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海阔凭鱼跃-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则是因为山上可以让他安静地思考一些问题。与吴用一样,朱仝在攻破城池、山寨之后也很注意收集各种书籍,这使得他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朝可以接触到很多古时的诸子百家学说,可以比那些被儒家思想统治的人思考更多的问题。贪官污吏百般盘剥非常可恨,换上一拨清官老百姓日子真的就会好过多少呢?他们就不用交租交税了吗?大宋王朝对百姓的统治是不得人心的,那么推翻赵家的天下,更换一个新的朝代是否百姓就可以幸福吗?天子天子,千年之前,陈胜就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说出来就犯了弥天大罪的话背后的道理又是什么呢?为人谨慎的朱仝没有把这些疑惑去与宋江、吴用等首领探讨,因为他知道他们跟自己想的并不是一码事,虽然首领们也是在为大家好。他只是与张清、李俊、朱武等几个素来思想活跃的弟兄交流过,但大家也都是朦朦胧胧,并没有谁能提出一个好的说法,不过几个人都认为,要彻底改变百姓的命运,恐怕要将这个社会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让人人都能当家作主,首先是做自己的主,然后还要做国家的主!人人有自己的地、自己的房、自己的营生,大家不用看人家的脸子过日子,只要适当地交给国家税收,别的就都是自己的,不用担心地主、恶霸的盘剥,不用担心官府和污吏的欺凌!地主、恶霸将是国家打击的对象,而官府的官吏是靠百姓来养活,为百姓而服务,他们为官政绩是由百姓评判,他们的前途不再靠巴结贿赂上司而决定,官吏不再是民之父母,而是民之公仆!

作为宋江的老乡,朱仝在郓城县做了多年的马军都头,他对自己、对下属的要求还是很严格,欺压良民的事情从来不做,连自己的老兄弟雷横都颇不理解,这一切不是他要标新立异,也不是他要沽名钓誉,而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官之大义,民之大义,儒之大义,侠之大义,皆莫过于此!虽然朱仝神飞天外,但长年的军旅生涯还是让他敏感地察觉到,有亲随蹑手蹑脚地过来。亲随禀报说城外有自称宋江寨主的信使求见,看上去好象是郭盛和孔亮两位头领。朱仝闻听不觉得一愣:怎么他们会突然到来呢?

第三十六章 蓄势待发破僵局

董平独自坐在军帐之中抱头懊恼。

在当上梁山仅有的主力三厢之一的右厢总管正帅的时候,他心里原本是很得意的:自己本来上山就晚,资历与林冲这样的元老可差得太多,你看林冲只是得了一个闲职,而他董平可是实权在握;论武功、论功绩,自己也没有什么更强的地方;别忘了另外两个正帅总管在上山之前就资历深深,更何况关胜是关羽关二爷的后裔嫡亲,论起出身无可比拟,秦明是花荣的小舅子,也算是宋江面前的红人。为什么宋江大帅会让自己来做这个右厢的总管呢?

估计主要是看自己在行军打仗方面有一定的见地,想让自己有更充分的表现机会吧。董平自我安慰着,同时心中却又马上自我批驳:上山之前自己是山东东平州的团练使,虽然大家给了一个“万人敌董一撞”的外号,可与宋江的一仗之中自己时一点便宜也没有占到,基本可以说是束手就擒,比起同期的东昌没羽箭张清来说,未免有些丢人;上山之后在与枢密使童贯和殿前都指挥使高俅的战斗中,自己也是表现平平,并不比他人高出多少,全仗着吴用、朱武两位军师的精心策划,水军的那些头领才是最为出彩的呀;在胶东的御倭一仗,自己作为统兵的主帅,这次可以说打得不错,可那主要也是邹家叔侄、孙立将军等的功劳……虽然一向以自负示人,可董平还不至于无耻到贪他人之功的程度。

他摇了摇头,不管怎么说,在大军南下征剿王庆的过程中,自己早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握机会,打几个大胜仗,让大家瞧瞧,这个总管正帅、五虎大将并不是绣花枕头,不是用气吹出来的!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坚持,自从听闻吴用军师提出分兵制敌这个大胆的想法开始就不断地找宋江去请战,终于抢到了这个单独带兵牵制南部叛军的任务,而且有了一个梦幻般的开头,不但日夺三城,而且自己也在荆门城下一战成功。

本来按照自己的想法,荆门城中的叛军应该识时务一些,自己缚手来降,实际上他也是这样准备的,安排人员与城中的守将联系,让他们献城投降。困守在荆门城里的那两个家伙也表达了愿意投降归顺的意思,可是这几天却总是磨磨蹭蹭,推三阻四。

现在局势变了,南边的唐三长带了一万多人马已经沿着官道从荆州逼了过来,就算全是步兵的话,大约两天之内也应该到了。那个家伙号称王庆军中的军神,据说从未遭遇败绩,虽然少不了有虚夸的成分,但难以对付是肯定的。本来自己应该抓紧时间攻打荆门,如果在叛军的援军到来之前能攻破城池,自然可以避免被前后夹攻的局面,可是昨天带人打了一下,发现城中的守备做得相当不错,加上城墙坚固,看来除非集中更多的火炮把城门给他轰开,否则是短时间内很难杀进去的,偏偏自己带队是轻装而来,带的都只是轻型的小炮,而且吴用军师曾经在会上嘱咐过大家,对于火器是能不用就不用,要留作对付最困难情况的“杀手锏”。况且又有统制官马麟护着身中毒伤的金枪手徐宁退回来,说王庆偷袭破了远安,原来占领远安的威盛军损失了二三百人,因城门已经失守,城中藏匿的王庆手下四处袭杀梁山人马,大家立足不住,故而干脆撤了下来。董平没有因此而责备马麟,毕竟按照军兵们的说法,王庆这支来偷袭的部队作战与常规情况大有不同,在主将受伤昏迷、局势一片混乱的情况下,收缩部队保存实力也许已经是当时的现场指挥员最好的选择。根据马麟的估计,据说是顺天王王庆亲率的那几千部队或许很快就会来到荆门城下。这个消息使得他更加不能把兵力都投入到荆门攻城战中去了。

原本一片大好的局面,转眼却变成进退维艰的两难选择了!可自己手中不过这一万人马,求援?宋江大哥的本队也不过两万,还要对峙襄阳的四万多叛军,怎么能抽人来增援这里呢?就算有援军,但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到的,自己已经错过了等待援军的最好的时机。这让他更加烦闷不已,一个人孤坐在大帐之中苦思冥想,谁也不想见。忽然间有亲随轻手轻脚地进来禀报:吕方和孔明两头领在外面求见。

董平心中一动:吕方、郭盛、孔家兄弟,那都是是宋江大哥的亲随,他们怎么到这里来了?难道是宋江大哥亲自来增援自己了吗?

号称无敌狮王的唐三长骑在马上望着手下浩浩荡荡地向北开进而意志满满。作为王庆军中威望最为显赫、战功最为卓著的战将,他常斥责那些同僚后进为饭桶,一度引来白眼无数。不过这次与梁山军的交手,那些人的表现的确够得上饭桶:荆门一万六千人一仗就折损了一半,剩下的躲在城里做了缩头乌龟,面对遇自己兵力相仿的对手却再也不敢出战;李山彤手握近五万重兵,被梁山军压制得士气全无,连一仗都没有打,白白浪费着那么多的人马……兄弟王庆也是,对自己疑心重重,发配般的把他安置遥远的荆州,枉得自己是他的结义大哥,还把自己的小姨子也嫁给了他。对一家人还这么多猜疑,这个小三真的太不仗义了。他心里一点也不感觉自己的牢骚有对顺天王什么大不敬的意思:如果手下有三万人马,他早就横扫来犯的梁山部队,让他们知道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自从提了一万精锐的蜡杆兵离开荆州城,一路上唐三长就不断地收到王庆传来的命令,一会儿要他星夜进兵,解荆门之围,一会儿要他虚张声势,掩护铁卫军偷袭梁山人马,搞得他不觉得暗笑王庆老弟指点江山还可以,领兵打仗的确不如自己。荆州是江南与中原之间的门户,马匹搜集起来很不容易,所以唐三长常常慨叹为什么王庆不领着他们去北边占一块地盘?他是很倾心于秦汉铁骑的,如果给他一万铁骑,他觉得自己同样可以取得卫青、霍去病那样的盖世伟业。

手提曾为他立下无限声名的蟠龙金刀,在马上一边自我陶醉,一边领军赶路的他,直到被下属的禀报唤醒:王庆大王又有新的指示过来。唐三长很不满意地勒住缰绳,把兵器在马上挂好,接过手谕打开观看。原来王庆攻打彝陵没有得手之后,很快就听说宋江已经又派了一支援军南下。为了在梁山援军到达之前,先挫败荆门城外的敌人,王庆决计绕过彝陵和当阳,率军潜入荆门附近,准备与荆门城中的贺英他们里应外合,一举击破城外的梁山董平所部。为此,特别要求唐三长加快行军速度,务必在一天一夜之内赶到荆门。

唐三长收起命令,回头看了一下身边大道上正缓缓前进的兵士,心想:你小子就会纸上谈兵。老子带的人马能跟你的铁卫相比吗?这一万步兵从荆州出来已经三天了,一个个人困马乏。现在加速赶到荆门是可以做到的,但势必将兵士们已经消耗了许多的体力彻底耗尽,到那时开不得弓,挥不动刀——难道让大家赶着去的目的就是送死?可是从命令中的语气可以看出,自己这个结义兄弟已经是要破釜沉舟地跟梁山拼一下了,如果自己不能及时赶过去,万一荆门失利……

他在马上沉思了片刻,下令全军停下就地休整,同时将军中所有马匹和驮辎重的其他牲口集中起来,配发给精选出来的两千兵士,让这些人卸掉除了兵器之外的所有东西,交给准备再后面按正常速度继续前进的同伴。他自己将带着这支精选出来的快速部队迅速机动到荆门,去在梁山军的背上狠狠地插上一刀!望着为了他的最新命令而忙碌起来的部下,唐三长嘴角浮上一丝冷笑:让你们见识一下狮王的手段!

第三十七章 袭荆门王庆扑空

关系到梁山军和王庆叛军命运的大战很快就要展开了。宋江从帐篷中走出来,大大地伸了一个懒腰,然后冲着在帐篷外守卫的弟弟铁扇子宋清微微笑了一笑,背起双手,半仰着头,踱着步向不远处的小山包走去。宋清连忙招呼在一旁吃早饭的几个得力亲兵在宋江的后面两三丈的地方跟着。

秋天的朝阳依然出得很早,草叶上挂着的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开始消融。周围稀稀拉拉的树木间,几只雀儿鸣叫着追逐着,忽远忽近,对面山头间一股淡淡的薄雾飘渺而去。在身后低洼处的树木间支着上百个帐篷,梁山军中军内标营的士卒们静静地围成一个个圆圈,因为昨夜宿营前就严令大家不得举火,所以大家都只是在喝凉水吃干粮。帐篷阵中没有立什么旌旗,如果有人仔细观察的话,还可以发现在周围山坡上几颗比较高的树木上都有人在向着远处了望。

文静静地站到高处的一个小丘上,望着山下三四里外那宛如长带似的道路,宋江把过一阵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又想了一下。昨天傍晚,宋江带着从襄阳增援来的人马来到这附近。本来他是决意要连夜赶到荆门城外再歇息的,可是先后遇到从荆门和当阳来的两个信使之后,他忽然改变了主意,他一面安排人把神医安道全快马送到董平营中,去救治受了毒伤的徐宁,一面把同来的几个主要将领召集过来商议了半夜。董平那里的情报显示,王庆的拜兄号称无敌狮王的唐三长带领一万多人马已经从荆州前进到离荆门不到两天路程的地方,据说唐三长连续接到王庆的命令,让他加快行军速度,或许用不了两天他的先锋就会赶到荆门。而占据了当阳县的史进送来情报则说,王庆亲自率领的顺天铁卫军在突袭彝陵没有得手之后,已经悄悄离开了城下,去向不明,史进很担心他是转而去偷袭荆门城外的董平了,又怕宋江带的援军与王庆不期而遇,所以派出了好几个信使,严令他们无论如何要把这个消息传递给宋江和董平,同时史进还与彝陵的朱仝联系,商议是否可以利用王庆离开的机会,再占远安。

人看完这两份情报,大家开始议论纷纷。花荣的意见是现在董平的右厢情况很危急,有被敌人多面夹击的可能,所以应加快行军速度,与董平在荆门城下会合,共抗强敌。这个意见一出口就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李逵更是嗓门响亮:“大哥,咱们快点赶过去,什么王庆、唐三长,看看是否经得住铁牛的一板斧!”

书除了铁面孔目裴宣、皇甫端两个算不上武将的人外,众人中只有大将林冲和宋清没有说话。宋江看在眼里,心中一喜,他望了林冲一眼,转头问宋清:“四弟可是与大家有不同意见?”宋清犹豫了一下,说:“我觉得现在我们急着赶过去意义不大,因为增加我们这三千人马依然没有改变我们兵力上的绝对弱势,以及战略上的被动挨打的局面,所以……”

屋话说到这里他突然停了下来,似乎要把想说的话再组织一下。旁边的豹子头林冲见状接上话头说:“所以现在应该不是我们靠过去增援董平,而是董平应该放弃荆门,撤过来!”在大家疑惑的眼光中,宋江满意的冲林冲点点头:“林将军所言甚是。”他一弯腰捡根树枝在地上画:“王庆、唐三长两路合围,加上荆门城中守军,敌人兵力将接近三万;而我们赶过去增援后,荆门的兵力也不过一万出头;兵力上的差别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就算我们的战斗力强,可以确保自己不被人家吃掉,但是我们有办法把人家吃掉吗?应该是很困难的,这样就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对峙的局面。我们在襄阳以劣势兵力对峙着,在荆门又再对峙,如何能够完成朝廷交给我们的使命呢?况且我们是在人家的地盘上,稍有不慎还有被人家吃掉的可能。如果襄阳和荆门任何一处有什么闪失,另一处是无法继续支撑下去的。所以我们不能自己去造成这种僵持的局面,一定要变化。”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他直起身子换了口气:“要把敌人调动出来,然后寻找薄弱环节打,先打他的一部分,再打他其他的部分。只要我们能够把兵力相对的集中起来,把敌人分割开来,这样我们就不会在兵力上处于那种绝对的劣势,加上如果我们占据有利地形,事先埋伏,打他个出其不意,是完全有可能很快扭转局面的!”

见大家都基本理解了他的主张,宋江很高兴。他一面吩咐孔明、孔亮、吕方、郭盛分头去董平和朱仝那里传达自己的命令,一面让林冲、花荣、裴宣、凌振各自带人四处勘察地形,寻找打埋伏的有利位置。同时传令休息,让在马上奔波了将近两天的将士们好好休息一下,以逸待劳。不过为了警戒,他还是放出了不少的暗哨,又命令各营收起旌旗,不得点明火做饭,以免暴露行踪。

如今似乎一切又都可以在掌握之中了,宋江站在山坡上静静地想:网就要撒下,不知道钻进来的是条什么样的鱼呢?

利用自己队伍中当地人多,地形熟悉的特点,王庆带着三千精锐的顺天铁卫军悄悄地离开王都房州,从小路直奔鄂中。在出其不意地一举克复了远安县城之后,他没有让手下去追杀撤走的梁山人马,而是一鼓作气地赶奔彝陵,想趁那里没有得到消息之前故技重施。只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占据彝陵的梁山将领显然要精明得多,竟然在他的人马离着县城还有十几里的地方就察觉到了危险,收缩部队据城防备,让他只能无功而返(事后才知道那个守城的将领是美髯公朱仝)。老谋深算的王庆并没有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