,所得经费都存入了教育部在汇丰银行中的一个特别帐号。

“已经有8500万元了!”

话说大明朝的有钱人还真是不少!而这帮靠海贸和工商发家的暴发户又喜欢攀比,所以捐纳爵位的阔佬还真是不少。

“唔,助学捐纳的利息就用于战争宣传经费,由教育和国民宣传部支配。左相,军师,够了么?”

这笔利息每年都超过两三百万!砸这么大笔的经费去搞宣传,的确是开了华夏有史以来的先例了。

“够了,足够了。”

左宗棠和罗泽南同声道。

两三百万银元可不是小钱,这么大笔的预算投下去,要是一点效果没有可就不好说了。而且这宣传经费怎么花,恐怕就是笔糊涂账,作为经手人的罗泽南只要能把事情办好,朱皇帝大概也不介意他从中捞上一些吧?

朱济世笑了笑,点头道:“如此甚好,那么朕以后会天天读报注意民间的舆情,包括《清流报》,朕都是要读的!朕不希望在任何一张报纸上看到有反对战争的内容!至于……那份《清流报》,军师,你如果没有办法,朕就让锦衣卫去解决。”

罗泽南容色不变地道:“皇上,可以让御书房秘书官张之万走一趟香港,相信是能够说服李宗羲的。”他顿了一下,又道,“臣还想办一张报纸,名为《士林新报》,由张之万、袁绩懋、庞钟璐三人担任总编辑,专门用来鼓吹战争。”

“倒是个好办法!”朱济世大声笑道,“军师果然是有办法的。好,宣传的事情就请军师多多费心。张之万的品级和俸禄都该提一提了,给个御书房副大臣的官吧。另外,再让他的弟弟张之洞入上海济世书院,将来包送济世大学,毕业以后也到御书房来做朕的秘书。”

张之万、袁绩懋、庞钟璐三人在士大夫中的地位可非同一般。因为他们三人是道光27年丁末科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由于大明的进士科就是一个官员升级试,没有一甲二甲三甲之分,也没有状元榜眼探花的名号。所以这三人就是最后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了。在林则徐、潘世恩这两个老一代的士林领袖相继故去(潘世恩在不久之前病逝)和隐退之后,在大明的清流士林之中,必然有这三人的一席之地。由他们出面来鼓吹战争,尊崇军人是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

香港,兰香书院。

《清流报》的总编辑部也设在这家书院当中,除了李宗羲等“六君子”之外,在兰香书院当中读书的“高龄士子”们也都喜欢往《清流报》投稿,其中有不少文章还颇有见地。

而且兰香书院地处香港,也没有皇室教育集团这个婆婆管着,绝对是独立办学的典范。这里的氛围极是自由,学生又多是非常关心政治的士子,而且都对朱皇帝的某些政策有所不满。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一个和朝廷唱反调的“意见中心”了。

而这段时间,大明将要同俄国打仗的国策已经浮出水面,在兰香书院里面,自然也就形成了一股反战的浪潮。让兰香书院的老板兼院长,大英帝国的臣民,香港太平绅士白恩铭极为担心。

“雨亭,这些文章不能往报纸上登的……怎么能这样挑拨大明和大英的关系呢?香港这里,到底还是英国殖民地啊!”

李宗羲皱了下眉,这个白恩铭入了英国籍以后的胆子真是越来越小了,不仅怕大明,还怕英国,对《清流报》的干涉也越来越多。他伸手接过白恩铭递过来的报纸看了一眼,原来上面的一篇社论指出中俄两国是“唇齿相依”,一旦俄国败亡,中国一定会成为大英帝国下一个反对的目标,而且大明现在的内部并不稳定,朝廷的多项改革都不得人心。英国很有可能会以此为突破口,扶植起新的反对势力,让中国再陷内乱……

第689章 亲英法的朱皇上

“恩铭,这篇文章……说得可是事实?”

李宗羲放下报纸,淡淡地笑问道。给《清流报》的投稿的时政评论文章中,十之七八都是给大明朝廷唱反调的。但是大部分反调文章都入不了李宗羲的法眼,而这篇以“展和先生”为笔名的文章,所提出的观点却极有新意。

文章并没有用儒家的道理去教导朱皇帝要与民休息不要穷兵黩武。而是用英国大臣巴麦尊子爵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为依据,指出眼下大明和大英之间最大的共同利益只有一个,就是反对俄国!

可是俄国失败之后呢?如果俄国被中英法打败,失去了向巴尔干和小亚细亚扩张的实力。那么英俄之间的矛盾就不存在了,而欧洲列强之间的敌我关系变化极快,如英法这样数百年的死对头也可以结为盟友,那么英俄结盟就不足为奇了。

而英俄结盟所要反对的对象,必然就是中国!因为一个强大起来的中国,不仅对俄国的东方领土构成威胁,也对英国在东方的殖民体系构成威胁。而且,中国本身也是一个不亚于印度的富饶大国,又怎么可能不招致西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